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急流勇退——自动让位的东汉皇太子

半枫荷 2023-07-28 03:10:46

皇太子是皇帝的法定继承人,是准皇帝,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至高地位,在皇帝死后他就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成为新一任皇帝,因此皇太子成为了历代皇子们梦寐以求的地位。然而在东汉却有一位皇太子,他三番五次申请辞去皇太子的地位,自愿放弃唾手可得皇位和至高无上的尊荣,甘愿成为一个普通的诸侯王。这位皇太子就是东汉王朝第一位皇太子刘彊。(音强)

刘彊世东汉王朝第一位皇太子,他的父亲就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光武皇帝刘秀,母亲是东汉第一位皇后郭圣通,因此刘彊是父母的嫡长子,从宗法上还有法理上,刘彊当这个皇太子名正言顺,可是为什么他要让位 这一切都源于他父母的不和,因为父母的“离婚”,刘彊感到了威胁,为了保住性命,主动的让位了。

其实刘彊本来没有机会当皇太子,甚至没有希望来到这个人世,他能够得到这一切都源于当时的天下局势。

刘秀是汉高祖的九世孙,属于汉室宗亲,他这一脉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

刘发母亲只是宫中的宫女,因此注定了刘发不受宠爱,被分封到了当时偏远的长沙。虽然刘发是诸侯王,子孙一代一代再分封,但是架不住人多,经过一百多年的分封,到了刘秀这一代,他们这一支什么都没捞到,因此完全成了平民百姓。

刘秀早年并没有太高的志向,因为这个时候王莽已经夺取了皇位,前朝的刘邦的后代就连宗亲这一头衔都没有了。

不过这对刘秀来说倒是没有什么关系,毕竟他本来就是老百姓了,他从来没有想过当皇帝。当时他有两个愿望,一个愿望是当“执金吾”,因为他之前去长安游学,看到了负责长安治安的执金吾出巡,威风凛凛,心中很是羡慕,对于从小地方来的他这已经是人生顶点了;另一个愿望就是娶阴丽华为妻,阴丽华是新野有名的美人,刘秀很早就下定了决心要娶阴丽华为妻,这就是有名的“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从这两个愿望来看刘秀根本不可能成为皇帝,但是谁也没想到王莽帮助了他。

王莽夺取了天下后,天下大乱,因此各路起义不断。刘秀的家乡南阳也兴起数支反对王莽的队伍,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绿林军。这个时候刘秀的哥哥一直想复兴汉朝,因此也组织了舂陵军投入到反莽之战中,并且在后来拥立刘玄为帝,建立了更始政权。

王莽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因此马上组织了军队围剿,在著名的昆阳大战中,刘秀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王莽大败。

俗话说“美女配英雄”,成了大英雄的刘秀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可以迎娶阴丽华了,可是还没等刘秀高兴过来就传来了他的哥哥刘被猜忌的刘玄君臣杀死的消息。

刘秀为了保住性命只能在哥哥尸骨未寒之时娶了阴丽华,屈辱的接受刘玄的任命,随后带着自己的手下找机会跑到了河北一代招兵买马,公开和刘玄争夺天下。

虽然自立了但是刘秀实力可怜,别说和刘玄,就是当地军阀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因此刘秀必须找一个可靠的帮手壮大自己。刘秀找到了手下有十万大军的汉室宗室刘杨,希望结盟,共同争夺天下。

刘杨出自汉朝真定王一脉,这个人很有眼光,他虽然有着十万大军,但是他明白自己的才能无法夺取天下,但是他要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因此当刘秀找上门来,他感到刘秀能够成事,于是同意和他结盟,甚至表示自己可以归顺,听从刘秀号令,表示只要答应他一个条件就行。对于这样的好事,处于困境的刘秀自然求之不得连忙问是什么条件

刘杨表示他有一个外甥女,名叫郭圣通,已经到了成婚的年纪,如果刘秀愿意娶她,自己愿意带着十万大军作为嫁妆归属刘秀。

这个条件开出来,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这等于天上掉馅饼,刘秀娶了老婆而且白得十万大军,可以说万利没有一害,没想到刘秀却拒绝了。

