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50根蜡烛换得两包敦煌遗书
提到骗劫敦煌遗书,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斯坦因。其实,最早掠劫遗书的盗贼,并不是他。从现在的史料来看,这不太光荣的“第一个”应该属于俄罗斯人的,他名叫奥勃鲁切夫。
1905年初,奥勃鲁切夫在黑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15公里)盗掘之后,从塔尔巴哈台商人处获悉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当年l0月就急忙赶到敦煌,他轻易拿到了2大包藏经洞写本,而代价仅仅是送给王圆箓50根蜡烛。
敦煌遗书被盗始于俄罗斯人,这“最后一个”也属于俄罗斯人的。盗贼,叫奥登堡。此人曾任俄国科学院研究员、院士、亚洲博物馆馆长。奥勃鲁切夫只能算是敦煌文物流失中的“小盗”,奥登堡则是不折不扣的“大盗”。
1909年,奥登堡亲自出马,率领俄国考察队第一次赴新疆盗宝,重点在高昌古城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进行盗掘。至此年冬考察结束,盗得一大批中国文物。
1914年5月,奥登堡组织了第二次中亚考察活动,规模远超第一次。这次,沙俄政府拨款10万卢布给考察活动经费。8月奥登堡到达敦煌莫高窟后,当即便劫获了大批经卷文书、壁画、布画、绢画、纸画、丝织品及雕刻品。一直持续到1915年春天,当时已是民国四年了,奥登堡离开敦煌。奥登堡究竟从敦煌劫走多少文物,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现在知道的也仅个一个大概:奥登堡盗走的敦煌汉文残卷18000件、藏文写本200余件,还有少量梵文和其他文字写本。另有100余件绢纸壁画、雕塑等。文物部分如今收藏于圣彼得堡爱米塔什博物馆(原沙皇冬宫),写本部分则收藏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人被迫停止了他们的中亚探险、考察活动。自奥登堡于1915年最后离开中国的近十年中,再没有一个外国“探险家”蹿到敦煌盗宝,直到后来1924年美国人再到敦煌盗壁画。
英国人:40块马蹄银“捐”回24箱敦煌遗书
奥勃鲁切夫之后,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来到了敦煌。
斯坦因曾多次到中国西域“探险”.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至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间的第二次中国探险活动中,除重访和田和尼雅外,还发掘古楼兰遗址,并深入河西走廊,在敦煌附近长城沿线掘得大量汉简外,最重大的“收获”是骗盗走了大批敦煌遗书。
斯坦因与维族商人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3月,斯坦因到敦煌时,并不知道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的消息,原来准备只在敦煌待10天,考察一下莫高窟千佛洞,并在敦煌补充一些粮食和饮水,然后就去罗布泊沙漠进行考古发掘。此时莫高窟藏经洞已被一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发现,获知信息后,斯坦因赶紧改变行程,他后来在自己书中说出了改变行程的理由:“这种宝物很值得去努力侦察一番。”
但斯坦因并没能在第一时间见到王圆箓,王圆箓出去化缘了。斯坦因只得先去别处,一直到5月再次来时,才和王圆箓见了面。王圆箓开始比较警惕,但斯坦因大耍手腕,骗得了王圆箓的信任,最终王圆箓将藏经洞向他打开了。
道士王圆箓
王圆箓当时也害怕出事,在给了一部分敦煌遗书后,还跑到敦煌县城去打听风声,怕出事。斯坦因看准了王圆箓的心理,与他立约,承诺“用施给庙宇作为修缮之需的形式,捐一笔款给道士作为酬劳”,从而将王圆箓彻底搞定。几年后再来时,王圆箓还把斯坦因当成了大施主,热烈欢迎,热情接待。
