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君子是东周时期声望最高的四名贵族,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便与平原君赵胜有关。
话说公元前258年,秦赵战争爆发,秦军长驱直入,围攻邯郸,赵军形势不容乐观。值此之际,魏国的军队按照约定,前往邯郸进行支援。然而,由于魏王根本不想打这场仗,在他的指使下,率兵的魏国将军在途中磨磨蹭蹭,故意拖延时间,以至于赵国迟迟等不到救援,战况愈发危机。
等到赵国撑不住了,魏王派出使者悄悄潜入邯郸,会见平原君,并委托他转达赵王停战。魏王称,秦昭王之所以想发兵,就是想做天子,如果赵国能尊秦王为天子,自可化解这场干戈,也就没必要打仗了。这时,齐国的名士鲁仲连正好在赵国游历,他听说魏国使者劝赵王向秦国俯首称臣时,便找上了平原君,希望赵王不要听信魏王的鬼话。
平原君知晓鲁的来意后,对他说赵国的百万雄兵已被杀得干干净净,目前秦军兵临城下,若不求和如何使其退兵 更何况魏国摆明了不想支援赵国,我们哪里有选择的余地呢
鲁仲连听罢,拍着胸脯表示,自己一定能说服魏国出兵,希望平原君能代为引荐,让他与魏国使者交流。在平原君的安排下,鲁仲连见到了魏国使者,也就是客卿将军新垣衍。新垣衍见鲁仲连貌不惊人,对其说道:“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还留在赵国的,无非是想从平原君这捞些便宜,我看先生不像这种人,为什么还赖在赵国呢 ”
鲁仲连说道:“将军也知道,秦国人素来背信弃义,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他们欺骗读书人,把老百姓当奴隶。如果,让秦王这样的人当上天子,那我还不如跳海自尽。我绝对不会成为秦国的百姓,所以今天才会找上将军,希望将军能够帮助赵国,化解这场干戈。”
新垣衍问道:“那我又该如何帮助赵国 ”
鲁仲连说道:“希望将军能请魏国、燕国支援邯郸,我们齐国和楚国已经同意帮赵国打仗了。”
新垣衍笑道:“让我说服燕王不成问题,但我是魏国人,我不能看我的国家打这场毫无意义的仗。”
鲁仲连见新垣衍不松口,对他说了一番道理:
“估计将军没有看到秦王当天子之后的弊端,如果将军能够预见,恐怕将军绝不会坐视不理。现在的秦国,有战车万乘,只有魏国能与其抗衡。秦、魏两国同样称王,为何魏王看秦人打了一场胜仗就决定对其俯首称臣呢 秦国人的贪心永无止境,如果秦王真的成了天子,各诸侯都会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由秦王宰割。除此之外,将来秦王还会将他的女儿送给各诸侯当妃子,秦王将这些女人安插在魏王身边,难道魏王还能安枕无忧吗 将军考虑过自己的处境吗 尊秦王为天子后,将军又该何去何从呢 ”
新垣衍仔细一琢磨,觉得很有道理,便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说道:“起初觉得先生是个没能力的庸才,听完了先生的高论我才知道,先生乃是当世罕见的名士。既然如此,我明天就向赵王请辞,从今以后绝不再提尊秦王为天子这件事。”
新垣衍离开后,事态迎来了转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无忌取得了兵权,带领魏军火速驰援邯郸。秦军围城多日,没有讨到半点便宜,早已人困马乏。听说魏国的援军不日就到,秦国意识到形势不利,便鸣金收兵了。
赵国的处境终于好转,平原君觉得鲁仲连功不可没,立即宴请了鲁仲连,并决定重金酬谢这位高士。鲁仲连却觉得自己只是说了实话,无功不受禄,不论如何也不肯领赏。宴席之上,趁着众人酒过三巡,平原君亲自捧着一千两黄金来到鲁仲连面前,再次希望他能够收下这番谢意。
然而,鲁仲连却一口回绝道:“身为天下之士,最基本的就是要帮助别人,为人排忧解难,分文不取。如果,帮助别人还要索取酬劳,那不就成了商人吗 我是士子,却不是商人,请平原君不要让我成为这种人。”平原君听罢,感慨鲁仲连之高义。
第二天,鲁仲连收拾行囊,辞别了平原君。平原君没想到,这竟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从这以后,鲁仲连再未去过赵国,两人亦无缘再见。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邹阳(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29年),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他曾经到梁地游学,和原吴国人庄忌、淮阴人枚乘等人交往。他和羊胜、公孙诡同为梁孝王的宾客,对梁王谋杀袁盎等大臣持反对态度。羊胜和公孙诡嫉妒邹阳,就向梁孝王诋毁邹阳。梁孝王大怒,把他交给手下官吏治罪,想要杀掉他。邹阳只是到梁地游学,因为受到谗言被捕,担心死后被人罗织罪名,就在狱中向梁孝王上书说:
