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去方所书店参加了张大春先生的《见字如来》分享会。
心情是木心写过一个俳句,“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于我,是小步紧跑去聆听张大春的那种快乐。
张大春这名字很大陆。最早接触他的作品,看到他的名字,一下子就想到了《白毛女》,喜儿的“大春哥”。知道这出戏,基本上很暴露年龄。
先后读过《认得几个字》,《聆听父亲》,《离魂》,《四喜忧国》,《大唐李白》……《大唐李白》至今放在床头,没看完。
《见字如来》买了电子书,能现场聆听张大春,在方所买了纸质书。准备讲座结束请他签字。
分享会开始前,我跟邻座的一个年轻小伙聊了几句。开始是问他旁边的空位有没有人,坐下以后问他是不是今晚的专职摄影师,因见他拿的是专业相机。他说不是,石油大学读大一,学汉语言文学。我嘉许道,“学这个专业来听张大春很对啊”。
他很腼腆地一笑。惦记着要赶晚班隧道车回学校,分享会还没开始,就遗憾可能听不全。欣赏这样的年轻人,一个人坐三四十里路的公交车来,聆听张大春,再坐三四十里的公交车回去……
他让我想起现在苏州大学读研的另一个年轻人。在一所二本学校读书的四年里,一个人利用寒暑假走遍中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想做什么……至少在我看来,他们都有清晰的未来和目标。用心地读书,写作,旅行。喜欢沈从文,就沿着《湘行散记》里的行程走了一趟;读汪曾祺,专程跑去高邮,追逐着那些文字里的踪迹……
张大春的新书分享会,小步紧跑来聆听,往返七八十里来聆听。
我没扯远。因为去得早,有足够的时间熟悉环境,气氛破冰。
张大春在几个年轻人的陪同下,准时出现在会场。
62岁的人,看上去仍是意气风发。白T恤,外罩灰色西装。
他在《见字如来》里写道,“人若宽心不怕肥”。在出现老花征兆的那两年,他说,“还有一点维持外观的心思,积极运动,每周四五天,都在健身房骑一个小时单车、在跑步机上快走十多公里、游泳两千米,有时还做点重量训练……直到有一天,巨大的倦怠感就像天打下来的一个霹雳,摧毁了两年来积淀的一切努力。”
现场看到他明显突起的啤酒肚,便也有所会意,这是“人若宽心不怕肥”的境界,是“大丈夫何患无腰”的自我放逐。减过肥,瘦过身的人,自然明白他文章里所言何事。最近一段时间,我也愈发觉得两眼老花得厉害,看书必须把近视眼镜摘下来,去游泳不到一千米就觉得双腿乏力,已经好几天不想去健身房……原来这是“巨大的倦怠感”在作祟。
在《见字如来》里,我找到了如此精准的表述。
讲台上准备了座位,张大春老师是站着讲的,全程近两个小时。方所书店冷气很足,他套着很正式的西装,投影机的光又打在脸上,明显看到他的汗珠几近滚落,工作人员竟然没有注意到摆放抽纸。
我悄悄在包里拿了手帕纸,想趁他切换PPT或转个话题时递过去……第一排的读者显然也看在了眼里,说时迟那时快地就先我送了过去。
虽然台湾出生,台湾长大,张大春并没有明显的国语腔。也许因为是从小受到父亲山东话的熏陶,也许因为研究中国文学的缘故,聆听他,自觉一种充满着豪气的流畅。
明明是新书的宣传会,却只字未提《见字如来》里的字和任何一篇文章。分享的是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他是如何跟朋友互动的。大概,也只有擅书法的张大春会这样做吧:约朋友喝酒,议事,与编辑沟通,先铺排宣纸,取来笔墨,挥毫修书……
苏东坡啊欧阳修啊李白杜甫白居易啊……中国文学史这些名字闪耀着光芒的文人墨客,想来当年也曾是这样“与朋友交”的吧。
活在当下的张大春无需鸿雁传书或派书童送抵,也不知墨迹干或未干,拍照发微信给对方……乐此不疲。明明是新书分享会,他没有分享新书,展现的是与朋友间的友谊,互动的方式,他的书法,甚至非常详尽地逐字介绍了苏轼的《寒食帖》,对比他的临摹。
研究中国文学,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从柳体开始练习书法,姑父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他自己40多年坚持每天读帖,每天……我们于是也就知道,何以他写得出《认得几个字》,又写了《见字如来》,那些书法,那些字,他说,“已经像照相机在脑子里拍下来了”。
介绍他的资料说,张大春“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一点都不夸张。
他这次到青岛,是和莫言一起办书法展,“顺便”在方所做分享活动。
提问环节,有个女士问他是如何平衡这些工作的,写作,写书法,编剧,讲学……他好像很奇怪这种问题,在他,不存在需要平衡的问题,“都是帮朋友忙”。
朋友,是他分享会上讲得最多的词。阿城,莫言,高晓松,钱文忠……都是他的朋友,台湾文化圈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罗大佑,朱天心,李宗盛,王家卫……也都是他的朋友。
他把不同爱好、不同角色的转换、做不同的事当成了休息。“休息就是变幻姿势,不一定是睡觉。”他说。
