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芳华:好心痛的刘峰,好人没有好报吗?

白敛 2023-07-27 17:34:04

欢迎 “ ”

1

我又看了一遍《芳华》。

上次是九月底的点映,陪父母一起看的,原本国庆档期公映的这部影片因故撤档,我算是先睹为快;这次是陪女儿一起看的,她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影评作业。这期间,我也读了严歌苓的小说原著。

陪父母看《芳华》时,大概因为拘谨,也因为更多 他们的感受,我自己并没有特别的感慨和感动(《芳华》是冯小刚严歌苓们的芳华点击看上次的影评观后感);陪女儿看这部影片,大概更放松一些,我有先见之明地多拿了几张面巾纸。那个00后的小孩是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我依然会在别人的故事里掉自己的眼泪。

同样一部电影,跟不同的人一起看,会有不同的体验。以我个人的经验,看电影和读书一样,都是很私人、很自我的事情。

我熟悉影片中所有的歌曲和背景音乐,《绒花》,《绣金匾》、《沂蒙颂》,以及《送别》、《驼铃》等。恍惚中,觉得听这些歌的年代,也是我最好的芳华了。

2

主人公刘峰是个活雷锋。小说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刘峰与雷锋名字的相似之处和渊源,“刘峰”读起来是“liu-you-feng”,猛然听上去就是“雷锋”。

他的好,并不是刻意的表现,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人的特质。我父亲所在的部队也有一位“学雷锋标兵”,他的事迹曾长期刊登在黑板报上,我至今记得那个叔叔的名字。有一年回部队驻地,在钢山上遇到一位晨练的老者,说起他的名字,那位老者竟然也认识,还说他每天都会到山上锻炼,让我多等一会也许就能碰到他了。

我们急着赶路,没有等。看过《芳华》,想到现实生活里曾经认识的一位“学雷锋标兵”,有着很好的晚年,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刘峰的好,电影一开始就交待了。他接何小萍到文工团,在雨中,他告诉何小萍自己知道她的身世,父亲在劳改,何小萍随母亲改嫁随了继父的姓,但在档案出身一栏,刘峰帮她填了“革干”(革命干部),还叮嘱她自己也保密。何小萍感激得给了刘峰一个不标准的敬礼。刘峰告诉她标准的敬礼姿势是:大臂带动小臂,五指并拢……

我的第一张面巾纸是这时候派上用场的,忽然就热了眼眶。这个细节交待出刘峰是个很善良、能够为别人着想的人,而且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同样是敬礼,何小萍领了军需用品第一天到宿舍,遇到郝淑雯,穗子告诉她这是舍长,何小萍又一个不标准的敬礼算是打招呼。郝淑雯沉默了一下,冷冷道:“难道你不知道不穿军装不能敬礼吗 ”并模仿小萍举手在耳边的动作,“你这是耍猴呢!”

郝淑雯是部队高干子弟,她的傲慢、她的高高在上、她的优越感、她的不屑,溢于言表,与刘峰的善良、热心,形成鲜明对比。

真的很佩服冯小刚对这种细节的把控和处理。

3

刘峰好在哪里呢

影片中,他两次从北京回来,都是大包小包一大堆,第二次,腰还受了伤。食堂吃饺子,他知道林丁丁不喜欢饺子,就给她煮了挂面,自己专门捡饺子皮吃,理由是“饺子皮也得有人吃啊”;饭没吃完,炊事员就喊:“刘峰,猪跑了!”他摞下饭碗,就去抓猪……

那真的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这些事,都是他的心甘情愿。

抗洪抢险中,刘峰扭伤了腰,他又自动要求到文工团做后勤支持。“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影片中没有这样的台词,但能看到这种“一块砖”和“一颗螺丝钉”的精神。炊事班长要结婚,他帮忙打沙发;没有人愿意与何小萍搭档练习《沂蒙颂》,他拖着受伤的腰,自愿为何小萍伴舞;部队安排他去进修,进修完就能官升一级,他把机会让给了别人,说那个人更适合……

电影院里,我听到旁边有个姑娘小声道:这么傻!傻死了!

好心痛的刘峰!