刘秀不愧是好男人代表,当即表示自己已经娶妻,决不能干这种事,否则他对不起阴丽华。可是刘秀当时的处境十分危险,他的兵力不多,如果不和刘杨合作,极有可能就被人消灭,不光自己会死,跟随他的那些人都会死。

刘秀此时出于两难之中,他的那些手下自然不甘心就这样被消灭,因此对他反复劝说,最终刘秀被说动,同意了刘杨的要求,娶了郭圣通,而正是这次婚姻让郭圣通后半生凄凉无比。

有了十万大军的帮助,刘秀彻底翻身了,在加上他的才能,他在河北迅速展开了征讨,很快就有了 “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庞大势力,从而顺利在鄗地称帝,建立汉朝,年号为建武。并且这一年郭圣通生下了他的长子刘彊。

刘秀和郭圣通是毫不参假的政治婚姻,刘秀是迫于无奈才娶了郭圣通,他始终对阴丽华心中有愧,因此当占领洛阳后,他马上就派人接来阴丽华,甚至于要立阴丽华为皇后作为补偿。

阴丽华长得漂亮,心理也很明白,她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做皇后的资格,郭圣通是刘秀夺取天下的关键,背后有着强大的势力,自己孤身一人,无法对抗,于是拒绝了刘秀,而这一让,让刘秀心中对阴丽华更加愧疚,从而为以后的废后埋下了伏笔。

建武二年,郭圣通被立为皇后,同时刘彊被立为皇太子。看似一切圆满了,皇后太子之位全都定了下来,郭圣通大获全胜,可是到头来郭圣通和刘彊最后什么都没得到。

刘秀心中始终对阴丽华很愧疚,因此越发的宠爱阴丽华,逐渐冷落郭圣通,这让郭圣通心态发生了变化,她逐渐褪去了昔日帮助刘秀创业的贤内助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满怀怨恨的皇后形象。她嫉妒阴丽华得宠,怨恨刘秀薄情,埋怨舅舅刘杨把自己当做筹码。她一心想要挽回刘秀的心,因此对刘秀百般纠缠,对后宫后宫中的任何人都看不顺眼,这使得她迅速成为了孤家寡人,所有人都不再把她这个皇后放在眼里,而这个不好的消息传到刘秀耳中使得他越来越讨厌郭圣通。

而被立为皇太子的刘彊也感到了不安,虽然他已经立为皇太子,但是在弟弟刘阳出生后,他明显感到了父亲更加喜爱刘阳。

这一切都是因为刘阳是阴丽华的儿子,而且更加聪明,在这一点上刘彊明显比不过他。

母亲心中满是怨恨,刘彊心中满是不安,因此这对母子都对未来充满了疑惑。

刘秀越来越不喜欢郭圣通,因此在建武十七年,刘秀决定废掉郭圣通,未来能够顺利废掉郭圣通,刘秀不惜给郭圣通的家人集体升官封侯,甚至于将自己死后妻子应该享有太后名号赐给郭圣通,让郭圣通以太后的名义跟随另一个儿子生活,随后册封阴丽华为皇后。

面对母亲被废,刘彊毫无办法,皇太子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毕竟不是皇帝,甚至于他的生死都处在父亲的手里。

刘彊这个人很像早年的刘秀,为人老实、志向不高、安于现状,他性格平淡,对权力并没有太多贪念,否则的话,身处太子之位将近二十年,居然没有培养出一丝个人力量,甚至于他感到当这个太子很累,每天都要提心吊胆,远不如当个诸侯王轻松,而且面对父亲宠爱弟弟刘阳,他没有起丝毫嫉妒之心,也不想和弟弟争宠,甚至谋害弟弟。

在母亲被废后,刘彊感到了不安。母亲是自己最大的靠山,自己当太子的资本就是皇后嫡长子,如今母亲已经不是皇后了,阴丽华当了皇后,刘阳还能安心于东海王吗 自己接下来的命运也是被废,到时候会有什么下场 一想起前朝的废太子刘荣,受父亲猜忌的戾太子刘据这两位的下场,刘彊感到了不寒而栗,与其那样死去,不如主动让出这个位子给弟弟,这样一来父亲阴丽华还有刘阳都会感念自己主动让位,说不定会放过自己,这样一来自己就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定下让位心思的刘彊主动上书希望让出皇太子之位,甘愿当一个诸侯王。这个请求震惊了朝廷。

