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5岁时,JASON同时考上高中和技校,他想读高中考大学,但父亲执意让他上技校。那是80年代,技校还只招收“非农业户口”的学生。
JASON不从,甚至让要好的同学、初中的班主任轮番去家里做工作,但是父亲固执己见,不容纷说和辩驳。
他只好顺从父亲的意志去读技校。毕业后进工厂工作,努力自学拿到学历及各种资格证书,但“没读过正规大学”这件事,始终是他的心病。
后来每每提及,他都对父亲不让他读高中这件事耿耿于怀。他说,以自己的努力程度,一定能考上大学。
父子俩每每因为什么事争执起来,俩人都用高分贝的声音讲话,JASON很多次扯到“我考上了高中你都不让我上!……”以此证明,你并不总是对的。那当父亲的,便噤了口。
被儿子责怪了许多年,大概也为当年替儿子做的选择后悔到了无话可说,大概也因为,他老了。每每露出落寞的神情。
有次我就对JASON说,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你现在不也很好吗。他们那个年代,视野、眼光毕竟有限,那么做也是“为了你好”……他们当父母,又没有经验。
02
讲后面那句,是因为看了《请回答1988》。
德善是家里永远被忽略的老二。餐桌上的煎蛋是弟弟的,漂亮衣服是姐姐的,连过生日她都要跟姐姐一起。在想要“单独过生日”的愿望被父母忽略后,她难过地大哭一场。晚上回家时,发现爸爸在路边等她,手里捧着个蛋糕。
他说:“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所以,我们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请回答1988》被安利过好多次,我看了两次开头都没看下去。我相信那么多人好评,一定有道理,就硬着头皮看,直到这一幕,才爱上这个剧,才知道为何这部剧得分那么高。
我人生学到的很重要的一项原则是:对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就接受,面对,放下。
决定分手的男朋友,不想再维系的关系,不想见的人……不拖泥,不带水,不再见。
父母家人是不一样。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能接受,人生就会有很多的苦要承受,指心理上的。
德善的爸爸能跟德善讲出这样一番道歉的话,请女儿“稍微体谅一下”,我们之所以感动,是因为这种“正常”的交流,在我们这代人的亲子关系中,是很罕见的。
父母长辈,鲜会有人跟孩子道歉,即便他们错了。
小孩子总以为父母都是对的,父母很厉害,什么都能做。因为弱小,而父母足够高大,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长大后才发现,父母并不总是对的。所以冲突,所以叛逆,所以成长。
03
我第一次认识到父母并不总是对的,是在参加工作后不久。
那时候家里刚买了第一台双缸洗衣机。我爸爸作为家里的权威,对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做了很详细的研究,又教给我们如何使用,先按哪个键后按哪个键,好像都做了标识。后来洗衣机转不动了,他就责怪我妈责怪我们没按要求操作,要不就怪我们衣服放太多了。
我是个车工,说好听点是学机械出身的。在厂里遇到机床动力不足,需要换三角皮带或调整皮带轮间距。我猜家里的洗衣机也是皮带传动的,转不动是因为皮带打滑、摩擦力不够。要知道,当年的家电售后服务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打个电话维修师傅就上门了。
有一天洗衣机又不运转。我就把后盖打开,三下五除二把三角皮带卸下来,位移了一下皮带轮……果然不出我所料。再后来,我就买了根新皮带换上,洗衣机正常运转,我爸也就不再说是我们“不会用”、“操作不当”了。
我们这代人,从小大都是怕父母的吧。至少我是这样。因为能时刻感受到长辈的威严。有时即便觉得父母不对,也不敢当面辩驳反驳,说出来,怕冲突,顶撞,甚至像德善那样大哭一场也是没有过的。
我妹妹刚参加工作那年,好像是受她一个热爱摄影的同事影响,很积极地买了冲洗照片的显影液、相约等材料,在卫生间布置了个暗房洗照片,她还真的拿底片冲洗了黑白的照片出来。
现在回想,这是多好的事呀。可我爸觉得她不务正业,“弄那些事做什么”,粗暴地干涉,极其地不耐烦……
很多年后,她跟外甥女说起小时候“受的管(束)”,我还记得她洗照片的事,她自己记得其它的几桩往事,这件事好像忘了。
我小妹妹爱美,自己有能力赚钱后买过好多双鞋子。我爸爸把那些鞋盒子归摞到一起,在家里“办展览”……在他看来,那是浪费,是不勤俭节约、不艰苦朴素的表现。
