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结郡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后汉书·列传·皇甫嵩传》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更兼有连绵不断的边疆战事无尽地吞噬着大汉腹心的民脂民膏。自汉高祖刘邦建立伊始,经历了光武中兴,拥有着长达近四百年国运的刘氏汉朝终究还是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乱世之中,自然有无数英雄豪杰、枭雄小人趁势而起、鞭笞天下。而在那个时代,除却我们耳熟能详的曹操、刘备、袁绍以及吕布、孙坚等人外,为官方正史所唾弃的大贤良师张角同样是东汉末年举足轻重、绝不容忽视的关键人物。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
原本,张角只是普通的平民出身,缺乏可以追溯的辉煌家史。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普普通通、极其平凡之人却在民间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加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以至于在灾情极为严重、东汉政府却置若罔闻的冀州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拥护。
在此基础上,张角等人又广泛地宣传《太平经》中关于反对剥削、敛财,主张平等互爱的学说、观点,深得穷苦大众的拥护,并派出麾下弟子前去四面八方去宣传教义、发展徒众。十余年间,太平道势力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徒众多达数十万人。
拥有强大组织能力和思想控制能力的太平道更是直接将教徒划分为三十六方(宗教合一的行政组织),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打算按照《太平经》中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以黄色的土德灭亡东汉的火德,建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天国。
“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灵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隶,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 ——《后汉书·列传·皇甫嵩传》
然而,好景不长。
就在张角等人谋划好各类事宜,乃至拉拢了朝廷宦官、派遣由马元义聚集的数万信徒在东汉的首都洛阳旁虎视眈眈时,张角信任的弟子、作为黄巾军派往京城的信使唐周却不知是出于对东汉朝廷的敬畏还是对荣华富贵的渴望,突然叛变告密,打了黄巾军一个措手不及。
不仅黄巾军原本在洛阳附近的布置通通为东汉官方所捣毁,有了准备时间的东汉政府还急令各地官吏阻止黄巾军的叛逆活动。不得已,张角只得连忙通过各种手段将提前起义的消息星夜兼程送往各地。
公元184年,太平信徒所遍布的全国八州通通发生了大规模的黄巾军与东汉官兵的战事。得到民众拥护、事先便做好起义准备的黄巾军则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一时间,州郡失守、吏士逃亡,京师震动!
仓皇之中,汉灵帝刘宏连命大将军何进率羽林军整顿武备、镇守京师,又在函谷关、大谷、广城等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构筑起京师防线。紧接着,汉灵帝在下诏各州郡准备作战、召集义军,赋予他们独立的军事大权的同时,还任命名将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人召集各地精锐汉军伺机反扑。
彼时,因张角军皆头裹黄巾(黄天的象征),时人则称之“黄巾军”。张角也依据《太平经》中关于“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的理论,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其弟张梁自称“人公将军”。
一开始,汉军其实并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
不仅仅是被寄予了厚望的朱儁军在同年4月就被黄巾波才所败,撤退至长社与名将皇埔嵩一道固守待援,就连卢植率领北军五校士和地方官兵也在冀州苦苦抵御着黄巾军的主力部队。汝南黄巾军则一路顺风顺水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则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取得了局部战场的主动权,随时可能进逼洛阳。
但由于黄巾军的主体是农民,与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他们除了攻打官府外,还普遍地攻打豪强、士家及各种有钱人家。于是乎,东汉时期雄踞一方的豪强、士家迅速与当地官府统一战线,配合东汉官兵对黄巾军展开围剿。
不过是短短的十个月时间,曾经声势滔天、辉煌一时的黄巾军起义便在东汉政府和地方豪强的联手打击下变得孤立无援、萎靡不振。不仅是东线的皇埔嵩等人突破黄巾军的包围,大破波才军,南线的张曼成部为南阳太守秦颉所破,就连张角自己也被得到大力支持的卢植军打得节节败退。