如果刘峰生活在当今,会把这样的机会让给别人吗 会因为喜欢文工团、喜欢林丁丁而放弃学习、晋升的机会吗 林丁丁说他“那么无私啊,把进修的机会都让给了别人。”刘峰的真,在那一刻、在喜欢的女人面前袒露无遗:“我才不无私呢,我最自私了,我走了……就见不到你了。”

他向林丁丁表白时,被人撞见。好人刘峰的人设从此崩塌。这其中不乏林丁丁的落井下石,周围人墙倒众人推,保卫部门的诬陷……他所有的好,都在“触摸事件”发生后被忽略了。他被处分,去了更边远的连队,后来又上了战场。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我们高不了,我们要靠一个一直高的人低下去来拔高,要靠相互借胆来体味我们的高。

刘峰从离开文工团的那一刻起,大概就对生活就充满了绝望吧。那种绝望因为感情而起,又何尝不是对周围的人的绝望 他离开文工团收拾行李时,把奖状和出席表彰大会发的提包让何小萍统统给扔掉,一方面是他根本不在乎那些荣誉了,另一方面也因为深深的绝望吧。

他扔掉的理由是“上面都印着字,没法用了。”何小萍说:“可都是好字啊”。

都是好字,是受过表彰奖励的标兵,是好人,为什么没有好报呢 何小萍也不理解吧。她也是不曾被善待过的人,不曾被善待的人才更能理解和感知别人的好。

那种失望和绝望,刘峰离开部队后,在何小萍身上也表现了出来。她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却装病不肯上场,最后还是被发现。她也因此受了处分,离开文工团到了部队医院。

刘峰的另一场绝望是在战场上,他受了伤,仍然选择坚守阵地。他想成全自己,也许想的是壮烈牺牲吧。影片中,是穗子的独白:这样,他的事迹就会被写成歌曲,也许演唱者就是林丁丁,自己爱的人不得不歌唱……

刘峰无疑是个好人。好到让人心痛。但这样的好人,有好报吗

小说中的结局比电影更不堪。小说里,刘峰的老婆跟别人跑了,他在三亚还找了个发廊妹,也是继续做好人拯救人家的想法,最后得了癌症死掉了,连追悼会都开得仓促而匆忙,因为要把礼堂谦让给别的死人。

冯小刚在影片中给刘峰和何小萍安排了相对温暖的结局。我觉得这是冯小刚人性的光辉闪耀之处。

4

好人没有好报吗

关于“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好人”,曾看过一个故事。

1963年,一个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只得到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他的弟弟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

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 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心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些提问。

正当他对玛莉小姑娘的来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婚礼。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西勒·库斯特是这样回忆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两人阴错阳差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

牧师看到这一情节,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牧师的这一幽默,让西勒 · 库斯特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

后来,西勒·库斯特得出结论: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好人成为好人,也就是对好人的最高奖赏。

西勒 · 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在短时间内,就被美国以及欧洲上千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

5

看《芳华》,好人刘峰看得好心痛。

让我感动的另一个场景,也是敬礼。

刘峰离开文工团,只有何小萍一个人等在部队大门口为他送行。俩人告别,目送刘峰离去,何小萍始终是敬礼的姿势。

这是一个军人对另一个军人的致敬,也是一个被善待过的女人对男人的致敬,一个爱慕着却不曾表白过的女人的致敬,或者说是对好人刘峰的致敬。

电影结尾时,他俩坐在长椅上,何小萍对刘峰说,你走的前一天我去你宿舍,是想跟你说一句话。

刘峰因为抱林丁丁而名声扫地,成了部队保卫部门审察和拷问的“流氓”。何小萍想说的是,“能抱抱我吗 ”

那个年代的人,不会轻易把“爱”说出口。这样的表白,刘峰也就懂了。已经人到中年的他,把她的头拥在肩上,算是抱了抱当年的那个何小萍。他对何小萍,应该是没有男女之爱的,他只是——对每个人都好。

那种好,几乎是一代人的本能。这种“本能”,也可以看作是被教育的结果。

我小时候,都恨不得去炸碉堡、堵枪眼、拦惊马、送老大娘回家、冒风雪找寻生产队走失的羊只……我们家对门有个比我小两岁的男孩,回想自己当年还只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曾偷拿过家里的零钱交给老师,以期盼自己的拾金不昧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当年,哪个孩子没打量过路上是不是能捡到一分钱,有机会“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呢 !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

影片《芳华》结尾,处理得比小说更好、更温暖、更花好月圆一些。虽然只是简单地交待了几句,战友聚会,刘峰和何小萍是所有人里最淡定从容的一对,虽然他们没结婚,但生活在了一起。

好人刘峰被冯小刚善待了一回。

如果这个社会没有变得更好,那是因为刘峰们没有得到过善待,没有得到过好报。而好人是应该得到好报的。

“上帝让好人成为好人,就是对好人最高的赞赏”,就算不信上帝,就算什么都不信,做个好人,才得得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淡定与从容吧

就像电影结局中的刘峰和何小萍。彼此善待的人,最终获得了想要的相守。

——END——

相关阅读推荐

《芳华》是冯小刚严歌苓们的芳华

那个写《乡愁》的诗人走了

孩子情绪平和,才是父母教育最大的成功

分手的最高境界:一别两宽

你是否专业,一出场别人就知道了

对付情绪低落,有这七招就够了

生不易活不易,只要活着就会越来越容易!

