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金樱子 2023-07-27 20:02:05

首先是第一个阶段,建隆时期。建隆元年,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正式开元建国,建立了大宋王朝。虽然宋王朝后来成为了正统王朝,但是彼时它的性质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其他王朝并没有太多不同。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代,扯上一面黄旗往身上一披就敢自称皇帝!周太祖郭威这么干过,宋太祖自己也是这么干的,周恭帝郭宗训不就是这么让宋太祖赶下台的吗 而主少国疑,正是后周政权倒台的一个重要原因,称帝之后的宋太祖面临着和周世宗郭荣同样的窘境。建隆元年,宋太祖活着的两个儿子赵德昭才九岁,赵德芳尚在襁褓之中。一旦宋太祖像周世宗那般英年早逝(周世宗没活过四十岁,而彼时宋太祖已经三十三岁),他的儿子将面临周恭帝同样的局面。虽然人都不希望自己早死,但是有周世宗的先例在,宋太祖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那么,该怎么办 四个字,找个备胎!那么谁最适合当这个备胎 很显然,自己的胞弟赵光义(即宋太宗,原名匡义,为避宋太祖帝讳更名光义)最合适。于是,当初周世宗的那一套行头被安在了宋太宗头上,晋王兼开封府尹,这是五代时期约定俗成的无冕储君。可见,起初宋太祖的确是将宋太宗置于了储君的地位。但是,为什么没有明立为皇太子或者叫皇太弟呢 原因很简单,宋太宗就是一个备胎,一旦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宋太祖还是准备换上儿子的。一旦明立,势必引发政局动荡。而这个约定俗成的所谓无冕储君,我愿意认、你就是,我不愿意认、你就不是!

第二个阶段是乾德时期。建隆的三年、加上乾德的六年,九年时间。这个时期内,宋太祖的儿子们在渐渐长大,到乾德六年时,赵德昭已经十八岁上下,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也已经成年了。而就在这九年的时间里,因为宋太宗一直顶着储君的光环,而宋太祖的儿子们没有任何封爵,朝中势力已经纷纷开始站队,宋太宗借机大肆发展自身势力,而这也成了后来宋太祖用儿子替换胞弟宋太宗的最大障碍!因为儿子还在成长期,而且宋太宗仍然具有其继续以储君身份存在的价值,宋太祖并没有急于易储,毕竟彼时他才四十岁刚出头、身体健康,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等,而贸然易储,除了导致政局动荡,并没有太大益处。个人认为,到乾德后期时,实际上宋太祖内心很可能已经有了易储的打算了,只不过没有公开表露而已。

