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坐上皇位没多久,就开始效仿前人大封藩王。
他想以血缘关系作纽带,派自己的儿子们去镇守全国各地。指望这些得到分封的藩王在危难时刻拱卫京师安危。
但精明果断的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他奠基的这个封藩制度,却成为了大明朝提前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临死留下遗嘱,让其长孙朱允炆接班成为建文帝,
朱允炆上位伊始,就听从谋臣建议,为巩固皇权而大力削藩。
结果削藩不顺,惹得其四叔燕王朱棣接竿造反,发动了所谓“靖难之役”,建文帝也因此丢了皇帝宝座。
朱棣当上“永乐”皇帝后,先是为了稳定局势而安抚各地藩王,随后竟下旨削去了所有藩王的兵权,让他的藩王兄弟们变成老老实实享受富贵的“地主”。
猪肚的用意很明显:藩王可以有钱,不能有兵有势,想要学他那样:“造反”“靖难”,绝不可以。
仔细分析可知,明代的藩王分两个系列:朱元璋分封的儿子们算一个系列;朱棣及其后代皇帝分封的是另一个系列。但总的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
有资料统计:朱元璋一共分封了25位藩王。其余都是朱棣及其他的后代皇帝分封的藩王。
除去绝嗣、撤藩和被迎入宫中为帝的,大明王朝历代皇帝共册封藩王68位,追封20位。
这其中有5位承继大统,即燕王朱棣、郕王朱祁钰、沂王朱见深、裕王朱载垕、信王朱由检;
被追遵为皇帝的1位是兴王朱祐杬;
因惹事非被废掉或无子而除封的计有29位。
截止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有33位藩王。
朱元璋设立藩王制度的初衷,是想让藩王们拱卫边疆和京都。朱棣从侄子手中夺位后,为防止别人效仿他,完全将藩王兵权剥夺,不再用他们拱卫京都。
虽然藩王没有了兵权,但“世受皇恩”的优宠国策始终都在,朝廷一直用俸禄养着他们。
“明朝诸藩,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宗室不能参与政治,也不能参与士农工商四民之业,但每年都能得到大量的俸禄。”
这帮藩王爷太们被限制自由,未经皇帝允许不能擅离藩地,于是便疯狂繁衍人口,大肆兼并土地,就地敛财致富。
明王朝历经二百多年传承,后期的王爷贵族达到数万人。而朱家有血缘的后代则繁衍到几十万。甚至有文章称,朱元璋的后人多达一百万以上。
到了明朝末年,这些以藩王为首的宗室,已经成了国家巨大的财政包袱,
据《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介绍,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为1850余万两白银,而其中宗藩俸禄开支就高达550多万两,比例接近百分之三十。
另一方面,这些皇族宗室不但吃国家俸禄,而且还享有不纳税特权,因此都大肆吞并土地,致使国家收入锐减。
此时,朱元璋的这些后代,已经成了啃食王朝大厦的大嘴蛀虫,他们坐吃国家,毁掉基础,让朱元璋预想的“千秋大业”尚不足三百年就蹦出了“截止符”。
朝廷的腐败、藩王们的贪婪剥削,促燃了明末的农民起义的烈火,起义军刀锋所指,自然是蜕变为剥削阶级的朱家皇族。
处于明末乱世的一些宗室,也是左右为难。
他们一不能养兵掌握军队,二不能随意离开藩地,只能坐以待毙。还有的是坐看朝廷笑话,不愿出一点财力支援军队镇压民变。
崇祯五年在河南南阳府袭封唐王的朱聿键,看到农民大起义陆续爆发后,向朝廷要求借兵3000前去参与镇压,崇祯帝怕其他藩王趁机叛乱而予拒绝。
朱聿键一时兴起,便自行在南阳招兵数千,亲自寻找农民军作战,结果被打得大败。
朝廷因他违反祖制国法而降罪,把他废为庶人,囚居于凤阳老家。
明末宗室中著名的福王和蜀王,在藩王中是数一数二的富贵。但当得知朝中有人要求他们把钱拿出来犒赏军队来抵御农民军时,这两位王爷立即变成了“铁公鸡”,干脆一毛不拔。
虽然对付朝廷和地方官吏可以“耍赖”、“使横”,但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义军面前,藩王们就一文不值了,都落得人财两空,遗臭万年。
回到本篇的主题,不妨来看看李自成和张献忠分别杀掉了明末多少位藩王,他们都是谁