“臣我听说过忠诚的人定有好报,守信的人不被怀疑,我原来认为这是常理,现在来看这都是骗人的鬼话。当年荆轲仰慕燕太子丹高义,所以天空中出现白虹贯日的天象,但太子还是心存畏惧;卫先生替秦昭王谋划长平战事,晚上出现太白星侵蚀昴星的征兆,但秦昭王仍然很怀疑。这两位君子的赤诚已经感动了天地,但两位君主却不相信,难道不很悲哀吗!现在臣我尽忠报效,竭诚谋划,但大王身边的左右很不明智,把我交给官吏审讯,被世人怀疑,就是那荆轲和卫先生重生,燕太子和秦昭王仍然还不领悟。我希望大王仔细进行调查。”
“当年卞和主动献宝,却被楚王挖去他的膝盖;李斯尽忠报效,却被胡亥处以极刑。所以箕子才假装癫狂,接舆逃避世事,都害怕遭遇祸患。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下卞和与李斯的被害,别像楚王和胡亥那样偏听偏信,让臣我步箕子和接舆的后尘。臣我听说过干被剖心,伍子胥被沉入江中,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知道这确实是真的。希望大王仔细调查,怜悯于我。”
“俗话说:‘有些人从相识就到白头,依然如初,有的人却是一见如故。’为什么这样呢?这就是了解和不了解的区别,和时间长短没有必须联系。当年樊无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自己的首级献给荆轲,以成全燕太子丹的大事;王奢离开齐国前往魏国,在城头上自刎,退却齐军保全魏国。王奢和樊无期并没有因为是齐国和秦国的旧人,而对不起新到的燕国和魏国,他们替新结识的两位君主赴死,其行为符合自己的志向,后世的人永远仰慕他们。所以苏秦不被天下诸侯信任,但他对燕国一直像尾生一样忠诚;白圭出战丢失六城,最后却替魏国攻占中山国。这是为什么呢?只有出于至诚才能相互信任。苏秦担任燕国相国,有燕国人向燕王诋毁他,燕王按剑大怒,命人杀掉一匹骏马犒赏苏秦;白圭攻占中山国后名声大起,有中山人在魏文侯面前诋毁他,魏文侯送给白圭一颗夜明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两位君主对待两位臣子,都是剖心沥胆,深信不疑,怎么会因为几句不实的流言而改变信任呢!”
“所以女子无论美丑,只要入宫就会有人嫉妒;士人不论贤良或者不肖,只要入朝就会有人眼红。当年司马喜在宋国被挖去膝盖,最后还是担任了中山国相;范睢在魏国被打断肋骨,敲掉牙齿,最后被秦昭王封为应侯。这两人都一生信守做人行事的规矩,从不搞结党营私,孤独生活在社会上,最后也没能免掉被人嫉妒。申徒狄投河自尽,徐衍背石跳海,是因为他们不被世俗容纳,信守大义不苟且迎合,在朝堂中不结党营私,以动摇君主的心志。百里奚在路上乞食,秦穆公委任给他国政;宁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把国事委托给他。这两人难道是借助宦官推荐到朝堂,假造声誉展现给君主左右,然后两位君主才起用他们吗?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像新兄弟那样不能分离,难道会被众人所说迷惑吗?所以偏听偏信会生出奸邪,独断专行会生出祸乱。当年鲁君听信季孙的话后驱逐了孔子,宋君相信子罕的计策后囚禁了墨翟。凭借孔子和墨翟那样的辩才,还不能让自己免于阿谀和谗言,两国由此转危。为什么会这样呢?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秦穆公任用了戎人由余而称霸中国,齐国任用了越人蒙而齐威王和齐宣王两代强盛。秦国和齐国两国,难道拘泥于流俗,牵累于世风,束缚于阿谀偏执的谗言吗?他们都能公正听取意见,全面观察事情,在当世保持好的名声。所以心意相合,就是胡人越人,也可以亲如兄弟,由余和越人蒙就是这样的。心意不能相合,就是至亲骨肉也不留赶走,朱、象、管、蔡就是这样的。如今,国君如果能像齐君和秦君那样,摒弃宋君和鲁君偏听偏信的做法,五伯也不足得称道,三王的事业也容易做成。”
“所以圣贤君主觉悟后,就会摒弃子之那样的心肠,对田常的贤良感觉无比喜悦,会加封比干的后人,整修被纣王剖腹孕妇的坟墓,成就功业恢复天下安定。为什么这样呢?从善如流的君主没有什么厌烦的。当年晋文公亲近自己的仇家而强霸诸侯,齐桓公重用其仇家管仲而一匡天下。为什么这样呢?他们都慈仁殷勤,用真诚感化人心,不是虚伪言辞所能说动的。”