第三个阶段是开宝时期,这个时候宋太祖内心实际上已经有了易储的打算。如果搁明太祖朱元璋身上,或许就直接动刀子解决问题了,可是宋太祖偏偏是个不喜欢用刀子解决问题的人,这一点从他接连上演两出杯酒释兵权也能看得出。因此,宋太祖并没有选择极端方式,而是采取了温水煮青蛙的处理方式,想逐步削弱胞弟宋太宗的势力,以达到易储的目的。从现有史料来看,这段时期也是赵氏兄弟矛盾较多的一个时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宋太祖彼时的心态。不过,毕竟宋太祖才四十多岁,来日方长,他并不着急,当然可能也有宋太宗尾大不掉的原因,宋太祖为了避免政局动荡而没有操之过急。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太祖的身体却慢慢等不起了。开宝晚期,宋太祖病了,还病得不轻。毕竟年近五旬,从画像来看,宋太祖比较肥胖,加之这个年龄正是三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宋太祖身体变差也是正常的。到这个时候,宋太祖已然不能再等了。从宋太祖的行事风格来看,他很可能还是想再上演一出杯酒释兵权,如果动刀子解决问题,他早就应该动手了,可是并没有。个人认为,所谓“烛影斧声”很可能就是一出草草收场、未能达到目的的杯酒释兵权。赵氏兄弟为了这个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毕竟让宋太宗主动交出即将到手的皇位,很难。或许有人会觉得臣下和皇帝激烈争吵不太正常,不过别忘了,二赵曾经做了二十年布衣兄弟,私下争吵并不是没有可能。或许正是因为激烈争吵、情绪激动,加之酒精的催化,最终导致了宋太祖病情加重或者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暴亡。从医学方面来看,这种可能性是相当大的。本人向来不认同宋太宗弑兄说:一来弑君这种事根本没有必要自己动手,历朝历代弑君篡位者都避嫌唯恐不及,没有是谁自己亲自动手的!二来宋太祖是武将出身、膀大腰圆,宋太宗相对要文弱许多,宋太宗想杀了宋太祖、还要全身而退,很难。三来第二天宋太祖被发现亡故后,开宝宋皇后的反应不是追究宋太宗弑君,而且想迎立赵德芳制造既成事实,这不符合常理。至于不少人所谓的下毒说,就更加说不通了。给现任皇帝下毒可不是后来给李煜下毒,彼时的宋太宗恐怕还没这个能力,更何况二人是在一起饮宴,宋太宗给他哥下毒就不怕出现意外、毒死自己 退一万步讲,即便他有这个能力、也能保证不会误伤自己,古代的毒药无非砒霜、鸩毒之类,中毒症状明显。第二天宋太祖如果被发现中毒身亡,宋太宗就是第一嫌疑人,开宝宋皇后既然有心让赵德芳即位,完全可以以此为借口,先将宋太宗弑君的事情公开,如此一来自己便占据了主动地位和道德制高点,完全没有必要先派人迎赵德芳入宫、企图制造既成事实,不是吗 因此,下毒说根本站不住脚!

不管宋太祖怎么死的,总之他死了,一切戛然而止。他的两个儿子根本不可能是羽翼丰满的宋太宗的对手,最终只能接受既成事实。如果宋太祖当夜没有暴亡,个人认为,事后或许他就没这么客气对待这位胞弟了,搞不好真会用刀子解决问题。毕竟彼时的宋太祖可是实权皇帝,宋太宗羽翼再丰满,恐怕也斗不过宋太祖。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赵光义最终成了赵炅,成了宋太宗。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自古以来,储君之位都是父亲传给自己的儿子居多的,但是为什么赵匡胤却要传给自己的弟弟呢?难道是因为赵匡胤其实更偏爱弟弟吗?


其实不见得,宋朝建国初期,是以五代十国的乱世为背景,是一个以能力,以武力说话的年代,但是赵匡胤的儿子,显然没有他的弟弟那么狠。

第一,从继承人的顺序来说

首先来说,赵德昭其实并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赵匡胤顺位的顺序应该是,晋王开封尹赵光义,京兆伊赵廷美,最后才是不封王的赵德昭。所以赵光义继位之后,赵廷美以齐王尹京,赵德昭封王,开始向前走一步,而赵匡胤其实也从来没有在弟弟和儿子之间取舍过,赵匡胤的想法一直都是先传弟弟,再由弟弟传给自己的儿子。


并且当时可是五代十国为传统背景,皇位的继承人是不是皇太子根本没人关心,最主要的还应该是能力的问题,但是为什么赵光义后来封了皇太子呢?因为赵光义心眼多啊,赵光义不想再遵守誓约了。

赵匡胤上位以及顺位的时候,都还是天下尚未完全平定的时候,所以一切还要按照五代时期的规矩来,但是赵光义不一样啊,经过两代皇帝的江山基本上已经没什么问题了,这个时候需要的君主才是守成之主。所以这也就是赵光义能顺理成章的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的理由啦。


