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由来已久。老百姓重视过春节,这个习俗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以此来庆祝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老百姓过春节都是热热闹闹的,那么古代的皇帝是如何过春节的呢 和我们普通老百姓又有什么不同呢
远在上古时期,干支纪元法就已采用,并把立春作为岁首。只是在早期正月的时间不尽相同。到了西汉武帝时期,才将岁首定为孟春正月一日。在古代,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过春节自然和普通百姓有些差别。比如皇帝要参加祭祀活动,祭祀也因朝代而有所不同。像秦朝要祭拜祖先、祭拜天地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在春节还要登上高处阅兵。唐朝的春节还会给官员们放假,皇帝也会暂停处理政务。有鞭炮放,有饺子吃的朝代是宋朝。这个时期,饺子已经真正流行开来。那时的鞭炮叫编炮,也是春节的习俗之一。噼里啪啦的鞭炮一响,不管是驱鬼也好,去除一年的晦气也好,都随着鞭炮声烟消云散了。
再看明朝的春节,明朝的春节都会给官员们放假,且放假时间能达到一个月左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庙会之类的活动,非常热闹。而在正月初一的这一天,皇帝还要祭告祖庙,举行大朝会。百官们要在这里进行朝贺,仪式非常庄重气派,就相当于给皇帝拜年了。除了百官们要向皇帝拜年,那些藩属国也要在这一天来向皇帝送贺礼,向皇帝进贡。等到仪式结束,就是皇帝和后宫嫔妃、皇家子孙之间的礼仪活动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清朝过年大多采用的汉俗。以勤奋出名的清朝,皇帝在过年的时候还是会休息的,也就是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休假,也叫“封笔”、“封玺”,但是正月初一就得上班了,这假期时间可以说是比较短了。而入关以后的皇帝休假时间就更短了,除了除夕不工作,大年初一就得上班。
再就是皇帝赐福的典制,打从康熙帝开始,过春节皇帝都要亲手写福字,写的第一个“福”要挂在乾清宫正殿,其余的都分给群臣们或张贴在宫廷里了。还有就是发红包、写对联、吃饺子之类的习俗了,和汉俗大体一样。大家今年的春节预计怎样的呢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自古以来,春节就是中华民族最珍视的传统节日。对于古代紫禁城里的皇帝来说,也不例外。
在古代,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正因如此,宫中过年有点特殊,有家和国的双重含义。
故宫过年到底是什么样的?宫灯挂起,年味渐浓。故宫博物院有1400多盏宫灯,无数器皿用于节日。2019年春节,这些文物通过“——故宫年夜饭”特展展出,重现昔日辉煌,首次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清代故宫年夜饭的场景。
让我们跟随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来到这个展览,走近“旧”宫中的“新”年。编辑器
[付娜项英]
除夕夜,故宫三大殿500多盏宫灯同时亮起。一时间,皇宫金碧辉煌,气象万千。
无论在皇宫还是民间,过年总有一些不可或缺的物品。比如腊八粥,除夕夜的饺子,还有春联,门神,农历。
人们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街门、家门两边贴上吉祥的红色春联。最常用的有:“日子增多,人长寿,春意盎然。”除了对联,还要贴门神、年画、钱。所谓“挂钱”,就是用红绿彩纸雕刻各种象征四季吉祥平安的图案,过年时贴在门楣上作为装饰。清宫里也贴春联,但和民间有很多不同。比如封宝的前一天,翰林院的官员奉命在宫门写春联。因为宫帖都是红色的,对联都是用白绢黑字写的,和民间的红纸不一样。另外,习惯上是腊月二十六贴,二月二日撤。有时候皇帝也会写春联,送给王公大臣。比如有一年的春节,送给汉朝大臣张,“年年平安,年年春快乐。”当时朝野纷纷效仿。
