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康熙用30名宫女做“试验”,4人牺牲,最终试验成功造福百姓

溪黄草 2023-07-27 23:50:43

一场新冠肺炎让全世界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此次病毒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所以起初只能通过采取防控的手段来防止疫情的扩散,后来才发明了疫苗。

但是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传染病,当时的医疗水平并不足以治疗大多数患者,所以死去的人会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传染病毒就叫“天花”。

得了天花的人手上脚上脸上都会有出现红疹,还会高烧,头疼,心跳加速,传染性也很强,被感染的患者大多数都会死亡。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并没有找到一些真正有效的可以治疗这种天花的方法。

清朝初期,天花肆虐,当时百姓中的患病人数很多,死亡率也极其的高。当然这种病也传到了宫中,很多宫女、妃子都感染了天花,甚至皇帝都没能逃过天花。比如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他们小时候都感染过天花。但是奇怪的是这两位皇帝都挺过来了。据传康熙皇帝能够登上皇帝,就是因为小时候感染过天花,身体内会产生免疫,能够活得更长久。

当然,康熙皇帝能够登上皇帝,绝对不只是这么一个小原因。这位康熙皇帝雄才大略,8岁登基,16岁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可谓一代英主。

正是这样英明的皇帝,做了一次试验,使得天花病毒不再那么肆虐。那这是什么情况呢

原来,由于康熙从小得过天花,对天花很是关注。他亲政后,就在宫中做了很多防护措施,比如隔离。但是仍然没能防护成功,天花病毒还是在宫中肆意的蔓延,他的好几个孩子也死在了天花上。

所以康熙对天花病毒是恨之入骨,他发誓要把天花灭杀,至少要抑制天花的传播,不让它继续肆虐。于是他召集了所有太医,让他们竭尽全力地钻研抑制天花传播的方法和治疗天花的药。

但是太医们冥思苦想仍然找不到方法。后来康熙帝听说地方上有人有方法,就连忙召见了那个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个人不是一个医生,竟然是一个候补知县。他叫傅为格,他在地方上用了“人痘种植法”成功地抑制了天花的传播。

实际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接种者感染一次天花,危险性比较大。清代郑望颐在《种痘法》中主张用“苗性和平”的痘痂作苗,叫做“熟苗”,这类疫苗的毒性已减低,接种后比较安全。同时代的俞茂鲲又指出,苗种递传愈久愈好。朱奕梁在《种痘心法》中进一步指出:“良由苗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患也。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练,则为‘熟苗’。”这种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练多次来减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现代科学原理的。

但此时康熙并不是很相信,他想要亲自验证这个方法是否有效。于是他找来了30个宫女用“人痘种植法”做试验。过了半个多月,30个宫女中有26位活了下来,4位出现了高烧等症状死亡。

虽然这次试验有4位死了,但毕竟试验不完善,死亡的风险是肯定有的。不过还是有26位活了下来,这就说明这次试验是成功的,“人痘种植法”是有效的,是能够有效抑制和治疗天花的。

我国劳动人民在种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掌握了选择苗种的经验。

后来,康熙就大规模推行“人痘种植法”,大大减少了天花的致死率与传播率,保障了百姓的生命安全。

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不但有效地保障了儿童的健康,而且不久流传到国外,对世界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来北平学习种痘及检痘法。据史籍记载,“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肄业。”这是文献上外国派医生来我国学习种痘的最早记载。公元1744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州长崎,把种痘法传到日本,乾隆十七年(1752年),《医宗金鉴》传入日本,于是种痘法在日本流传起来。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在《谈种痘》的信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的介绍

【一】 (1661—1722) 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

【二】俗称清圣祖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为明清之帝王时多只有一个年号,因为往往以年号代称帝王。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具有终身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换得了近一百五十年的边界和平。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蒙古朝圣基地,是为清朝“夏都”。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康熙晚年很不幸,九子夺嫡,让他心力交瘁.

