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水流云在:真正的豪门贵族是骨子里的高贵

六月雪 2023-07-27 17:43:06

文|图|网络

1

以前不太喜欢看人物自传。

大概从《水流云在》开始,会多读些人物传记吧。

多年前就知道英若诚写过一本自传,是用英文写的,先在美国出版。后来被翻译成中文。为什么用英文先在美国出版,大概也能猜出几分,且怀疑翻译成中文后,肯定会有删减,毕竟会有敏感的话题,而他,又是一位大人物。

之所以会读这本书,是因为王佩老师。在他的“好中文”课上,有一节讲的是“苦难之书”,提到英若诚的家族和他在文革中蹲监狱的经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英若诚住在高干病房,用英文对美国学者康开丽讲述他“一生中的落难与华丽时分”,写成了《水流云在》。

课后老师还布置了作业,让大家以“苦难”和“意义”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我自以为不曾经历什么苦难,就以《我不曾经历苦难》为题,勉强做了作业。现在,不翻阅那篇文章,已完全不记得自己写了什么。

说起来惭愧,这本书我放在购物车很长时间没付款,期间买过其它的书,但这本没有一起结算,因为别的书都有活动价,基本上是五折以下。到了双十一《水流云在》仍是原来的价格,又到了双十二,价格依然没有变化,因为它的不打折反而让我觉得它的珍贵。这样做,一是显得我在买书方面其实还是很小气,二是我其实不太喜欢读人物传记。

这期间,我无意间得到一本《阿瑟·米勒手记 “推销员”在北京》。阿瑟·米勒是美国剧作家,他以日记形式完整地记录了1983年在北京执导《推销员之死》的经历。英若诚在该剧中扮演推销员威利,并担任翻译。

2

《水流云在》是一口气读完的。

我问女儿:“你知道英若诚吧 ”她摇摇着,我又问“你知道英达吧 ”犹豫着点点头,我叹口气道:“他是宋丹丹的前老公公,巴图的爷爷。曾担任过中国文化部副部长。”

她这个年纪,没看过《我爱我家》,但知道眼下正火的节目《演员的诞生》,宋丹丹是舞台上的导师。

我知道插播这个有点八卦。跟英若诚的家族传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但还是特别留意到这本自传中,只在家族图谱上看到一次宋丹丹的名字,康开丽在后记里提到她第一次见到英若诚,是宋丹丹带她去的人艺。从而开启了她和英若诚之间的友谊,也才有了这本自传。

这本自传没有像传统人物自传一样从出生开始写起。第一章写的是“牢狱第一年”,开篇第一句“我对那种从头写到尾的自传有点儿看烦了,所以决定我的传记从我人生的中段开始。我的一生中最离奇的是一九六八年被捕蹲了三年大狱。”

这本书分成上、中、下三部,最吸引我、且让我感动的是上部《蹲监狱》,英若诚在监狱中的种种表现,令我很难不联想到《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甚至想到了同样在十年浩劫中蹲过监狱的木心。安迪是虚构的人物,英若诚、木心几十年前在监狱里的经历,才是现实版的人生。他们的内心才叫强大。

英若诚在不知自己所犯何罪的情况下被投进监狱,因为亲眼目睹很多犯人自杀,有的还疯了,就“下决心自己绝不能重蹈他们的覆辙。我决心要利用在监狱的日子从其他犯人的背景、经历中吸收有用的东西,靠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感生存下来……”

他一进监狱就有这种意识,而且做到了。而且在传记一开始,他就阐明了自己的目的:告诉人们,我的一生看似充满了曲折和不幸,人们也许会为此感到不平,但我的自身体验完全不是那样。人本能地追随积极向上的东西……这部传记值得读,值得写,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证明我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环境中怎样主动积极地度过在监狱里的日子,权当一本“坐牢手册”吧。

3

1968 年4月28日,英若诚正在家里和朋友一起就着海螺喝酒,听到门铃响就去开门,然后被带走了。家里人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他也不知道当天他的妻子也同时被捕。现在看50年前的社会真是奇怪。从1968到1971,三年间,他被转过三所监狱,直到后来,他才知道被逮捕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海外关系众多,而是给彭真工作过。

英若诚真是心理强大的人,他在监狱的第一晚就睡得很好,因为他知道“我应该休息,才能保证明天有清醒的头脑思考。”

英若诚不仅超级聪明而且动手能力极强。他在监狱里,不但吃得开,而且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境界有了改善。这一点,与《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太相似了。他很清楚最可怕的是被逼疯,于是就给自己找事干。这一点,也无安迪无二。比如在路上找碎玻璃,藏起吃饭的竹筷子,用玻璃尖做成水笔,偷偷留下让写交待材料的纸和笔……这一点,又与木心一致。木心也是用在监狱里私藏的纸笔写字。

《水流云在》的插图中,有英若诚在监狱里画的毛主席像,简直惟妙惟肖。还有他写的狱中笔记,为了节省纸张,字都是写的满满的,有英文也有中文;他还做了一本精美的笔记本,手抄毛主席诗词,笔记本的制作过程,在传记里有详细记录。

我在想英若诚的个性,除了积极、主动、乐观、幽默,他一定懂得“随遇而安”生活哲学,不然,一个从小养尊处优、过着王公贵族生活的人,新中国第一代清华大学高材生,怎么能安然接受和面对突如其来的监狱生活 或者跟他的宗教信仰有关。

他简直是太好学太强大了。比如,监狱里管教干部问“谁是水泥匠 ”他第一个举手。“谁会腌辣椒 ”他也第一个举手。他其实既不会腌咸菜也没做过抹水泥的活,但他总是把活先揽下来,再跟狱友学,居然也都做成了。

