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有很多银杏树。虽比不得沂河岸边生生园的规模,却也横看成林,侧看成风景。深秋时节,金黄的树叶翩翩如蝶,真是令人心旷神怡。那些银杏树至少有四五十年以上的树龄了吧,枝繁叶茂,每年都硕果累累。自从搬到新家,我已经连续几年没去过生生园看银杏林了。去年此时,有天夜雨,我惦记着银杏叶该是铺了一地,煞是美丽,特意把闹钟设定到六点,想早点起床去拍几张照片。那天早上,跑到教学楼那边一看,湿漉漉的地上只有零星的落叶,显然已经被打扫过了……我六点起床,就是想赶在被清理之前去拍照,却还是比勤劳的、负责的保洁人员,他们也许是学校保安,也许是酒店工作人员,总之是区域卫生负责人,打扫得干干净净!我那个失望啊!现在还能想起当时失望的心情,像“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怪自己起得还不够早,错过了一地金黄,又怪他们实在是太勤快了!当然也换位思考:若我是他们领导,会不会检查落叶打扫得够不够干净 那是他们的卫生区,洒扫庭院内外整洁六点前完成,是他们的职责。或者,我如果有足够的话语权,会不会规定:银杏树叶很美,不用立刻马上打扫,让大家“欣赏,欣赏一会儿。”至少保留一段时间,让落叶飘一会儿。我没在体制内工作过,也觉得这种念头可能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毕竟大家看上去都一板一眼的,对待秋风落叶就应该像对敌人一样。近日,郑州环卫工的一拔操作上了新闻。因上级规定“六个看不见”,环卫工人们不得不使用高压水枪打落黄叶,以求树叶尽快落下。我特意了解了一下什么是“六个看不见”,也很佩服相关部门人员的行文水平:看不见一片树叶,看不见一个烟头,看不见一处小广告,看不见一处白色垃圾,看不见一辆脏车,看不见一处乱停的共享单车。这些都是结果(效果、成果),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如何,大概出台规定、起草文件的人是不管的。毕竟官当到一定程度,都可以讲一句“我不管过程,只看结果”。所以就出现了环卫工无奈用水枪扫落叶的怪事。上有简单粗暴的政策,下只好有违背常理的对策,不然还能怎样 我看到官媒大都在批批评“零落叶”的指令是“形式主义”、“作风病”的发作。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难道不是审美力不够的结果 齐邦媛在《巨流河》里写她的老师朱光潜。有一回,几个学生在秋深季节去他家喝茶,学生们走进老师的小院子,看到地上积着厚厚的落叶,有男同学自告奋勇要替老师扫落叶。朱光潜立刻阻止学生,说他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到“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齐邦媛回忆恩师,说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为生动、深刻。”她一生都把那一院子落叶和雪莱的《西风颂》的意象联想在一起,感念他们启发了她的生命品味。这份美学的教育,令她“一生受用不尽。”要求地上“看不见一片落叶”的地方领导,如果读过朱光潜读过齐邦媛,如果有“厚积落叶听雨声”的美的心境,如果有体恤之心,如果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大概都不会轻易出台这样的规定吧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没有善恶的。没有审美的人怎么能做领导呢 连美丑都分不清,怎么能分清善恶 读木心,他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当时有点不解,这回也就知道了。无知“秋叶之静美”者,大概也无视“夏花之绚烂”。昨天去中山公园看完菊花展,又沿海边步行到八大关。至居庸关时已是华灯初上。那里有拍婚纱照的,也有叁叁俩俩玩自拍的。有个穿白纱裙的年轻姑娘,捡起一片树叶挡着一只眼睛,手机比划来比划去,在寻找更好看的角度把自己拍漂亮点……我一下想起了八千里路以外的女儿。她若在场,大概也会做这样的举动吧。路两边的银杏树遮天盖日,在黄色灯光的映衬下,已是绚烂至极……踩在一层薄薄的落叶上,心生欢愉;带着视觉上的满足,也体会到了灯光设计者的用心。更用心的,是听说旅游管理部门对八大关落叶清扫的时间是有明确规定的,至少在银杏黄的这段时期,摄影爱好者们不必担心拍不到“黄叶地”的景色。景区工作人员也不需要用高压抢扫落叶。有资料显示,成都是全国第一个保留落叶不清洁的试点城市,早在十年前,就在中心城区十几条街道和几个广场保留落叶环卫试点,上海也曾经为了让市民尽情欣赏秋天美景,保留了落叶景观。我相信这些城市的领导、相关部门的决策者,是有着美学意识的。而这些用心,在潜移默化之中,也许就是美感,甚至是幸福感的来源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界中,花开叶落皆美。百花盛开固然美,落樱缤纷又何尝不是 枝繁叶茂固然有昂扬的生命之美,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又何尝不是 为官一时,为人一世,草木一生,如果不能从自然美景中领悟美的存在和价值,又怎能理解人生的意义。附:随手拍落叶摄于青岛中山公园摄于青岛徐州路摄于临沂市委党校
