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曹操手里有最多的资源,且心机城府过人,一切从实际角度出发,像极了出色的商人。所以,许多历史爱好者都喜欢称其为“曹老板”。
曹老板的人生,始终在朝着帝王的方向努力。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曾距离皇位仅有一步之遥,可他却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将机会留给了后代。
在建安元年以前,曹老板的事业还未出现任何曙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的前程铺路。
建安元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这一年曹老板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机。这年八月,曹老板来到洛阳,笑眯眯地进入皇宫,出来的时候拿着一道迁都许昌的圣旨。
曹老板成功了,他将天子“拐”到了许昌,自此之后他便有了一枚所有诸侯都不曾拥有的筹码。掐着天子的小命,曹老板终于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
起初,献帝将曹老板任命为大将军。然而,袁绍却对此表达了不满,曹老板见状立即将大将军一职拱手相送。对于他而言,再高的官职也只是虚职,手里掐着皇帝的人才是东汉真正的掌舵人。随着曹老板的声望越来越高,各地诸侯都已将他视作天子的“代言人”。
渐渐地,朝中的军国大政全都被曹老板一手控制。曹老板的影响力越大,献帝的政治地位就越“靠边”,到了后来献帝连在朝堂上插嘴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老板趾高气昂地布局。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不知是因为献帝酒喝多了,还是受了曹老板的胁迫,这位天子竟允许曹老板使用与自己平级的旌旗及仪仗队。
同年十月,献帝赠予曹老板一顶挂着十二根珠串的礼帽。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带十二根珠串的礼帽,就是中国皇帝的皇冠。
可以说,这时的曹老板,只需来到小皇帝面前,亲昵地对他说声:“陛下,该退休了。”就能将曹魏江山的建国时间提前个十几年。
从曹老板这么多年的布局来看,他苦心经营了这么多年,干了不少缺德事,目的十分单纯,就是为了像前辈王莽一样篡汉。
不过,老曹终究没跨出这一步,而是将坐上龙椅的史诗一刻留给了儿子曹丕。为什么曹老板辛苦了一辈子,却没有尝尝胜利的果实呢
原因有三:
第一,称帝是孙权的圈套。
孙权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曹老板是时候该称帝了。孙权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为了骗取曹操的信任,为孙吴争取发展空间,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吞并蜀汉。
众所周知,在襄樊之战中,孙权对关羽发动奇袭,间接帮了曹老板的忙。不过,此举使吴蜀联盟破裂,此时的孙权独木难撑,必须获得曹老板的支持。
倘若曹老板真的听信了孙权的鬼话,在时机尚未成熟时坐上了不属于他的龙椅,那么全中原的拥汉人士会集体将矛头指向曹老板。
显然,曹老板不是傻子,他早已洞悉了孙吴的计谋。所以,不论孙权说得多天花乱坠,曹老板丝毫不为所动。
第二,称帝会导致朝廷内乱。
前文我们已提到了,曹老板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拥汉派的关注。虽然在当时的朝廷里绝大多数大臣都是曹老板的“自己人”,但仍存在一些拥汉的老臣。
这些老臣起初并未与曹操发生矛盾,但在曹老板被封为魏公乃至魏王后,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所以,“汉”这块招牌绝不能换成“魏”。就算要换,也得等曹家的影响力足够,并能腾出手来压制拥汉派再说。
第三,曹操曾多次表示不会称帝。
自公元210年开始,曹老板每年都会发布一篇文章,告诉天下人自己绝不会觊觎皇权。在十年的时间里,老曹多次“自明本志”。
发自真心也好,演戏也罢,老曹此举已掐死了称帝的可能。如果现在突然一改口风,就是在否定自己的志向。在那个看重声誉的年代,这种反差是致命的。
所以,不论如何,曹老板都必须把这场戏演完,直到他告别这个时代为止。
文章一开头我们便说了,曹老板是个力求务实的生意人。只要收获了实际利益,赚足了名声和权力,区区皇帝之名舍弃又如何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这八个字就是他的行动方针和思想方针。
曹老板已经六十五岁了,当了小半辈子土皇帝的他早已对那张龙椅失去了兴趣。登基的机会,还是留给年轻人吧。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的才能在(三国鼎立)*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20年(他)*在洛阳称帝,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括号里是我认为有错误的地方。首先,曹操的才能是在东汉末年得到体现的,而不是三国鼎立时期!其次,公元220年是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而不是曹操自己。这时候才算进入三国鼎立时期!
