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的正妻,随意买卖的姬妾
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男人只能娶一位正妻。正妻一般来自家庭背景与男方家相当的女子,即所谓的“门当户对”。
娶妻的仪式非常隆重,需要过三书六礼,而后用八抬大轿将妻子从正门抬进夫家。正妻在家中的地位与丈夫平等,在服制等礼仪方面也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待遇。正妻可以被写进家族的族谱,去世以后牌位可以进祠堂,接受子孙后代祭拜。
古代男人不能把正妻降为妾,也不能随意休妻,更不能娶两名正妻,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男子飞黄腾达后更不能随意抛弃糟糠之妻。总之,在古代,无论在道德还是法律层面,对“妻”都有良好的保护。正妻所生的孩子为嫡子、嫡女。
除了正妻以外,男人纳入门的其他女子都是妾。妾的出身门第没有特别要求,很多都是穷苦人家的女子,甚至是家中的婢女,歌妓出生。纳妾无须经过三书六礼,妾可以用于买卖、交换,或者当作礼物赠送他人。
传说大诗人苏东坡就曾为了一匹马,将自己的两名姬妾送人,还是两名已经怀有苏东坡骨肉的妾。
妾的地位仅高于奴婢。妾在正室离世后可以被扶正,但还需要经过一道礼仪流程,当面对前正室的灵位时依然要行妾礼。妾所生的孩子为庶子、庶女。
嫡子与庶子的地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古代,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家中都有嫡庶之分。嫡子在家族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们可以继承家族世袭的功名爵位和大部分财产,而庶子则只能获得小部分的财产,只要嫡子在,庶子是绝对没有皇位、爵位继承资格的。
在中国古代的很长时间里,“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基本的宗法制度。这一制度从商朝起就开始实行,经过后来各朝代的巩固、发展,到宋明及清朝前期最严重: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反正,尊贵比贤德重要就是了。
传说商纣王帝辛有两个同父同母的哥哥:子启和中衍,其中子启在三兄弟中最为优秀。他们的父亲商王帝乙有意立子启为太子,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大臣们一致要求立帝辛为太子,原因是:他们的母亲在生子启的时候只是妾,那时子启属于庶子,但在生帝辛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被扶正为妻了,帝辛是嫡子,有妻生的嫡子在,怎么可以立妾生的庶子为太子呢 哪怕是同一位母亲生的,那也是于礼不合的。
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把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文,而不考虑儿子朱棣的重要原因。
嫡子在父母心中的分量,绝非庶子可比
嫡子不仅在家族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在古代父母心里的地位也非庶子可与之比较。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登上帝位,是发动“玄武门兵变”,亲手射杀了大哥李建成后,逼迫父亲李渊改立自己为太子并迅速禅位而来。
此后李世民的第五个儿子齐王李祐在自己封地起兵造反,但李祐的权谋不如父亲李世民,造反很快被平定。面对自己的亲儿子,李世民没有心软。他先是将所有参与谋反之人诛杀,接着将李祐贬为庶人,最后将亲儿子李祐也赐死在太极宫内。
没过多久,李世民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因害怕自己的储君之位被文武双全的弟弟李泰取代,也学起父亲李世民和弟弟李祐发动政变,准备夺取皇位。李承乾的行动很快也被李世民镇压,所有参与人员同样被诛杀。
但与李祐不同的是,李世民在给李承乾定罪的时候,他想到了李承乾是自己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嫡长子。长孙家族位高权重,显赫一时,而嫡长子在李世民心中的份量更是非同一般,李世民想着这是自己的儿子,最终没狠下心。
他没有像处置庶子李祐一样狠心,他只是将李承乾废为庶人后囚禁在右领军府,给嫡长子留了一条生路。
庶女的命运与嫡女千差万别
除了嫡子,家中的嫡女地位也远高于庶女,无论是未出嫁时在家的待遇,在外的名声,还是待嫁时的夫婿选择,嫡女都有绝对的优势。
嫡女一般会嫁给地位相当的人家做当家主母,而庶女则要看家中母亲,即当家主母是否愿意帮忙为其寻个好夫婿,完全要看母亲的心情。但对于庶女们来说,母亲毕竟不是亲娘,又怎会像对待亲女儿一样对待她们呢
嫡女出嫁时,娘家都会为其准备丰厚的嫁妆,红妆十里,风光出嫁,而庶女则嫁妆微薄。庶女若想成为当家主母,大部分要低嫁,那极少部分能高嫁的,大概就只能像电视剧中那样,在嫡姐去世后,成为棋子,进入嫡姐夫家做继室,为家族联姻而牺牲自己的幸福了。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次序不同
嫡子,指正室所生之子,而如果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则称为嫡长子,后面的孩子依次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
2、范围不同
嫡子也作“适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存在平妻时,平妻之子亦为“嫡子”,但地位稍低于正妻所生之子,而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3、时间不同
嫡子只是正妻的儿子,而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但不一定是全家族的长子,庶长子有可能比嫡长子出生的早。
扩展资料
嫡子的地位高于庶子,嫡子中最长者为嫡长子,嫡长子往往享有优先继承爵位和财产的权利。
嫡长子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与其他儿子的权力地位有着极大的差别,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具有优先权,且嫡长子及他的嫡长子、嫡长孙这一系子孙才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都叫做别枝了。优先权的判断有几下几个方面:
1、如果正妻所生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称为嫡次子,嫡长子所生的嫡长子称为嫡长孙,那么在家业继承方面,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庶子。
2、如果正妻去世或者离婚,续娶的正妻叫做继室或者填房,继室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优先于继室所生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嫡子优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嫡子。
