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北大留美硕士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过年:你所有的痛苦,是因为不能接受父母

过山龙 2023-07-27 17:47:28

文|图|网络

1

《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我很小的时候看过的一部香港电影。已经忘了故事的大概内容,只记得是很悲情的戏份,为生活所迫,父母决定带领全家自杀,后来父亲幡然悔悟,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我是那时候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也常听人在谈论家庭话题的时候讲起。即便那时不明了“父母心”到底怎样“可怜”,也抱持了一份小心,觉得做父母是很辛苦的,做孩子的应该懂事一点,听话一点,不要惹他们生气,不然你可能就是个不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不肖子孙。

《牧马人》也是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朱时茂和丛姗饰演男女主角。这部影片的内容也不太记得了,却记得影片中丛姗对儿子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我觉得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很多时候跟影视作品也不无关系。“可怜天下父母心”、“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两句俗语,在视“父母皆祸害”者看来,也许根本不能认同,觉得那是老话,是糟粕,是道德绑架,是对子女施加的压力,是伤害……或是别的什么,但它的确对我影响很大。

也许不止影响过我一个人,而是一代人。当然,我只能代表自己,无法代表哪一代人。

后来才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语出慈禧。

慈禧母亲七十大寿,她没能去参加,就让侍臣送了很多的寿礼,同时亲笔写了一幅书法,裱好后送去了,这副书法一直保存了几代人,据说最后毁于文革。那是慈禧写给母亲的一首诗: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虽然慈禧在历史上声名不佳,背负了大清朝灭亡的罪名,但这几句诗的道理总是对的呀。如果她的书法保留到现在,应该是很珍贵的历史文物了。

2

近日,一封“决裂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化名)拉黑父母6年,连续12年没回家过过春节,最近他通过媒体发“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的“控制与伤害”。

王猛是四川某市高考理科状元,北大生物系毕业,目前在美国读研究生。

他对记者称,“自己在少年时代受到的来自父母的伤害一直难以愈合,长期压抑之下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已经34岁的王猛苦于找不到自我疗愈之路,计划读心理学系博士以“自救”。

王猛在长信中,叙述了从小到大所受伤害的细枝末节,比如:

觉得妈妈没有完全接纳自己,两三岁时把他打扮成女孩,有裙装照为证;

学校集体活动要求穿短裤,父母逼他穿长裤,在穿衣方面从小到大没有自主权;

漠视他在学校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打击讽刺;

上奥数班文件夹被同学划坏,母亲却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了吧!”

因不会剥鸡蛋壳被亲朋好友笑话多年,父母无视儿子的尊严,帮助奚落;

考上北大,母亲到处宣扬孩子的优秀,令自己反感;

经常被指责被教育,让他”学会与有问题的人交往”……等等。

细数父母的“控制和伤害”,简直“罄竹难书”!忍无可忍之下,王猛于2012年发出一封“决裂信”,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谈到拉黑父母一事,他说:“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大概是因为年龄的原因,我已上有老下有小,所以能够站在父母的视角和立场看问题。如果在我十几岁或二十几岁、或者是王猛34岁的年龄,或许会觉得他很有道理,会支持他跟家庭决裂,这样的“原生家庭”就是苦海,是会伤人的,早就应该出走、逃离,永远划清界线。

但是,我经深深知道很多问题的根源,是已经成年的孩子,仍然不能接受自己的父母!无法接受父母,就谈不上“成长”、“成熟”。

王猛把所有问题归罪到父母身上。他需要的,也许是回到婴儿时期,父母用他能接受的方面爱他,满足他,抚慰他。但时间的流水已经把他带到了第34个年头,没有人能回得去。

已经是34岁的成年人了,读了那么多年书,但王猛的处世能力、沟通能力、情商真的是很低,心理也有了很严重的问题,读他的“万言书”只觉得这孩子“病得不轻”。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他父母对他“伤害和控制”的结果,是父母“教育失败”的结果。

“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心理正常的孩子能够对父母说出这种话吗 一个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儿子,甚至都应该是成为父亲的人了,却还在等待着父母的认错 一次次地给着父母认错的机会 !