情商高的人都有什么样的表现

远离那个在楼下高喊‘我爱你’的小子

你的生命还有多久,取决于你对生命的负责任程度!

……

欢迎 “ ”

,专栏作者,书评人。 全网热卖欢迎 “ ”:点 购买签名书

《芳华》:看得懂的是情怀,看不懂的是人性

长久以来,我们的价值观里最重要的一条,或者说是支撑着每个平凡的人能够怀着希望走下去的一条,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起码的是前半句“善有善报”。大部分的影视作品,不管过程多么跌宕起伏,但是结果一定是“善有善报”。善举得到了昭彰、善良的人得到了幸福,对于观众就是一种抚慰,对于人生就是一种报偿。这是世俗的童话,是挣扎在尘埃里的人最能看懂的幸福。

但是,冯小刚的《芳华》告诉你,那就是你的意淫。

常年默默无闻做好事的刘峰,会因为一次不适当的求爱被下放到偏远的伐木连。但带头作弄战友的干部子女郝淑文从未受到任何惩罚。

从小备受欺负的右派子女何小萍无论怎么努力都是一个“笑话”,目中无人的钢琴公主林丁丁永远备受命运的呵护。

真正的爱情哪怕变成镶在陈灿嘴里的金牙也敌不过将军司令家“门当户对”的般配。

残疾的“战斗英雄”也不如有钱的大款太太受人尊敬……

这些都是从满是情怀的《芳华》里泄露出来的现实,也是导演冯小刚精心打磨的浮世绘。

影片两条线索,一条是女主角何小萍,另一条是男主角刘峰。

被部队文工团意外选中的右派子女何小萍,以为只要进了部队文工团,就再也不会被人欺负了。但事实是,受人欺负的命运早已注定,无论她走到哪里。

从进了文工团的那一天开始,她就是整个团里的“笑话”。为了给十几年没见面的右派父亲寄一张穿军装的照片,她“偷”了战友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其实不过只是借穿几个小时而已,怎么谈的上偷呢?但是,出于对后来人的排斥和对右派子女的鄙视,林丁丁和郝淑文带着一帮子战友开始对何小萍各种捉弄和打击。

林丁丁在审问何小萍时说,你要是向我借军装用,我也不会不借你,你为什么要偷呢?表面看来,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但事实上,就冲着林丁丁那孔雀般骄傲的态度,何小萍也不可能开口去借她的军装。而且,即便她开了口,林丁丁也有一万个不同意的理由。

“偷军装”事件只是个开头,一群男兵受这些女兵的影响,以何小萍身上有股汗馊味为理由,故意不跟她搭舞。平时看起来无比威严的政委和指导员,就算义正言辞的批评,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所有人都鄙视何小萍的现实。

刘峰因为向林丁丁表白而被下放,何小萍失去了文工团里唯一的“亲人”。昔日拼命训练渴望当上台柱子的她,放弃了对生活的奢望。

因为装病拒演,何小萍被发配到野战连,在危急时刻为保护濒死的小战士石林峰,莫名其妙成为英雄标兵,然后又变成了精神分裂的疯子。不知道从英雄标兵怎样才能一下变成疯子,太多的悬念让人无法直视。

多年后再次出现的何小萍虽然精神恢复正常,但仍然是个匍匐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中年妇女,她没有婚姻也没有孩子,唯一的希望是能和从不欺负自己的刘峰度过一生。

刘峰出身在木匠家庭,是现实版的“雷锋”。他知足感恩,从无抱怨,一直为身边所有人默默无闻的付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他是一个完全无感的“不存在”。人们想起他的时候,都是需要他帮忙的时候:食堂的猪跑了要他帮忙去逮,家里送东西了需要他帮忙给带,要结婚了需要他帮忙给做沙发……

刘峰就是个“万金油”,无论他做了多少好事,都不会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因为他已经被赋予了“活雷锋”的名号,所以他做的一切都已经变成理所应当。但是,“活雷锋”不能有情感,哪怕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有的情感。

当他鼓起勇气向林丁丁表达自己炽热的情感时,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鄙视。郝淑文问林丁丁,别人可以喜欢你,为啥刘峰就不行呢?林丁丁说:就是不行,谁让他是活雷锋呢?

