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房玄龄:谋划玄武门之变的唐初名相政治家

溪黄草 2023-07-27 15:58:27

他,名列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五,虽不敢象魏徵那样敢于扯着太宗衣袖拼死直谏;也没有如尉迟恭那样一把钢锏横扫千军的威武,但在初唐之际,可以说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他就如同一部永动机一般,从不停歇地处理着一切日常杂务,默默地奉献着。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勋业,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和其它贤良一起,辅佐着太宗皇帝,托出了一个伟大的名词:贞观之治,他叫房玄龄。他为相二十余年,是初唐政坛的常青树,不倒翁。他是玄武门之变主要策划人,助太宗上位,功莫大焉,但他居功不自傲,为人谨慎,吏事娴熟,夙夜勤强,任公竭节,兢兢业业地为大唐帝国燃烧了自己。房玄龄是以命世之才,善建嘉谋而著称的,世有“房谋杜断”之誉。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历代伴君之相,少有善终,为相时间亦不会很长。道理很简单,一个宰相当久了,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如果再结党营私,就会对皇权造成威胁,皇帝必将除之以绝后患,除非你是如诸葛亮、曹操一般的权臣。而这房玄龄一干就是二十年,久掌中枢且能善终,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山东济南人,早年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余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70岁去世,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他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耳濡目染,颇承其父遗风。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18岁时即进士,可谓少年得志。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即使凌烟阁排名在他之前的杜如晦,都是经他举荐以后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帮助李世民谋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在追随唐太宗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他出入生死,亦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他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房玄龄精通典制政令。贞观初年,时值天下初定,朝章国典还很不完备,他与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规模以及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他们二人所制定,在当时获得美誉。在修定律令方面,房玄龄秉持“审查并确定法律和命令,将宽厚平和做为宗旨”的思想,简化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后有唐一代都没有发生过多大变动。隋唐之际有三大集团,即关陇门阀、山东高门和江南华族,房玄龄和李世民正是山东士族和关陇贵族的代表性人物。房玄龄以其敏锐的眼光认定,这关陇集团中的李世民身上的特质,足以拥天下,便下定决心随其左右,他的依附对山东士族集团起了表率的作用。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样,他是个“三怕之人”,即怕同僚、怕老婆和怕皇帝,怕皇帝这个很正常,这怕老婆嘛,也属可以理解之事;但房玄龄位居相位,如何会怕同僚呢 初唐的天空那可真叫是群星荟萃,魏徵、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地一大群,他们人人都是个性张扬,激情四射,但这么大一群人共事,其中必定会有不同政见,会产生碰撞,以至于因恼怒而形成怨恨。这时,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来对他们中间的矛盾进行调和。房玄龄为人谦恭又低调,思考的时候,他谋略细密;争辩的时候,他和蔼可亲;吵架的时候,他豁达大度。他不与任何人为敌;他同任何有能力的人为友。可以说人人都攻击过他,人人都可将那无名火发泄到他身上,他是朝中著名的“出气筒”,面对这些,他都是一笑而过,心中不存任何芥蒂,他是个实实在在的雪人儿。其实,他并不是怕同僚,而是心胸开阔,坦荡谦和;他洞明世事,顾全大局;看似隐忍委曲,实则大肚能容;正是这一特征,使他能创下辅佐明君时间最长的纪录,比那孙子辈的李林甫还要长呐。房玄龄对同僚温和谦让,回家更是谦和得“无限极”了。他是有唐一朝著名的“粑耳朵”,一生不纳妾,我估计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为家中有个“河东狮吼”的悍妇。连李世民都为他打抱不平。于是将一杯“毒酒”和两个美人送到悍妇那里,说你要么收下美人要么喝下毒酒。谁知这悍妇一仰脖子就把“毒酒”喝下,把这皇帝吓了个“抑板”。当然,那不是毒酒,而是李世民准备的一杯醋。从此,在我们的词库中就多了个“吃醋”一词。凶哈,行事如此,怕只有胡适老婆江冬秀能媲美。这怕皇帝嘛就更正常了,对这手握生杀大权之人,谁个不怕,特别是后来的李世民,皇帝当久了,刚愎自用,急躁任性的毛病就显现出来了。可能是被如魏徵这样傲骨铮铮的人顶撞惯了,他也需要一个发泄的地方,于是,这房玄龄很自然地成了不二之人选,他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一句“臣知错了”了事。有一次他被李世民雷霆震怒地一顿暴骂后,让他回家待罪,等候处理,他却没事人儿一样,回家后平静地让家人把房间收拾干净说,一哈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果然不久,这李世民一脸羞愧地来接他回宫。两人又携手上车,好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一样。这就是房玄龄,可以说是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如此地性情温和、通达睿智,将初唐的君臣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共同完成了名垂千古的贞观大业。历代对房玄龄的评价是相当之高,后世史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李世民虽然经常骂他,但是也肯定他是:“器范忠肃,识具明允,才称王佐,望乃时英。霸国爰始,预经纶之业;鼎命维新,赞隆平之化”。明刻本《历代古人像赞》曰:“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房玄龄:唐代的第一贤相,辅佐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康,从而开创了大唐盛世,史称「 ”贞观之治”。但实际上,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番伟大的成就,离不开一位贤相的辅佐,他就是房玄龄。 房玄龄家门显赫,出身更是士族之家,他的父亲房彦谦,为人好学,通晓《五经》,是魏、齐当地有名的学者。而房玄龄自幼也耳濡目染,小小年纪便聪慧过人,能够写出诗文,房玄龄博览经史,还学得了父亲的一手好书法,尤其擅长草隶,后来年仅十八岁的房玄龄更是中了进士,先后担任了羽骑尉、隰城县尉等职务。 隋朝末年,天下战乱频繁,当时唐国公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从渭北前去投靠秦王李世民,他多次跟从李世民出征,为他出谋划策,担任了秦王府记室参军的职务。之后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他全心全意地筹谋军政方面的事务。 但凡每次攻灭一方的军阀势力,军营当中的人们都想要先搜求财货,唯独只有房玄龄首先想到收拢人才,他将那些有谋略或者是勇猛善战的人安置在自己的幕府中,并在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从而为李世民招揽了许多人才。 房玄龄为李世民效力十多年,这期间他一直掌管着军营事务,也正是他帮助李世民在作战中接连取胜,而当时唐高祖李渊对房玄龄也是颇加赞赏,他对身边人说:「 ”房玄龄为人机敏,能够承担重任。每次他为秦王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们的心理。哪怕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他们正面对面说话一样。” 武德九年,房玄龄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从而顺利帮助李世民夺得帝王之位,事后李世民更是称赞他「 ”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后来李世民论功行赏,房玄龄因功进爵被封为邢国公。 在李世民即位后,虽然房玄龄位高权重,但他仍然居安思危,为国家治理大事殚精竭虑,进而帮助太宗更好地统治天下,并且房玄龄十分重视吏治,他认为吏治问题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而官吏清廉正是治国的要道。 在选拔官吏的问题上,房玄龄实施简政策略,减少冗杂的官吏,使得国家的开支大大减少,除此之外,房玄龄精减官吏这种的做法,改善了自隋末以来官员繁多,百姓人口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朝廷部门之间官员们的办事效率,同时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因此后世的人们都拿房玄龄来作为贤相的榜样。 此外,房玄龄不仅精简官员,而且在修定律令方面他也做出了一定改变,房他秉持「 ”审查并确定法律和命令,以宽厚为宗旨”的思想,简化律令,去除了隋朝留下来的的严酷刑法。而且自从房玄龄更改过律令后,唐朝的律令在几百年里都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动,可见房玄龄贡献之大。 虽然李世民是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但如果没有房玄龄为他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李世民很难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正是房玄龄制定的这些政策和律令,使得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生活太平。而在后世史学家评论唐代那些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由此也可见房玄龄的地位之高。