这句话背后的声音是什么 我之所以这样,我之所以不回家,断绝关系,是你们逼的,是你们的错!我给过你们机会了,你们不珍惜,失去我这唯一的儿子,是你们活该……背后的声音还有什么 是爱的需求,是“来爱我吧”的呼声,是对爱的索取。

一方面,他想回归家庭与父母和解,另一方面又不想承担自己的责任。在拉黑父母的6年里,在不回家过春节的12年里,作为一个独生子,他有没有想过“可怜天下父母心”呢 还有他从小到大生活读书留学的费用是不是由父母支出 只说父母伤害了自己,有没有想过父母也“很受伤”

写“万言信”在媒体“控诉”父母的行为,把家事公之于众,是不是会对父母家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情感正常的人,大概都会彼此想一想吧。不过这也许是件好事,是这个家庭父子、母子关系破冰的开始。

看到有记者采访王猛的父亲,他表示“儿子选择决裂,只能接受”,并且“乞求苍天还我儿子一个健康的心灵”,同时反思了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过于乐观和自信”。在儿子拉黑他们的几年,他们只能通过侧面千方百计打听儿子的消息,而且很担心儿子跟其他人的相处问题……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据说王猛的父母从来没有打骂过他,总是跟他“讲道理”。相比生活中很强势的父母,明明自己有过错,还唬着脸对孩子摆威严:“老子无过天无过!”王猛的父母真的已经是很善于自我批评和检讨了。

“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儿子对父母的感觉是“被控制”,是因为所讲的道理统统没有效用。

唯一的儿子与家庭决裂,父母的确应该作出反思: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在孩子成长的历程里,自己做过、没做什么,使孩子与你们之间有那么大的隔膜 让他感觉到“受伤害” 学业如此优秀的儿子,还缺少什么人生一课

3

我当然知道有很多父母做父母并不合格。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是啊,人类繁衍生息至今,哪有一所学校培训人如何成为父母 大多数情况下,还不是稀里糊涂、手忙脚乱地当了人家的爹妈 通过各种的实践,包括前辈的言传身教,书本上的知识,逐渐积累起来如何做人家的父母的经验。

韩剧《请相信1988》中,有个情节特别令人感动、耐人寻味。德善因为是家里的老二,常常被爸妈忽视,连过生日都要跟姐姐一起,一个蛋糕插两次蜡烛,这个细节终于触怒了德善,她的好处是,能哭着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感受。爸爸听到她的心声,晚上单独给女儿买了蛋糕,并且跟德善道歉:

“爸爸妈妈对不住你,是因为不知道,对老大,要好好教导,对老二要好好关心,对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

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女儿呀,稍微体谅一下。

我看了真是很感动。这是正常的家庭的情感,父女间诚挚的交流。

中国的家庭是不太讲“感觉”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中,常常会生闷气,会冷战,就是不谈“我的感觉”。如果王猛能够从小把情绪表达宣泄出来,父母能够看到孩子的情绪中所代表的心理需求,就不至于发生割裂——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过年。

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没有办法像过去养孩子的说法那样“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当猪养,第三个孩子自己长。”难免会把所有的爱的方法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没有试错的机会,大概爱力也会过猛……但这好像也不全是他们的错。

父母打死孩子的个案当然也有很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爱孩子几乎是所有动物的本能。所谓“虎毒不食子”啊。王猛的父母难道不爱他吗 只是那种爱可能令他感到了窒息,爱到了想让他逃离,爱到了让他无法承受。

爱会伤人,就像家会伤人一样。

王猛的问题可能是他把所有对父母的不满都积聚在了心里,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把想说的话留在34岁的万字长信里,是一次性的爆发。他可能忘了自己已经长大,能够对自己人生的幸福负责,却仍然选择停留在对父母的怨恨里,不肯放下不好的记忆,不肯放过父母。

4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的家庭,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上天安排什么样的父母,大概自有天意,遇到什么样的父母,都是你此生的缘份,是你需要修炼的部分。

接受父母是很重要的一课。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父母能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体会这酸甜苦辣的人生,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值得感恩和感谢了!

做儿女的有什么资格指责父母 !

那些说“父母皆祸害”的孩子,也许你们的父母曾经做过错事,说过错话,也许在他们当父母的过程中对你们造成过所谓的伤害,那可能不是他们的本意,是他们不知道、没学会用你们以为的方式对待你们。他们所能给予你们的已经给了,比如生命的力量,比如过好自己人生的能力,而扪心自问,你们又对父母做过什么 !