英若诚在监狱里都学过哪些技能呢 据女作家饭饭统计,有 20 种:

秘制手工艺品类

1. 勺子:用玻璃碎片,慢慢锯下一把铲子的一小截木柄,然后用木柄做了把漂亮的勺子。

2. 毛笔:用另一个犯人的山羊皮外套上的毛+旧袜子上抽的线做了支毛笔。

3. 精美的手工诗集:用染布的黑色颜料做墨水;画作者画像三幅;正文模仿作者手迹 + 模仿印刷体;用红药水写书名页;把很多张纸弄湿叠在一起,用身体压平做硬皮书封;最后向室友讨要了一块红色的被褥夹布,用稀饭贴在书封上做布面精装。

4. 自制针:弄断的硬铁丝,在墙上打磨;找戴脚镣的犯人帮忙用镣铐砸出针尖和针头;只要在针头上弄出一个小凹,再在水泥墙上磨凸起的部分,迟早能得到针眼儿。

5. 便于隐藏的迷你围棋:用手帕做棋盘、犯人们的黑白鞋底做小棋子。

烹饪料理类

6. 有个犯人在酱坊工作过,得到制作黄酱的方法。

7. 遇到特拉比斯特派修道士,得到养蜂、酿酒、做奶酪等西餐技能。

8. 腌青椒。

9. 从林姓犯人处习得烤蟹和带壳海鲜料理方法。

奇特技能类

10. 无火柴点烟技能,靠此技能得到犯人追捧。

11. 从低调内向的专业泥瓦匠处习得制作水泥的方法。

12. 种葡萄。

13. 孵小鸡。

14. 从香港工程师处得到用溪流发电、储存电量及建造浴室的方法。

15. 从老中医处得到简易淘金法、制真假鸦片法。

16. 从非法行医(致人死亡)的外科医生处得到流产法+阉割公鸡法。

17. 跟音乐家学识谱、乐理及十二平均律。

指导他人类

18. 帮助监狱长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

19. 帮助犯人采购生活用品。

20. 教女犯学习摩尔斯电码。

我当时是在王佩老师那里看到这个清单,正是因为这份清单决定读《水流云在》。

英若诚入狱前制作过风筝在天安门放飞,他还做过门铃;出狱后务过农,在剧院烧过锅炉,看到好多木料被烧掉很可惜,就顺了一些回家做家具,还在自家院子里搭建过小房子。

英若诚这个人,简直是无所不能。

最重要的,他是个话剧表演艺术家,是个导演,还是人艺的创始人之一,能讲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还是个翻译家,也是个政治家,官到共和国文化部长。

4

《水流云在》这本书得名于杜甫的诗: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英家在距颐和园西北十公里处有个别墅,那里有块大石头上面写着“水流云在”四个字,是他的爷爷英敛之的书法。

英若诚的爷爷英敛之创办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并担任校长。

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1949 年随国民党撤到台湾,参与创办了台湾辅仁大学,并任校长。

英若诚的外祖父蔡儒楷是天津大学的创办者,当时叫北洋大学。

都是杰出的人物。

有人说英氏家族是中国内地真正的豪门贵族,在这本自传中,让人看到的其实更多的是英家几代人骨子里的高贵,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英敛之从一个摇煤球的落魄旗人,靠捡废纸练字,成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乘龙快婿,平步青云,改变了家族的命运。

马英九是英千里在台湾大学的弟子。1993年,英若诚在马英九的帮助下,有机会去台湾访问,得以为父亲扫墓,马英九设宴招待,他还去拜见了时年92岁的张学良将军。这些,自传中均有记载。

英若诚与妻子吴世良自由恋爱结婚,感情笃深。吴世良也毕业于清华大学,她的父亲曾任上海交大校长。令人动容的是吴世良觉得英若诚有幽默感,英若诚说“我要让你笑一辈子”,还说自己“做到了”。吴世良先于英若诚去世,他在传记里写道:

吴世良去世后,我有时会突然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想:“天哪,她走了!我可怎么办 ”几乎所有的事都能让我想起她……她去世后我每天都想到她。

这本传记中,还有几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英若诚在大学期间读到《推销员之死》,时隔30多年,有机会把阿瑟·米勒的这部戏剧搬上中国的舞台并出演主角,获得巨大成功。

阿瑟·米勒第一次到中国是,被邀请观看《蔡文姬》的演出。他评价“演出是精彩的。导演的艺术手法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之一。”但“剧作家在创作这个剧本时犯了个错误,是初学者通常容易犯的。”《蔡文姬》的编剧是郭沫若。

阿瑟·米勒在北京住的是最豪华的老式宾馆,原来是康生的宅第。“康生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恶人,是‘四人帮’的幕后黑老板。”这是书里的原话。

英达在父母被捕后一度过着流浪的生活。英若诚在书里写道“在很多方面我都能忍受我岳母,但有一件事我却不能原谅她,那就是我进监狱时她是怎么对待英达的。现在想来都让我寒心。”英达的这位外婆不愿照看英达,留了个条子自己一个人走了。

……水流,云在。往事,如烟。

英若诚是科班出身的演员,在翻译、戏剧、电影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话剧《茶馆》、《龙须沟》、《雷雨》、《末代皇帝》、《马克·波罗》等剧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他兄妹众多,在不同领域各有成就,甚至下一代的英氏族人,依然活跃在文化体育舞台。这本回忆录,不能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历史,还让我们窥见一段历史的风雨苍黄。

逝者如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英若诚对生活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在最没有幽默感、没有尊严的下找到幽默感和尊严。”

专栏作者 、书评人

豆瓣|知乎:

更多文章请

欢迎分享朋友圈

喜欢请点赞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种赞赏

点个赞再走吧,来都来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6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