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步履不停》:总有一只蝴蝶在心头飞舞

苍耳子 2023-07-27 17:43:39

冯小刚上高晓松的节目谈《芳华》,讲到自己的风格,内心的柔软,对温暖的、善良的东西的追逐。他说是枝裕和的电影很适合自己,还说是受了女儿的影响。他女儿在纽约大学学电影。

我知道是枝裕和是因为他的名字。一人向另一个人推荐日本经典家庭片,导演是枝裕和。

那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应道:“枝裕和”。

“是枝裕和,不是——枝裕和。是‘是枝裕和’!”

……饶一圈才明知,人家的名字叫“是枝裕和。”

冯小刚说是枝裕和的电影表面上是流水账,但在流水账里有一种“涌”的感觉。那种“涌”就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力量,能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久久难以忘怀。

我能理解他说的这种感受。看过是枝裕和导演的《步履不停》很长一段时间,又读了原著,自己写的小说自己拍,风格一致,步调一致,感觉很对。看过很久了,还会时常回味。总觉得有一只蝴蝶在离自己不远处飞舞,在心头飞舞。这种感觉,大概也是冯小刚说的“涌”的一种吧。

那只蝴蝶在《步履不停》中出现过至少三次。

良多和母亲去给大哥扫墓。回来的路上,看到一只黄色的蝴蝶。是母亲先看到的,“听说啊,只要纹白蝶能活过冬天,就会变成纹黄蝶……”

“听了人家这么说以后再看到蝴蝶,就觉得好心疼……”

良多知道母亲一定是把这只蝴蝶和大哥联系在一起了。他觉得大哥已经过世十五年了,没有蝴蝶可以熬过那么多个冬天。话到嘴边他又咽了回去。

这是蝴蝶第一次出现。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就,很容易让人觉得真实,以为真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横山一家人每年只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才会团聚。这种团聚里却有着种种的痛,父母亲始终不能放下哥哥的死,悲伤随着时间发酵,并没有走远,痛苦一直都在,折磨着每个人,良多甚至不愿意回家。强烈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痛失所爱的遗憾,对造成纯平死因的那个人的厌恶……使他们变成了“连亲人都无法认同的样貌”,也影响了家里每个人的人生。

一年一次的家人相聚,是因为哥哥的死。死去的哥哥,在这个家里好像从来不曾远离,他维系着生者的爱与思念。每年拍全家福,母亲都要把哥哥的照片抱在怀里。蝴蝶只是一个隐喻吧。

那天晚上,有一只蝴蝶飞到了他们家里,在角落飞舞,母亲相信它是从陵园一路跟过来的,追逐那只蝴蝶,那时候,她的眼睛里闪烁着不寻常的光芒。蝴蝶停在纯平的遗照的相框上,更让她相信那是儿子纯平……这是一个中年丧子的母亲对儿子极致的思念吧,也似乎是一种安慰。放走蝴蝶,她自言自语:“奶奶的七周年忌日,也是有蝴蝶在晚上的时候飞进来。”

“双亲会老,是无可奈何的事;会死,多半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没能与他们的衰老或者死亡发生一点联系这件事,对我来说如鲠在喉。”

小说是是枝裕和在母亲去世后写的。纯平的死,让横山家的每个人都如鲠在喉,“都把气闷在心里,沉默地看着彼此”。

“在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一点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这应该就是这部影片、小说的主题了——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蝴蝶还出现过一次,是父亲死后,母亲去扫墓,回来看到有只蝴蝶跟着她,就说:“我一个人生活得很好,还不想走,你不要再来了。”

在《步履不停》中,蝴蝶真的神奇的存在。难怪看过电影和原著很久了,仍然放不下那只蝴蝶。

据说死去的人会因为留恋变成某种小动物,与家人互动和感应,这在东西方都有传说。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

书中着笔最多不是蝴蝶,而是横山家院子里的百日红。良多曾采过一枝百日红,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怕父亲责备,但又因为花实在漂亮不舍得丢,就给了母亲放在佛龛前。“每次看到那朵百日红,都觉得是老天爷在指责我的罪过,感到很不安。”

这种不安,在哥哥纯平死后,好像又回到了良多身上。他不愿回家,只在大哥忌日那天不得不回去,是一种逃避。百日红过了三十年还像原来一样红,一样鲜艳,一样美。

但一切又“都不留痕迹地改变了模样”,因为,步履不停;因为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带着爱,和思念。