至于赵德昭,其实一直到赵德昭临死的时候,他连第一顺位都都不是,因为他当时都没有坐上亲王尹京的位置,太子什么的就更是不可能了。虽然赵德昭理应有继承皇位的机会,但是奈何自己的叔叔变了心,不想履行约定,所以即使就算是赵德昭后来还活着,赵光义其实也不会把皇位传位赵德昭的,但是对于赵匡胤的死,一直众说纷纭。

第二,从能力方面来看

自从赵匡胤计划陈桥兵变,要黄袍加身的时候开始,出力最多的就是赵光义和赵普,赵匡胤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把皇位直接传给自己的儿子,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赵匡胤直传的只能是他弟弟,要不然绝对不会一生都没立太子。


在五代背景的乱世之下,什么仁义道德其实都做不得数。只有谁的能力强,谁的本事大,谁才能做老大的位置。


如果赵匡胤当时立太子之位,那么势必就会发生赵光义与赵德昭争夺皇位的问题。并且赵匡胤一开始给赵光义的这个晋王,加开封府尹的这个位置,就是隐形储君。而赵光义也借着这个位置,在赵匡胤的眼下,大肆招揽党羽,大肆结交禁军。


由此可见,赵匡义十分的信任自己的弟弟,无论是从感情,还是从能力。并且从赵匡胤对待赵匡义的态度来看,赵匡胤根本就不介意自己的弟弟早日着手,为自己日后上位做准备。

五代时期传位幼子,基本没有能撑的过去的,这个的确是是事实发生的。,而北宋在刚刚建国的时候,赵匡胤的儿子也是年幼,而弟弟则是跟着自己一路血雨腥风,金戈铁马走过来的,并且常年一直都是参与在政治活动当中。


赵匡胤虽然没有让赵光义领军,但是绝对默许赵光义培养自己的势力,所以这个时候,即使是赵匡胤想要后悔,慢慢见到自己的年纪大了,想要改立储君,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弟弟的已经发展的很强大了,之后在想改立储君,无疑就是把自己儿子往火坑里推,不会有好结果的。


所以无论是从赵匡胤个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历史大环境的角度来讲,其实赵德昭都不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在记上自己的叔叔之后又变卦了,所以就轮不到他,也只能怪自己生不逢时吧。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为何他始终没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赵匡胤一生共有四个儿子,其中老大和老三很早就都夭折,只剩下老二赵德昭和老四赵德芳。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时,赵德昭刚满11岁,赵德芳才不到2岁。

当时的赵德昭,不仅是赵匡胤的长子(活着的),他的母亲还是孝惠皇后贺氏,所以他可以称得上是赵匡胤的嫡长子。 从这层意义上说,赵德昭应该是赵匡胤当之无愧的继承人。

问题是,直到公元976年赵匡胤突然暴毙,这16年期间,赵匡胤一直都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甚至连一个王都没封,以至于最后便宜弟弟赵光义。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按照《宋史》中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金匮之盟。

这是在公元961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自知命已不长,边召宰相赵普入宫,然后杜太后就当着赵普的面问赵匡胤:?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赵匡胤回答说:?我之所以得天下,全靠祖宗门和太后您的庇佑!??

杜太后却说:?不对,你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为周世宗让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假如当时当皇帝的是一个成年人,你还能得到天下吗?所以,你应当吸取教训,等你死后就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这才是国家之福也。??

赵匡胤同意了杜太后的要求,然后让赵普把这段话记载下来,赵普于是在床前写成誓书,然后将其藏在金匮(同柜)之中,并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等到将来赵匡胤去世后再拿出来,好让其弟弟名正言顺继位,这也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虽然,这段内容是被记载在正史中,但他的真实性显然值得怀疑。最简单而言,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才刚当皇帝一年,那个时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只有12岁,确实是个孩子。但问题是,杜太后就能确定赵匡胤活不到赵德昭长大成人??

更重要的是,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首次出现的时间是在赵光义即位的第六年。如果它真的一早就存在的话,赵光义干嘛不在他刚登基的时候就拿出来,从而证明自己是合法登基?为什么非要等到六年后呢?而在这一年,赵匡胤唯一还活着的儿子赵德芳恰好去世(赵德昭两年前已去世),有这么巧的是吗?