好在,东汉内部矛盾不断。军事才能卓越却不愿意向宦官低头的卢植被免,张角等人趁机击败了临时上任的西凉名将董卓,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但皇埔嵩率军北上围攻广宗的行为让这个原本就不那么牢固的黄巾军势力再次雪上加霜。
在如此危急关头,作为黄巾军灵魂人物的大贤良师张角却因常年的在外奔波以及汉军来袭的巨大心理压力病逝了。黄巾军痛失统帅,士气大降,惟赖有信仰武装的黄巾军部众作战勇猛。皇甫嵩围攻一月有余,仍不能胜。
等到作战一直持续到同年十月时,黄巾军因接连击败卢植、董卓,皇甫嵩也久攻不下而暂时戒备松懈。皇甫嵩则抓住时机,趁着黎明鸡鸣之时出兵,突袭黄巾军阵地。黄巾军仓猝应战,大战至午,遂被击溃。人公将军张梁战死,3万黄巾将士战死广宗。仓皇之中,更有走投无路的五万黄巾余部为不愿受降的汉军驱逐,最终赴河而亡。
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后汉书·列传·皇甫嵩传》
不过,哪怕黄巾虽灭,十数万的黄巾军人头也被做成京观震慑四方宵小。原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政权也很快在地方豪强势力崛起、群强割据的局面中迅速丧失对地方的控制,最终随着汉献帝刘协的“禅让”,成为了中华文明辉煌历史的一部分。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演义》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s/1CZNlO9QgmvDQ2nDzlsB4JA
提取码: p9pe ?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张角(?--184),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在汉代十分流行的谶纬之学也深有研究,对民间医术 、巫术也很熟悉。
建宁年间(168---172), 他带着两个弟弟,首先在灾情特别严重的翼州一带开始传教活动。灵帝熹平年间(172---178),他在大量招收学生 、培养弟子 、吸收徒众的基础上,创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为我国道教的早期教派之一,以推翻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建立太平社会为己任。 其主要特征是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太平道的纲领、目标、教义、称号、教区组织、口号、宗教仪式、活动内容、传教方式等,皆据《太平经》而来。
他到处散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根据《太平经》“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自称大贤良师,为太平道的总首领;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张宝则自称大医,亦为太平道的首领之一。凡太平道成员及其信徒,若犯有过失,只要跪拜在首领面前,承认错误,保证不再犯,便给以宽恕。
张角常持九节杖,在民间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加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并以此为掩护,广泛宣传《太平经》中关于反对剥削、敛财,主张平等互爱的学说、观点,深得穷苦大众的拥护。张角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宣传教义。发展徒众,“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太平道势力遍布青、徐 、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徒众达数十万人。主要是穷苦农民,也有城镇手工业者.个别官吏、甚至宦官。张角将教徒划分为三十六方(教区组织),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渠帅负责。
在此基础上,张角又按《太平经》中“顺五行”的思维方法,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选定于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举行大起义。张角还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响亮口号,欲说明按照万物兴衰、按照朝代演变的规律,汉王朝(苍天)大数已尽,作为土德(土色黄)、黄天的代表,太平道应当取代汉王朝。在二月初,各方首领及信徒便已着手准备。他们用石灰在洛阳的市门及州郡官府墙上书写“甲子”等标语口号。
一大方的渠帅马元义首先通知荆州、扬州的信徒数万人,到邺(河北临漳)城集中,准备起义。于是,其分管的信徒们便已开始向邺城集中。马元义还多次到京城洛阳约定宦官中常侍封 、徐奉为内应,在三月五日里应外合,一道起义。
大约在预定起义日期的前十天,即二月十五日前后,太平道的一个信徒、济南人唐周上书官府告发起义之事。于是,朝廷紧急捕捉马元义,车裂于洛阳;并紧急动员各种力量,捕捉诛杀张角信徒一千余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张角及其家人。