所谓的统一的特征是以部落制奴隶制的残余毒化以天下观大一统的理念统合在一起各族人民创造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停滞,从世界范围看是倒退,不但引进了战乱与杀戮,还引进了民族矛盾、压迫、种族隔离和对人权生命的轻蔑,这些东西对中华文明的破坏是巨大的,也是中国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美国人坦普尔根据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写了《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里面列举中国一百个世界第一,清朝没有占有一项

所谓康熙灭南明,平三藩,收复台湾是一片腥风血雨.彻底奉行的是民族屠杀,民族隔离,侮辱奴化中华民族文明政策

“遇抵抗,必屠城”,昆山——约四万;泾县——约五万;舟山——第一次约万余,第二次全部沉海溺杀,数字不可考;苏州——因为投降的早,仅屠半城,约十余万;嘉兴——约十余万;金华——约五万;赣州府——合计约四十万;南昌府——合计约四十万;南雄——约两万;广州——八万余;潮州——约两万;湘潭——仅存百余,被屠者约四到五万;大同——兵民全部被屠绝,仅存五人;汾州、太谷、泌州、泽州——全部屠绝,合计超过四十万;沅江——约十余万;福建省——合计过百万;四川省——到湖广填四川的时候,全省有丁一万八千人……

而这遍及中华大地的大屠杀只为了“留发不留头“,只为了侮辱,奴化光荣的中华文明

这遍及中华大地的大屠杀重要操刀者正是康熙大狄.康熙大狄正应为四川和东南的屠杀负责.

所谓康熙经史子集、天文、算术无不通晓,没有留任何著作,没有看到他哪怕在儿孙亲近之间留下什么推进推广他们学习的行为.

而这些史料更戳破这个华丽的画皮:

康熙的道德:

这位君主,要想成为一切人的品德上的楷范,还有待于更好地信仰基督教,别无他法,可惜,他有耽溺享乐的倾向。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鞑靼旅行记》

康熙的文章:

下列诸书是以玄烨的名义刊行的,但有些肯定是朝臣们写的:………。玄烨被说成是一位书法家,但最近看到的被确认为是他的真迹的复制品并不说明的他的书法非常高明。

———恒慕义(A.W.Hummel)《清代名人传》

康熙的科学知识:

这位皇帝认为他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又是卓越的数学家,但是,尽管总的说来他对科学以及其它知识怀有兴趣,他对音乐一无所知,也几乎不懂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马国贤(Matteo Ripa)《马国贤神父回忆录》

再看看祖上做过康熙汉文老师的金庸大吹特吹的“永不加赋”.

金庸胡扯的康熙从顺治那得遗命造福天下“永不加赋”的真面目:

1712年4月4日康熙五十一年清廷下诏的“永不加赋”是在经历近百年的屠杀、投充、圈地等野蛮政策后的所谓仁政。

康熙一朝征收税款的基础是按人头收税,人口愈多,则地方上缴的税愈多。这种设计造成的后果,是地方官吏不愿意(同时统计技术上也有限制)据实上报人口,因为报得愈多,税就得缴得愈多。康熙永不加赋的政策就是把各地方按耕地面积上缴固定的税金,与人口数无关,借以鼓励地方据实上报人口——因为人丁兴旺是所谓太平盛世的表征。

以这种方式来彰显盛世不过是满鞑稳定民族奴役的手段。造成的是土地赋税不均,富者勾结营私,虽坐拥千亩田产而不需缴税,贫者无立锥之地,却有劳动之责。

掩耳盗铃的“永不加赋”

所谓“清朝的赋税”是历代最轻的,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自清初以来便有“永不加赋”之说,而且表面看来赋额较明朝为轻,但实际这仅是一种“掩耳盗铃。

第一,众所周知,清代汉民族百姓必须养活史上最庞大之白吃群体----旗人。

第二,“减赋”实为掩耳盗铃。从康熙到乾隆,满清政府一再宣扬减赋,而雍正以后实行摊丁入亩,按理说假如田地数目不变,那么田赋数目应该较之康熙初年有减无增才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以占全国税赋七分之一的苏南地区为例,乾隆31年和康熙26年相比,田地减少了15000余顷,赋银也减收了42万余两,但征粮却增加了200万石之多,如果按银价折合,即使按照最低的银价计算,也增加了150万两,这就是说,从康熙26年到乾隆31年,清政府数次宣称“减赋”,赋银也的确减少了一些,但实际上苏南的税赋却净增110万两白银,而这还是最低估算----因为大体上看,有清一代的银价一直在上涨,金田起义前某些地方的银价已经上涨为康熙中叶的三倍,如果我们取折中即1.5倍银价计算,那么仅苏南税赋就净增250万两,而这还是在田地减少15000余顷的情况下征收的!清王朝的“减赋”“永不加赋”,纯属掩耳盗铃,愚弄百姓!