“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向东削弱弱韩国和魏国,兵力强于天下,最后邓被车裂身残;越王使用大夫文种的谋略,灭掉强大的吴国,称霸中国,最后却被诛杀。所以孙叔敖三次离开相国之位而不后悔,于陵子仲推辞掉三公的位置替人灌溉园林。现在的君主如果真能收起骄傲的心思,树立让贤臣报效的理念,推心置腹,出于真情,披肝沥胆,施以厚德,和别人共甘苦,爱戴士人,那么就是夏桀喂养的狗也可以让它去咬帝尧,蹠的门客也可以让他行刺许由,何况您手握大国威势,有圣王的才能呢?既然如此,那么荆轲甘冒被灭七族的大祸,要离烧死自己的妻子儿女,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臣我听说过明月宝珠,在夜间发出闪烁的光芒,扔在人们常走的路上,人们却都按剑斜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无缘无故夜明珠却展现在眼前。所以蟠木根植于地下,盘根错节,最后成为大国君主欣赏的名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周围的人把朽木进行雕刻和装饰。宝物无缘由展现在面前时,即使抛出的是夜明珠,还是不要收纳为上策。所以事先有人推荐,就是枯木朽株也会有所建树而不被忘掉。现在那些普通百姓和穷居陋巷的士人,处在贫贱环境中,纵使有帝尧和帝舜那样的治国之道,有伊尹和管仲那样的辩才,国君也会像对待投掷的宝物那样按剑斜视,这才是普通百姓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就像陶人运钧那样各有治国之道,教化天下却不被鄙乱的言论左右,不被众多口舌贻误大事。所以秦始皇听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话,才相信了荆轲的谎话,荆轲才能乘机取出行刺的匕首;周文王在泾水和渭水地区狩猎,用车载回吕尚,才能称王于天下。秦王偏听了近臣的话险些被杀,周文王却事出偶然而称王天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能不拘泥于平常言辞,纵横于普通人的议论,超凡脱俗地发现昭彰大道。”
“现在的君主沉湎于阿谀谗媚的言辞当中,在姬妾近侍的包围之下,就是再才能超群的士人,也只能像骏马和老牛那样同槽。这就是鲍焦为什么对世道愤愤不平,对富贵一点也不留恋的原因啊!”
“我听说庄重肃穆上朝的人,不会因贪图利禄而玷污道义;追求名誉的人,也不会放纵私欲败坏自己的品行。所以看到叫做‘胜母’的县名,曾参不肯进入;看到名叫‘朝歌’的城池,墨子马上命令返回。现在那些抱负远大的士人,被权势所震慑,被高位所压抑,再让他们带着邪恶和肮脏的目的去侍奉阿谀献媚的小人,想方设法亲近大王左右,那些真正的有志之士早就老死在岩穴中了,怎么能竭尽忠诚追随大王呢!”
书信送给梁孝王后,梁孝王马上派人释放了邹阳,待为上宾。
太史公曰:鲁仲连所讲的道理虽然不太合乎大义,但我佩服他能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放浪形骸,纵情快意,不肯屈服于诸侯的权势,他评论当世事情,让那些大权在握的公卿宰相们深深折服。邹阳的言辞不够谦逊,但他用同类事物进行对比,确实让人感动,也可以称得上坦率耿直,抗上不屈,所以我才附上了他们的列传。
司马迁有诗赞曰:
黄其军
? ? ? 作于2020年8月9日(古历庚子年六月二十)
鲁仲连邹阳列传(二)
鲁仲连邹阳列传(一)
田单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
从总体看,题中“义”字领起全文.一贯到底,是全文之“眼”。《孟子》中说:仁在内不在外,义在外不在内。义是仁的外化,是仁的具体实践。则鲁仲连的”义”,不仅在于“不帝秦”的义举上,也在于辞封爵的高行上。李白诗云:“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这是对鲁仲连品质精神的极好概括。
在艺术上,这篇短文塑造了数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鲁仲连的见义勇为、镇定沉着、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自然不必说,就是次要人物平原君的惊慌失措,优柔寡断,辛垣衍的鄙陋猥琐、鼠目寸光,都无不表现得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通过及其个性化的语言来完成。如平原君数言“我哪里敢谈论这事呢”,活脱脱地勾出他于危急时刻焦急万分却又手足无措、丧尽权臣威风的模样。而辛垣衍自比于仆妾,以及在鲁仲连指明帝秦与他自身的利害关系时怦然心动的话语,都足见出他的识见短浅、心胸鄙俗不堪。文章还通过人物性格的冲突与对比来塑造形象。平原君在无助的境地中徒叹奈何,鲁仲连由此直斥之为徒具虚名,非贤公子。在三言两语叙写的冲突中,前者的无策,后者的荡然肆志、毫无顾忌,却历历如在目前。鲁仲连与辛垣衍的唇枪舌剑、正面交锋是全文的重头戏。两人一人热,一人冷,一人扬眉张目,一人垂头丧气,一人眼光深邃、志节高远,一人鼠目獐头,畏葸怯懦,于矛盾冲突中双方性格都无不曲尽其妙。