刘秀废后还好歹说得过去,但是皇太子是一国根本,轻意动不得,而且刘彊本身没有任何过错,如果真的废掉他会造成局势动荡,因此刘秀拒绝了儿子的请求,并一再安慰他,废掉他的母亲和他没有关系,让他安心当太子。

刘彊怎么可能安心当这个太子,对他来说这个太子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他实在拿不住,必须赶紧脱手,否则的话他必然会被烫死。

因此刘彊在随后的两年中多次表示自己能力不足,实在无法当这个太子,向父亲恳请让位。

经过多番恳求,刘秀终于同意了建武十九年六月下诏曰:“《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彊,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彊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刘彊终于摆脱了皇太子的束缚,和弟弟刘阳换了身份,成了东海王。不过刘彊让位后并没有过上他向往的生活,倒不是因为他是废太子被人猜忌,是因为父亲对他太好了,反而让他担惊受怕最后英年早逝。

刘彊没有过错被废掉太子之位,这让刘秀很愧疚,于是他决定在物质上要补偿儿子。刘彊的封地东海国旁边是鲁国,很是富庶,而且那里还有当年西汉鲁恭王修建的高大宏伟的宫殿。于是刘秀将鲁王改封到外地,把鲁国封地都给了刘彊,这样一来刘彊封地打到了二十九个县,成为东汉最大的诸侯国。

并且刘秀为了弥补儿子没当上皇帝的遗憾,特意准许刘彊在自己的封地利可以使用天子才能用的虎贲旌头和钟鸣车舆。

然而这看似是刘秀的父爱和补偿,但是对刘彊来说确实祸害。刘彊三番五次让出太子的位子,就是为了避免自己被弟弟猜忌从而结局凄凉,他只想自己从此在封地过悠闲生活,自己要是想要这些东西,当初何必大费周折让位,直接跟弟弟争就是了。可是父亲却给自己这么多赏赐,待遇超过了弟弟,这样一来弟弟会不会猜忌自己,将来弟弟当了皇帝会不会找自己麻烦,自己还是要过上过去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吗 因此他一再请求推辞这些赏赐,但是都被拒绝了,这让刘彊成天忧心忡忡,时间一长,他的身体产生了疾病,受不了任何惊吓,时刻都处于害怕之中,最终这种疾病要了他的命。

建武中元二年,刘秀病死,皇太子刘庄继位。身为刘庄弟弟的刘荆图谋皇位,以刘彊舅舅郭况的名义给刘彊写了一封信,鼓动刘彊争夺皇位。当看到这封信后,刘彊几乎被吓的魂飞魄散,于是赶紧将信送到了明帝那里。

汉明帝很清楚这个哥哥,如果他要争皇位,当初也不会主动让位,于是根本就不认为刘彊会造反。

虽然汉明帝相信刘彊,但是刘彊已经被吓得卧床不起,很快就病入膏肓无药可治,最终在永平元年病死,年仅三十四岁。

刘彊虽然后半辈子一直担惊受怕,但是他的结局在废太子之中是不错的了,他死后汉明帝感念大哥当年让位自己的恩情,下令使司空持节护丧事,大鸿胪副,宗正、将作大匠视丧事,赠以殊礼,升龙、旄头、鸾辂、龙旂、虎贲百人。诏楚王英、赵王栩、北海王兴、馆陶公主、比阳公主及京师亲戚四姓夫人、小侯皆会葬。

至此刘彊从此终于安息了, 此后他的子孙,除了他的儿子,他的后代历代东海王都继承了刘彊的低调品格,将东海王国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成为东汉王室延续时间最长的一脉宗室。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Sep.01 唐睿宗的人生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

文/杜豆豆

唐睿宗李旦,两即帝位三让天下,曾日日躺着中枪却能躲过迫害,晚年平安颐养天年,他是怎么做到的?