1907年莫高窟藏经洞以及摆在洞窟甬道上的经卷
这次,斯坦因从王圆箓的手里“捐”走了24箱挑选出来的经卷写本(敦煌遗书)、5箱绣品,及其他许多珍贵的文物。斯坦因率领由5辆大车和一批骆驼、马匹组成的驮运队伍,满载而归。
斯坦因车队在安西县(今瓜州)的“道德楼”前
“24箱敦煌遗书”价值连城,而斯坦因“捐”王圆箓多少“善款”呢 仅40块马蹄银。这点“善款”连斯坦因本人都觉得便宜得太离谱,他在给友人信中说:这批遗书只花了130英镑,其他地方买一件梵文贝叶写本或一些古旧物品就要这些钱了。
师爷蒋孝琬
斯坦因并不通中文,他能搞定王圆箓,要归功于一位叫蒋孝琬的中国师爷。蒋孝琬是湖南人,他是斯坦因聘请的中文翻译。斯坦因对蒋评价很高,在其死后仍很怀念:“蒋孝琬在我探险过程中作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敦煌的千佛洞和王道士周旋,并最终成功地说服王道士,使我成功地带走了我所想要的一切宝物。”
如果没有蒋孝琬的“周旋”,斯坦因在中国骗宝肯定不会这么顺利,这么成功。从这事来上说,是中国人自己把中国文物骗给了外国人。
法国人:遗书装满了10个大木箱
走了英国人,法国人又来了。
与斯坦因一样,这位名叫保罗·伯希和的法国人是一位语言天才,会10多种东方语言,长期在东方“混世界”。1900年2月,伯希和被派来北京,为法国远东学院购买中国古籍和文物。当时正值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混乱时期,伯希和在北京搜得了一批中国古籍和文物。
伯希和与身后的万卷经书
外国探险家、考察家“探险”成功,从中国古城遗址、古墓上葬,盗挖得了大量的珍稀中国文物,这大大刺激了法国人。1906年,由年仅27岁的伯希和任队长的法国“中亚探险队”出发了。
伯希和先后在吐木休克、库车等地考察和盗掘了8个月,获取了一批梵文和龟兹文写本、龟兹文木简以及印玺、古钱等珍贵的中国古西域文物。与斯坦因一样,听说敦煌发现藏经洞后,他立即放弃考察吐鲁番的计划,直奔敦煌。
伯希和能讲流利的汉语,很快与王圆箓成了“好朋友”,被引进藏经密室。当他看到那些卷帙浩繁的写本时,也像斯坦因一样,“简直惊得呆若木鸡”.虽然斯坦因先盗走了大量遗书,但他不懂汉文,伯希和却有深厚的汉学功底,又得以亲自进入藏经洞挑选,因此遗书中的精品,特别是有纪年的经卷,多被伯希和盗走了。
挑选好后,伯希和多次与王圆箓密谈,使尽手段进行利诱。在伯希和承诺保守秘密的前提下,以50两银子一捆的价钱,“买”走了精挑出的6000余卷遗书,总共付给王道士500两白银(约90英镑),这些遗书可都是天价啊。
伯希和带领的考察团
1908年5月,他将这些遗书装满了10个大木箱,也如斯坦因一样,用大车再一次将中国文物偷运回了法国。
法藏伯希和敦煌文獻精美手稿
1909年,即盗走敦煌遗书后的第二年,伯希和来中国为法国远东学院购书,并带来一些敦煌经卷修裱。先后在南京、北京见端方和罗振玉时,说出了买遗书的事,才暴露了自己的敦煌丑行。
直到这时,中国学术界才知道敦煌发现了藏经洞,而珍贵遗书已被骗走差不多了。在全国惊呼“国宝遭劫”的声浪中,罗振玉等人上书清朝学部,清政府这才进行追查。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正式拨款库银6000两,命令甘肃学台将洞中残卷悉数运京。但在起运前,王圆箓却私自藏匿了许多文书,运京途中又遭沿途官吏明取暗窃,遗失多多。最后移交到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18箱,其中不少都是残卷。
日本人:骗得近500份写本经卷嫌少
走了法国人,日本人又来了。
大谷光瑞
这次来的是批日本和尚,组织者名叫大谷光瑞,系日本净土真宗西本愿寺第22代宗主。大谷光瑞在1902年组织了第一支“大谷中亚探险队”,进入中国境内寻宝。到1914年,共进行了三次“探险”,均取得成功。
日本大谷探险队载文物离开敦煌时的留影
