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古人对时间的智慧,说说古代十二时辰的雅称和来历

夏枯草 2023-07-27 20:31:05

.................................................................................................................

你知道时间的故事吗 在我国,从西周开始便使用十二时辰来表示时间,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小K就带大家来看一看关于时间的雅称,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智慧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现今零时(24时),为一日之始。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子时(23时-01时)夜半,或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

子,名曰困敦,为混沌万物之初萌,藏黄泉之下。(注:万物刚开始滋生。)

古代中国人民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丑时(01时-03时)鸡鸣,或荒鸡,是第二个时辰。

丑,名曰赤奋苦,气运奋迅而起,万物无不若其行。(注:万物萌发生长。)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寅时(03时-05时)平旦,或黎明,指太阳露出地平线天将亮的时候。

寅,名曰聂提格,万物承阳而起。(注:万物吸收阳气快速吐芽。)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卯时(05时-07时)日出,或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初升的时间。

卯,名曰单阏,阳气推万物起。(注:万物已近繁茂。)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辰时(07时-09时)食时,或早时,古人吃饭的时间。

辰,名曰执徐,伏蛰之物,而敷舒出。(注:万物舒展,持续茁壮。)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巳时(09时-11时)隅中,或日禺,表示快到中午的时候。

巳,名曰大荒落,万物炽盛而出,霍然落之。(注:万物已经长成,生命力旺盛。)

此时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午时(11时-13时)日中,或日正、中午,这时太阳已经升到了中天。

午,名曰敦牂,万物壮盛也。(注:万物盛大茂盛。)

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未时(13时-15时)日昳,或日跌、日侧等,指太阳开始西落。

未,名曰协洽,阴阳和合,万物化生。(注:万物成熟,但同时阴气渐起。)

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干,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申时(15时-17时)哺食,或夕食等,表示一天中第二次吃饭的时间。

申,名曰涒滩,万物吐秀,倾垂也。(万物由极盛开始转向衰败。)

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酉时(17时-19时)日入,或日落、日沉、傍晚等,指太阳落山的时候。

酉,名曰作噩,万物皆芒枝起。(指万物开始衰老。)

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戌时(19时-21时)黄昏,或日暮、日晚,此时太阳落山,天地昏黄。

戌,名曰阉茂,万物皆蔽冒也。(万物已经衰败。)

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亥时(21时-23时)人定,或定昏,表示这时候人们已经停止了一天的活动。

亥,名曰大渊献,万物于天,深盖藏也 。(注:万物消亡,但已经开始酝酿下一次的萌发。)

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什么时候?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

(1)子时:23点至凌晨1点。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凌晨1点至3点。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凌晨3点至5点。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凌晨5点至7点。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上午7点至9点。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上午9点至11点。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下午13点至15点。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晚上17点至19点。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12)亥时:晚上21点至23点。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扩展资料

时辰的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人们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是汉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汉文化瑰宝之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分海峡两岸。

--十二时辰

中国网--峨眉山告诉你十二时辰的故事 领悟悠久的中华文化

古代12时的别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

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23-1 子时 属于 水 1-3 丑时 属于 土 3-5 寅时 属于 木 5-7 卯时 属于 木 7-9 辰时 属于 土 9-11 巳时 属于 火 11-13午时 属于 火 13-15 未时 属于 土 15-17申时 属于 金 17-19 酉时 属于 金 19-21 戌时 属于 土 21-23 亥时 属于 水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时辰

古代时间的叫法

古代时间的叫法:

1、子时:也被称作夜半,指的是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也被称作鸡鸣,指的是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也被称作平旦,指的是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也被称作日出,指的是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也被称作食时,指的是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也被称作隅中,指的是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午时:也被称作日中,指的是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也被称作日昳,指的是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申时:也被称作哺时,指的是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0、酉时:也被称作日入,指的是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1、戌时:也被称作黄昏,指的是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也被称作人定,指的是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来源

十二时辰来源已久,西周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在《周礼·春官·冯相氏》中记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

古代人民将一个昼夜划分成的十二个时段,用来记录时间,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十二个时辰就是24小时。这种计时方法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个时辰代表对应的时间

子时:00-02点。

丑时:02-04点。

寅时:04-06点。

卯时:06-08点。

辰时:08-10点。

巳时:10-12点。

午时:12-14点。

未时:14-16点。

申时:16-18点。

酉时:18-20点。

戌时:20-22点。

亥时:22-24点。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扩展资料

时辰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

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

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子时卦象解释

这个卦象常为气功古籍所采用。但这只是个比拟,所以什么时候到了该起火的子时,要按照练功过程中的景象来掌握。

可以起火的子时,在内丹术中分为两种,即夜子时与正子时。

-十二时辰

-子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0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