刘峰被下放到伐木连去了,除了跟他一样不受人待见的何小萍,连一个来送他的人都没有。人们可以容忍普通人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哪怕是打架闹事耍流氓,但不能忍受一个“神”有哪怕一丝一毫的污点。理由很简单:谁让他是“神”?

刘峰离开文工团之前,把从前得到的所有奖章都扔掉了。这不仅表明他看透了人生的伪善,也表明了他回归人间的决心。

再出现时的刘峰,与何小萍一样,都是在战场上。他变得沧桑而成熟,他的任务是将弹药送到前线去。没走出多远,他们就遭到了伏击。接近一半的人阵亡,他身受重伤。

刘峰在这次战斗中失去了右臂和十六名兄弟。他不再奢望人生,面对十六具血肉模糊的遗体,他知道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运。

十年后,当郝淑文的老公陈灿忙着开发房地产挣大钱时,刘峰只是操着一只假手帮人家送书的司机。他违章被罚,为了少交点罚款给执法人员送烟,最后还被群殴。

郝淑文帮了他,但仍然忍不住把当年他追林丁丁的事情拿出来揶揄他。刘峰已经不在意,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珍惜。

他和何小萍再一次相见,是相约去给战友扫墓的时候。经过了这么多的世事沧桑,何小萍最终鼓起勇气对他说:我想让你抱抱我。

整个电影里最温暖的一个镜头,就是何小萍靠在只有一只左臂的刘峰怀里。两个孤独的人,就那样互相依偎着,直到生命尽头。

《芳华》的拍摄和取景,从观众的视角来看,几乎是没有瑕疵的。无论是道具、服装,还是布景和场面,几乎从电影一开场就能将人完整的拉回70年代初的感受里去。那充满红色气息的建筑、橱窗里挂着样照的照相馆、大街小巷的红旗,还有需要一笔一笔刷出来的标语。所有这些,对于逐渐老去的六七十年代的人,是一种近乎宗教感的信仰。

在六七十年代人的一生中,从对信仰无条件的服从中走出来,却一步踏进了“只认钱”的浪潮。他们一只脚还留在信仰的废墟里无法自拔,另一只脚却找不到能落脚的旋涡。

刘峰的悲哀在于他把所有人都当成亲人来奉献,而何小萍的悲哀则是没有一个人把她当做亲人。当影片结束,他俩以“唯一亲人”的姿态生活在了一起,也许是对那个时代里所有平凡者最深的告慰。

不知从哪里看到过一句话:善良就是对善者最好的报答,也许,这才是对《芳华》最贴切的诠释。

《芳华》里看人性的弱点

看完《芳华》这部电影,五味杂陈,拿自己的生活和那一代芳华相比,我想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羡慕。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人生已经过去了27年了,这些年我都做了什么,如此的平淡。

女主何小萍

从小家庭环境里缺乏关爱,不被待见,总被欺负,养成了何小萍独,倔的性格,她是多么渴望被认可。

何小萍在故事里属于容易被同情的角色,我相信在观看影片的那一刻,我们大家都是抱着同情的心情的,如果自己就是她身边的某一个,自己肯定愿意去认可她。

但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我们真的还会抱着同情和认可的心态吗?我觉得大部分人做不到。

这就是人的奇怪之处,你往往做着一些你觉得自己不应该做的事,你做着一些你讨厌的人会做的一些事,就好比你开车时讨厌闯红灯的人,但你走路过路口的时候依然会不屑的看着开车的按喇叭。

当我们生活中遇到一个像何小萍一样的人时,希望我们只做到萧穗子那样,不抱恶意就好。

男主刘峰

刘峰,一个雷锋一样活雷锋,他对每个人都那么好,谁的忙他都帮,谁张口他都管。绝对文工团的头号好人。

按道理讲,当刘峰被冤枉为流氓,离开文工团的时候大家至少都该送送他吧,但只有何小萍一个人去送了刘峰。

这样看大家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乍一看以为是故事的逻辑不妥,但仔细一想,或许大家都不愿最后被说与"流氓"有关系吧,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只想为剧中的何小萍点赞,也为生活中的何小萍竖起大拇指。

现实往往就是这样,身边那个爱做好事的雷锋,时间久了就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甚至他做了好事你不会感激,他做的不够好你还会埋怨,这或许就是人性的弱点。

有时候,好人不一定好报,生活的现实,人性的悲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5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