是枝裕和的文字和电影,关于爱,关于家庭,关于人性,都有一种温柔的力量,让人不断回味,不断回想。

专栏作者 、书评人

豆瓣|知乎:

推荐阅读我养你到18岁《无问西东》里的三个女人,珍贵的你!当“冰花男孩”成为网红时,我想起“大眼睛女孩”当我谈失眠时,我在谈些什么无问西东:能救一个是一个去相亲还穿得随随便便,真的别怪姑娘看不上你你随便穿穿的样子,真的会影响你的前程贾乃亮:道歉的力量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如此相爱相亲爱不爱,在不在乎,对你好不好,生场病就知道了李小璐疑似出轨:看看捕快张三是怎么做的迷信记有一种安慰是:“你别努力了!”……更多文章请

欢迎分享朋友圈

喜欢请点赞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种赞赏

点个赞再走吧

《步履不停》: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中国有句老生常谈的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想用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了。

就像是枝裕和小说《步履不停》及同名电影中所表达的情怀—— 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1、
四十岁的主人公横山良多带着新婚妻子由香里以及十岁的孩子淳史回老家,久违的横山一家人,每年只有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才会团聚。

时值夏末,紫薇花开,蝴蝶纷飞。

那一天,就像主人公良多自己所说的,并没有发生什么决定性事件,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很多事情在水面下悄悄酝酿。

没有长情的告白,只有日常的琐碎。就在这生活的琐碎之中,横山一家人度过了这最后一次团聚。

四十岁失业的主人公,第一次结婚就娶了二婚的妻子,妻子带着一个10岁大的男孩。

不如意的工作经历、在父母看来不算理想的婚姻以及潜藏于主人公内心关于童年不受重视的回忆,让他对这个家望而却步,但又不得不回。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回到了家,世俗的观念始终让他和这个家无法划清界限。

2、
就像主人公良多所认为的,父亲视工作为人生的一切,甚至认为不这么想的男人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当良多想要去跟父亲说“人生不是只有在事业上追逐成功而已”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因为父亲会告诉他,在事业上不成功的男人只是一只嘴硬乱吠的丧家犬。

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刻骨铭心地伤害,像烧红了的烙铁一样深深地烙在良多的心里,并伴随他的成长,日益发酵,时常想起,痛苦不堪,难以面对。

人到中年的良多,经历了工作的失意,明白在社会上生存的残酷,也能明白父亲那种视工作如命的观念。

但这并不能作为忽视子女的借口。很显然,父亲并没有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完美的平衡,才产生了在良多看来傲慢的性格,让良多无法对父亲敞开心扉,互相理解。

傲慢的性格往往伴随着偏见,父亲更看不懂良多的所作所为,他只关注良多的哥哥纯平。因为哥哥纯平按照父母的期望在成长——学业优秀,又能子承父业。

父亲这种偏见,也体现在当良多和哥哥纯平站在一起的时候,父亲的目光往往越过良多看向纯平,忽视良多的存在。

借用简·奥斯汀的话来说就是:“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爱别人”。

父亲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偏见给良多带来的影响,或许是时代的鸿沟,让父子两代无法跨越,和解。

3、
这种不平衡也体现在母亲身上。

当良多回到老家,发现只有死去的哥哥纯平的房间保持原状,而活着的他的房间却成了置物间,他有一种将这种不平衡说出来的冲动,但始终未开口。

都说儿子是母亲上辈子的情人,可良多并没有感受到这种重视。牵扯到哥哥,很多的公理在他这个弟弟身上通通不成立。

当哥哥因下水救人死去,哥哥的形象便更加崇高,甚至变得无可取代,让他这个做弟弟的来不及证明自己。

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哥哥的死给母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几近绝望。

她恨那个被哥哥救起来的少年,每年都要求这个少年来家里祭拜,她要让这个少年永远记住他的救命恩人,要让那个孩子背着负罪感和痛苦生活下去。

尽管内心深处她明白不是这个少年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但她因爱生恨。哥哥的意外死亡让母亲的道德观念变得十分扭曲。

良平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个少年来到家里紧张兮兮、汗流不止,临走时露出卑微的笑容,原来不是因为内疚,而是因为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一天都要前来祭拜的煎熬。