唐睿宗李旦出生在长安,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最小的儿子。《旧唐书》中说“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 他哥哥李显被武则天废掉,流放去房陵时,他被立为皇帝。后武则天改国号周后,他又被降为皇嗣,移居东宫,享受皇太子待遇。

武则天晚年病重,秘密召李显回。李旦知道武则天意图,赶忙主动让出太子位。

从武则天临朝到以周制国的6年间(? 684年-690年),李旦是名义上的皇帝,当然也没什么作为。中宗李显即位后,他因拥立有功,被立为皇太弟,但坚持不受。

李显被毒死后,韦皇后临朝,立16岁的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皇后想重演武则天的故事,但忌惮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威望,意欲加害两人。幸而李旦有个强势的三儿子李隆基,果断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兵变,杀死了韦皇后及其党羽,迎李旦入宫。李重茂看清形势,让位给李旦,李旦最初极力推辞,后来在李隆基等的劝说下,才接受了让位。

唐睿宗李旦登基后,因为立太子之事曾犹豫不决,李隆基拥立有功,却是第三子,长子是李成器。不过李成器的确很有气量,主动辞让,李旦这才立了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立为太子后,声望和势力都日渐增长,和暗中总想掌权的太平公主矛盾渐深。李旦自己没主见,成了夹心饼干,不时在两人之间倒来倒去。

不过,李旦还是听从了宰相们的劝谏,削弱了威胁太子地位的诸王兵权,并下诏让太平公主迁出京。但太平公主一哭诉,李旦心又软了,不但让她留在了京城,还把反对她的宰相们都贬了官。

不过李旦最终还是明智的,为保太子,他干脆在712年借口彗星出现,禅让皇位给李隆基。可惜太平公主到这会儿还不识时务,仗着李旦的信任,公然要废掉李隆基,李隆基遂抢先发动政变,赐死太平公主。

没了太平公主,李旦终于可以不用左右为难,于是全部归政李隆基,退居二线,颐养天年去了。

716年,李旦病逝,享年55岁。

纵览李旦一生,两即帝位,三让天下 。第一次当皇帝完全是傀儡,第二次才真正掌权。二度在位这两年,能听贤相言,革除弊政,谨慎行事,使天下有振兴气象,还是起到了提气作用的。

比如,他消除韦氏和武氏乱政势力,罢免韦皇后等卖官鬻爵启用的官员,恢复文武官员的考选制度,整顿禁军,削诸王权保太子等,都是相当有力的。

李旦当傀儡皇帝期间,始终被软禁在宫内。李家皇室多次发生变故,李旦可以说天天都有躺着中枪的危险,但他都能躲过迫害,足见李旦的自我保护能力,还是很强大的。

不过,由此也可知他每日的惶恐不安,也非旁人可以想象。若没有谨慎小心的明智和退让恭谦的气度,李旦估计早已难以保命,变成“蛋炒饭”了。

【豆豆说】

从李旦的一生,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人生启示:

1、接受挑战要有能力:扛不过的,不要硬扛,明哲保身是乱世最佳选择;

2、当其位应谋其政: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若李旦能阻止太平公主摄政,维持好朝纲秩序,则不会有李隆基的政变)

3、急流勇退谓之知机:若视名利如浮云,何不退一步海阔天空?笑到最后才是胜利。

参考书:《旧唐书》,《新唐书》,蔡东潘《唐史演义》

疏广——看得开,放得下是一种大智慧

曩日,购得《汉书》《后汉书》《通鉴》等史书多套,一向束之高阁,徒令宝物生尘,深有愧焉,于今日起,当发愤攻读,以《通鉴》为经,以《前四史》为纬,每日检读史传一则,于浩瀚史海中一瞻古人品貌,一窥古人智识,遂作此读史札记。

疏广,是汉宣帝时期的太子太傅,他的侄子疏受是太子少傅。两个人并有才名,一并担任太子的老师,非常受汉宣帝及太子的赏识倚重,可谓前途不可限量。这时疏广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辞官,不仅他自己要裸辞,还建议他侄子疏受也一并辞职回乡。他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怠。”现在太子也快长大,在精心教导下也可谓学业有成,自己和侄子并受皇帝倚重,官至两千石,现在富贵已极,要知足,不早思急流勇退,后则生变,令人徒生后悔,所谓:“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疏广知道,朝廷是一个名利场,也是一个是非场,各种权利斗争无时无刻不在暗流涌动。前些年,皇帝的老丈人也就是皇太子的亲外公平恩侯许伯向皇帝建议,太子太小,需得找一个亲近可信的人来时时监护,他推荐了他弟弟许舜当这个监护人。汉宣帝年少时受恩于许家,对许家是比较亲近的,还有前些年太子险遭霍氏(权臣霍光的老婆霍显)毒杀,一直心有余悸。他还是征询了疏广的意见。疏广简明扼要说了一番道理,提醒汉宣帝提防外戚干政,不宜将太子托付。汉宣帝心一惊,外戚干政,帝王大忌,这怎么就没有想到,毫不犹豫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并重赏了疏广。但这无疑得罪了许伯,还有可能也得罪了丞相魏相。因为丞相当时没有提醒皇帝这一关节被皇帝委婉地批评了一下。