一、被李自成杀掉的藩王大致有十二位:
封地西安府的末代秦王名叫朱存枢,李自成攻破西安后,朱存枢当了俘虏并被处死。
封地太原府的名为晋王。李自成攻陷山西后,末代晋王朱求桂也是被俘虏后处死。
封地开封府的为周王。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李自成率兵围攻开封时,朱恭枵贴出告示,宣称“杀贼一人者,赏黄金50两”。
这一招起了作用,使得李自成久攻开封不克,只好暂时撤兵。
转年四月,李自成发兵再围开封,决河水灌城,淹死数万人。城终被攻破。而朱恭枵及其家眷幸运被明军救出,但不久忧愤死去。其孙南走,也死于广州。
朱恭枵是藩王中比较有血性的一位,属于间接死于李自成之手。
封地在大同府的代王,其始封祖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桂。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兵马攻入大同,末代代王朱传 以及他的全宗都被诛杀。
肃王,封地在兰州府,始封的祖辈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楧。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兵马进攻兰州府,末代肃王朱识鋐毫无防范。走投无路之下,他选择屈膝投降。但李自成毫不怜悯,下令将朱识鋐及全宗室全部诛杀。
封地在甘肃平凉府的韩王,始封祖先是朱元璋儿子朱松。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陷平凉,末代韩王朱亶塉王府上下尽被屠灭。
分封在彰德府的赵王,祖辈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燧。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彰德,末代赵王朱常 被俘虏后斩杀。
崇王封地在汝宁府,这一支系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后代。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攻下汝宁,俘虏末代崇王朱由樻,封他做襄阳伯。因朱由樻不从命而被杀死。
沈王朱迥洪,封地在潞州府。潞州被李自成攻破后,沈王府即被屠灭。年纪尚小的朱迥洪被掳走,从此下落不明,恐是凶多吉少。
庆王朱倬纮的藩地在宁夏,李自成起义军席卷宁夏时,银川府被攻破,朱倬纮被杀死。
有关明末福王朱常洵的结局下场流传很广。
福王朱常洵封地在洛阳,他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
据传明神宗很喜欢此子,当时还打算把他被立为太子。只因群臣反对才作罢。
明末之际,朱常洵作为崇祯帝的叔叔,曾显贵一时。
这位从小娇生惯养的朱常洵,坐在福王位上,终日陶醉酒席,对明末农民战争的威胁毫不在意。
当时洛阳守城军民怒言:“洛阳王府富于皇宫,神宗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却让我们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贼手,何其不公!”
这期间,有人劝朱常洵开府库赈济饥民,但视财如命的他,根本不理睬。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府。福王朱常洵慌忙与女眷躲入郊外迎恩寺避难。但很快就被义军寻迹抓到,押回城内。
朱常洵实际是酒囊饭袋、软蛋一个。他见了李自成立刻跪地叩头求饶。
传说李自成看着这个哭喊饶命的肥王爷,冷笑一声。令手下把他绑起来,脱光衣服里外洗净,然后弄来几头梅花鹿宰杀,与福王一同汇在一口大锅里共煮,名为“福禄宴”,供将士们享用。
二、被张献忠杀掉的藩王有七位:
封地武昌府的为楚王。张献忠兵马进攻湖广,很快拿下武昌,末代楚王朱华奎被抓。张献忠命将其一家驱赶到江边,强令投水自尽,老少妇孺无一幸免。
史载,张献忠“尽取楚王宫中金银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还笑着骂道:“有如此赀财而不设守,朱胡子真庸儿!”