曾记否,银杏树下的凝眸
文首提到的就是这条路
摄于临沂一中(本图片来自朋友圈)
推荐阅读中山公园的菊花开了岁月凋零,悲中有美第一个把“美”看成“大王八”的人,看到的是什么 愿人人都能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谢谢帮我点一下 在看~~
每一个职业,只要用心做,就会做到极致。教师亦如此,教育要用爱、用心,这样才能修炼成美好的教师。
郑英老师说:“一个美好的教师有三重境界: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
始境,形胜一一形象上的悦目
形象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疏忽,不再注重衣着打扮,十分随意。每天素面朝天,脸上的皱纹清晰可见,自己都不怯于镜中的模样,学生呢,学生每天面对皱纹横生的脸,听课的兴趣会高吗?
不再重视外在形象,或许我们觉得人不是靠外在形象来定义的。但事实上,当我们将自己打理得得体且富有品体时,我们不仅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连自己都会更加爱自己。
郑英老师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修饰和美化自己,努力以知性、优雅、灵气的教师形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每一件衣服都要慎重挑选,既要符合自己气质又是心头好物,同时精心照料,保持它的形与质。
每天晨起,无论是假日还是工作日,都会细致地化个淡妆,每一步都一丝不苟。
无论走到哪儿,都神采飞扬,容光焕发,尤其在课堂上。
形象传递出来的,是一个人的品味、修养和审美。任何时候,整洁、端庄的仪表不只展示了一个人的素养和品位,更透露出他对人、对己的态度,折射出他的精神里子。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注重个人的形象。修饰形象,让形象保持清新悦目,整个过程也是悦纳自己、发现自己并滋养自己的过程。
又境,气胜一一气质上的赏心
一个美好的教师,他读过的书以及他的全部生活经验,都可能参与他的美好。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教师要把读书当成一种常态,一种生活方式。
我开始阅读断断续续有两三年了。早晨和学生们一起读书。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图书馆,浸润在书香中,静静阅读。外出学习,包里都要装一本书,利用间隙时间阅读……阅读,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反思和审视中慢慢成长。
美好教师的气质里,当有生活的气息。
把平淡、冗杂琐事的日子过得生动、精致,把寻常事经营得活色生香。这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生活充满着激情无限向往。
木心先生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我们要从阅读中培养审美力,还可走进广袤的大自然,从中感受美。
至境,格胜一一灵魂上的高贵
教师的内在华彩,立足于其心地的善良。
“至善方能至美”(柏拉图)一个善良而有悲悯心的教师,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像煦暖的阳光照射到学生身上。
教师的善良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之中,需要时时处处涵养自己性情和品格,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教师的内在华彩,取决于其思想的丰富。
思想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对教师来说,其思想的高度不但决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师自身思想丰富,他的学生才有可能思想丰盈;反之,如果教师自身思想孱弱,他的学生就多半精神懦弱。