而且和宫训图、天灯、长寿灯一样,都是宫中独有的东西。这些节日表达了人们驱除邪灵、祈求安康的美好愿望,也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腊月二十四是民间所谓的“扫房日”,不过是宫里装灯笼的日子。这一天,清代丹宫左右两侧各装一盏“长寿灯”,丹陛下左右两侧各放一盏“天灯”。四根木杆上挂着八个金字福寿宝。除夕之夜,皇帝在保和殿赴宴前,内务府派人把宝莲取下来,摆上五色八角圆灯,在两廊和甬道的石柱上安装了灯。除夕夜,随着建设处领导“点灯”的声音,《火树星桥乐章》响在台阶上,故宫三大殿500多盏宫灯同时亮起。时光悠扬,灯火辉煌,宫殿巍峨,气象万千。
同时,从这一天开始,清朝皇帝在宫中行走,每经过一个门,都会放鞭炮驱邪,民间并没有。
【祭祀祖先,履行孝道】
清帝以孝治天下,祭祖是大年三十的重头戏。除夕前一天,清帝在祠堂前厅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
祭祖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中国人讲究谨慎,追求未来。在年底,人们记住他们祖先的美德,请求祝福,并宣传
清宫也重视这一习俗,有隆重的祭祀仪式。宁皇后宫内将设告解案,用以存放神牌、香烛、燃炉、跪垫等用具,以及陈的一只黄羊,以及关外进贡的麦芽糖等32种各种祭品。皇帝和皇后在主管太监的带领下,分别到佛、神、灶神面前烧香行礼。
以前普通人家常年供奉佛龛或神像,过年时不仅要拜佛还要祭祖。按照满族的习俗,祖先的像或牌位要供奉在房子的西墙,那里放着月饼、水果、各种蒸菜等。可以放在桌子上,有香炉,红烛等。这是高度尊重。清帝以孝治天下,祭祖是大年三十的重头戏。除夕前一天,清帝在祠堂前厅举行大典,意为祭祖。即把存放在祠堂中、后殿的努尔哈赤高、曾、祖、傅、努尔哈赤及以下皇帝的牌位,请到前殿一起接受礼物。仪式非常隆重。不仅清帝和陪同祭祀的官员要在前三天斋戒,届时午门还会陈列皇帝法驾滨书,敲响钟鼓,皇帝坐轿子出宫,所有文武百官都要在午门外集合。仪式中,礼部官员和太常寺向神供奉太牢、太堂等祭品。皇帝在祖先宝座前焚香,三跪九叩大礼。场面庄严肃穆。
【敦亲慕祖】
清朝的皇帝通常单独用餐。在除夕夜,他们与皇后和其他后宫佳丽一起吃团圆饭。
在中国,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日子。御所仅限于内外防御,后妃和皇族需要单独见面。大大小小的宴席和雨露的馈赠,表现了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皇帝与母亲、妻子、子女、宗室之间的亲属关系,也借机向世人树立了孝顺的榜样。
在清朝,皇帝通常独自用餐。除夕夜,他们与皇后和其他后宫佳丽一起吃团圆饭。皇家除夕家宴通常在干青宫举行,皇帝和他的后妃们各占一桌。皇帝本人用的是金龙宴桌,坐北朝南,两边是花瓶。皇后的酒席摆在皇帝主桌的左前方,其他妃嫔的酒席分左右两排摆放,按照贵妃、贵妃、妾、妾、贵人、常临、答应这些头衔的等级排列。宴席上先安排冷餐,再由太监传话热餐,共约40项。
酒和食物准备好之后,太监要求皇后带领嫔妃们依次就座,每个人都站在他的宴会桌上等待。这时,皇帝欢天喜地地进了清宫,皇后们敬礼。落座后,开始表演酒席娱乐。皇帝和他的皇后们边看戏边吃饭,先喝汤,然后喝奶茶,接着是宴会。当皇帝喝酒时,皇后们会鞠躬。喝完酒,喝水果茶。茶喝完,音乐又开始,后妃们离开,皇帝离开宴席,回到宫中。休息片刻后,皇帝前往保和殿,享用年底来朝的太子大臣和蒙古王公的宴席。席间,乐声悠扬,国君与群臣同乐,赏赐增多。
虽然是团圆饭,但后妃们不能和皇帝同桌吃热闹。况且,只有皇帝才能在宫中与宫女共进晚餐,连太子都不能参加。这样皇帝的家宴,夫妻不能同桌,儿孙不能在一起,真的少了很多c
腊月二十左右,清帝在吉日,在交泰殿举行了封宝仪式。内阁学士洗御玺,皇帝上香,向所有御笔进贡,以求来年吉祥。然后,他将二十五件宝物放入一个盒子中收藏,取名“封宝”或“封印”。皇帝要到第二年初一才能动笔。像往常一样,北京内外的衙门也封了,跟着聚在一起喝酒,付一年的工钱。这也标志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正式开始。
乾隆年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外地有战事,除夕夜紧急军报送到故宫。好不容易毁了乾隆皇帝,但是事情紧急,必须马上处理。于是乾隆皇帝只好让身边的大臣代替他写。