蜀王封地成都府,张献忠攻陷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与妃妾们吓得投井自杀,全宗活着的人则都被杀。蜀王府随即被张献忠作为皇宫。
在明末藩王之中,蜀王朱至澍最富有。但听闻是张献忠发兵入蜀的消息,朱至澍只吝啬地拿出二万两银子劳军。
崇祯帝在京城自杀后,蜀中官员推举朱至澍为监国,他却搪塞推迟,不堪大任。官员们请他出资募集兵马,又被他严词拒绝。
张献忠攻破成都城后,下令把已经井自杀的朱至澍打捞上来,亲手对他的尸体连砍数刀,而后扔尸江中。
封地在武冈府的是岷王。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下武冈,末代岷王朱企崟和全宗人全部被杀。
襄王的封地在襄阳府,其始封祖辈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墡。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出其不意攻袭襄阳府。破城后,诛杀了末代襄王朱翊铭及贵阳王朱常法,并放火焚烧城楼,焚其尸体。
荆王封地在蕲州府。崇祯十六年正月,张献忠攻陷蕲州,末代荆王朱慈烟被杀死。张献忠派人尽掠王府财宝而去。
封地在汉中府的瑞王,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朱常浩。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攻下汉中府,朱常浩被俘虏后遭杀头。
惠王的封地在荆州府,他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朱常润。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攻进长沙,朱常润在战乱中被杀。
三、余下的朱元璋后代宗室的王爷们皆被入关的满清朝廷除掉。
前面叙述的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起义军杀死的明末藩王,看起来杀得十分血腥,人头纷纷落地,但只是一部分。最终下手斩草除根的,是入关后的满清朝廷。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以朝廷的名义发出两道谕旨。
第一道谕旨明确说:“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于明,且为明报君父之仇,自古取天下之正,未有如此者!”
不久,在幼年顺治帝的《登极诏》中,多尔衮又颁发第二道谕旨说:“前朝宗室首倡投诚、先来投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以昭朝廷兴继之意。”
康熙帝继位后,颁发第三道谕旨说:“如朱明宗族改易姓名隐藏逃避者,俱令回籍,各安生理,勿仍前疑惧。”
在满清朝廷“情真意切”的感召下,残存的明朝宗室纷纷主动向投向清朝怀抱,
清朝最初给予他们的待遇着实可以,但只要有一点是非借口,他们都难逃一死。
顺治三年(1646年),朝廷以“私匿印信”为借口,下旨杀死鲁王、荆王、衡王世子等11人;顺治五年,又杀掉周王、晋王、德王、潞王等人。
仅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五年间,清朝皇家陆续杀掉明代郡王以上的宗室50多位,而且对他们的家室也全部诛杀,致使一万多朱家的血脉被根除。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不好说,史料里没有太详细的记载。也就南明时期还在抵抗的,比如挑头的四个小皇帝这种,比较有名的,被清军干掉了。
大部分的明朝藩王,都被李自成张献忠干掉了。光山西一个省,朱姓子孙就被杀了一万多。
明朝末年的藩王数量十分巨大,而且占有全国多数的土地,一些藩王,比如福王,甚至还享有一定区域的盐铁专卖权,可以说富得流油。
当年朱元璋实行这个制度,本意是让自己的子孙不要像自己一样过苦日子。虽然朱元璋对于臣子极尽刻薄,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谓是溺爱至极。
朱元璋规定,凡是朱氏宗亲,都能获得朝廷优厚的俸禄,俸禄包括银子和田地,亲王每年的禄米,每年可达1万石,除此之外还会赐予一百顷以上的田地。
朱元璋实行这一政策的本意在于赡养子孙,但他所没有料到的是,到了明朝末年,他的子孙已经多达数百万,以至于成了朝廷巨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亲王没有政治权力,不需要工作,但却拥有极高的经济特权,这使得他们成了朝廷身上的蛀虫,是大明王朝最大的痼疾。
这些亲王的财产有多少?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河南地区在万历六年时,以福王为首的九位宗室藩王大概占有河南田地的十分之一,其中福王由于颇受万历宠爱,竟然拥有田地3万顷,还获得了河南部分地区的盐铁专卖权,可以说是富可敌国。
仅仅这九位王爷就占了河南十分之一的土地,这还不算其他聚居在此地的其他较小的亲王,保守估计,朱氏宗亲占有的土地至少占据当地的三分之一。