你目前已经学到了应有的知识,已经很了不起了,你们比父母优秀,一代更比一代强长江后浪推前浪,是父母也愿意看到的,他们会以你们为荣。可不可以用你们以为的正确的方式帮助你们的父母成长 只知道吐槽和抱怨,又是不是自己太过无能的表现呢 !

与其在网上跟别人吐槽自己的父母,抱怨“父母是祸害”,不如回家在父母面前像小时候那样、像个孩子一样痛哭一场,不如和他们拥抱在一起!彼此说一句:

对不起,谢谢你,请原谅,我爱你!

写“万字长文”的北大留美学生王猛,也已经读了那么多书接受了那么多教育了,在心智方面显然没有得到足够的成长,也没有充分的能力去建立属于自己的成功快乐的人生,遇到问题,他选择的解决之道是与父母恩断义绝。

还好,在“万言信”中他也透露出自己曾在美国接受心理治疗的事,而且也有意攻读心理学博士。相信通过学习和疗愈,他能够接受自己的父母。

接受父母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通路。

在NLP系统中,有关于如何“接受自己的父母”的具体方法:

认可父母是“唯一”有资格做自己父母的人,也接受所有因此需要付出的代价;

生命经由父母传承给了孩子,其中已经包含了孩子需要的爱,力量与支持;

就算孩子有其他的需要,也能够运用父母给的在其他地方取得;孩子会用父母所给予的去建立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做得很好,让父母为荣。

愿意建立自己的家庭,把生命传承下去……

这是一种表白,也是一种接受父母的方法。

一个人,如果终其一生都不能接受自己的父母,带着对父母的怨恨和心结在人生路上前行,注定生活在痛苦之中,会表现出种种的心理问题,也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特别是幸福的婚姻和家庭。

这是我在很多家庭、很多人身上看到过的。

父母的真正任务是:“把生命传给子女,并且帮助孩子成长,成为一个有充分能力去建立一个成功快乐人生的人,并且能够对环境作出正面的影响。”

父母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不能控制孩子成长,也不能妨碍孩子成长。但是孩子们啊,你们也要懂得把父母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

让他们每天都能看到你的努力与成果,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你要让爱流动起来,而不是封闭和盲目等待;你要把爱或恨都说出来,才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获得力量和支持,从而过上成功快乐轻松满足的人生。

不管父母做过什么,终有一天,你都要回家!

相关阅读

2018年1月写字总结

百年一遇的超级月亮,你看了吗

作者简介

,专栏作者,书评人。新书 在全网热销中,感谢支持。微博@小 ,豆瓣@ ,个人公号: (ID)。

欢迎分享朋友圈

喜欢请点赞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种赞赏

点个赞再走吧

因为什么事情,你下决心拉黑了自己的父母?

我没有给自己父母拉黑过,倒是我朋友把自己父母拉黑过,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各家都有难念的经。

曾经有一个朋友这样形容:“如果有一天孩子在父母面前变得极度听话,相信我,他的内心世界一定满是痛苦”。那么都有什么情况会让孩子有这种逆反心理,我分析是这样的......

控制欲太强

有的爸妈很不得将自己的孩子拴在身上,无时无刻的看着守着,说实话我都讨厌这种控制欲的父母,每天的几个电话不能少,微信必须及时回复,如果回复晚了父母就要长篇大论的声讨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当然烦的要命,都长大了,还不给人家私人空间。我闺蜜当时就是这情况,每天的电话轰炸,让她比较烦躁最后实在是受不了了,直接拉黑。结果他父母给我打电话,让我和闺蜜说解开拉黑。

不管自己的父母

这种就是离异的父母,年轻的时候从来不管孩子,生活费从来都是不按时给,等孩子成年之后了,就想起孩子是个提款机,不断地向孩子索取。我班上同事就是这情形,你听着是不是感觉像电视剧里的情节,我告诉你一点都不夸张,她爸是来公司直接要钱。我们当时都是吃瓜群众,后来那个同事不得已直接辞职不干了,就为了摆脱她爸。

对于这种吸血鬼父母,孩子真的是无奈又无语,他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关心过孩子一天,就能够厚着脸皮向孩子要钱。所以,拉黑是正常的,谁想有一个这样的父母天天跟自己讨债。

