提到“坑杀”大家大都想到的都是一个大坑里面杀人,其实就是所谓的活埋。可是这只是如今的人对于“坑”的理解,古人可并不是表达这样的意思,因为想要挖一个坑杀了这么多人呢可是非常工程浩大的项目。所以说历史上的“坑杀”并不等于活埋,而是有它独特的意思。
“坑杀”是什么
在历史有很多位皇帝或者将领会在打了胜仗后对自己俘虏来的敌国将士进行“坑杀”,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就是白起和项羽了,白起举办过将近四十万人的“坑杀”,而项羽举办的大屠杀也不在少数。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大家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被俘虏和缴获的战士并不知道他们的内心是否真的愿意臣服和效忠新的君主,如果将他们没有处理好很有可能造成他们卷土重来为旧主报仇而推翻新的统治者。可是如果将他们进行“坑杀”不仅可以宣扬国威,向对方挑衅和打压,而且更可以防止不确定因素的出现。
但也不可否认,很多钟爱“坑杀”的统领都是为了打击报复或者展现自己的威严所以才对他们进行如此残忍的杀害。那么“坑杀”为什么被这么多人用来宣扬国威震慑对方呢 那是因为在古代时期,“坑杀”可不是活埋,而是“阬”的意思,这个字大家不是很熟悉,它的意思就是指非常高大而且宏伟的门楼,所以“坑杀”在古代的意思就是将敌人俘虏之后集中杀掉,然后再把尸体堆积起来,累积成一种高大而且宏伟的“建筑”,这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可以用尸体累积成这么高大的“建筑”,可见因此死去了多少人。
所以一些统领就非常喜欢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威猛和能力,这足够可以达到震慑敌军的目的。就比如白起斩杀的四十万将士,他们所累积起来的“建筑”肯定更高更大,敌军看到自己的子民和士兵被这样全部歼灭肯定会非常心痛甚至失去斗志和信心。
而且这样的现象也不知出现在敌军之间,而且还会出现在有的有能力的人会用此来报复阻碍自己或者否定自己的人。
所以说这就是“坑杀”的恐怖之处,尸体展示在世人面前,累积成高大宏伟的“建筑”,这无疑对这些受害者来说是无比痛苦的事情。
残忍血腥
相比于活埋来说,这样的方式给活着的人的冲击更大,而且这样的累计方式给杀戮者一直自豪和炫耀的快感,而给被害者甚至是普通老百姓带来的都是一直恐惧和憎恶。这样的方式也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下权力集中所带来的权力诱惑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受害的都是老百姓和无辜的生命。
不论是白起“坑杀”四十万战士是为了树立威严震慑敌军,还是项羽为了彰显自己的威严和实力而举行的大屠杀,甚至是有些人只是为了报复对方而进行的“坑杀”,这都是残忍残暴的方式。
所以他们反而没有宽容被歼灭的队伍和人民,笼络人心收复军队为自己效力的人走得更远。就比如刘邦和项羽,刘邦就大赦天下收复了秦国百姓的民心,所以他才获得了更多的能人义士。
而不是像项羽一样莽撞地将战士和百姓全部杀害,最终败在了刘邦的旗下,也只能眼看着国家由刘邦来统领,自己只落得一个“乌江自刎”的结局,也不由得让人深思,一定暴力要挟和暴力解决才是有效的吗
拒绝暴力 爱护和平
如今我们的国家也早已经摆脱了封建思想和暴力解决的思想,如今我们不仅有法律的保障还有人民素质水平的提升。所以在这样一个和平友好的年代我们早已经体会不到那个时候的人们所遭受的一切。
在经过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史书的记载我们才了解到了古时候残忍的“坑杀”,这是一种不同于活埋且比活埋更可怕更残忍的暴力方式,而且还流传了许久。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到历史上发生的这样类似“坑杀”这样的残忍方式所带给百姓的伤害和心灵的打击,所以我们更要明白暴力所带给我们的危害,也更要拒绝任何形式的暴力和威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用友好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损失最大的暴力方式。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更好地控制思想、统一国家,便开展了一场“焚书坑儒”的行动,使得无数儒生丧生 ,据《史记》载:“乃挟诈而尽阬杀之。”我们可以想象那个一下子坑杀了四十万战俘的长平之战该是一片多么惨烈的景象。而主导长平之战的就是对秦国有着万世之功的常胜将军——白起。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白起率领秦国军队和赵国在上党展开决战,结果秦军大获全胜,俘虏了赵军45万人。对于这些赵国士兵,白起决定将他们尽数坑杀,结果就是整整45万人无一幸免, 全部死在了秦军的手下。白起因此一战成名,成为了当时最令人惧怕的战场杀手。此后他更是所向披靡,在战场之中战无不胜,为秦国统一中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 历史 上采用“坑杀”策略的战役并不少,因此史学专家们对于人们提出来的“坑杀”等于活埋言论给出了解释:如果这样想就完全错了,活埋比起“坑杀”的真实情形简直差之千里,“坑杀”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恐怖百倍,真实场景更是令人恐惧。 “坑杀”本来写做“阬杀”, 而“阬”的意思就是“门楼”,并非我们理解中的“挖坑活埋”。比如,在《汉书》中就曾记载过王莽“阬杀”朝臣的 历史 事件。