明朝末年,由于小冰河期到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打击,贫富差距在此刻顿时暴露无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缩影。
在比如蜀王和楚王,虽然家里钱财堆积如山,依然不肯为国家出半分力,最终全都落入了张献忠手里,史料记载,张献忠从他们家中搜刮出的财宝达金银数百万,载数百车不尽,足见其富裕。
对朱氏宗亲的纵容更显出崇祯皇帝的愚蠢和软弱,在国家即将灭亡之际,依然供养着这些寄生虫一样的家伙,耗尽了国家的财政,以至于明朝由于无力赈灾和筹集军费而亡于李自成和满清之手。
中国封建几千年下来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朝代。中后期许多皇帝不上朝,可国家机器依旧正常运转;明代的历史上,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有三位是藩王承继大统。有的励精图治,也有的含恨千古。分别是永乐,嘉靖,崇祯。他们三人所做的历史贡献都不一样,后代的评价也不相同。
第一位:永乐大帝朱棣
1:人物生长经历,从小就与众不同,不得朱元璋喜爱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能力最出众的一个皇子。出生于1360年,那时候正好是陈友谅和朱元璋决战关键时刻。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老二为秦王,老三为晋王,老四朱棣为燕王;洪武九年,朱棣十六岁,朱元璋让他们到中都凤阳城;洪武十三年,正式分封北平。朱元璋一生有20几个儿子,不可能龙生九子,每个都那么优秀。其中秦王,周王,鲁王表现最差;晋王,燕王等表现的很优秀,晋王能打,燕王能干。可朱棣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眷顾,老朱最疼爱的首先是太子,其次是宁王晋王。我们电视剧上看到朱元璋多么疼爱朱棣,那是后面他当皇帝编纂的。
2:从小的时候看出他是军事奇才,仅用了四年推翻建文
洪武23年的时候,朱元璋让晋王和燕王二人一起出兵征讨北元,当时的部将乃儿不花经常率兵扰民。晋王虽然能打仗,这次也是无功而返;反过来看燕王,他坚持往北追,逼迫北元大将乃儿不花投降。结束后也没有过多的责怪晋王,这次朱棣可谓是小试牛刀;等到朱元璋死后,朱棣的侄子朱允炆登基为帝。他一上台听信大臣建议弄削藩,燕王朱棣靠装疯蒙混过去。最后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推翻了建文夺取了天下。
3:在位8062天,没有浪费过一天,所成就的功业不愧为“永乐大帝”
根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在位的22年8062天里,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他一生所成就的功业让人看到不得不佩服他,文治武功处处碾压侄子建文,事实证明让朱棣当皇帝的选择是对的。如果明朝按照建文的套路走,绝不可能有276年。
第二位:嘉靖帝朱厚熜
1:天上掉馅饼,堂兄死去,自己意外走上皇位
明朝争议最大的皇帝莫过于嘉靖帝,他在位期间几十年不理朝政。原本他只是一个小小藩王,是兴献王朱佑沅的次子。小的时候就机敏过人,他父亲教他读诗几遍后他就能倒背如流;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日,明武宗皇帝驾崩。由于死的时候不到30岁没有子嗣,只好在近亲的这一脉中选择继承人。“朱厚熜”的父亲是爷爷明宪宗的第四子,这一支关系最近。于是在内阁大臣杨廷和等人的安排下,朱厚熜承继大统。
2:十几岁就气度不凡,通过“大礼议”之争见证嘉靖皇帝非凡智商
明朝的皇帝最有能力的莫过于朱元璋父子,他们二人励精图治雄才大略勤政爱民。可是要论智商的好和后代嘉靖相比,还真的很难说。正德十六年五月27日,朱厚熜正式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嘉靖。嘉靖皇帝硬是要把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坚决抗议,可以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叔父,弘治皇帝必须是亲生父亲,承继大统才有理。经过三年半的政治斗争好,老谋深算的杨廷和最终败给了小伙子朱厚熜。
3:虽然几十年不上朝,但不代表是傻子
嘉靖皇帝这个人很难去评价他,虽然智商很高。几十年不理朝政是他的硬伤,可边关大事朝中大局依旧没有逃出他的手掌心。海瑞,戚继光都是嘉靖时期涌现出来的人才,一个是著名的清官,另外一个是著名的边关大将。由于他崇信长生不老之术,为后世所诟病。最终自己也是服用丹药过多,60岁的时候猝然去世。
第三位:崇祯帝朱由检
1:哥哥朱由校落水不久死去,自己意外得到皇位
朱由检是泰昌帝朱常洛的第五子,父亲不受祖父待见,自己和哥哥天启也是如此。天启七年,天启皇帝朱由校有一次突然落水,不久病重。临终前把弟弟朱由检召到跟前,于是最后他顺利承继大统。临死前对弟弟说道:“魏忠贤这个人还是有一定作用,你凡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2:继位之初铲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为明朝覆灭埋下祸根