我向来不善提问,只是在聆听,有意坐得挺直腰板,像是在听课的小学生。
后来想起,应该表示感谢的。在喜欢的作家和作品里,获取过知识,力量,甚至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认得几个字》里,最是记得的,是他写他家里有张大大的饭桌,一家人吃饭的时间有时会超过两个小时。那是他教孩子认字的时间,也是凝聚家人的时刻。
后来想起,也许可以问问他:“见字如见故人来”。有没有哪个字、哪些字,是您最喜欢的 信手涂鸦时最喜欢写的字是什么
又想,其实也没有问的必要。
看他的书就好了。
签名书,送给即将上大学的李丁
年轻一点时候的张大春 BY网络
周末愉快。谢谢点个 在看 哟~~
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金石堂年度影响风云人物、2008年度十大好书奖、2009年度十大好书奖等等。
主要作品著有:《鸡翎图》 、《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大说谎家》、《张大春的文学意见》、《欢喜贼》、《化身博士》、《异言不合》、《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没人写信给上校》、《撒谎的信徒》、《野孩子》、《寻人启事》、《城邦暴力团》(1~4)、《聆听父亲》、《春灯公子》、《战夏阳》、随笔集《认得几个字》、京剧剧本《水浒108》、音乐剧剧本《契柯夫欢乐时光》、文学理论《小说稗类》(卷一)(卷二)等。
张大春三本经典选集
囊括了他初期成名代表作:时报文学奖五位评审一致高票推崇的《将军碑》、忧国的外省荣民写下「告全国军民同胞书」的《四喜忧国 》、科幻小说首奖的《伤逝者》、令人不禁玩起解读游戏的《公寓导游》……等等,一篇篇热闹又有门道的短篇作品。此外休息了近两年的张大春,还为这套书写了短篇小说《最初》代序,今年阅读张大春当然要从「最初」三本经典选集系列开始。
六代人的家族史
1997年2月6日除夕夜,张大春的父亲在浴室里摔倒,摔伤了一根比棉线还要细的神经,从此就再也没有爬起来。那年父亲76岁,张大春40岁。当时父亲对他说:“我大概是要死了。可也想不起要跟你交代什么,你说糟糕不糟糕?”
于是,在父亲生命进入末期、自己的孩子即将出世的时候,张大春翻开了六大爷(在前几年过世)写的“家族流水账”。那是1988年三四月间,张大春第一次来北京,又回了次山东老家,和五大爷、六大爷住在宾馆,聊了10个晚上。那次见面,张大春发现自己不了解很多家族的事情,于是请感情泛滥的六大爷写一个摘要。没想到1990年,六大爷寄来满纸辛酸的70页《家史漫谈》。但当时被张大春搁在一边,闲了7年。
1998年, 在六大爷的《家史漫谈》的基础上,张大春开始重新书写家族六代人的乡愁与命运。从道光年间写起,张家祖籍山东济南张家“懋德堂”,是当地的显赫家族。书中写到以“牛肉馅得放大葱”为家规的曾祖母,命中注定“拎了串铜钱可钱串子底下没打结”、一辈子风雅却落魄的大大爷,壮游半个中国、言行吊诡的“怪脚”五大爷,背井离乡、对往事终身难以忘怀的父亲,千里寻夫、倔强而朴实的母亲。
一边写,张大春一边给父亲看,但等《聆听父亲》创作完成后,父亲已经病得很厉害,无力看这本记录了他的故事与记忆的作品。“当我把这本书出版的消息告诉他后,他也不关心。他指了指身边水果盘中的那个橘子,大概是想要吃橘子,我就赶快给他剥。对于一个垂垂老矣的人而言,书算什么东西呢?”张大春感慨地说。
从家族的变迁写到每一个人的命运,在时代变迁中触摸个人的血脉,如此巨大而繁琐的人生,张大春是讲给即将出世的孩子听的。写了一年后,儿子来到人世,“当儿子已经抱在手上,你就无法再假装他不存在,否则写的东西一定会肉麻”,于是写作被迫搁浅。4年后为了还房贷,张大春才写完了剩下的7万字。
这部近12万字的《聆听父亲》2003年7月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8年1月由世纪文景推出简体字版。藉简体版上市,张大春来到大陆做了为期一周的密集宣传。
回归说书人
张大春1957年生,山东人,属于“台湾外省人第二代”。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还是一个4 岁的孩子时,父亲就把张大春放在膝盖上,把《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等一路对他说下来。“我记得上小学第一天的时候,我的父亲跟我说,今天庆祝你上小学,小学生了,给你讲两回,而且是《西游记》开篇的两回,‘楔子’的第一回。那天的兴奋远超过‘今天我是小学生’的兴奋。”
这样的体验从4 岁开始慢慢进入张大春的生活。如今,他每天早晨送孩子上学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写诗,然后写稿。晚上睡前,练完字,读完帖,最后一件事还是写诗。
3月26日,抵达北京的第一天晚上,张大春和阿城聊书法,从吃完晚饭一直聊到深夜12点。“阿城对书法史相当了解”。