唉,是时候回乡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父子相随,归老故乡,得以善终,不为乐乎?

皇帝恩准了,赏赐黄金,衣锦还乡,送行的人绵延了几里路。有的人感慨他们的贤能让位,也有的人为之惋惜,这好好的官怎么就不做了。

疏广回家之后的一年间,就做了一件事:请客吃酒。而且是天天请,月月请。乡邻都很诧异,这老头是彻底放飞自我啊。子女们那是一个急啊,老头子这样坐吃山空,咱们可就惨了,却又不敢明说。找了一个与老头儿交好的高邻去当说客,大意是:“您快别请客了,为子孙后代留点余财吧。”疏广听了一笑:“你的意思我知道了,我难道是不念及子孙的人吗,我想家中自有旧的田舍,子孙只要勤勉耕种,衣食足以自养,过普通人的日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如果我给子孙留一大笔钱,只是教他们怠惰罢了。富贵多了,众人就会眼红,就会祸及子孙。如果我的后代贤能,富裕的家庭环境让他们丧失斗志;如果我的后代愚昧,家财万贯也敌不过败家败得更快。再说,这些金子,是皇上让我养老的,我乐得和乡亲们一起吃点好的,喝点好的,安享一下晚年,这也不是很好么。”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悦诚服。

疏广、疏受最后都得以寿终。

对身前名看得开,对身后事放得下,这是一种大智慧啊。

想起了《红楼梦》里让甄士隐看破红尘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无须看破,也不用羡神仙好,只需学做人间一个疏广。

相关史料参见:《汉书.卷第七十一》、《资治通鉴.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唐尧见什么人被人说不懂礼仪