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很大概率是赵光义的御用文人门整出来的。因为当时赵匡胤的儿子都死完了,很多人都怀疑是赵光义所为,以至于各种猜测都跑出来,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就搞了个所谓的金匮之盟。那么,既然不是金匮之盟的缘故,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赵匡胤不立太子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天下正处于分裂状态,而赵匡胤的宋朝恰好正处在快速扩张之中。换句话说,按照当时宋朝的扩张势头,它是非常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自然不会立马考虑去立太子。

因为,一旦赵匡胤立了太子,他就必须把他当作国家的接班人来培养,这样就需要让太子也能够控制帝国的军队,否则太子的位置是坐不稳的,甚至还会带来杀身之祸。在当时的背景下,想让一个未成年人也能够很好的控制帝国的军队,就必须对军队进行改革,比如在军队中设置各种牵制,用文官压制武将,武将之间相互制衡,兵不识将等等。

如果赵匡胤能够实现这一步,他自然可以很放心的立太子,而且也不用担心太子将来无法顺利继承皇位。问题是,赵匡胤如果这样做,必然会导致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这会非常不利于帝国的对外扩张。而且当时普遍人也都希望有一个年富力强的继承人。因为只有这样才更容易把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继续向前推动一波。

所以,最初赵匡胤不愿立太子的原因,主要是帝国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办法统一天下,而不是为太子构建权力制衡,甚至作茧自缚建立一支幼童皇帝也能控制的军事力量。

更何况,当时赵匡胤才四十来岁,还正值壮年,所以他也不想去费心考虑这种问题。因为从正常情形看,他怎么还可以再活个二三十年,将来他应该还有机会来做这件事。可惜的是,他却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直等到后来,赵光义两次征辽失败,宋朝对外扩张的步伐才终于结束,此后赵光义开始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军队进行改革,再等到赵光义晚年时,这些事都已经完成了差不多,他才正式立三儿子赵恒为皇太子。这一年,距离赵光义登基,也已经过去20年。

宋太祖那么喜欢长子赵德昭,为什么却没有立他为太子?

宋太祖赵匡胤很喜欢赵德昭,但是却没有立他为太子。这主要是因为本来他不想太早立太子,影响到父子之间的感情,但是没有想到最后他突然就去世了,以至于皇位便宜了他的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一共有4个儿子,他的长子是赵德秀,因为赵德秀早夭,所以赵德昭成为了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而且赵匡胤对赵德昭也是很喜欢的。可是从赵匡胤一开始登上大位,一直到后来他突然暴毙,在这期间里一共16年的时间,他都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过早的立太子,容易影响父子之情。


其实在历史上,很多君王都不愿意太早的立下太子,比如说秦始皇,又比如说李世民,还有继承赵匡胤位置的赵光义,不到最后一刻,他们都不愿意立太子,因为他们知道权力的诱惑,过早的立下太子,很有可能会让太子沉不住气,这也就意味着太子希望皇上早点死,父子之间的感情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二,赵匡胤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好,没必要急着立太子。

根据记载,赵匡胤在临死之前头一天夜里,还和他的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由此可见,赵匡胤的身体状况还是很好的,所以他根本就不着急立太子的事情,就算是等自己哪天生病了,也来得及安排继承人的事情,可谁成想,第二天赵匡胤就突然死了,以至于皇位便宜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第三,形势复杂,赵匡胤不愿儿子做亡国君。

那个时候宋朝的根基还不算稳定,而国内的形势也比较混乱,还是处于四分五裂状况,有很多割据势利,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赵匡胤认为赵德昭没有能力统领大局,反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一直跟着赵匡胤四处作战,有政治经验,所以他让赵光义继承位置,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做个富贵王爷,避免做亡国君的可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9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