王莽当时为了排除异己,就直接下诏处对赵明、刘信、翟义、霍鸿等人及其九族进行“阬杀”。 更不可思议的是,王莽还下令用厚土来掩盖他们的尸体,而最终修筑的面积和高足有六丈,被人称之为“京观”,也就是“阬”的意思。之后,他又命人在土堆上插上写有“反虏逆贼鲸鲵”的旗杆,借此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京观”并不是指普通的亭台楼阁,而是由尸体堆成的土堆。
明朝张岱在《夜航船》中也有相关的讲述,他说古人在战斗中杀死了敌方后,通常都会用黄土来覆盖尸体,并把它堆成类似于门楼似的建筑物。 而在一场大的战役中,被杀敌军数不胜数,遗体更是堆积成山,因此人们只能一层一层地对其覆盖,而这景观最后的高度也直接取决于敌军尸体的数量。而白起所筑的京观足足有几十万士兵的尸体,其京观必然是蔚为壮观的,敌国见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也会有很大的震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 历史 上不只是白起和王莽干过这样的事,在唐朝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根据《旧唐书》记载:“五年,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 瘗 隋士战 胔 ,毁高丽所立京观。” 由此可见,“阬杀筑京观”是古代人用来显示示威,震慑敌军的惯用手段。晋国和楚国的战争中也有体现这一点。在邲之战中晋国军队不敌楚国,后来楚庄王就在楚国大臣的建议下,阬杀了所有晋国士兵,并以此筑成了京观,好起到威慑别国的作用。
根据相关的 历史 典籍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在十六朝的动荡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阬杀”案例。在西晋永嘉四年( 公元前310年),石勒击败了晋军后,就在武德阬杀了上万名俘虏。晋建兴五年(公元前317年 ),前赵国的刘聪为了解决平阳贵族,也相继阬杀了一万五千人。 渐渐地,阬杀成了战争中一个非常常用的手段,兵家和统治者都非常热衷于使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管理国家、控制思想的方面,阬杀都起到了极强的威慑作用。因此,一直到了明朝,“阬杀”也一直没有退出 历史 的舞台。
明朝永乐年间,大明军队出征安南,取得胜利之后把敌军阬杀,筑成了京观;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中国,明军将其击退,后来也把他们的尸体给筑成了京观。 随着 历史 进程的不断加快,阬杀和京观也和那些时代故事一样被淹没在了时光之中,如今的人们也无法见到真正的京观了。但它却会作为中国 历史 上关于战争迫害人的一个深刻烙印,是不会被人们所忘记的。
参考资料: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万里行》
古代战争中的坑杀俘虏真的指活埋吗
《凉州曲》有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战场上,葡萄美酒夜光杯都是幻影,残酷壮烈才是真正的现实。古往今来,哪一场战争的代价不是血雨山河,不是白骨累累?更有甚者,是数以万计的士兵,乃至无辜百姓被坑杀。谈到坑杀,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第一印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那个坑杀了40万战俘的长平之战。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的结束方式十分血腥,《史记》载:“乃挟诈而尽阬杀之”。而这场战争的主帅就是那个为秦大一统做出不朽功勋的常胜将军——白起。
白起何许人也?据《战国策》记载,公元前262年,白起率领秦军与赵军在上党决战,秦军大胜,收45万战俘,尽数坑杀。而这一战,也让白起成为了令敌军闻名丧胆的人物,此后战役无不所向披靡,更是为秦一统天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1、历史上,运用了“坑杀”策略的战役并不在少数。然而古代战争中的“坑杀”俘虏,真的指活埋吗?专家表示,实情其实更加残忍。“坑杀”原作“阬杀”, “阬”字意为“门楼”,并非我们一般认为的“挖坑活埋”。那如果“阬杀”并非活埋,那又作何解释呢?