日本人骗走敦煌遗书,便发生在第三次“探险”期间。这次探险从1910年8月开始,主力前锋是橘瑞超。
1912年,日本大谷光端探险队的橘瑞超(左)在敦煌
其实,日本人第三次探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敦煌来寻宝,并直指敦煌遗书。
当时,橘瑞超从伦敦出发,出发前去见了曾骗得大批敦煌遗书的大贼、英国着名探险家斯坦因,学习“盗宝”经验。此行经俄国,再潜入新疆地区。由于橘瑞超行为异常,俄国和英国的情报部门曾一度怀疑他是日本间谍,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监视。
这次“探险”橘瑞超险些命丧西域,远在日本国内遥控指挥的大谷光瑞与橘瑞超失去联系,担心他遭遇不测,遂派弟子吉川小一郎前来寻找,实际是接替他继续寻宝。吉川小一郎从西安经河西走廊,于10月上旬到达敦煌,但却打听不到橘瑞超的任何消息。
其时,死里逃生的橘瑞超正向敦煌加紧赶来。他之前已从敦煌过来的一位商人所带信中,知道大谷瑞光派吉川小一郎来找他了,且已到了敦煌。
先到敦煌的吉川小一郎在橘瑞超未到前也没有闲着,和斯坦因一样,他骗得了王圆箓的信任。从千佛洞的佛像中,盗买了两尊做工最精巧、损伤也小的佛像。在橘瑞超也赶到敦煌、两人见面后,又合谋从王道士手中骗得了近500份写本经卷。但他们并不满意,因为斯坦因骗走了29箱,比他们多多了。
有意思的是,日本学术界后来一直在怀疑这些经卷是伪造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就开始讨论敦煌经卷的真伪问题,代表人物、日本着名敦煌学专家藤枝晃更是语出惊人,称日本所藏的敦煌写本有90%以上是伪卷。在北京理工大学“2002年国际敦煌学学术史研讨会”上,日本学者池田温先生以《敦煌写本伪造问题管见》为题,提交大会一篇论文,进一步披露了这个事实。
难道,当年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上了王圆箓的“鬼子当” 王圆箓有过文物造假的行为
兰登·华尔纳
美国人:使用化学胶水毁灭性疯盗壁画
到此,美国人登场了。
在盗劫敦煌遗书的事件中,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人没有及时赶上。肉虽然被别人吃了,能喝口肉汤也不错。可能觉得来晚了吧,美国人盗得更疯狂,遗书未盗得便盗墙上壁画,由于美国人使用了化学胶水,许多精美壁画因此被永久性毁灭了。
据原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调查,被美国人从千佛洞用胶布粘去和毁损的初盛唐石窟壁画有26方,共计32006平方米,破坏留下的残迹现在仍很清楚。因为使用的是化学胶水,破坏不可逆转,未能粘走的壁画也彻底毁了,连同样有盗取之心的日本学者也为之痛心。
领头的美国人叫兰登·华尔纳,时系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曾与笔者另着中提到的、参与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一起盗掘金村大墓的美国人,就是他。
1923年,华尔纳和宾夕法尼亚博物馆的霍勒斯·杰恩,组成了第一支到中国西北的美国远征队一一“哈佛大学考古调查团”.调查团于1924年1月,到达敦煌莫高窟时,不巧王圆篆又外出了,心情激动的华尔纳未经同意,径直摸进壁画石窟内。等王圆篆回来后,如前面的英国人、法国人一样,华尔纳买通王圆篆,据说贿赂了700两银子,王圆篆遂同意他剥走一些壁画,但华尔纳贪得无厌,却剥了三万多平方。
l925年,华尔纳又组织了一个7人的考察队,进行第二次远征,同样直奔莫高窟,准备使用胶布再次大规模盗劫敦煌壁画。当时,华尔纳带了“一大车的布匹”,参与调查团活动的中国学者、北京大学陈万里先生发现后警觉了起来。因为中国学者的爱国和当地人士的保护,华尔纳此次阴谋落败,“到此一游”三天后,灰溜溜地离开了敦煌。
