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的各大学派,与现在的大学差不多。春秋战国,许多有“一起同过窗”这种铁关系的师兄弟们,在大学毕业后投效于各诸侯企业。可惜,由于各企业之间有利益冲突,这些早年的同窗好友,最终成为立场不同的敌人,以至于发生了不少残害同窗好友的历史事件。像孙膑庞涓一样,李斯和韩非子也是这样一对有着同窗之谊的冤家。两人师承荀况,荀况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掌门人”,在当时的地位和名牌高校的校长差不多。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这样一对师出同门的好兄弟,在未来的日子里竟成了仇家。
韩非子和李斯上大学那会,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不过,两人的出身差距很大。韩非子是出身韩国的富二代,有贵族身份,天赋非常高。李斯在上学以前,只是个看管粮仓的“编外人员”。所以,像李斯这种出身不好的学生,通常自尊心比较强,喜欢暗中攀比。
当一个人远比你强大的时候,你只会膜拜、仰望;但当一个人没你优秀多少时,你就会嫉妒。李斯觉得世道很不公平,自己明明努力了,为什么还是处处略逊韩非子一筹呢 难道是因为自己出身卑贱,没有贵族身份吗 从这开始,李斯的心里埋下了憎恨的种子。
韩非子从荀子的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可惜的是,韩非子并不受韩王的待见,他多次进谏自己的建议,可从没得到过采纳。多次以后,韩非子开始喟叹命运不公。他天生有结巴的毛病,不擅长与人交流,所以他将自己的境遇全都写进了《孤愤》。
可惜,这本大作面世后,理解他的人仍寥寥无几。
随着几代秦君的经营,秦国已逐渐成长为中原霸主,各诸侯心里像明镜一样,秦王的野心昭然若揭。不过,每个诸侯都怀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觉得灭国的厄运不会落到自己头上,所以直到秦军打到都城之后,才被大火烧到眉毛,急的跳脚。
最终,韩王为了抵御秦国,不得不请出韩非子,寻求他的意见。直到这时,韩非子这才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眉目舒展。韩非子心想,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若能一举建功,保住韩国,就算无法千古流芳,至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死而无憾。
满怀希望的韩非子来到秦国,虽然他知道秦国充满凶险,但为了祖国和自己的人生,他决定用性命做筹码赌完这一局。不过,韩非子没有想到,秦国的朝堂之上,正有一把利刃悬在他的脑门上,这柄利刃就握在他师兄弟李斯的手中。
这时的李斯,早已今非昔比,他贵为秦国丞相,手握军国大政。韩非子觉得,这位同窗起码还会念在同门的情谊,向秦王说几句好话。见到李斯后,韩非子与其寒暄了好一会,两人攀谈毕业后的这段时光。然而,此时李斯的心中,已酝酿杀机。
李斯终于等来了机会,向韩非子报复的机会。早在荀子门下求学时,韩非子就处处高人一等,且深得老师荀子的重视。李斯冷笑着,看着一脸天真的韩非子。于私,李斯嫉妒韩非子,凭什么他生来就是韩国公子,凭什么他深得老师欣赏,凭什么他处处压我一头 于公,李斯更没有放过韩非子的理由,如今的李斯是秦国的顶梁柱,韩非子挡在秦国的统一大业面前,虽说秦王比较赏识韩非子,但韩非子终究是大秦霸业的绊脚石,留之不得。
就这样,李斯来到秦王面前,对他说了一番道理:
“韩非是韩国公子,如果现在不能将其杀之后快,以此人的能力无疑能使韩国重新崛起,到时候肯定会为秦国招致祸端,让他回国无疑是放虎归山。”
秦王深谙其理,立即罗织罪名将韩非子打入大狱,并命人送去一杯毒酒。韩非子在异国他乡,被囚于狱中,处境何其凶险 他想上书为自己辩护,可却连一张纸都无法送出大牢。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韩非子才意识到,什么同窗之谊,在乱世之中分文不值 自己出使秦国,非但没有取得半点建树,甚至连小命都要丢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韩非子自嘲了一番,慷慨赴死,一口吞下毒酒。
听闻同门的死讯后,李斯非但没有感到半点解脱,反而愁眉深锁。李斯并不知道,韩非子之死,终究在他的身上埋下诅咒。
几十年后,李斯终于迎来了报应,被腰斩于闹市。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非简介 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补充: 希望对你有帮助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与《韩非子》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 一 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家代表韩非; 二 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 《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 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韩非子》部分典故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2] 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卖酒的)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缘故。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 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王),使大国的君王能够明晓(治国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使国君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 韩非子的人口理论 韩非用人口增长速度愧于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人口理论来说明“当今争于力气”,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即 五子二十五孙论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韩非子·五蠹 》) 这比西方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提前了约两千年,韩非是人口几何级数增长 论的先驱。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宋国有个富翁,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它告诫人们:在给人提正确的意见时,要考虑自己与听者的关系,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听意见只应听取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主旨: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说不定害了自己。 从邻居家的老人这方面,告诉我们给别人提意见,要尽量用能让别人欣然接受的方式。 同样的事但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却不同对待,这是不正确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实事求是。 补充: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李斯和韩非之间政见不合,加上李斯这个人很在乎目前的身份地位,他怕韩非的地位会超过他就起了杀心。所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李斯的评价很详细,谁让李斯是一个好坏难分的人。他害死了韩非,但他为秦国乃至后世之人做出的贡献却难以计算,而韩非之死也是他生平最大的污点。
李斯是从楚国辗转来到了秦国,并拜入吕不韦的名下,之后又被吕不韦推荐给了秦王,才开始被重用。李斯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所以他努力表现,就希望秦王可以看到他的好。他还提出了六国统一,并让秦王买通各路诸侯,挑拨每个国家君主和诸侯之间的关系,达到不废兵力就可瓦解对方的目的。
而李斯最怕的则是有人比他更有才华,当时的韩非名声在外,写的书籍流传到各个国家,秦王看过之后都称赞韩非很有远见。对此李斯很不满,他害怕秦王会重用韩非。秦王对人才需求量很大,为了换来韩非,特地耍计谋让韩王将韩非送到秦国。李斯见此就更加害怕,唯恐好不容易站稳脚跟会被韩非挤下去。
韩非是韩国人,他对自己的国家抱有满腔热血,但他来到秦国之后却开始为秦国办事。为此李斯还拿这件事当做借口,说韩非这个人靠不住,又讽刺对方依附秦国是权宜之计,千万不能放他回韩国。最终韩非被李斯害得入狱,还被赐下毒酒,这一切都是李斯瞒着秦王做的,可见在权势面前李斯丝毫不念同窗之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5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