3、如果妾侍生了儿子,然后被扶正成为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妾侍的时候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高低来决定。
-嫡子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奴隶制(礼制)时代,主要适用于宗祧继承中--此时家国一体,宗祧继承可涵盖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进入封建时代,法律严格区别嫡庶,在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和宗祧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财产继承中诸子均有继承权,嫡长子仍处于优势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财产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里;但在当时多妻(妾)制条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继承中的矛盾冲突。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就是所谓的嫡长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王位的继承人首先应该是国君的嫡亲儿子,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都是自己嫡亲的儿子,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不是长子,这时就有“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条来确定继承人: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妻所生的长子。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妃嫔),但弟弟的母亲为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嫔)的儿子为太子。如妻(王后)没有儿子,就只能立妾的儿子(在这中间仍然以妾中较为贵的一人的儿子为太子),不管其年龄如何。历史上的商纣王就依据此规定,当上国君的。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一个。
嫡长子继承制度能解释一些奇怪的历史现象。例如,在明朝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把他的皇位传给长孙朱允文,而不传给他的儿子朱棣?其实,原因很简单,用嫡长子继承制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就能茅塞顿开。因为朱允文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是他的嫡长孙,而朱棣不是他的长子。选立大子的儿子(嫡长孙)为法定继承人,理由就是“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后来明成祖舍去功勋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也是基于“长嫡承统,万世正法”的认识。虽然朱棣到后来有这样的认识,在位时也有很多历史功绩,但仍遭人非议,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的皇位不是合法继承的。无独有偶,唐朝刚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渊有三个儿子,按照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应该由大子李建成任太子,但是次子李世民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在战功上都高出太子,但他还是没有权利继承皇位。而且太子李建成和弟弟加害李世民,迫使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射杀了太子和弟弟。不久,李渊就退位,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即唐太宗。唐太宗即位后,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唐朝第一个比较清明的时期,即“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一个著名的杰出皇帝,但是,他也遭来了非议,原因是他的皇位是发动“玄武门之变”大义灭亲后取得的,在封建社会来看,是不义之举,他不是嫡长子。
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成功并成熟的继承制度。这个继承制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它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但是,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有它的缺点。比如三个儿子,大儿子上白痴,小儿子聪明过人,能力,为人处世都胜人一筹,但按照祖宗之法皇位应由白痴儿子来继承。所以也就出现了朱棣谋反,李世民大义灭亲的事件。在我看来,我觉得这两人的能力,在所有继承人中是李世民最合适的,但苦于当时的继承制度,所以才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举。在中国封建社会,有许多皇帝是白痴或幼帝。如晋惠帝就是个白痴皇帝,当大臣告诉他百姓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却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喝肉粥。还有很多小皇帝,历史上数不胜数。往往这样的皇帝在位的时候,大权被权臣或宦官或外戚把持,导致朝廷混乱,社会腐败。各种权贵势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嫡长制的实行。如东汉时期一些外戚后妃为了把持朝政,乃至故意“贪立幼主以久其政”;唐代中后期,宦官不仅把持朝政,甚至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对皇帝废立生杀,当然也就谈不上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了。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出现嫡长制的某些变通或变态的情况;其一是兄弟相及。如唐敬宗无子传位于其弟文宗,文宗无嗣传位于另一皇弟武宗,宋哲宗无嗣传位于徽宗;其二是选择宗室子弟入继。通常是在皇帝无嗣的情况下,从皇室近亲子弟中过继一入,以填补皇位继承入的真空。如西汉宣帝、哀帝,东汉的安、质、桓、灵诸帝,宋代的英宗、孝宗、理宗,明代世宗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应当说,仅就皇位嫡长制本身来说,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继承制度下,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公开放弃了才德方面的要求。