鲁仲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观察天下大势,其见识就更加清楚、透彻。在劝说辛垣衍时首先举出周朝隐士。鲍焦”来自喻,指出我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不是为个人打算的。阐明自己义不帝秦的态度,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谈论的主题。指出暴秦的本质是:弃礼义、上首功、权虏士民。并指出自己的坚定立场“义不帝秦”。又以丰富的事例、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尊帝”的历史教训:敬畏反被残害。齐王朝周反遭辱,鬼侯献子反被醢(剁成肉酱),鄂侯进谏反被脯(制成肉干),文王喟叹反被掏,这四个事例说明不可帝秦。其次“不尊帝”的典型例子:齐湣王曾自尊为帝,对别国提出无理要求,结果。鲁人投其钥(闭关落镇),不果纳(没有被接纳),不得人于鲁”;邹人欲“伏剑而死”来拒绝齐滑王,结果不敢入于邹。这两个事例说明不能帝秦。要反抗才有出路。再次。帝秦”的后果和危害。如果同为万乘之国却要尊秦为帝。那么秦王就会变换诸侯王的姬妾为自己的内线。变易诸侯的大臣。安插自己的亲信,辛垣衍就会失去魏王对自己的宠信,从而危及自己的切身利益。这就说明六国应该坚持不肯帝秦的立场。在驳斥辛垣衍的“帝秦论”的一段中,鲁仲连缘古观今,以“贫且微”的周王室尚使人“不忍其求”说明尊秦为帝的危害。又以辛辣激烈的语句,刺激辛垣衍的自尊心,同时以鲁、邹不纳齐闵王的故事,嘲讽辛垣衍的自比于仆妾的卑微心理。最后,鲁仲连指出尊秦为帝对于辛垣衍的切身利益的危害。从而终于使辛垣衍主动求去,“不敢复言帝秦”。鲁仲连的辩词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据理力争,时而晓以利害,时而动以情感。时而大气磅礴,时而机锋层出。通篇慷慨激昂,不失凛然之正气,其锋芒令辛垣衍辈不敢直视。在这场论辩中,鲁仲连紧紧抓住辛垣衍在长平之战失利的余悸下。忘掉万乘大国的实力和合纵的有利条件而帝秦的心理。说明六国帝秦之后的危害。指出其严重后果,彻底断绝他的退缩之路。说服辛垣衍放弃帝秦的打算而走向六国合纵的道路,迫使秦国退兵而去。
而文末鲁仲连的洒然一笑,更表现了其大义卓识、不畏强暴、富有远见,功高不居,不慕荣利。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鲁连卖谈笑,所顾非千金”……后世诗人的吟咏传唱,证明这位“折卿相之权”的一代高士在历史上留下了放荡不羁,奇伟倜傥的千古美名。唐李白诗云: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卷六:按鲁仲连之语,不皆粹以其反复言帝秦之害,有功于当时而雄俊明辩,可为论事之法,故取焉。
清徐乾学《古文渊鉴》卷八:不帝秦,大义也;辞封爵,高节也,责新垣衍处,风旨奕奕。
清徐乾学《古文渊鉴》卷八引岳颂评:秦雄视天下,已无一人不臣妾之。连独倡大义,使梁魏不复帝秦,锄强扶弱,至今凛然有生气。文之激昂慷慨,绝似连之为人。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五:篇中一人热,一人冷;一人扬眉张目,一人垂头丧气;机锋相对,曲曲尽致。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帝秦之说,不过欲纾目前之急。不知秦称帝之害。其势不如鲁连所言不止、特人未之见耳。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至于辞封爵,挥千金,超然远引,终身不见,正如祥麟威风,可以偶觌,而不可常亲也。自是战国第一人。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五:语皆切对帝字,写出不甘之意。鲁连心肠热,气岸高,固非游谈希宠一流,并不似颜斶王斗,一味傲僻。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引俞桐川评:自首至尾,皆浩然之气,读之真令顽廉懦立。东晋恨无其人。南宋得此意者。胡寅与谢枋得耳。节奏妙绝,波澜妙绝,《国策》第一篇文字。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不帝泰,大义也。却封与全,高节也。战国时第一流人物。其议论风旨,自有俊伟光明一段气象。与当时游说希宠者迥异,必谓《国策》第一篇文字,抑所谓扬之则升天与!
周昙《全唐诗·春秋战国门·鲁仲连》:“昔迸烧牛发战机,夜奔惊火走燕师。今来跃马怀骄惰,十万如无一撮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5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孙权做了一件啥事被人诅咒必定国祚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