父母并不总是对的。对子女的兴趣爱好,如果他们能多鼓励,多欣赏,多肯定,多赞美,多嘉许,一定会令子女更有成就感,甚至收获更精彩的人生吧。女儿爱美,也是件好事,穿好鞋子、好衣服,会让女孩子自我感觉良好,让她相信,自己值得拥有世间的美好。
04
JASON的姐姐从小喜欢画画。以至于学校课本的空白处都画了西游记的人物。有次画画被发现,她的画本连同书本被家长粗暴地撕掉,扔到了院子里,她被警告“不准再画”。
父母怕她只顾画画,耽误了学习。当年也没有各种的培训班,父母整天为生计就够奔忙的,哪顾得上孩子的业余爱好
很多年后,凭年少时对绘画的热情和一点功底,她去学了面塑,还曾被评为本市的“十大民间艺人”。说起当年如果父母支持她学画,不横加干涉,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成就。
可是,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人,又有谁懂得或听说过“赏识教育”呢
没有。
没有人经过培训才当的父母,也没有人经过考试拿到合格证才成为父母。很多父母,仅仅是为了养活几个孩子就已经很辛苦了。
小叔有次说起当年他想回山东,有一个到青岛大学工作的机会摆在他面前,因为爷爷奶奶强烈反对,只好作罢。爷爷奶奶早已过世多年,小叔也在一家企业退休多年。说起当年的事,仍有落寞和唏嘘的成分。
爷爷奶奶也并不总是对的。
当初买第一套房子时,我妈很担忧我的生活,跟我说过至少两次:“你花那么多钱买房子,压力太大了啊……”当时,我们手里只有10万块钱。后来房价一路飙升,我便很庆幸没听父母的话。
再一次觉得,父母并不总是对的。
有人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我们有时非常清楚地意识父母并不总是对的,通常也不会“争对错”,一争,自己好像就做错了。《弟子规》里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想起女儿小时候,让她背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她已经懂得意思,立刻反驳:原来,你们让我背《弟子规》,就是想用这个来管我啊
我惊异于她的“机智”,也感叹00后们在表达对父母的情感时,已经如此直接和准确。我们这代人,至少是我,跟父母是讲不出这种话的。明明知道是“管”,还是会顺,从,这是我们的“孝”。
05
求学、就业、择偶、生活的城市……人在面临选择时,左右两条路,甚至是三岔路,选择了任何一条,可能都会有遗憾,都会在多年后让人有假想的空间,“假如当初……”
人生没有假如,“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有时,人们会说,这是“命运的安排”,有时,会在“别人”那里找到自己的借口,比如父母。
要知道啊,生命的长河顺流而下,一代一代的延续,一代一代的成长。当子女越长大,越发现,父母并不总是对的。那就对了。
到了这个年纪,即便父母不说“请稍微体谅一下”,我们也要懂得:请接受,接受他们是你的父母。
父母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生命。我们在父母那里,也已经获得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的能力。最重要的,那些“并不总是对的”的事物,是一种借鉴,教会我们——做好自己子女的父母。
一代一代,也就是这样,带着遗憾,带着歉意,带着故事,带着爱、力量和坚持……走下去的。
相关文章:北大留美硕士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过年:你所有的痛苦,是因为不能接受父母
以前的文章
我知道自己为何来乌镇了
我认识的AA制的夫妻,都离婚了
“我妈现在,也知道敷个面膜了。”
“试着原谅人生的平凡”
《无名之辈》:明明是一部荒诞喜剧片,为何我泪流满面
相比马蓉,我还是欣赏邓文迪吧
公司的人情味
一个曾经抑郁自杀,身上开过三刀,“清华园败得最惨”的人,如何成为了习惯专家
无论世界如何改变,你都可以变得更好,当然也可以更丧
又到年终:11月写字总结
内心坦然:十月写字总结
成功奔五:9月写字总结
歌唱九月:八月写字总结
感谢自己:七月写字总结
时间过半:六月写字总结
再也不见:五月写字总结
岁月静好:四月写字总结
凡事往好处想·三月写字总结
2018年2月写字总结
2018年1月写字总结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142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我知道自己为何来乌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