思想若要丰富,必须经历深刻的思考。作为教师,需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质,否则,就难以真正担负起启迪学生心智的责任,更难以促成他们精神的主动成长。
最后,郑英老师提出:一个教师的内在美好,以及由此所能创造的美好教育人生,应如下这般一一
追求上,不断探索价值,做教育的行者,行者不驻,故无疆一一这是教育人生的长度。
学识上,精进专业素养,做教育的学者,学者乐学,故无涯一一这是教育人生的宽度。
思想上,学会哲学思考,做教育的智者,智者善思,故无忧一一这是教育人生的深度。
灵魂上,提升人格修为,做教育的仁者,仁者爱人,故无敌一一这是教育人生的高度。
唯有这四个维度都不断增加,教师的教育人生才算丰盈,而需要达到这四个维度,这个过程需探索中前进,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过程虽不易,自我逐渐趋向完美是令人欣慰的。
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向着自己人生的目标前进,从气质、内心、品质,把自己修炼成美好教师。
因为社会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增强审美创造能力这三个途径来实现。审美能力即艺术鉴赏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后天培养的,发展审美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审美感知能力指审美主体凭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的能力。审美评价能力指在审美鉴赏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性质,价值,形式和内容等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的能力。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多了解时尚资讯:可以抽空多了解一些时尚方面的新闻,比如今年流行什么颜色,比如一些重要的时装发布会等等,这可以提高对审美的理解。
订阅时尚的杂志:有很多的时尚杂志,涵盖各种类型,有衣服的,有首饰的,可以根据爱好来寻找你想看的杂志。
去时尚之都旅游:旅游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阅历,时尚之都更可以提高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伦敦、巴黎、香港都是非常适合旅游的时尚之都。
-审美能力
人民网-以审美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老子的《道德经》真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谙其道,读罢一篇头飞雪。借助学书一年有余的感受,想到尝试用书法来做比解释《道德经》其中一些玄理。世间万物终归于“道”,众妙之门总有一门开向书法世界。
“无”是事物的起源;“有”是事物的边界。世间万物皆有缘起和边界,认清这一点才能看到其中的奥妙,也才是认识事物的永恒之道。书法中写字人的起心动念、情感生发就是这“无”,落下的每一笔画都是意念的呈现,相由心生、字如其人,我们的意念情感即每个笔画的起源。而“有”呢,老子解释为“根基”,学书之人的根基就是所学习的法体,任何书法的学习均脱离不了对法帖的临摹,临帖是学书之人的根,即老子所说的“有”。写遍千山万水,回首处定有发帖的根系绵延千里。
此可作为学书人的座右铭。拿起笔就当小心翼翼,精细在心,不求速达。甚至如穿丝线,如踩薄冰,如酒的发酵,蜂的酿蜜。学书能给人精致的生活态度,一点一画,每笔起行收都视为难事,必会恭敬对待,如对神灵。“万事开头难”,对于学书,皆难,没有一样可轻浮对待,如同做人:细致有度、不逾规矩,临习《怀仁圣教序》以来,对此很有感触。
思想起于天地之间,道以自然为法。书法艺术的灵感同样取自然宇宙。卫夫人带幼年的王羲之感知自然:从“高峰坠石”的一点里理解重量与速度;从“千里阵云”的一横中学习胸怀的开阔;从“万岁枯藤”的一竖中知道强韧的坚持。王羲之由此得到书法的进境。此外,书法中那种笔断意连、牵丝连带的笔势不也是自然之美的灵感呈现?像云遮雾绕的山峦,象深谷里隐藏的古寺……若隐若现之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自然中获取审美,敏锐自己的感官和丰富对美的感受,懂得生命、敬畏自然、万物有灵,书法是生命之事,自当以生命应之。