无悔华夏渔樵问答8月18日答案是什么


无悔华夏手游中渔樵问答每天都会更新不同的问题,那么8月18日的答案是什么?相信还有很多小伙伴不清楚,对此深空游戏小编特地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详细内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无悔华夏渔樵问答8.18答案详解
1、今日考题:648年,一代名相房玄龄逝世,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开创盛世,被后世称为?
2、选项: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大中之治,元和中兴
3、正确答案:贞观之治
4、答案解析: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无悔华夏渔樵问答8月18日答案介绍的分享已经结束,想要浏览更多资讯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深空游戏,轻松掌握热门动态!

“房谋杜断”是指谁,典故是什么?

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计谋,传为美谈。后人因以房谋杜断喻指同心协力,配合默契,同掌朝政,谋划国家大事。元雅琥《上执政政四十韵》:“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萧规曹随)。

房玄龄(579-648),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参与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他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谋臣。后封梁国公。曾受诏重撰《晋书》。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临机善断,官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为辅弼,订定各种典章制度。时人合称“房杜”。

李密传 翻译

李密传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皇帝看了(李密写的陈情表)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

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

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

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他)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

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李密)后来死在自己家中。

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

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此文出自唐代房玄龄所写的《晋书》。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何以李世民偏要选择晋书来写史论呢?

这主要因为西晋是个统一的王朝,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中原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长期对立。

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

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做主要研究对象(关于陆机、王羲之的史论,主要着眼于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属于另一种情况,姑置不论)。

宣帝、武帝二纪的史论,虽然比较笼统,没有触及晋朝治乱兴衰的实质,但它指出司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处广以思狭”,“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这些评论总算是看到了一些现象。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写成。

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历时不到三年。

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其余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风之手;修史体例,是敬播拟订的,没有流传下来。由于李世民(唐太宗)曾给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一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又题“御撰”。

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相公庄镇房庄)人?[1]??。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

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3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