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你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丢次东西就知道了

食养人 2023-07-27 21:37:40

在庐山的最后一天,退房后导游让把行李统统放到一楼大厅。回程是下午的火车,上午还可以去美庐和庐山会议旧址等几个景点。

我跟爸妈说早点把行李拿下去。为什么呢 我想的是:一百多人的团,那么多行李,放在最外层,万一被谁顺手牵羊走了呢 虽然行李箱里没有什么贵重物品。

后来看到酒店前台工作人员和导游拿来一个大网,把全团的行李罩住,才放下心来——原来,他们有丰富的经验。

把自己的心理活动跟我爸讲,他一笑,说他也担心了……这种怕丢东西、怕遭遇小偷的心理,是普遍的、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吧

我爸妈出门最经常背的是“化缘包”,以致常常有人问他们“是否信佛”。熟悉蔡澜的人一定知道他最喜欢“和尚袋”。就是那种简单轻便的橙黄色的布包,我妈称“化缘包”。那是他们在九华山买的,大概觉得实用吧,一下买了三个。前几年去威海表妹家,在一个小广场拍照,包放在一旁,走时忘了拿,过了十几分钟想起来回去找,当然不见了踪影。

那个印有“阿弥陀佛”的包,连同包里的一百多块钱、一个三角架,每每被我妈念叨,每次看到化缘包,都会想起另一个包,“在威海丢了”。

就算不是威海,丢在这片土地的另一个地方,能找回的几率又有多少 是10% 50% 还是99%

当放在车筐里的包包在菜市场转瞬不见,当在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大厅不断被广播提醒“请看管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当在餐馆用餐看到“请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如有丢失请打报警电话”,当在公交车遭遇过不止一次小偷,当小区里看孩子的老人要时刻提防人贩子,当所有的窗户都安上防盗网,当所有的人家都用了防盗门,当丢失东西后找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就觉得,古人形容安居乐业、风气良好的两个词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终是纸上的美好。

JASON跟我说了件事。傍晚,他在公寓楼下遇到一对正在搬家的小夫妻,俩人好像正在商量,犹豫着是一人看东西另一人再上楼,还是把东西放那里一起上去。他当时大概很闲,也大概觉得算是邻居,就很热心肠地说帮他们看着……结果,那俩人像见了怪物,连说“不用不用”,那女的还用很警惕的眼神看他。

JASON因为不被信任而觉得“很受伤”,觉得自己“好心讨了个驴肝肺”,说人家那堆破乞烂蛋的东西白送给他也不会要。我就笑话他多管闲事,说换作是我,也不会放心交给陌生人看管。想起那年港澳旅游回来,车到珠海,一下大巴车,众人的行李就被一群人抢着拎,正想着还是祖国同胞热情友好,才知道人家是干这一行的,未经别人许可强行帮助别人且索要辛苦费,无异于抢钱吧。

这样的事经历多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就一点一点、一滴一滴、一次一次被消耗消磨,最终消逝。

去澳大利亚旅游,导游是个在澳洲生活并定居了十几年的东北美女,第一天她就告诉我们,在澳洲丢失东西能找回的概率是98%。所以当飞布里斯班,我的行李没出来,找不到了,我一点都没担心,仍然能随团开开心心地欣赏美景。晚上到入住的酒店,行李已在前台,拉杆上还绑了个SORRY的道歉牌。

去日本旅游,导游是个在日本留学并定居了二十多年的中年大叔。第一天他就告诉我们,日本人路不拾遗,几乎夜不闭户,丢了东西能找回的几率是80%以上。

去韩国旅游,导游是个在中国生活过多年的韩国人。他没告诉我们在韩国不小心丢了东西找回的几率是多少,有天早餐时我女儿把眼镜落在了餐桌上,车开出很久才想起眼镜。导游电话打过去讲了一番,眼镜下午就被送到了我们到的另一个景点……

在马德里,导游说那里治安不好,一路都把双肩包倒过来抱在胸前。虽然包里也没有多少值钱的东西,但那样拿包,似乎也是为了可怜的“安全感”。

在南非,家里提醒那里“很乱”,导游不断提醒晚上不要外出……我的一条裤子不小心落在奈斯纳的酒店,大巴车离开一个多小时才想起,因为不愿给别人添麻烦,抱着丢就丢了吧的心态,就没跟任何人讲。回来写了篇《奈斯纳,我的裤子丢了》,反省自己。

我不知道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导游会告他们丢了东西能找回的几率是多少。只是感觉到,你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看你怕不怕丢东西就知道了——知道你的东西不会丢,是相信没有小偷;知道你的东西一旦不小心丢了,还能找得回来,是相信路不拾遗。

你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你自己心里知道。

你是不是从容,是不是幸福,是不是安全,跟你生活在哪里有关。一个人从容,让人喜欢,一个地方从容,更让人留恋。

而从容,幸福,安全,落实在日常,无非就是:

走在街上的人,排队候车的人,不必把背包护在胸前,时刻做着提防和防备;小孩子一个人在院子里玩耍,不用担心被拐卖;上幼儿园的孩子,不用担心会遭虐待;中小学生一个人走路上学,父母长辈不必接送,不用担心被伤害被绑架;老年人上街,不怕摔倒没人扶; 扶起摔倒的老人的年轻人,不用拍视频自证清白,不怕被讹诈;饭馆里吃到的菜,不用担心是地沟油炒的;乘公交车,不必担心有人抢方向盘;超市里买回人任何食品,都可以放心食用,不用怀疑蜂蜜是不是真的,奶粉是不是假的,蔬菜是不是无污染的,粮食是不是转基因的,蛋糕上的那层奶油,真的是从动物身上提炼的……

保健品真的是保健的,空气是清新的,人和人之间是近的……话,也敢说真的。

以前的文章

内心坦然:十月写字总结

成功奔五:9月写字总结

歌唱九月:八月写字总结

感谢自己:七月写字总结

时间过半:六月写字总结

再也不见:五月写字总结

岁月静好:四月写字总结

凡事往好处想·三月写字总结

2018年2月写字总结

2018年1月写字总结

监狱高墙铁门十分庄严,监狱里的生活你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吗?

监狱生活是比较有规律的,要听从监狱内的工作人员的安排,按时起床吃饭,并按照规定统一劳动。服刑人员从看守所到监狱以后,首先到教育监区进行学习改造,监狱会给服刑人员发放统一的囚服、餐具、洗漱用品等,一般还会安排简单的体检。

监狱里的生活每日重复不变

刚刚入监者会进行一到三个月的入监学习教育,监狱里是个集体生活,必须讲究规矩和秩序。在入监狱要进行队列训练和学习监规。入监教育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后下到各分监区进行改造。分监区是以劳动改造为主,每日就是住宿监舍和生产车间两点一线来往,我市监狱生产主要干手工活,如绕电子线圈、做耳机、做数据线。

早上六点起床洗漱、整理内务后,依次点名报数。随后排列整齐队伍步行五分钟到劳动车间。到车间后早饭,每天三顿饭都在劳动车间外面的空地上吃,饭后开始劳动。到早上十点会休息十分钟,然后继续干活到中午十二点开饭,饭后休息半小时后一直干活到下午五点开饭,其间也有一次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晚饭后干活到七点收工,收工回监舍路上队伍整齐,还要唱如“团结就是力量”之类的红色歌曲。回到监舍就可以自由活动了,看电视、聊天、下象棋、看书。到十点点名熄灯睡觉。

一日三餐,早上稀饭馒头,中午米饭和素菜,下午面条,每周二和周五的下午改善吃肉。周日休息一天,不出工。每月会有一次与家人的接见,通过玻璃窗用电话交谈。每月也会组织一次购物,帐上有钱的犯人到监狱超市购买一些日用品和副食品。

监狱里会不会挨揍

首先狱警是不会打你的,前提是你不惹事引发暴乱,随便打犯人不仅会丢掉工作,甚至触犯法律。但是狱友们就难说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如果这个犯人犯的罪又是那种被大家极度鄙视的罪名例如强奸、拐卖儿童,被歧视、排挤、欺负再正常不过了。而且很多新进来的犯人也会受到一些欺负,监狱的老人们俗称是教育。


另外大部分监狱是不允许自带衣物的,会统一配发衣服和基本生活用品,对于有自己带入的东西,基本都会打上监狱的标志,然后只能穿在里面。基本就是从宿舍到车间,要不就到操场,休息天可以选择出去或者待在监舍内,打打球什么的,还有电子阅览室,看教育片。总的来说,只要规范管理的监狱,生活就是规律的集体生活。

服刑人员在刑满释放前一个月,就会重新到教育监区进行出监教育,其实也就是修养生息,准备回家,这个阶段的管理比较松,基本作息时间和入监教育阶段差不多。一般释放前一到两个月就可以蓄发。有些监狱没有出监教育,在劳动改造监区刑满后就直接释放。


监狱的生活简单枯燥,没有外边世界的多姿多彩,更没有自由,奉劝所有人千万不要进去,了解和感受是两个世界的体验。监狱里也有一些惯犯,成了监狱的常客,我想这些人一定不是喜欢监狱的生活,但是为何却一再触犯法律,有些网友说是改造的不到位,应该加上一些考核,谨防这样的人再次危害社会,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人到中年,只有扔掉哪些东西,余生才会有福气?