朱由检并没有理解朱由校所说的话,意思就是说魏忠贤的存在让国家形成了团结的共同体,才能抵御外敌。他上位后除掉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这时被打压的东林党乘势崛起,一定程度上为明朝覆灭埋下祸根,不过主要原因不在其次。
3:内忧外患两线作战之际,即使通宵达旦处理朝政,小冰河外加瘟疫也无力回天
崇祯皇帝和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都不一样,他非常想当中兴之主。可惜能力有限,恰好崇祯元年陕北地区大旱,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揭竿而起造反。外部又有女真清国施加的压力,内忧外患之际两线作战实在是兵家大忌。更要命的是明朝不但经历灾荒的小冰河时期,崇祯十三年,北方各地爆发了不同规模的瘟疫,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据统计,这场灾难使千万人去世,有的无家可归。清朝入主中原后,鼠疫等奇迹般消失。
明末的藩王们并非都是软骨头,面对危亡他们做出了各自的选择
由于陆续经历了燕王起兵靖难、汉王朱高煦图谋篡位、宁王朱宸濠之乱,明朝廷对待藩王的态度就是好吃好喝供着,像猪一样圈养在封地。到了明朝末年,分封在各地的一字藩王、二字藩王竟达上万之多,成为朝廷财政的巨大负担。他们中的大部分就是整日在王府饮酒作乐、醉生梦死。
少部分有心敢于担当、有心救亡的藩王,在看到唐王因起兵勤王而被崇祯废除王位,囚于凤阳皇族监狱后也逐渐心灰意冷。其实崇祯的做法也没什么错,他哪知道唐王到底是想勤王还是想趁机图谋不轨?只是如此一来面对明末的各路敌人,他们也只能在封地内等待自己的命运,他们经年积累的财赋也只能成为敌人的军饷。
但是随着崇祯于煤山殉国,天下大乱,对于未来的命运他们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投降,以期能苟延残喘;有的趁机作乱希望能过把皇帝瘾;还有的不甘江山就此倾覆,起兵一方想要保住祖宗的基业。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面对危亡,这些藩王们都是如何抉择的:
首先就是软骨头的投降派这其中有三个著名人物,福王朱常洵,面对李自成大军此人还守着财赋不愿意拿出来招募壮丁增加城防实力,最终成了李自成的福禄宴;襄王朱翊铭,面对张献忠此人磕头如捣蒜,希望能保住性命,最后被张献忠借了项上人头了了杨嗣昌;潞王朱常淓,被弘光邹太后封为监国,可此人却毫无担当,清兵一来就赶紧投降。此外还有许多被清优待政策所吸引,想要苟且偷安的,可安稳日子没过几天,就被以谋反的名义给集体咔嚓了!
然后是趁机作乱,图谋大位的。崇祯皇帝自杀殉国后,不少明宗室中暗中窃喜,妄图乘乱谋取大位。这其中靖江王朱亨嘉可以说是个典型代表。此人的先祖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无论怎么排他都没有继承大统的资格,偏偏此人有不甘平庸。遂于1645年八月初三在封地身穿黄袍,南面而坐,自称监国。纪年竟然用的是用洪武278年。而后感到广西兵马钱粮匮乏,就纠集一些乌合之众,妄图攻下广东作为根基。在率兵前进至广西梧州时,被两广总督丁魁楚的数千精兵平定。还有永历五年八月楚宗人朱容藩伪称监国天下兵马副元帅,以夔州为都,与永历相争。后在堵胤锡的劝说下,解散党羽归附永历政权。
最后就是那些努力想要挽救危亡的藩王们。这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键。此二人虽然也有过不顾大局互相争权,但是鲁王朱以海一直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战斗。隆武帝危难之时继位,称得上是南明最有能力、最有担当、最有战略眼光的一位皇帝。他最先认识到清是南明所面对的最大威胁,因而提出连寇抗虏的战略;又主张联合李自成余部与大西军余部共同抗敌,相信在他的支持下顺军余部必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除此以外还有被洪承畴平定的有长乐王朱谊石、瑞安王朱谊防、金华王朱由产、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谊贵等人领导的抵抗武装。还有被拥立坚持斗争的,如联络蕲黄四十八寨的樊山王(抱歉那个名字实在是打不出来);如顺治五年(1648年)被皖西飞旗寨拥作首领领导抵抗运动的朱统倚。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宁藩石城王后裔;如在抚州城战死的永宁王(还是打不出来);如在江西起兵的宪宗第六子的六世孙益王朱由本(终于能打出来了)……
不管他们如何选择,碰上了一个本身不争气的南明,最终大明还是成为了历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3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杨国忠是如何把安禄山逼急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