据陈文平《流失海外的国宝》一书所记,华尔纳所剥壁画,目前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收藏有9件,其余至今下落不明。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藏经洞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圆箓)发现的。
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珍贵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古代博物馆。
扩展资料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藏经洞
-莫高窟
分类:生活 >> 交通出行
解析: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而敦煌的盛名来自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国第一大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簏的崖壁上,南北长约有1600米。骑车去远了点,市内有旅游小巴去,10元包来回,让宾馆的服务员联系就行了。
路途不远,很快就到了莫高窟,周围都是戈壁荒漠,进入了莫高窟反而是绿树成荫,经过一个大牌坊,左边是一个飞天雕像,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总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 一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之路的畅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
唐朝兴起的时候,我国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强盛。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等地,自此,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公元1028年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大的发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所以说闭关锁国是注定必然失败的。
走到入口的小牌坊,虽然是小小的围栏,可管理很严,所有的摄影设备和会发光的东西都不可以带进去,因为怕强光会损害壁画的颜色,连每一窟的里面都是不装电灯而非常黑暗,靠的就是导游的手持电筒。如果实在想自己看清楚一点,入口有专门的电筒出租,一个个像矿工的头灯,很专业和方便。
门票已包含了导游费,这里的导游都是莫高窟自配的,穿装整齐划一,很 有专业水准和有学识,每十几个人就配一个导游。导游还有丽音,分中文、英文和日文版本。我们跟的导游是一个小姑娘,好 像才刚20岁,虽然我们已经离开了新疆进入了中原,可能是这里的风沙大,眼睛都长得像新疆的姑娘,大大的眼睛和长长的睫毛,是我在中原看过最美的眼睛了。不要羡慕别人长的美,长睫毛是要来挡风沙的,大眼睛是要在漫天风沙中看清归家的路,美是要付出代价的。
有些窟的空间很小,紧跟着导游就可以最方便地看到壁画和听到解说,因为维修和保养的关系,这里的洞窟不是全部都开放,而每天开放的洞窟也不同。
导游首先告诉我们:“今天我将带大家游览17个洞窟。”
我说:“才这么少, 莫高窟有492个洞窟呀。”
导游解释说:“以前这里是人烟罕迹,而且气候干燥,壁画经历了两千年都没多大的变化,但现在游人多了,为了保安的理由,参观完后要立刻锁门,那么人呼出的气体就得不到流通,积聚在洞窟中对壁画形成了腐蚀,现在有些壁画的颜色开始消退和没落,对洞窟的破坏很大。以前是可以游览30多个洞窟的,现在慢慢减少了,计划两年后全面关闭,要看洞窟就只能到旁边的博物馆看仿造的了。”
我问:“为什么叫”莫高窟?”