这一点可以用以下几个例子佐证。据《汉书》记载,王莽篡权之后,曾下诏处理异党,包括赵明、刘信、翟义、霍鸿等,悉数对其九族进行“阬杀”。更有甚者,他还下令用厚土掩盖尸体,修筑底面积为六丈,高为六尺的“京观”。之后,在土堆上插上六尺的旗杆,标注“反虏逆贼鲸鲵”字样,作为对同党及后来者的威吓。
所以,“阬”其实代表“京观”。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京就是“人所为绝高丘也。”京为高丘,观为城阙,字面意义上,京观则代表高大的门楼。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就有言:“聚甲如陵,献俘为观。”其中的“观”,就是京观。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的“京观”绝非亭台楼阁,而是俘虏堆积而成的类似“京观”的存在。明朝一位文学家张岱对此也有记载,他在《夜航船》中讲述道,古人在杀死敌方后,往往会用黄土覆盖尸体堆成门楼似的建筑物。
02、被杀的敌军尸体堆积成山,一层尸体用一层黄土覆盖,尸体的数量直接决定了京观的高度。而白起所筑的京观乃几十万士兵尸体堆积而成,对敌国的震慑力可想而知。
除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堆了京观,唐朝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根据《旧唐书》记载:“贞观二年,破突厥颉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贺,并上封域图。五年,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丽所立京观。”由此可见,“阬杀筑京观”是古人常用的震慑敌军的伎俩。
03、比如,晋国在邲之战中兵败楚庄王,在楚臣的建议下,楚庄王阬杀了晋国士兵,筑成了京观,以威慑他国。还有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决战,曹操险胜,尽数坑杀了一支袁军战俘。根据《晋书·载记》,在十六朝的动荡时期,“阬杀”案例尤其繁多: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石勒击败晋军,在武德“坑降卒万余”。晋建兴五年(公元317年),前赵国刘聪为镇压平阳贵族,坑杀了一万五千多人。
而坑杀似乎成为了兵家以及统治者常用的手段,无论是武力的征服,还是思想的控制,为了起到绝对的震慑作用,甚至不惜坑杀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直至明朝时期,这一方法还在大行其效。永乐年间,明军出征安南,得胜后将敌军筑成京观;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中国,被明军所退,尸体被筑成京观。
坑杀不是活埋。。。。。。。
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战后对40万投降的赵军“尽坑杀之”,只放回了年纪较小的240人。近期在长平古战场的考古中,发现了不少尸坑,尸坑中的尸体都有创伤,骨骸中遗有箭头,有的骨骸上还遗有钩子。
于是就有一种观点:赵军并没有40万人投降,因为活埋的士兵尸体上不会有创伤,而考古发现的尸体上都有明显的刀砍箭射的痕迹。
这种观点成立首先要有一个前提,即“坑杀”的意思是“活埋”。在网上搜索长平之战、焚书坑儒,很多都把“坑杀”解释为“活埋”。《兴华字典》对“坑杀”也解释为“活埋”。望文生义,“坑”即是“低洼”、“挖坑”,确实让人联想到“活埋”。
但是,“坑杀”绝对不是活埋。
中国古书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通假字,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中的“女”,并不是女人、女孩,而是通假“汝”。通假字的大量存在,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本人中学时代,语文课的一个必做功课就是熟记学到的通假字。