第三 浮收折勒严重

江南诸省每年从田粮中抽出若干漕运京师,漕粮转运数干里,运费皆出自纳粮户,这就是所谓“浮收”。所有额征田粮,几乎无不浮收。又每年征收赋粮,往往折钱交纳,谓之“折色”。但无论漕粮折色或地丁银折钱交纳,折合之时,莫不高出当时当地银价很多,这就是所谓“勒折”。由于“折勒”自康熙年间便屡禁不能,百姓仅仅因此一项,实际交纳的赋额就可达正额的二~四倍。而在雍正推行“火耗归公”之前情况更糟。

第四 阶级压迫极为残酷。

按照“摊丁入亩”的规定,应该是田多者多纳,田少者少纳,但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交赋数额是根据势力大小决定的,往往是拥有田地越多的人越不用交赋或只交很少的赋税,而税赋全由小户和贫民承担。所谓“同一百亩之家,有不完一文者,有完至数十百千者,不均孰甚焉。……各县绅衿,有连阡果陌从不知完粮为何事者”,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从记载看,大地主和一般农民每亩所交的赋额往往可以相差数倍,甚至拥有几千顷乃至上万顷田地的地主竟可不交赋税,全部转嫁到小户,自耕农乃至根本没有土地的贫农身上。

赋税又有“长价”与“短价”之分,大户人家减价交纳,小户则必须数倍加价,以弥补大户的亏欠,具记载,有些地方,大户只交原额的千分之三,余额全由小户补齐,小户所交赋额,竟可高达大户的20倍以上!

此外,很多富豪人家利用这一点引诱小户将田地挂在他们名下,借此达到兼并土地之目的,造成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这些基本上是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情况,至于鸦片战争后由于不平等条约和鸦片倾销造成白银大两外流,银价飞涨,以铜钱为日常生活花费单位的老百姓在交纳钱折银时所承担的负担自然也飞涨,这是不必详谈的了。太平天国起义时期辖区内实行“照旧完粮纳税”,赋额通常减为原来的一半,但由于剔除了清朝赋税制度中的以上弊端,中小户的实际负担仅为原先数分之一,而且1860年以前没有明确保护过地主的收租权力,这就是为什么其经济政策能在皖赣鄂苏浙等地区得到广泛支持的原因。

本文并没有系统统计有清以来各代税赋的演化,因此无法给出一个定量的结论,以上定量统计仅为参考。而本文指出这种种现象,目的也不在于定量讨论,只在从各个方面指出“清朝税赋较轻”为何是种“假象”,除了很多地区因为爆发了抗租抗赋起义,官府被迫对赋制中的弊端稍加遏止,减轻了一些人民负担外,有清以来老百姓的负担实际一直都在“永不加赋”的幌子下不断加重,加重,再加重。

清朝是唯一这样还被说成是“盛世”的朝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可不是这样的。所谓“赋税重”的明朝,在其相应阶段百姓实际负担也不必清朝相应阶段更重多少。我并非认为唯清朝如此,只想指出所谓“永不见赋”“太平盛世”“百姓负担比历代大大减轻”纯属扯谈而已。清朝时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汉族百姓的经济权力不过尔尔,却还要多受一层民族压迫,哪里谈得上什么“历史上生活最好的朝代”!

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4个儿子、7个女儿活到成年。

清朝的苏麻喇姑到底嫁给了谁?

苏麻喇姑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通晓蒙满文字。清崇德元年,参与设计清朝开国冠服 。曾经担任满清康熙帝的启蒙老师 。老年时,又抚养康熙序齿的第十二子爱新觉罗·胤裪。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第一,从身世年龄看。苏麻喇姑是蒙古族科尔沁部人,出身贫苦牧民之家。她名叫苏墨尔,被称为“苏麻喇姑”。年仅13岁的孝庄嫁给皇太极,将年纪相近的苏麻喇姑作为随身侍女带到盛京沈阳。

康熙帝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比苏麻喇姑小40岁左右,他们应是祖孙辈分的关系。苏麻喇姑聪明好学,也有悟性,通蒙古语和满语。写一手漂亮的满文。孝庄选她为玄烨“手教国书”。玄烨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苏麻喇姑是康熙帝的启蒙老师。