修改后应该这样表述: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的才能在东汉末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公元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中国进入三国鼎立时代。
曹操没有称帝,是因为在有生之年还没有安排好,他就是一步一步的把自己的势力,全部安排好。他当时如果称帝,害怕天下人反对,他的皇帝梦就不能长久了,再一个他是因为年龄问题,等不到称帝的那一天就已经去世了。
三国鼎立,每个人都代表自己汉献帝,三国的事情,他们把对方都称作贼,比如说蜀国把魏国和吴国称作贼,而魏国却把蜀国和吴国称之贼。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曾经说过,曹操虽脱为汉相,实为汉贼。刘备也说过老贼不死,祸患未己。所以在三国时代,他们都称对方为贼。曹操生前虽然未能统一天下,却是他的后世魏国统一国家,而蜀国和吴国虽称汉臣,却双双亡国。
曹操成为汉贼,他确实干了对不起汉朝的事,蜀国要复兴汉室,而吴国也是拥护汉室,曹操却“侠天子一令诸侯”,得罪了天下人。当然在道德层面上是站不住脚,曹操在生前其实一直想做皇帝的,一只顾虑重重,怕天下人反对,最终也没有称帝。
其实曹操才是手段高明,考虑最周全,最深谋远虑的一个统治者,他的格局是统一天下。而不像那些诸侯,稍微有点土地,就想着称王,他采取了最利于自己的,方针和政策。而且不管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把他称为贼,代代相传,但现在都认为他是贼,历史学家早就给他平反了,不但不是贼还是功臣。
曹操之客观评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曹操是谈三国的时候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
在大家的眼中,十有八九都会认为他是奸雄,狡猾奸诈,谋朝篡位,而最令人发指的是他那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这基本上只是曹操的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是褒刘贬曹的,夸大了刘备及其众将领的人物形象,作为反面衬托的曹操自然而然就成了奸猾之辈。民间的艺术表演又基本取材于《演义》,于是这些人物也就在老百姓的心中以《演义》的形象根深蒂固下来。
在了解上述两种人物形象之外,其实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下另一种史实的形象,即历史形象。
刚才那句话句话是曹操在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说的。首先,杀,确实是杀了,但是是误杀,在《三国志》、《三国演义》里面都有记载,所以应该是史实。其次,但两个版本中曹操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演义》中描述的是理直气壮,杀了就是杀了,这是无可救药的奸;但在《三国志》中曹操是叹息着说的,木已成舟,已无法挽回,只能自我安慰,因为他是将,他需要服众,就必须为自己找个合理的理由,何况还得考虑当时的时势...同时,这里也表现出了曹操的坦诚,他是真小人,想象世界上还有多少伪君子...
上述解释并不能完全掩盖曹操奸诈的一面,我也并不想反驳这一点,他是奸雄,我同意。但从客观上来说,曹操并不仅仅是奸雄,而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
曹操有奸诈凶狠的一面,杀许攸,斩边让...可见一斑;但他又有真诚豁达的一面,放魏种,释陈琳...也很能说明问题。
曹操有时是阎王脾气,有时又表现得儿女情长。他的临终遗嘱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他一生好事坏事都干了不少,影响时势甚至历史的事业不少,却都一笔带过,尽是唠唠叨叨了一堆的家务事,分香卖履不说,还记挂着前妻丁夫人,怕无颜去见长子曹昂。苏东坡说:“奸伪一生,死见真性。”。其实是体现了曹操的大气,正所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不再多说,总而言之,从曹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脸,既矛盾,又统一,可以说是:
既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
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
英雄气概,儿女情怀
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5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