青春期孩子的反叛

也是我同事,家里孩子正好上高中,不得不说现在高中的孩子简直个性的要炸,我一看见他们我就觉得我的孩子将来可怎么管呢。

就是你的思想和她的思想永远都不在一个轨道上,不仅不在一个轨道上,她还会和你唱反调。这个年纪的孩子你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在微信上只会回复三个字:嗯,是,对。说的超纲了,就直接拉黑。把我那个同事给气的,差点进医院。

父母专门打击孩子

这个我小时候也经历过,因为老妈比较强势,所以经常帮我做决定,只要我不如其他孩子优秀就会捎带着一些打击性的语言,什么“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我有一次就是在忍受不了了直接反击“谁家孩子好你找谁去,看她将来给你养老不”。我妈一听,知道自己说重了,后来她也反思自己,再也没说过这样的话。

但是这种情况在别的人家那是相当常见,还记得前段时间朋友圈被一封“万字书信”北大学霸拉黑父母6年,看起来,身上有无数耀眼的光芒但是他更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不过,这个在父母看来,足以光宗耀祖,炫耀一辈子的儿子,却在某个时间节点戛然而止。12年前,他不在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其实,无论是谁在这当中都应该反思,只有这样,家庭关系才能正常和稳定,一味地去质问对方是否有错,而忽略了本身的问题,那么父母子女关系将永远得不到解决。

如何看待《西游记》绘本中存在低俗内容?

家长质疑《西游记》儿童绘本存在「色情」插图,是不是对孩子防护过度?社会上有一类人,他们有着成年人的年龄,但是精神上还没有断奶。他们高度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得社会规则,也不通人情世故,缺乏独立性,缺乏责任感。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巨婴”。

一、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吃苦
知乎网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婴”,印象里,她几乎从未和朋友出去玩过,因为父母规定“天黑之前必须回家”、“不能坐危险的出租车”,支教、实习、旅行等活动更是想都别想。她从小到大没洗过衣服,甚至都没进过厨房,因为爸妈觉得女儿要“不沾烟火气。”
高中假期,同龄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职赚外快时,她只能宅在家里学习、看书、写东西。
后果显而易见,她的自理能力、决策力、行动力都远远落后于同龄人:上大学后,因为不会装手机卡急到掉泪;军训时不会打包行李哭了一路;连如何到马路对面坐公交都需要问路人……

这位网友直言不讳地说:“我一直以为我长大了,其实没有。我本可以长大的机会都被父母夺走了。”
这句话,一语中的。所有“巨婴”的诞生,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爱孩子,保护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但父母过度的保护,让孩子一点苦都不吃,当孩子独立去面对世界时,吃到的将是一碗“苦果”。
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则“翠鸟移巢”的寓言:翠鸟为了避免灾祸,开始时往往把它的巢筑得很高。

小鸟孵化出来以后,翠鸟非常喜爱它们,生怕它们不小心掉下来摔坏,就把鸟巢移低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疼爱它们了,把鸟巢移得更低。这样,人们轻而易举地就把小翠鸟捉走了。
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孩子就会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
孩子就像一棵树,只有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剪,树木才能长的挺拔。如果,因为不忍心,就不去剪掉横生的旁支,任其疯长,早晚世界会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帮他剪掉。
这世界从来都是公平的,苦尽才有甘来。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
父母给孩子打造出来一个无菌的环境,最后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废物。
二、你不让孩子吃苦,他会让父母吃苦
不久前,一则“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还写万字控诉长文”的新闻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在长达一万五千字的长信中,通篇充斥着负面词汇。高考理科“状元”、北大本科、留美硕士王猛(化名)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的“过度关爱”。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高中毕业前,王猛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只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王猛母亲的话语中透着伤心与无奈。
王猛的信也许是真实案例,也许如一些网民所说,是写手的编造,但是却给当下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在这一极端例子中,不少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许多家长分不清爱与溺爱,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过度保护和管制。
刘墉曾感叹说,“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国的自由,又要中国的宠爱,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的孝道。”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不让孩子吃苦,最终孩子会让父母吃苦。