第二,从主仆关系看。先讲两件事。其一,孝庄派隐瞒真实身份的“三位满族妇女”,去向耶稣会士汤若望求医,患者很快病愈。求医病愈者就是顺治帝的未婚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派苏麻喇姑给汤若望送去厚礼表示谢意。其二,福临大婚后,内大臣席纳布库对苏麻喇姑不满,路遇苏麻喇姑,将她捶楚致伤,太后托言坠马,令御医调治。这说明苏麻喇姑有时骑马出宫,为太后办事。

顺治时期,北京痘症流行,康熙帝长兄牛钮前已夭折,次兄福全被寄养在大臣家里。玄烨降生后,孝庄命苏麻喇姑照料孙儿。康熙帝约三岁时,为了避痘,住在宫城西华门外今北长街路东一所宅第(雍正时改名为福佑寺)。康熙帝晚年回忆道:“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康熙帝幼小在宫外避痘,到皇父逝世前不久,出痘痊愈,重返皇宫。幼年的玄烨,主要由三个人——保姆朴氏(先为顺治帝乳母)、乳母瓜尔佳氏和苏麻喇姑等抚育。她们对玄烨晨昏调护,夙夜殷勤,“克慎克勤,惟爱惟和”。

第三,从抚子经历看。苏麻喇姑不仅抚育孝庄的儿子福临、孙子玄烨,而且抚养其曾孙、康熙帝第十二子履亲王允祹(táo)将近10年。清后妃中嫔以上主位(含嫔),均可抚养皇子,苏麻喇姑抚养皇十二子允祹,当是以嫔的地位行事。允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生母是万琉哈氏(享年97岁)。苏麻喇姑先后照顾福临、玄烨、允祹三代皇子,长达62年,是清宫早期一位身份和地位都很特殊的宫女。

第四,从情感称谓看。孝庄寡居44年,身历五朝,饱经风雨,苏麻喇姑陪侍左右。福临有时经月不见母亲,玄烨住在宫外避痘,常由苏麻喇姑前去照看。孝庄虽身为国母,位极至尊,但作为一位女性,不能没有可诉衷肠之人,而聪颖伶俐、善解人意的苏麻喇姑,则以一颗在情感上同样欠缺的心伴慰着她,是孝庄可以无话不谈的闺密和知己。时宫中称苏麻喇姑为“额涅妈妈”(“额涅”,是满语“额娘、母亲”的意思,也可用来泛称年长的妇人)。还称其为格格、额娘、母姑,如同家人。苏麻喇姑的这几种称谓,体现出她同孝庄、玄烨及其儿女们之间的关系。玄烨称其为“额涅”,皇子、公主们则称其为“妈妈”,合乎情理。苏麻喇姑没有子女,她对照料多年的玄烨怀有祖母之爱。

第五,从职务名分看。玄烨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幼年时很少得到亲生父母爱抚,继位后对待儿时曾照顾过自己的人,如乳母、保姆等格外亲近。保姆朴氏和乳母瓜尔佳氏,分别被封为“奉圣夫人”与“保圣夫人”。她们去世后,玄烨都亲临吊唁,并前者五次、后者四次遣官谕祭。康熙帝不称逝者为“乳母”(满语为“嬷嬷额涅”),而谓“阿母”(满语为“额涅”,即母亲),反映出他对瓜尔佳氏的真挚感情。苏麻喇姑同瓜尔佳氏、朴氏是受到康熙帝敬重的三位长辈。

第六,从患病葬礼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末,苏麻喇姑患“血痢”,日泻十余次,夜间五六次。康熙帝降旨:“著十二阿哥(允祹)日夜看护。”苏麻喇姑去世后,被“葬以嫔礼,瘗于昭西陵侧,以示宠也”。

苏麻喇姑的人生,值得人们思考。苏麻喇姑是清宫一位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服侍孝庄、顺治、康熙、允祹四代,忠实可信、勤恳细心、竭尽心力、始终如一的老宫女。最后荣以嫔礼下葬,算是得到灵魂安慰。苏麻喇姑,地位不高,挣钱不多,但她“克慎克勤,惟爱惟和”,生前受人尊重,身后被人怀念,此生,足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5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