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哪有什么“无效社交”,只是人之常情

柳华 2023-07-28 01:13:05

回到家,我跟闺女说:物业上打扫卫生的那个人,老家是沂南的……

还有呢

他儿子在读国外博士,学机械的。我的语气,是说“人家的孩子”那种 。

你怎么知道

电梯里碰到,就聊了几句。

你是有多能聊啊 坐个电梯也能跟人家聊起来……

这小孩真是烦人,经常这样怼我。

她也觉得我很烦,说自己是“青春期遇到更年期”。又不知在哪里学了个名词,经常批评我“你这叫无效社交”。

前些日子,我问她的一个同学高考什么情况,考到哪里去了。她说不知道,我说你不问问人家吗 有电话有微信有QQ,为什么不关心一下 她说不问。很不耐烦道:“你们这些家长,怎么那么爱管闲事。人家不说,就不要问,我们都不问……”

难道我真的已经到了“婆婆妈妈”的年纪了 愿意多管闲事了

我只是觉得那个同学以前跟她关系不错,还一起学过琴,那个同学的妈妈我也认识,问一下那孩子高考的去向,不是很正常吗

我说,你高考结束后,好几个叔叔阿姨都问你考到哪里去了,还问我什么时候摆“升学宴”,我觉得很温暖呀。

前同事阿莲的女儿今年也高考,我一直惦记着,等到发榜才在微信上问她高考情况。她说女儿被潍坊的一所大学录取,恰好我在茨冈女神微博上看到一则郑板桥在潍坊的轶事,觉得很有趣,就发给了她。

论风水之重要——潍县自明到清乾隆年没一个人考中过翰林的,乾隆末年时郑板桥来做县长,他相度地势,观察风水,在护城河与白狼河交汇处筑一座长桥,名之为状元桥。县民偷笑说俺们这里连个翰林也没出过,还状元呢!然而桥建成后科名渐盛,竟然出了两个状元和十八个翰林!@茨冈女神同事、同学、朋友的孩子,特别是同龄的比较熟悉的,很多都像是“看着长大的”,在人生的关键点上,问候、了解一下,在我看来,代表着仍然关心、牵挂、甚至是在乎对方。如果所有的交往都本着“有效”的实用性原则,那岂不是显得太功利,太可怕了 我不是说“功利”不对。世风是如果不爱功利就像不爱钱一样,我跟钱没仇,也是爱的。因为据说“你不爱钱,钱不爱你”。但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和关系中,把“有效社交”当作行为准则,这样做事做人,不是太可怕了吗 我就见过。当年在北大总裁班,像我这种不具老板身份的人极少。拜公司所赐,我们几个高管有机会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混迹其中。有个女同学我忘了名字,也不太了解到底是做什么生意的,算是“很场面”的人,有次在酒桌上旗帜鲜明地拉名单,说谁谁谁有用,谁谁谁没用……指的当然是对自己的生意和发展。我自知不在她的名单中,属于她“无效社交”中的一员,便从不曾打交道,目光碰到,也只是笑笑而已。混迹这个功利的社会许多年,我当然深知什么是“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后来听说,她跟班上的很多老板都借过钱,有借无还的那种。网上,我似乎也看到过“请放弃你的无效社交”一类的话题。延伸到自己,在楼道里碰到拖地的保洁打个招呼问了声“早啊”,算不算无效社交呢 楼下水果店老板娘前段时间还挺着个大肚子,显然是快生小孩了。这几次去买水果,只见一个年轻男子和一老妇人在店里忙活,我猜那老妇人要么是婆婆要么是娘亲,就随口问他们老板娘是不是生了,他们说是的,我又问男孩女孩,说是男孩,又主动说第一个是女孩。我就恭喜了一番,说“儿女双全,好呀”。那老妇人躬着身体,脸上满是喜悦。葡萄称完了,又给我让上几个。那几个葡萄,难道是衡量“社交”有效无效的砝码 是我“有效社交”的收获 不,肯定不是这样的。我想起以前回莒南老家。还没有私家车的年代,在乡里下了公共汽车,要沿着河堰走很长一段土路。进了村庄,几乎路遇的每个人都会招呼一声:你是上谁家的 他们大都不认识我,也许认识小时候的我,知道我是来走亲戚的,但他们肯定认识我要去的人家。那一声招呼,会让人倍感亲切,让“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唐朝走来,从书本上走来,给人回乡的亲情体验。我想起我妈以前上班时候的往事。当年她在沂州商场上班,她不会骑车,每天早上步行半小时从家到单位,下班后再步行从单位回家,那条路大概走了好多年,直到退休。她在路上认识了一个阿姨。好像是行程问题中的甲乙俩人,她们每天都会在沂蒙路上的某一点交汇,久而久之,俩人也不知谁开的口,就打了招呼,好像还经常站在交汇地点聊一会儿……那情景,想想也觉得有趣。我妈其实也是不善社交和言辞的人。但就那样在上班的路上交到了像朋友一样的人。城市的楼房的格局,改变了人际间的关系。没有了农耕社会的鸡犬相闻,“远亲不如近邻”也似乎是一种久远的风气。同住一栋楼,电梯里朝夕碰面,从来不打招呼的左邻右舍多的是;即便是对门住十年八载,老死不相往来的也属正常……不,不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认定这个社会是薄情的,并对之以薄情,收获的也将是薄情。别说“无效社交”,不要考虑社交的有效无效。即便这是个薄情的世界,也可以深情地活着。我还不知道那个沂南老乡贵姓,打算下次见到再问问他。以后会经常在这栋楼里打照面,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也好打招呼。

知道那个黑瘦精明的老乡家是沂南的,还是听我家觉主讲的。他应该比我更喜欢跟陌生人聊天,也许是听出了老乡的口音,也许就是在楼下闲聊中得知。

他们俩口子负责两栋楼的卫生,每天都把各个楼层打扫得干干净净,清理垃圾内外整洁。除了物业上保洁的收入,可回收垃圾卖钱应该也有一笔不小的数目。

那天在电梯里,我看到他就笑了笑,算是打招呼。他先问的我:你小孩在青岛上学吗

我说不是,10月份出国上学。

他就说他儿子也在国外,读博士。

听得出语气中的自豪。

我回家跟闺女说起这个老乡,是想告诉她以后碰到人家,要主动打招呼问候。即便不是老乡,打招呼问候,也是人之常情。

不止是这个老乡。在一个社区长期居住,一定有很多会经常照面的人。也许是保洁,也许是物业,也许是24小时便利店收银,也许是路边卖豆浆炸油条的小贩,也许是水果店老板,也许是保安,也许是前台,也许是经常来送货的快递小哥,也许是路人甲乙和丙丁……

跟他们微笑、打招呼,甚至聊聊天,并非“无效社交”,请摒弃这种观念。

只是尽人的本分,多一分与人的链接,甚至多一分对社会的了解,属人之常情。

我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这样做。

推荐文章:

低调,低调……

你对我说关心的话,都像在熊我,请问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心太软

亲,感谢转发分享点在看啥的~~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7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