张角等发现事已败露,即用各种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起义。起义时,义军首先将抓获的贪官杀了祭天。起义时,张角军皆头裹黄巾 ( 黄天的象征 ),时人称之 “黄巾军”。起义后,张角依据《太平经》中关于“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的理论,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其弟张梁自称“人公将军”。
起义开始后,群众纷纷响应,或入伍为信徒,或送粮送衣,义军发展很快。义军攻克城镇后,往往烧毁官府,杀贪赃官吏,将其财产分给百姓。贪官污吏平时作威作福,一闻义军到来,便吓破了胆,如同丧家之犬,多已逃之夭夭。旬日之间,天下震动,京师震动。
但由于黄巾军的主体是农民,组织不够严密,在政策和策略上普遍掌握不够 好。他们除了攻打官府外,还普遍攻打豪强、士家及各种有钱人家。于是,豪强、士家都迅速站出来,配合官府义军。起义约十个月后,黄巾军主力败于官府、豪强的联合。不久,张角也在这期间病死。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震撼了东汉王朝的根基,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也奠定了道教今后主要在社会下层传播、发展的历史格局。
黄巾农民起义战争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至初平三年(192年),巨鹿(郡治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人张角等领导的反抗东汉王朝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致使大批农民沦为奴婢或徒附(农奴),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统治阶级内部,外戚与宦官相互倾轧,交替把持朝政。外戚与宦官的专权又阻碍了朝廷中士大夫的升迁,引起士大夫同外戚、宦官间的激烈斗争,酿成东汉后期的两次“党锢之祸”,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危机。由于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村经济凋敝,广大农民苦不堪言,不断举行起义。灵帝中平元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农民大起义,是农民反抗斗争的总爆发。光和年间,张角奉事黄老,以《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传教,号称“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为徒众画符治病,并分遣弟子周行四方传道,深得农民信任。10余年间,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8州。张角部署道徒为36方(部),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统领。中平元年春,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皇甫嵩传》)为政治口号,号召起义。36方几十万义军同时举事,声势浩大。因起义军以头裹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起义之初,义军节节胜利:河北黄巾军生擒皇族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南阳(郡治宛,今河南南阳市)黄巾军斩杀太守褚贡,围攻宛城;汝南(郡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黄巾军败太守赵谦于召陵(今河南漯河市东北);广阳(郡治蓟县,今北京市西南)黄巾军攻杀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起义军主力很快形成三大军事中心: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率主力活动于冀州(州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南)的广大地区,张角、张梁驻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张宝屯兵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成为领导起义的中心;张曼成自称“神、卜使”,率南阳黄巾军屯兵宛城,成为南方的黄巾主力;波才、彭脱领导的黄巾军,控制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汝南、陈国(治所今河南淮阳市)一线,成为东方的黄巾主力。此外,还有卜已等领导的黄巾起义队伍,分别活动于东郡苍亭(今山东阳谷东北)。各方黄巾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京师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为镇压义军,灵帝下令大赦党人,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在军事上则动员全国兵力,分头进剿。