当母亲喊道“明年也要来露个脸哦”的时候,少年匆匆离去。

哥哥的死,让母亲的一部分也死掉了。

4、
从某种程度上说,哥哥是良多的阴影。

哥哥纯平念书和体育都很强,深受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包括音乐、漫画、小说,所有有趣的事情都是哥哥教给他的。

当人们提起良多,就说他是“那个横山的弟弟啊”。

父母和老师用世俗的观念建立了一个标尺,他们用这个标尺衡量每一个人,不合心意的人就剔除、贬损。

甚至是姐姐,只比她大两岁,也站到了家长的那一边来审视、教育良多。

父母的漠视、手足之间的小聪明、包括老师们的评价,都深深地伤害着良多。

良多当年下意识的选择哥哥所不擅长的领域,最终选择了美术,至于是不是兴趣使然不得而知,总之,他十八岁考上美术大学就离开了家。

5、
随着时光的流逝,父母慢慢变老,他回忆起手足之间的种种温馨时刻以及至今为止自己也确实没有获得那么完美的人生,他也就慢慢理解了这种不完美的亲情。

他想起母亲时常关心自己的牙齿,喜欢打电话和自己唠叨个不停;他想起那么傲慢的父亲用近乎恳求的语气希望他能够偶尔给母亲打个电话,常回家看看,也能看看自己。

他明白了那深深埋在父母心里那默默的爱,也明白了自己的任性。

就像作者在开篇所说的,“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些什么”。

时间是个无情的东西,它总是奔流不息,让人无法抓住,让人感伤、懊悔。

“‘当初若是这么做的话’或是‘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就能做得更……之类的感伤,至今仍会不时地袭上我的心头,感伤伴随着时间沉淀、混浊,最终甚至遮蔽了时间的流动。在这段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一点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认同父母的种种,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天性之爱并未随着时间而褪色。

我们可以不认同,但可以理解,每一种性格形成背后都有自己的道理。

时间也是个有情的东西,就像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所说的,““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
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你不必害怕的”。

所以,当父亲去世后,良多想起了小时候父亲用没刮干净胡子的下巴蹭他的脸的时候,他想起了那个触感,一个人在棺材旁边哭个不停。

当母亲去世后,他在她的墓碑上浇水去暑,想着母亲的种种,可能会哭,也可能会笑吧。

良多会想起母亲喜爱的歌曲《蓝色灯光的横滨》的歌词:“步履不停,像小船一样。我摇荡着,摇荡着,在你的怀抱”。

人生在世,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是导演是枝裕和评价最高的影片吗?

显然说某一部电影是是枝裕和评价最高的影片,这种说法不是很妥帖。但《步履不停》一定是是枝裕和评价最高的影片之一。而我更乐于赞同是枝裕和一系列电影都有极高评价。

熟悉是枝裕和的人都知道,他的电影平淡但不平凡,在琐细的生活枝节中蕴藏着大能量,他能用最普通的固定镜头还原出最生活的模样。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能看到很多固定镜头,就好像作为一个他人生活的旁观者和记录者,不过分主观干扰画面,就让演员在镜头前自然地表演,让故事自然地发生着。

除了《步履不停》之外还有几部优秀的、典型的是枝裕和电影跟大家分享:

《如父如子》,在这部电影里是枝裕和讨论了一个机具戏剧冲突的矛盾,如果有一天你如然发现抚养长大孩子不是亲生的,而是在医院阴差阳错抱错了的,你该怎么办?这个涉及到家庭伦理和如何跟陌生人相处的尴尬问题,给了观众很多思考空间,让人在大人惆怅的博弈和小孩子的天真中,寻求解决办法。观影过程中我问自己最多的问题是: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结尾有个镜头很巧妙,父子二人再次相见,儿子认为父亲已经抛弃他了负气出走,父亲在后面追赶,他们一上一下走在两条平行路上,是枝裕和用这种物理距离来表现父子的心理隔阂。最后两条路交织到一点,父亲拥抱儿子,父子和解。

《小偷家族》,这部电影一举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使得是枝裕和电影的观众度有来到一个新台阶。本片同样可以称得上是枝裕和代表昨,也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他的高水准。讲述几个年龄段同性格不同的流浪人聚在一起取暖生活的故事。他们要么被家人抛弃,要么无依无靠,从冬天到夏天,彼此是唯一的依靠和寄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6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