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季羡林:谦虚与虚伪

白敛 2023-07-27 18:16:13

谦虚与虚伪

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该抑。

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其区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

这样的教导,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虚,贬抑自满。一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谦虚”、“谦逊”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

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 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 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 日本人送人礼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 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 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着名的例子。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

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回到“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话,历代引用不辍,一直到今天,还经常挂在人们嘴上。可见此话道出了一个真理,经过将近三千年的检验,益见其真实可靠。

根据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满(自满)只有一种:真。假自满者,未之有也。吹牛皮,说大话,那不是自满,而是骗人。谦(谦虚)却有两种,一真一假。假谦虚的例子,真可以说是俯拾即是。故作谦虚状者,比比皆是。

中国人的“菲酌”、“拙作”之类的词,张嘴即出。什么“指正”、“斧正”、“哂正”之类的送人自己著作的谦辞,谁都知道是假的,然而谁也必须这样写。这种谦辞已经深入骨髓,不给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这种虚伪的谦虚不会使任何人受益。

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谦虚,做学问更是如此。如果一个学者,不管是年轻的,还是中年的、老年的,觉得自己的学问已经够大了,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了,他就不会再有进步。事实上,不管你搞哪一门学问,绝不会有搞得完全彻底一点问题也不留的。人即使能活上1000年,也是办不到的。因此,在做学问上谦虚,不但表示这个人有道德,也表示这个人是实事求是的。在当今中国的学坛上,自视甚高者,所在皆是;而真正虚怀若谷者,则少有。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有不少年轻的学者,写过几篇论文,出过几册专著,就傲气凌人。这不利于他们的进步,也不利于中国学术前途的发展。

我自己怎样呢 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常常讲,我是样样通,样样松。我一生勤奋不辍,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但一遇到一个必须深入或更深入钻研的问题,就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有时候不得不临时抱佛脚。人们都承认,自知之明极难;有时候,我却觉得,自己的“自知之明”过了头,不是虚心,而是心虚了。

因此,我从来没有觉得自满过。这当然可以说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我又遇到了极大的矛盾:我觉得真正行的人也如凤毛麟角。我总觉得,好多学人不够勤奋,天天虚度光阴。我经常处在这种心理矛盾中。别人对我的赞誉,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并没有被这些赞誉冲昏了头脑,我头脑是清楚的。我只劝大家,不要全信那一些对我赞誉的话,特别是那些顶高得惊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父亲写的散文诗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

《当下即是生活》| 活在当下、安于当下、慢品生活

每次的繁华过后便是落寞,然后不断地寻找失去的快乐,而真正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很少去考虑,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思考,因为我们总是活在未来的遐想里和过去的回忆里。

而生活是什么?生活便是当下,你现在的状态便是以往的因,未来的果。如果你不知道如果去享受当下的生活,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季羡林老先生的《当下即是生活》。

在《当下即是生活》这本书里,向我们阐释了怎么去生活的个人生态度,也贯穿了作者一生的一个宗旨就是过去不留,未来不迎,活在当下。

所以他的人生虽不圆满但很丰满,活得自由从容且坦然。本书精选季羡林关于人生活法的散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个人怎样活在当下,如何面对生命中本该拥有的美好。

一树花,一块石,一场旅行,一份礼物,人生中的感悟和幸福藏在简单的一蔬一饭,一花一草间。愿我们安坐当下,慢品生活。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通吐火罗语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同样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是我国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也就不会有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因为我们的人生都是从犯错、纠错、调整、认知等方面不断升级打怪而去接近我们人生的完美,而也就是这些不完满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趣味性、挑战性、创新性等等,终有一天生活变成了回忆,生活中的苦痛也会变成人生中微甜的回忆。

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季羡林老先生说:“我们要有真正的谦虚,做学问更是如此。如果一个学者,不管是年轻的,还是中年的、老年的,觉得自己的学问已经够大了,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了,他就不会再有进步。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满腹经纶、功成名就,但他却将自己钟爱的书房取名为“求缺斋”。因为他知道任何事情不能追求圆满,要有一点欠缺,给自己留有净化的空间,进步的余地。

花都开好了,便意味着将要凋零。月圆了,将意味着又要重新来过。人呢?时而团圆,时而聚散。

不管是花开花谢、月圆月缺、人聚人散、都不能达到永远的满。

在《道德经》四十五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其意思为: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如果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就是在修如何接受自己的不完满的人生。所以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然后用心地去接纳一切。

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生是在一个不停变化的环境中成长,不管是向前一步或是后退一步全是未知,不知道是好,是坏,无法预测。在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牵就与适应》。文章里提到沈从文先生写信给人说:“对于过去的种种,得决心放弃,从新起始来学习。这个新的起始,并不一定即能配合当前需要,惟必能把握住一个进步原则来肯定,来完成,来促进。”沈从文先生的这个“适应”是以“进步原则”来适应新 社会 。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牵就,牵就像一个已知条件,即使勉强一下自己也没关系,因为可以看到预测的结果,即使结果是坏的也不愿意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 社会 、新的进步、相信新的没好结果。

季羡林先生说:“在我们一生中,我们会经常不断地遇到必须“适应”的事物,“适应”成功,我们就有了“进步”。但不能“牵就”。

所以不管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都不要停止自己的脚步,生活的修行里就是充满了酸甜苦辣咸,经历过了,才有回味的甘甜。

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季羡林老先生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但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里,依然充满了爱,人间值得我们去全身心的爱。

人在宇宙中很是渺少,可是人却又改造世界的大大的力量。我们人类既有自己的不完美,也有一花一世界的伟大胸怀。

在季羡林先生的一世界里有一书斋,是他自己的世界,他十分喜爱这个书斋,这个书斋相当的大,大小房间、加上过厅、厨房,还有封了的阳台,大大小小共有8个单元。他说:“我的藏书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坐在书城中,可以忘掉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他的“书友”每一本都蕴含着无量的智慧,智慧的力量不断地向他涌来。

以世界之光、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他和他的“书友”存在,窗外粼粼波水,丝丝垂柳,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季羡林老先生却在书的海洋中不断地努力修持自己。

人总有某个时刻在独行,却可以拥有世界万物的陪伴,生命的时光从不停歇,时间也在不急不缓地前行着。

结语 :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当下即是生活》

莎士比亚说:“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便是时间。时间长了便拥有了回忆,而每个回忆都藏在你的过往里,形成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时间即是生活,也是人生,更是当下。

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又在做什么呢?愿你 活在当下、安于当下、慢品生活。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的图书目录

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第一部分 读书
我的读书经历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我的一本“学习簿”
学外语
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
吐火罗文的学习
博士论文
在德国读书10年
重返哥廷根
我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
我和外国文学
我的图书馆
我和北大图书馆
我的书斋
我和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最喜爱的书
丢书之痛
我的第一位老师
我看西谛先生读书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我为什么喜欢读序跋
我读《五卷书》
读《罗摩衍那》
译《家庭中的泰戈尔》
读《文学读解与美的再创造》
读《清代海外竹枝词》
《德语动词名词形容词与介词固定搭配用法词典》序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梵文原文影印本小引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新版序
《中国翻译词典》序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序
《汤用彤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序
《赵元任全集》序
《薄伽梵歌》汉译本序
《世界十大史诗画库》序
《印度寓言》自序
第二部分 做人
做人与处世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走运与倒霉
牵就与适应
谦虚与虚伪
容忍
成功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谈孝
隔膜
毁誉
论压力
谈礼貌
论恐惧
论朋友
漫谈伦理道德
漫谈撒谎
三思而行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一寸光阴不可轻
长寿之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7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