雍正在位以后,清朝的皇宫,每年的除夕,也就是三十日的子夜,刚刚进入大年初一。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漱完毕,戴上皇冠,在养心殿的东暖阁庄严地举行新年写作仪式。皇帝开笔后,先写了几句吉祥的话,祈求一个吉祥的年份。
腊月初一“提笔祈福”的仪式始于康熙帝,后为雍正帝,最终在乾隆时期成为一种规矩。相传后世皇帝用来“写福字”的毛笔是康熙皇帝代代相传的。这支笔的笔尖上刻着“祝福人民”四个字,用来写祝福的纸张上还绘有金云龙的宫廷丝绸,华丽异常。
其实在康熙时期,每年皇帝亲自发的这个“红包”,只有十几个人能够“抢到”。雍正时期,赏赐的范围扩大到其他诸侯。悬赏名单一旦确定,会有专人负责通知我,并在“祈福”当天在大厅外集合。皇帝每写一篇,都会带领一个人到朝廷前“磕头受礼”。如果不能亲自到场,会派人去送,还会额外获得一份鹿肉,获得“福禄”的双重奖励。既然是“皇宫内所有皇族再给一遍”,可见数量之大,一天之内逼着皇帝写也是必然的,所以实际上祝福词的活动贯穿了整个腊月。
不过,每年写的第一个祝福词照例是挂在干青宫的正殿,接着是贴在其他宫殿的19个祝福词,然后依次送给王公、俘虏、大学士、各部各院大臣、各省督抚等官员。还有一些院士和卫士,经常走在皇帝身边,级别低。自然不能亏待他们,而是提前给他们“抄”了石碑上的铭文,所谓“双钩加持”。
而且皇帝开笔还得喝一杯酒。这不是普通的酒。有两个特别的地方。第一,杯子很珍贵。不仅要使用黄金、珍珠、宝石等贵重材料,制作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先精心绘制,皇帝满意后才能开始制作。所以这个杯子不是普通人用的,而是专门给皇帝喝的杯子,叫金瓯顾雍杯。
其次,酒也很特别,叫屠苏酒,历史非常悠久。据说大年初一喝了这种药酒,可以去除过去一年的污秽,健康平安地迎接新的一年。但在这里,皇帝用此杯饮酒,不仅有除秽之意,更是希望清朝统治万年稳固。
皇帝元旦开笔礼后,要出宫祭拜满洲的神和天,叫堂子,还要在干青宫东侧的祭祖供奉殿里祭拜。祈福是清宫过年的重要活动,按照先远后近的顺序分阶段完成。一是腊月初一,清朝皇帝先在北海瞻仰瞻仰殿,取“瞻仰福”之意,然后到中华宫祭拜
春节是中国人团聚的节日,也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即使是位高权重的皇帝也会利用这个节日放松娱乐。每年腊月,皇帝都会来到太爷池畔,观看士兵们在冰上翩翩起舞的雄姿。在除夕和大年初一参观尹畅馆或漱芳斋,欣赏宣和在舞台上表演的生动戏剧。元宵节,在圆明园看灯展。响亮的鞭炮,灿烂的烟花和华丽的灯笼创造了一个和平和繁荣的景象。
去看歌剧是宫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的皇帝大多是戏曲爱好者。过年的时候,皇帝之后去看歌剧的活动特别频繁。从腊月初十开始,中华宫的陪台戏就开始了。每天宫中锣鼓喧天,丝竹的管乐和昆曲的曲调总是挥之不去。很热闹。
如果说“大小间福字”从民政角度解释了清朝的御术,那么每年“提笔写福字”仪式后的检阅八旗冰秀活动,就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对军事军备的重视。滑冰,又称滑冰,最初是居住在严寒地区的满族先民喜爱的冬季体育活动。它被定为清朝的军事训练演习之一,统称为“冰上跑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训的色彩逐渐淡化,冰上运动的娱乐性逐渐显现。
冰上游戏主要有三种类型:竞赛,比赛,和龙转射击。“抢跑”类似于现在的速滑,即在同样的距离内,参与者同时出发,按照到达终点的先后顺序进行奖励。“抢球”有点像“冰上篮球”。参赛士兵分为红黄两队。他们穿着带有铁齿的特制冰鞋在冰上抓球。“众兵争之,胜者再投,则再抢。有的已经拿到球了,但是再拿的,或者摔在冰上的,再跳几尺,远远的就接住了。”有两个以上的队争夺这个球。“表演赛”结束后,其他队伍还要比赛。一轮完整的比赛大概需要四到六场比赛,可以持续一天。
今天,边肖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可以去故宫过年了。具体来说,故宫为了过一个有年味的年,特意为大家还原了清朝的一些场景。然后,让我们仔细看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126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从猪圈里爬出来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