“莫高窟之名,最早见于隋代营造的第423窟内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由于年代久远,该题记已泯灭不清,但标题,“莫高窟记”四字却十分清晰。这是最早见的莫高窟之名。据研究,莫高窟一词的含义大抵有二。 一说建造佛洞,在俗家弟子的修行中是最高的修为了,“莫”是“不可能”、“没有”的意思,莫高窟就是说没有人的修为比建造者更高了。二说即盛赞莫高窟水平极高,没有水平更高的石窟了。”
导游打开门锁,领我们进入洞窟中,里面没有一点的光线,眼睛好不容易才适应了里面黑暗的光线,导游一打开电筒,所照之处全是精美的壁画,简洁的线条,明艳而大胆的用色,把人物当时的情景表现得精致入微,人物的表情更是勾画得栩栩如生,站在壁画前,仿佛进入了壁画中的时代和国度。
有的洞窟就连地上的土砖,也是刻有莲花图案,整个洞窟就像一个佛堂,每一寸地方都是艺术品,除了被粘走而变成土墙的地方,你再也找不到一处可以下笔的位置了。
抬头一看,我终于看到了读书时临摹过的第392窟盛唐时期莲花飞天藻井的原画,藻井是对洞窟顶部天井的一种装饰,纹样富于变化,对比强烈,整个画面光彩夺目,富丽豪华,颜色还像当初画的一样鲜艳。
此窟的窟顶为方形覆斗形。蓝色方井象征着蓝天。正中绘一朵装饰性的五彩大莲花。花心是莲籽,五彩色轮环绕,大小莲花瓣在旋转的色轮上放光,色彩斑斓,眩人眼目,象征着法轮常转。蓝色方井的四角,绘有五彩轮形大莲花的四分之一,好似在转动。大莲花四周,四身持花飞天,围绕莲花追逐飞翔。飞天上身 *** ,著长裙,赤脚,双臂和身后都有飘带飞动。由于彩云的衬托,飞天舞姿轻巧,从容舒缓,神姿潇洒。观者抬头仰望,亦觉两腋生风,随之起舞。
中心方并处有五层五彩过饰,分别是葡萄纹,方格联珠纹,忍冬卷草纹,团珠纹和山形垂幔纹。方并图案的最外层,四周纹12身持不同乐器的飞天,环绕中心方并飞翔,为藻井图案增加了流动感。这幅藻井图案,主题鲜明,纹样变化多,动感很强烈,色彩更鲜艳,是莫高窟最精美的藻井图案之一。
另一幅能与之媲美的就是第407窟的隋三兔飞天藻井图案。此窟顶部比较宽大,象征天空的蓝色方井中央,给一黑红相衬、双层仰开着八瓣大莲花,呈悬空状。莲花四周蓝底色上,画八身飞天,姿态各异,有的持莲花,有的托花盘,有的棒香炉,有的舞锡权,环绕莲花飞翔。飞天身上彩带飘舞,云鬓飘逸,香花点点,彩云飞旋。
井心四周是多层菱格莲花纹,小形垂幔纹边饰。四层莲花中心画了三只旋转追逐奔跑的兔子。由于画家丰富的想象力,使三只兔子只有三只耳朵,巧妙地代替了应有的六只耳朵。但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一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三只耳朵组成等边三角形,表现了三兔活跃奔跑时的神态。莲心奔跑的兔子和莲心外飞翔的飞天,飘旋的天花方向一致,仿佛连静止的莲花也在旋转!
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
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服饰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长袍的,有穿短衬长袍的。飞态不同,有单飞的,有群飞的,有上飞的,下飞的,逆风飞的,顺风飞的……如隋代大窟之一第427窟是画飞天最多的洞窟,计108身。飞天皆头戴宝冠,上体半裸,项饰璎珞,身披彩带,腰束长裙。虽然飞天的肤色已经由红变黑,但形象清晰,有持花的、托花的、散花的,有手持箜篌、琵琶、横笛、竖琴等乐器的。姿态多样,绕窟飞翔,平静肃穆的洞窟似在卷涌飞腾!