万物相反相成,均归为一。书法里提按使转方圆相得益彰,枯湿浓淡两两相宜,长短粗细互为补充,疏密欹正自成风格。相反于融合又相辅相成,字里行间呼应、揖让、错落促成章法之美,如富有节奏的小提琴交响乐,错落变化又不失和谐优美。
老子讲求专一心志,精神和形体合一永不分离,保留本性,持守天真,集气到最柔和的心境,像婴儿般纯真。孙过庭讲“心手双畅”,正像老子所说的精神形体双统一,手随心动、专心一致、信手挥、自然流动,情思送至笔端,笔墨皆有情意,行笔自会舒畅率真。
看似虚空无用,恰恰成其大用。文学中的小说讲求悬念和想象的空间;绘画讲求留白的艺术;书法中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也是同为一妙。黑白相生相发虚实相随着空白之处,恰恰体现线条变化多端空间章法的美感,看似不存在的“白”恰最值得玩味。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最意味深长的就在这方“白”里,透过它仿佛可感知字的呼吸。它像齐白石画里那涓涓的山泉,无形却灵动,无色却多彩,这“白”即是老子所言之“冲”,成就结字和篇章结构的“大盈”。这“白”像极中国人“藏”的智慧: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一纸书法里都是人生的觉悟和处世风度。
老子告诉我们:过分追求外在反而忘了本真。学习书法须汲取多家精华,丰富自己的笔法,让线条更加富于变化,对书法的认识更为深入广阔。但到一定阶段又要能忘掉技法和形式,写出自然的精气神。学古是为了最终跳出古人,有自己的面目,写出性情。临摹法帖习得技艺,然后忘掉技艺,从心所欲却不逾矩,得鱼忘筌。
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最好状态,不受影响,去知去欲,悟道方得真知。老子的这一则是对上一则的升华。学书临帖,从无技艺到有技艺再到忘掉技艺,仿佛参禅的三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带着好奇走进书法大门,以为书法就是用毛笔临摹写字,依葫芦画瓢;等入门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在经过漫长的临帖和瓶颈期后,方知书法的境界远不止于自己的认知范围,还有无限的幽深;到了出帖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带着自己的认知和性情,重新把书法看得简单纯粹,是洞察后的返璞归真,向内心求,“复归于婴儿”;也像王国维的“优美”到“壮美”之说,从“无我”到“有我”之境,真是妙绝!
生活当中,我们往往只会注意到有用之物之事,而忽略了那些无形看似无用的无用之用。书法中只为临帖而临帖,注定难以渐臻佳境,因为书法背后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审美力的支撑。多走进自然,多感触生活,多阅读书籍,多思考观照,所有一切都会打通心灵的触点,在某一刻共鸣,给予你灵感,实现艺术领域中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拯救不了。”审美力首先是从观察力开始的,现代美学家宗白华为了锻炼自己这两方面能力,甚至走在路上坐在车上都在用心观察每个路人,透过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样貌眼神去推测他们经历的事情。正是这看似无聊无用的诸多行为逐渐形成他独到的美学哲学相交织的眼光,他的思想像“昨夜蓝空的星梦,今朝眼底的万花”,在绘画书法诗词文学的世界里游刃有余,驰骋纵横。
书法之美同于一切艺术之美,都趋向于玉的美,需要汲取自然之精气,四季岁月的打磨,经过漫长无形的包容蕴化,呈现独有的光泽,渐成精华。也像紫砂壶的包浆,在摩挲和时间的氧化中见出低调却奢华的光泽。
是那些“无用之用”渐渐让“有用”长出美的模样,如同人的气质,相貌终究替代不了。
林散之先生说:“趣味随着年龄而变化:少年爱工丽圆转的字,青年爱剑拔弩张的字,中年爱富于内涵的字,老年爱平淡天真的字。”我想这趣味的变化也正是因为无用之用成就的吧。特别喜欢先生的一首小诗: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8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驾驶舱晒自拍:你的不职业,会害你自己
下一篇: 枣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