君主也常常出于个人的好恶而干扰破坏嫡长制的实行。如汉武帝晚年喜爱少子刘弗陵,常常对人夸他“类我”,后来果然将其立为太子”。后世君主也常常以此为理由废嫡立爱。与外,皇帝对于太子生母的感情变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变数。因此,嫡长制下的继承人资格最终是根据生母的身份贵贱确定的,一旦皇位继承人的生母因失宠而动摇皇后地位,势必连带危及太子的地位。而在皇帝多内宠的情况下,受宠对象往往随时而变,必然使嫡长制不断遭到破坏。如汉武帝时卫后宠衰,太子刘据于是不保;光武帝刘秀由郭氏而移宠张丽华,太子刘强只有惶恐让位与阴氏之子(明帝刘庄),都是著名的事例。
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封建社会看来是一种成熟的继承制度,它对稳定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但在今天看来,他是一种非智能的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必将被人抛弃,由进步的制度所代替。
唐朝李世民有14个儿子,分别是:
1、太子李承乾
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
2、楚王李宽
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李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子,生母不详,史书记载为后宫生宽。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将李宽过继给了唐太宗的五弟李智云为嗣。李宽早薨,贞观初追封为楚王。
3、吴王李恪
妃杨氏,母隋炀帝女杨妃。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升元三年(939年),南唐烈祖李昪追谥李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
4、魏王李泰
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第四子,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 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5、齐王李佑
妃韦氏,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643年(贞观十七年)举兵谋反于齐州,四月六日被唐太宗废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同年以国公之礼葬于长安,今墓志已出土。
6、蜀王李愔
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初封梁王,授襄州刺史。广制封建时,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贞观十三年(639年),赐实封八百户,授岐州刺史。李愔时常无故殴打官员,打猎不知收敛,多次非法,在太宗朝与高宗朝数度被贬官作为惩罚。
永徽四年(653年),因吴王李恪同母弟之故而被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不久之后又被改封涪陵王。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放地。
7、蒋王李恽
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李恽生年不详,根据异母弟第八子李贞生于贞观元年(627),异母兄第四子李泰生于武德三年(620)推测,李恽应该生于621——626年之间。
8、越王李贞
母燕德妃。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后封为汉王、原王、越王。武则天当政时,李贞因起兵失败而饮毒自尽。开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将李贞、李冲重新改葬,追谥号为敬。
9、唐高宗李治
母长孙皇后。唐朝第三位皇帝,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10、纪王李慎
母韦贵妃,妃陆氏。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贞起兵推翻武则天政权,李慎受牵连下狱,后被流放领表,又说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岁。
11、江殇王李嚣
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生年不详,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燕德妃所生。631年,李嚣进封江王,632年去世,谥号殇。李嚣无后嗣,死后封国江国被废除。
12、代王李简
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子,生母不详,史书记载后宫生简。李简封代王后同年薨,无子女。
13、赵王李福
母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贞观十三年(639年)进封赵王,累加秦州都督、右卫大将军、梁州都督等职。咸亨元年(670年)去世,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14、曹王李明
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玄武门之变后,巢刺王妃居于宫内抚养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归仁县主生母去世,太宗亲写诏令安慰县主。
参考资料:_李世民
豪门的嫡庶真的很严重,原来我还理解不了,后来看了电视剧知否,明兰的遭遇就可以看出来,明兰就算乖巧懂事,也没办法走出庶出的命运,如果没有奶奶保护她,我想她早就死了一万次了。
我觉得应该是因为正妻的家事好,一般豪门娶媳妇也要门当户对,所以生出的孩子更尊贵,庶出孩子的娘都是买来的,都是一些家境不好的女子才会嫁给好人家做小的,那嫡庶之分自然就严重。
古代帝王的孩子也有嫡庶之分啊,刘肥是刘邦的长子不假,但是不是嫡出啊,不能立为太子,刘如意呢是刘邦最喜欢的孩子了,也不是嫡出,所以也能不能立为太子,当年刘邦也做了不少工作想把刘盈的太子位给刘如意,可惜大臣们都不同意,最后也就作罢了,太子与皇位的最终选择就是吕后生的刘盈。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也是之立嫡长子为太子,嫡长子死了就立了长子的孙子为太子,当年他认为那我儿子朱标是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皇帝死了儿子继承皇位没什么不对,就算燕王在有本事也不行,皇位就是要传给自己的孙子,可惜朱元璋千算万算没算到燕王谋反了,还赢了。
虽然皇帝的儿子都有可能,生在帝王家也要遵守帝王家的规矩,一般都是立嫡不立长,所以相比其他的儿子,只有嫡长子是最有继承权的,也是优先培养的,其余的要等,等皇帝废了太子以后才能有机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4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语故事——冰山难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