以外戚何进为大将军,统率左、右羽林军,屯兵洛阳,拱卫京师;并星夜调兵进驻洛阳外围的函谷、广成、伊阙、大谷、?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大军事关隘,以加强京师外围防御;命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率步骑4万余人重点进攻颍川黄巾军;北中郎将卢植率北军五校士和地方官军进攻河北黄巾军;南阳一线仍由地方官军防守。官军进攻重点首先指向直逼京师洛阳的颍川黄巾军波才部。中平元年四月,波才率部击败朱儁,进围皇甫嵩于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后因缺乏作战经验,依草结营,会大风,皇甫嵩乘夜顺风纵火,义军溃败。皇甫嵩又会合朱儁、曹操三军合击,义军数万人被杀(参见长社之战)。皇甫嵩、朱儁乘胜进击汝南、陈国黄巾军,败波才部于阳翟(今河南禹州),波才战死;又败彭脱部于西华(今河南西华南)。八月,再败东郡(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市西南)黄巾军卜已部于苍亭,屠杀义军7000余人,卜已亦被俘杀。东郡、汝南、颍川三郡黄巾主力覆灭。张曼成指挥南阳黄巾主力进攻中原战略要地宛城,遭南阳太守秦颉抵抗,张曼成战死。赵弘继为统帅,攻克宛城,部众发展至10余万人。六月,朱儁部在击灭颍川黄巾军后,转攻南阳黄巾军,与荆州刺史徐谬、南阳太守秦颉合兵1.8万余人围攻宛城。黄巾军奋死坚守,两月不下。朱儁见城坚难攻,退兵诱敌,暗中设伏。黄巾军不明虚实,出城追击,遭官军伏击,损失惨重,被迫退守宛城。终因主力被歼,危城不守,余部在孙夏率领下于十一月向西鄂(今河南南阳市东北)附近的精山(今河南南阳市西北)转移,朱儁率军追击,孙夏等万余人战死,南阳地区黄巾主力被击灭。颍川、南阳两地的黄巾军被镇压后,统治者又将作战重点指向河北。因卢植率军全力围攻广宗三月不下,灵帝改派东中郎将董卓接替卢植,亦为张角大败于下曲阳。十月,东汉王朝再调皇甫嵩为帅,进攻广宗。适值张角病死,黄巾军失其主帅,士气大挫。皇甫嵩乘势突然发动夜袭,义军仓猝应战,张梁等以下3万余人战死(参见广宗之战)。十一月,皇甫嵩挥师转攻下曲阳,张宝战死,全城10余万人被杀(参见下曲阳之战)。至此,黄河南北的几支黄巾军主力已先后被官军及地方豪强武装各个击破。但黄巾军余部仍然坚持斗争。中平五年二月,北方黄巾余部在郭太(一名郭大)领导下于白波谷(今山西襄汾永固镇)重举义旗,号为“白波黄巾”,攻太原、入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击败董卓大将牛辅的进剿;五月,马相、赵祗自号黄巾,起义于四川绵竹(今四川绵竹东南),连破益州(治今四川广汉北)、犍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嘉陵江北岸)等郡县,控制了益州大部地区;同年十月,青徐黄巾军复起,攻北海(治今山东昌乐西北)、入兖州(辖今山东西南部)战寿张(今山东东干西南),坚持数年之久。但由于各部义军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终被各地豪强各个击破,先后败亡。东汉政权经过黄巾起义,迅速趋于瓦解。
点评: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宗教掩护下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战争,为后来的历次农民起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巾农民起义战争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即消灭东汉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这对号召和团结人民参加起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利用宗教形式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麻痹了官府,积蓄了力量,为举行起义作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第三、起义计划制订得比较周密、具体。所谓“内外俱起”、“八州并发”就反映了这一特点。尽管后来由于叛徒的告密,使这一起义计划的实施遇到很大的困难,但经张角果断处置,它基本上还是得到了落实,从而给东汉王朝以沉重的打击。第四、斗志坚决,宁死不屈,敢于攻坚,勇于牺牲,以此向天下昭示了起义将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气节。但是黄巾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因此提 不出更具体的策略方针;它没有建立起后方基地和有组织的战斗部队,因此部队保障受 到限制,战斗行动受到掣肘;它缺乏统一的指挥和互相的配合,各自为战,因此造成战 区上的孤立、分割态势,以致为敌占优势的主力军所各个击破;它不懂得在敌强我弱形 势下采取运动战、游击战等机动作战形式的重要性,因此热衷于城池的攻守,将起义军 主力胶着于一地,同敌人打硬仗、拚消耗,直至耗尽自己战斗力而被击败。所有这些, 都是起义军在战略上和作战指导方面的严重失策,也是直接导致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4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