年轻的时候,我时常羡慕很多人,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羡慕那些敢做自己的人,羡慕那些活得特立独行,敢对一些不喜欢的人和事说?不?的人;但是到了一定年纪,我发现我最羡慕的,是那些心境平和、情绪稳定的人。

他们不算大富大贵,甚至很普通,走在人群里甚至很难一眼认得出来,但尽管如此,却依然能将平凡的生活特有的活出质感。

他们有自己内心的追求和坚守,不和他人攀比,不盲目否定自己,只是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平静耕耘,细品静好时光。

再后来,我慢慢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人,见识了很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渐渐发现,那些越活越有福气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懂得给生活做减法。

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只有找到生活的重心,才能不辜负每一寸光阴和真心。


高晓松曾经将人生的上半场比喻成上山,在上山的过程中,我们会不停地积累人脉、资源、人生经验等,这个过程是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肩上的包袱变重的过程。

但是到了下半场以后,我们就开始下山了,如果不懂得及时扔掉一些东西,那么越往前走,就会越觉得越是劳累,时间久了,甚至还会因为迷茫而走错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若想时刻保持清醒,知道生活的重心,就必须懂得断舍离,只有及时扔掉一些东西,余生才能越走越顺。

什么叫做断舍离?断舍离这一概念,来源于日本山下英子所著的一本名叫《断舍离》的书籍,意思是把生活中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全部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这其中不仅包括一些没有用的杂物,更包括一些无用的社交关系。

人到中年,有几种人趁早不要联系了,纯属无用社交。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宝贵的,如果总是花时间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要么拖累我们的步伐,要么就迷失前行的方向。


一:总是贬低你和否定你的人

衡量一段关系是不是良性的,首先要看一个标准:看相处的时候,会不会觉得累。

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发现,一段关系最重要的就是相处不累,和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那么总是贬低你,总是否定你的人,能不联系就不要联系了。

如果是真心为你好的人,会根据实际情况,好好地提出建议。可如果一个人总是贬低你,否定你,要么说明他发自内心地看不起你,要么说明他见不得你好,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值得交往。

情商低和心眼坏是两回事,有些人性格比较直爽,说话比较直接,这是性格使然,如果真心待人,我们能感受到,自然能包容能原谅;

但有些人只是带着?说话直?的幌子,实则心眼很坏。总是出口伤人的人,并不完全是?刀子嘴豆腐心?,很多时候就是?刀子嘴刀子心?。


二:两面三刀,总在背后诋毁你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吗?表面上他会假装跟你关系很好,但在背后,又完全是另一幅样子。

那些两面三刀,总在背后诋毁你的人,最好还是不要交往了。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人品就有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真诚永远是一段关系的原则和底线,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带着敌意且动机不纯,那么无论你如何真心待他,他都会有半点感动,甚至还会在背后,为你扣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

人不分三六九等,但思想层次一定分,如果三观不一致且思想不在一个层面上,那么所有的交流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对方听不进去,还会觉得你在卖弄。

背后诋毁,多半是小人的作风,越早远离,圈子就越是干净。


三: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人

很多人都说,是不是真心的朋友,落魄一次就知道了。

当你处于顺境的时候,你是看不到身边有多少真正的朋友的,你分不清对方接触你、对你好,是因为看重了你这个人,还是看到了你头顶的光环、所处的位置、或者做出的成绩。

但你落魄一次就知道了,当你落魄一次,人生陷入低谷,你就会知道哪些人对你是真心,那些只是表面的真心。

患难之交,才是值得用一生去珍惜的,那些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人,还是趁早看清吧,可以当表面的朋友,但是深交就不必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付出的真心,在对方眼里有多少价值。


四:你把他当朋友,他把你当人脉,总是利用你的人

有些人对你好,是因为你对他好,且懂得你的好,有的人对你好,则是因为你对他有用。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永远不缺乏?我把你当朋友,你把我当人脉?的现象,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就是识人。

人脉,本质上是一种等价交换,只有处于相同或相似位置的人,才有合作和交往的必要,但是友情不一样。

友情不是建立在相互利用之上的,如果你把一个人当成朋友,可对方却把你当成人脉,那么就说明,这段感情已经失衡了,这对于其中一方是不公平的。

只有及时认清,及时把真心收回,才能避免受到更多的伤害。


人了一定年龄,一定拥有干净的圈子,将自己的真心交给那些真正值得的人,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值得的事情上。

如果不懂得断舍离,不懂得给生活做减法,那么我们只会越往前走,就活得越累。

断舍离,是我们前行路上的必修课,不要碍于面子而假装和某些人关系很好,多余的人际关系和无用的社交,只会拖累我们,分散我们对于生活的精力。

人到中年,活得舒服最重要,找到人生的重心最重要,只有你学会爱自己,懂得经营好自己的圈子,才能活得清醒且洒脱。毕竟,世界对一个人的偏爱,是从你自爱开始的,这和?天助自助者?是同一个道理。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到断舍离,那就用极少的投资,看看专业的知识,为自己换一个新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2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