唐尧的官德
丁斌
唐尧何许人也?他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著名部族首领。
深更半夜,读《尚书》首篇《尧典》。一遍又一遍地读。《尧典》已可以背诵。当前,领导干部要学习唐尧的官德。
第一,学习唐尧的勤政爱民,敬慎节俭,宽容温和,品德高尚。
《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方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久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明于变时雍。”
唐尧做事处处谨慎并且带头勤俭节约,决不浪费一丝一毫;他对百姓态度十分和气,对群众安危冷暖时刻记在心中,决不盛气凌人。
“克明俊德”,能够控制自己的私欲,作出高明决策,造福于民。他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体现出崇高的品德。“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唐尧善于处理民族之间的矛盾,办事公平、公正、公开,百姓和睦相处。“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天下太平无事,人与人和谐相处。
第二,学习唐尧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尧典》其中一段,抄录于下: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帝曰:“畴咨若予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孱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这一段对话中,笔者佩服唐尧识人、用人的高明,真正大公无私。
古时春夏秋冬不分,不利于农民播种,耕耘、收获。要提拔一位掌握时令的官员。这是十分重要的岗位,对治国安邦、饮食起居至关重要。放齐是一个马屁鬼,提出请唐尧的儿子丹朱担任,唐尧回答十分干脆,说:“我的儿子丹朱平时只会说空话、套话,滔滔不绝,与别人争辩,蛮不讲理,怎么可以用他呢?”(笔者愚注:这一点唐尧比我们当前官场上明智得多,老子有权,总要千方百计让儿子弄一个师长旅长干干。比如老子土管局长,让儿子在手下弄一个房产公司,父子联手发财,最后在法庭上团圆,一起坐牢,悔恨终生。)
有人建议让共工处理政务的大官。欢兜说:“共工在广泛聚集人力方面已具有很大的本事。”唐尧明察秋毫说:“他花言巧语,阳奉阴违,伪装恭敬谦虚,其实心怀鬼胎,搞阴谋诡计。”欢兜这个人是四凶之一,最后被流放到幽州。
第三,学习唐尧急流勇退,自动让贤,公开推荐穷苦百姓中的能人。
请看《尧典》这一段,笔者用现代话翻译如下:
尧帝说:“啊,诸位大臣,我在位时间太长,要交班了,你们看哪一位可以接任我的帝位?”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他,有的点头,有的摇头,过了一刻钟,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尊敬的陛下,我们能力差,品德不够高尚,难以取代你的尊位。”
尧帝说:“希望你们擦亮眼睛,把社会上贤良、能干、清廉、公正的能人推荐上来,即使这个人地位卑微也可以的。”
众人提议,异口同声说:“有一位穷困老百姓,名叫虞舜。”
尧帝立刻站起来,脸上露出了笑容,说:“对呀,我耳朵里早就听说过虞舜这个人,此人情况你们详细地介绍一下。”
大臣七嘴八舌地说:“虞舜是乐官瞽膄的儿子。瞽膄这个人脾气很差,原来夫人死了又娶了一个老婆,这位后母经常虐待虞舜,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象这个人又经常搬弄是非,刁难虞舜。虞舜对父亲和后母十分孝顺,对弟弟总是谦让,这个人口碑十分不错。”
唐尧认为:虞舜在如此困苦逆境的家庭中,能够修身治家,将来必定能平定天下。
唐尧于是叫虞舜在最艰苦的环境里锻炼,发现虞舜确有高尚的品德。
唐尧让贤给虞舜。虞舜十分谦让,推荐许由。许由是唐尧的老师,认为唐尧让贤给虞舜的决定是千真万确的,自己从此躲到人们找不到的深山里去。(笔者愚见,中国原始社会对权力相互谦让之风实在十分感人。)当前行贿买官,甚至争权夺利,相比之下,真是可气、可笑、可恨、可悲!
经过三年的考察,虞舜终于登位,把神州大地治理得太太平平,百姓丰衣足食。
笔者的书柜里有七种《尚书》的版本,我反复诵读《尚书》首篇《尧典》。希望领导干部们在百忙之中,读一段《尧典》,仔细想一想,认真对照一下,从中得到启迪。
子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晨读?:《资治通鉴》[247]疏广叔侄急流勇退 ——?二大夫散金

[白话文]

夏,四月十四日,立皇子刘钦为淮阳王。

皇太子刘奭,这年十二岁,已经熟读《论语》和《孝经》。太子太傅疏广对太子少傅疏受说:“我听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出自《老子》意思为: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辱,知道行止的人不会遇到危险),如今我们官至二千石的高位,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如果再不离去,恐怕将来会后悔。”

于是,他们叔侄当天就以身患疾病为由,上书宣帝请求退休。皇上都批准了,在原有级别退休待遇的基础上,多奖赏了二十斤黄金,皇太子也赠送五十斤黄金答谢恩师。公卿大臣和老熟人、旧朋友在东都门外临时搭建的帷帐中,设宴为他们叔侄送行,前来送行的人所乘的车就有几百辆。沿途观看的人都称赞说:“疏氏大夫叔侄真贤!”有人甚至感动到流泪。

疏广、疏受回到家乡,每天叫家人变卖黄金,摆设宴席,请族人、故旧、宾客,一起饮宴娱乐。有人劝疏广,为什么不留一点黄金,给子孙买一点产业。疏广说:“我也不是老糊涂,能不替子孙着想吗?只是我家本来就有田产房屋,子孙们只要勤奋耕种,就已经足以丰衣足食,不比普通人差了。如果增加田产,让他们有富余,那不过是教他们懒惰而已。如果他们有贤能,那钱多了,会损害他们的志向;如果他们愚蠢,那钱多了,会增加他们的罪过。况且,富贵是招人怨恨的东西,我既然不能教化子孙,就不要用钱财增加他们的过失,又替他们召来怨恨。再说这些金钱是皇上给我养老的,所以我愿与乡亲、族人共同享受皇恩,用以度过我的余生,不是很好吗!”族人听了,都心悦诚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150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