3月27日上午9点,记者在酒店见到张大春,他穿着一件淡绿色休闲上衣,头发有点乱,大步走路,接朋友的电话大声地笑。接待方为张大春准备了鱼泉榨菜,那是朋友向他着力推荐的。张大春飞快地就着榨菜喝稀饭,一口一个小包子。他嘻嘻哈哈地不承认自己是学者,这是他一贯的态度。
张大春曾经一心一意地在作品里“炫技”,从历史小说、儿童文学、武侠小说到魔幻作品,他的写作种类驳杂、文风戏谑、思维天马行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收敛起技巧,写了一本细腻、平实的自传体小说《聆听父亲》。台湾评论界惊呼张大春终于肯“认真悲伤”了,书商在宣传《聆听父亲》时,甚至声称这是“白话文学朱自清《背影》以来最感人的父亲书写”。
张大春和阿城、李锐、余华、莫言是好友。阿城说:“用惯了勾拳的大春,这次用了直拳,虽然简单,却直接打在读者的心脏,过瘾。” 李锐和太太蒋韵此次一起来京为张大春捧场,3月27日晚上出席了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演讲。李锐说:“我很早就认识大春,很喜欢他,这是因为在张大春创作里看到写作者非常清醒的自觉的追求。有一阵,在台湾,他是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因为他会炫技,但现在,他回来重新识字,写古诗,写《春灯公子》(2006年在台湾出版,书场式小说),他放下了现代小说创作者的身份,而变成一个说书人。”
李锐所说的“说书人”是张大春的另一个阵地。在台湾news98电台节目,张大春有个说书节目,已做了9年。最早讲《江湖奇侠传》,然后就从《聊斋》、《三言二拍》,讲到《水浒传》、《封神榜》、《三侠五义》、《儒林外史》、《聊斋》。“说书时,多半要跟时事有关系,要跟现况有关系。所以,怎样不太低俗地修理最该修理的讨厌的人,在我的说书节目里是最大的快乐。”张大春说。
据世纪文景透露,接下来,张大春的“春夏秋冬系列”、《认得几个字》等作品也将出版。
张大春曾说:“小说家不是一辈子就写故事给人看,最重要的是:我怎么帮助我这一代人,捡回被集体糟蹋掉的训练及教养。”
《大唐李白·将进酒》(张大春)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s/1IzQLugewSXVrgamtq_8Cag
提取码:fzer ? ?书名:大唐李白·将进酒
作者:张大春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6
页数:340
内容简介: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我族鄙琐,生困草芥,等同泥尘,不飞扬天下而何为?”
“怀其才,抱其学,肆其所乐,乐其所事,无所用于天下,亦不甚难。”
如果人生可以从头来过,安禄山和李白的选择,是否会有不同?
《将进酒》是台湾作家张大春“大唐李白”系列第三部。继《少年游》《凤凰台》的深山学艺、初试啼声后,李白的生命进入了缓慢而关键的第二乐章——婚姻。出蜀第三年,李白化名“五蠹人”,酒楼散千金,夜宴桃李园,浪迹所过,歌曲相迎。只是,少年有情的师娘,已远去不知所踪;而前途不可限量的婚事背后,实有无法与人道的精细算计。与此同时,千里之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杨玉环、崛起于穷山恶水的安禄山,也都各怀心事,将乘着帝王的赏识扶摇直上……
豪情背后,是时代困窘的郁闷和绝望;惯经离别,才觅得相忘于江湖的豁达。同为盛世畸零人,原是殊途同归。只是,当诗人做出选择、满腔的意兴不再为当权者而吟,世人,是否愿意驻足倾听?
作者简介:张大春,1957年出生,祖籍山东。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著作等身,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项。
继畅销作《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后,2013年起推出“大唐李白”系列,拟以百万字的篇幅,再造诗仙李白的一生,重现大唐盛世的兴衰。首部曲《少年游》,为读者解开诗人的身世、师从之谜;第二部《凤凰游》,讲述青年李白出蜀之后沿江而下的浪游见闻。获评为《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金石堂2013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诚品、金石堂、博客来年度畅销中文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7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好老师,老师好
下一篇: 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