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飞天不仅画在藻井、佛龛、四披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嵋动人。
在唐代,还出现了不少双飞天。如第321窟西壁佛龛上层南侧的两身双飞天,飞姿优美。这两身飞天的肤体虽然变成降黑色,但眉目轮廓及体形姿态线条十分清晰,身材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飘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像两只在空中游大的双燕。
走到17窟的藏经洞,这个藏经洞本身并没有精美的壁画或佛像,这个不规则的方形小窟,长宽为2.7米左右,高度为2.5米左右,可利用的空间不过19立方米左右,却封藏了多达5万件的珍贵文献和文物。
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有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云游化缘投宿于143窟,便在那里居住了下来。王道士无意中发现一道用土砖封住的门,他用力打开,是一个小洞,有一丈多宽,洞里有无数的白色包裹,排列得非常整齐。他打开一看,每一包里有经十卷,其他还有佛帧绣像,平铺在白包下面。这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二十七日的事情。一个道士却住在佛窟中,从而撕开了敦煌百年的伤痛史,这不知道是不是佛教所说的缘分呢。
王道士很机诈,他想拿这些经卷去换钱。于是,他私下里就运几箱经卷至酒泉,献给安肃道道台廷栋。廷栋也不知道这些经卷的可贵,王道士很沮丧,他把一箱经卷扔在酒泉,只好带着其余经卷,化缘回去。
后来,有一个英国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原籍匈牙利、移民英国而为印度官员,由印度总督派到新疆来调查西北地理,他听到这件事,就借调查地理为名,带了一个翻译悄悄地到敦煌去了。
斯坦因见到王道士,甜言蜜语,并说:“只要你答应下来,给你白银三百两。”王道士最初不敢答应,当他看到白银,就一口答应了。斯坦因所看到的宝藏,大约有三种,第一种是用坚硬的纸张所写的汉文佛经。第二种是藏文写本。第三种,也是斯坦因最高兴的,是一些古画,绢上画的全是美丽的佛像,颜色调和,鲜艳如新 。
他们怕外人知道,盗宝工作每天在晚上进行搬运,他们连续盗了七个晚上,完整的经卷二十四箱近万卷,完好的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近五百卷,斯坦因雇了四十多头骆驼才能运走。相隔7年后,斯坦因再次混入敦煌,又骗走了王道士私藏起来的570卷敦煌文物。这些经卷,斯坦因将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在印度,成立西域博物馆,而精品则入藏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这件事情轰动国外,其他的外国盗窃者和中国官僚接踵而来
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法国人。于1908年7月到了莫高窟,将藏经洞中遗物全部翻检,选取精华,廉价骗购大量藏经洞中文献精品和佛画、丝织品,总数约一万余件,现分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集美博物馆。伯希和曾为法国中国学权威沙畹的高足,当时虽只有27岁,却懂得汉、俄、藏、突厥等13种文字,所盗的宝者数量中虽不及斯坦因多,却是价值最高的,他精心挑选并盗走的遗书是最精华的部分,有许多孤本。
1911年10月,日本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非法用低价换取了469卷写本和 精美唐代彩塑两尊。
1911年俄国人鄂登堡率团至莫高窟,盗走经卷一批。
在众多的向敦煌探取手取宝的人当中,有一个姗姗来迟者,他就是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 华尔纳。他于1923年到达莫高窟,但这时的藏经洞已空了,再没有什么文书可取了,于是,他把目标转移到了那些不能移动的塑像和壁画上。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剥取了第320、321、328、329、331、335、372各窟壁画26方,共计3.206万平方公分。其中初唐画有汉武帝遣博望侯张骞使西域迎金佛等,有关民族历史与中国佛教史重要故事内容的壁画多幅,及328窟通高120公分盛唐最优美的半跪式观音彩塑。这批珍贵的艺术品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