司马迁写的《史记》记录长平之战时所词是“阬杀”,我们现在看到的“坑”应该是“阬”的通假字。
古代战争中有一个陋习。胜利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筑成高冢,称为“京观”。毕竟由众多的尸骸堆积而成的“京观”可以满足胜利者的英雄感、成就感和自豪感!杜预注曰:“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说得十分明白。
《梁书·武帝纪中》曰:天监十一年四月戊子,诏曰:“去岁朐山大歼丑类,宜为京观,用旌武功。但吊民伐罪,皇王盛轨,掩骼埋赀、仁者用心。其下青州刺史悉使收藏。”是说去年用敌军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今年要地方政府安排掩埋。
《旧唐书·太宗纪》:“贞观五年七月,遣使毁高丽所立京观,收隋人骸骨,祭而葬之。”从此条记载也可以看出,“京观”是由聚骸骨所成,没有掩埋的,否则也不需要“祭而葬之”了。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此条记载中“挟诈”可知是欺骗,使投降赵军士兵丧失警觉,从而达到分割屠杀的目的。因为“京观”是“积尸封土其上”,并非“活埋”,所以考古发现的骨骸上都有明显的创伤痕迹也就很好理解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兴华字典》解释是将这些人“活埋”。如果是“活埋”,要展示的东西被掩埋了,如何“使天下知之”?如何达到“惩後”的目的?
秦是以法治国的,从史籍和1976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记载看,秦的刑罚大约可分为死刑、肉刑、徒刑、笞刑、髡耐刑、赀刑、赎刑、废、谇,收、连坐等十二种。死刑有戮、戮尸、弃市、磔、定杀、族、夷三族、枭首、车裂、腰斩、体解、囊扑、剖腹、蒺藜、凿颠、抽胁、镬烹。“活埋”并不是死刑的一种。实际上,中国几千年法律历史,都没有“活埋”这种死刑。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此条记载在“阬”前有个“击”字,即使对二十余万降卒先击杀,然后“积尸封土”,筑成“京观”。
《汉记·王莽本纪》记载,王莽在平息一次叛乱后,下诏处理叛乱者的家属“取反虏逆贼之鲸鲵,聚之通路之旁,濮阳、无盐、圉、槐里、盩厔凡五所,各方六丈,高六尺,筑为武军,封以为大戮,荐树之棘。建表木,高丈六尺。书曰‘反虏逆贼鲸鲵’,在所长吏常以秋循行,勿令坏败,以惩淫慝焉。”在这条记载中,“鲸鲵”指凶恶的人(反叛者家属);“武军”是“京观”的另一名称。而且“方六丈,高六尺”的规定,非常明显地说明不是“活埋”。另外,“在所长吏常以秋循行,勿令坏败”,地方官要定时检视、维护。如果“活埋”,就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了。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九》曰:“义熙十二年十月,檀道济破西秦兵,逼近洛阳,姚洸出降。道济获秦人四千余人。议者欲尽坑之以为京观。”这里“坑”和“京观”在同义句出现,也反映出“坑”的目的是“京观”,而非“活埋”。
《资治通鉴》记载五胡后期北魏与后燕的参合坡大战(公元395年11月),北魏大胜,“燕兵四五万人,一时放仗敛手就禽”,北魏对这些降兵的处理是“乃尽坑之”。如果只看此处,很容易理解成北魏“活埋”四五万的降卒,但是后面的记载非常明白的解释了“坑”的含义。公元396年3月,后燕皇帝慕容垂带兵再征北魏,路过参合坡,“见积骸如山”。这里的“山”正是“京观”,那么前言之“坑”也就是“积骸”成“京观”。
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要注意古今的差别,不要望文生义。古文中的“坑杀”指的是“积尸封土”,而非想当然的“活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1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王姓人口为何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