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别人好,有时候是悲剧的根源

这几天有空都在看韩大爷的杂货铺著的《全力以赴之前,别说自己没有机会》,书里边满满的正能量。我看书有个习惯,喜欢做笔记,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认同的观点都记下来,过后又翻出来细细品读,这也是我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方式。有时候读着一句话,就能想起一些事或悟出一些道理,于是就下笔记录下来。

这不,昨天一翻开笔记本,看到了前两天抄录的笔记“ 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别人好,往往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这是韩大爷写在书里的话。这话让我脑子里突然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

我生闺女的时候,是去老公老家生的。月子里,据说别的产妇都是能吃能喝的,我有个同事还说,一天就能吃一只鸡。我胃口比较差,怀了闺女之后就一直吃不下东西,孕期反应也特别大,吐到生。月子里也依然胃口不好,加上婆家做的月子餐,我一看见就觉得腻,根本吃不下。按婆家老家的习惯,月子餐,所有的菜都要先煎好,然后加水煮汤,说是能去风,对产妇身体好。可我一个外地人,看见他们那样的做法,胃口本来就不好,根本就没有食欲。煎完的猪脚、鸡肉等又加水进去煮,又焦又黑又油,还剁了很多姜进去,又辣。我一个月下来都吃不了半只鸡,每次就吃几口饭,那些汤和肉菜只想倒垃圾桶。次次都剩饭菜,每次都被说,烦都烦死了,为了吃的,和老公不知吵架了多少次,我说我想吃清淡一点的,不要放太多姜,也不要煎又油,可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说他们那边月子里都是那样吃的,说是去风,我说我老家坐月子就是吃清淡的,可没有一个人把我的需求当回事,继续按他们的方式做。那会刚去婆家,也不好闹太多,但心里无比憋屈,心里想着,以后如果还生孩子,打死也不会回去生。

这个事情让我真的很埋怨我婆家他们,我觉得他们太顽固了,虽然出发点是好的,煎了食物又加姜进去煮,理论上说去风效果是好,可去风的前提是得吃进去才行,吃都吃不下,难道在锅里做好了就能自己去风了吗?我妈叫我自己煮,可那会在婆家,我根本就做不了主,一切我家婆说了算,老公也只听家婆的,我老师给了些营养品给我,不用煮直接用水泡老公都不让我吃。那时的我,心里特别不痛快。婆家人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我好,可我根本接受不了。用老公的话说,好心好意为我着想,我还有意见,不领情就算了,还那么多埋怨。

有些事,真的让人很无语,有理也说不清。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习惯了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别人好,有时候都觉得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可是别人却还把你的一片好心当成“驴肝肺”一样。 付出好意的人觉得委屈,别人也觉得无比委屈。

我有个朋友,从小父母就常年忙于生意,说是为了给他们几姐弟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天天早出晚归,作为孩子的他们有一次想要父母周末带他们去游乐园玩一下,父母埋怨他们不懂事,然后给钱给他们自己去玩,事后还常常拿这事指责他们;我身边有这样的一位全职妈妈,平时一个人在家管家带娃,生日当天,想让老公回来一起吃个饭,结果要应酬的老公在电话的另一头指责她说,自己辛苦在外挣钱,还不是为了这个家,怎么还不知道满足;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凡事包办,处处为孩子着想,这也不让孩子干,那也不让孩子干,嘴上说都是为了孩子好,可从来不问问孩子需要什么……

网上曾有北大留美学生王猛写“万言书”痛斥父母的新闻,据说他的父母对他可谓“无微不至”,穿什么衣服以大人的审美观为主,上什么样的学校以父母意见为准,在外面受了欺凌告诉父母,每次都被父母指责,甚至冷眼嘲笑他。从小他就一直在父母的掌控中成长,长大之后却一直与过去抗争,少年时的许多诉求被反复无理忽视的经历总是挥之不去,他的心里有很大的阴影,自称自己是情感的孤儿。后来王猛把父母拉黑了6年,有 12年不回家。据红星新闻报道说,王猛的父母一直都搞不懂自己的儿子为何要与自己决裂,也不承认自己教育上存在什么大的问题。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总有的人喜欢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来对待你,你接受不了人家怪你不给他面子,甚至说你不知好歹。很多时候,悲剧就是这么酝酿出来的。

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对别人好,其实只是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根本没有顾虑过他人的需求;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对待他人,从某种角度上说,你其实是为了你自己好,只不过打着别人的名义罢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6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