不要以为被盗走的壁画就能很好地保存于世上,撕下来的时候就有不少被破坏了,还有运输 、战争、盗窃等的损毁,损失的比盗走的更严重,而且是毁灭性的。区区的一个爱神维娜斯雕像无法复原的断臂都让全世界惋惜不已,而这里是几十幅精美的壁画,我们却永远无法知道它们原来的面目了。
在藏经洞陈列馆展出的只有19件文献真品,其它43幅美术品全部是电脑喷绘的复制品,还有49件海外文献藏品图片,因为原件都流失于海外近100年了。
很快就游览完了十几个洞窟,我发现每个导游拿的钥匙都不一样,于是我们又跟上了另一队的导游,继续看其他的洞窟,就算是同一幅壁画,不同的导游也有不同的演绎角度。
导游说:“莫高窟的壁画还不止看到的那么多,在一次维修无意中发现了壁画的里面还有壁画。原来是莫高窟的地方毕竟有限,后人找不到地方建洞窟了,就把前人绘制的壁画用泥土覆盖,再画上新的壁画,使相当多的洞窟内形成了数层壁画的奇观。现在还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拿开表层而又不损坏任何一层的方法,所以不去动它,希望以后科技先进的时候可以看到里面的真相。”
在这里真是看一天都看不够,可惜现在开放的洞窟越来越少了。走进莫高窟博物馆,我们看到了仿制的几个洞窟,真的是做到惟妙惟肖,墙壁的泥土质感,壁画的笔触,还有破损的地方都一模一样,根本看不出破绽,而且这里还可以大打灯光,游人可以尽情地细细欣赏。
莫高窟研究院还有大量的文献书籍售卖,大都是一些专业书籍,一般人未必会有用,不过我看到一组莫高窟研究院自己出的明信片,权威毕竟是权威,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莫高窟明信片,而且它只在这里有售,我们都买了两套,一套寄给朋友,一套留给自己收藏。
小巴把我们带回敦煌市,途中经过一个夜光杯的加工场,工场的师傅向我们介绍着夜光杯的工艺:“夜光杯以祁连山所产优质墨玉、黄玉和碧玉为原料,继承传统工艺精工雕琢而成,是很名贵的饮酒器皿。但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夜光杯在黑夜中绝对不会发光。”
我听了吓了一跳:“我有没有听错呀?我在街上看到的都会发光,不发光怎么会叫夜光杯?”
师傅说:“这就是误导之一了, 夜光杯造型别致,风格独待,质地光洁,杯壁极薄,倒入美酒,酒色晶莹澄碧。在皓月映射下,清澈的玉液透过薄如蛋壳的杯壁熠熠发光,因而得名。但这种矿石在完全黑夜中是绝对不会发光的,你在街上看到会发光的夜光杯是假的,是用化学原料或矿石碎料压成粉末加工而成的,为了误导消费者,故意加了荧光粉。”
我问:“如果它不加荧光粉,我又如何分辨得出呀 ?”
师傅拿出另一只假杯说:“不难,一看,假的纹理一致而有规律,天然矿石那有这样的,每一只杯的纹理都不一样。二听,假的杯互碰只会发出卜 、卜较沉闷的声音,而真的会发出像水晶玻璃杯一样清脆的当、当声。”
我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 师傅又接着说:“三就是掰,真的矿石质地坚硬,不能掰断,而假的是用化学原料做的,又要做到杯壁这么薄,所以十分脆。” 师傅一用力,假的杯就裂成了两片,师傅把真的交给我说:“你试一下掰这个。”
我看着裂成两片的杯子,笑着说:“我可不敢。”
师傅说:“如果你能用手掰断杯壁,我这里的夜光杯随你挑。”
我把夜光杯拿在手中,色泽斑斓,光泽晶莹,宛如翡翠的杯身清凉透指,我用尽了力也没能做到,可惜呀,没能白拿他的夜光杯。
师傅又把水倒满夜光杯,水已高出杯壁,可水凝于杯面成球状而不溢出。 师傅说:“ 夜光杯还有一些误导,就是用夜光杯喝酒可以千杯不醉,根本不可能,道理很简单,我也不用多说了。还有就是说酒倒入夜光杯中,酒就马上变成了冰镇,其实没那么厉害,不过是夜光杯所用的矿石质地细密壁透,导热快而已,摆于桌上,很快就可以散去杯中酒的暑热,把杯放于冰块上,酒很快就会变成冰镇美酒倒是真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0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急流勇退——自动让位的东汉皇太子
下一篇: 贻害千年:赵魏韩三家分晋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