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已经68岁高龄的武则天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唐睿宗李旦废黜为太子,自己做起了皇帝。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定都洛阳。武则天是中国历史唯一称帝的女性,一般来说女性大多给人以“温柔娴淑”的印象,但武则天却偏偏是一个意外,她即位后,反而重用酷吏。来俊臣便是武则天手下一个非常有名的酷吏,此人是无赖出身,非常善于打探别人的隐私和告别,因此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先后担任了侍御史、御史中丞、太仆卿等官职。他在朝中,设立推事院,专门组织数百名无赖从事告密的工作。
来俊臣的推事院并非是一个公正的地方,他们办案实际上都是为了迎合武则天而已,很多犯人实际上都是被冤枉的,比如说少府监裴匪躬,就因为私自见了推诿的李旦,就被冠之以“谋反”处死了。
李旦虽然是武则天的儿子,可是武则天是一个足够狠心的人,因此李旦也是非常的危险。果然在还不久后李旦被人诬告反叛,武则天于是下令让来俊臣查明此事。来俊臣是用刑的专家,只要他想给人安个什么罪,基本上都能安。
李旦退位后虽然少下臣敢再和他来往,但还是有很多服侍他的下人,以及负责舞蹈音乐的乐工。来俊臣虽然不敢动李旦,却可以对这群人下手,逼他们诬陷李旦就可以定罪了。
面对来俊臣的严刑逼供,太子身边的人都吓得马上快要扛不住了,这时候一名叫安金藏的胡人乐工站了出来,他丝毫不畏惧来俊臣,坚持说太子是被冤枉的。来俊臣自然是不接受他的说辞。
于是安金藏拿出了一把刀说道:“既然你不相信我的话,我只好用刨心的方式来证明台子没有谋反。”说完安金藏便将佩刀刺入自己腹中,划拉了一个大口子,肠子都流了一地。在场的人见后都大吃一惊,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宫中。
武则天听说之后也大为触动,命令将安金藏抬进宫里来让御医诊治,御医将安金藏的肠子放了回去,又以桑白皮为线缝合,敷之名贵药材。没想到竟将安金藏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过了一晚,便苏醒了。
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有了安金藏一事,武则天也动了恻隐之心,没有再追究此案。李旦得以幸免于难,最终在武则天去世后得以复位。而对于自己的这位救命恩人,李旦自然不会亏待,他加封金安藏为右武卫中郎将。
安金藏的义举,在其死后依旧被口口传颂,先天元年(712)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又念起了这位义士安金藏,他不仅公开的夸奖安金藏,还将其擢拜右骁卫将军,并让史官记载下安金藏的壮举。后来,安金藏因年迈去世了,唐玄宗李隆基更是追赠他为兵部尚书。将安金藏树立为了忠义的典型。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宗时,尝遣使者至西域,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而陷虏之人见唐使者,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
燕云十六州陷落长达432年(936—1368),最终被汉人王朝收复了
关中、河南、河东、河北陷落长达241年(1127—1368),最终被汉人王朝收复了
河西陷落长达336年(1036—1372),最终被汉人王朝收复了
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呢?从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初吐蕃完全占领安西四镇起,一直到1912年才重新归属汉人政权,陷落胡境将近1100年。而这时候的汉人政权已经是“五族共和”,不再是一族独尊的了
01
这一天,是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
时逢腊月,又该处决死囚了,也便是民间掌故或戏曲唱词中的“秋后问斩”。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秋冬行刑”之说,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大致意思是,古代那些治理百姓的君王,乐于赏赐而畏用刑罚,为百姓担扰而不知疲倦,在春天夏天行赏,在秋季冬季行刑。
在《礼记?月令》中,亦有刑杀与时令的论述:
“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行戮,即执行死刑,收割脑瓜子。
及至西汉中期,儒家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又独辟蹊径,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说: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
春庆夏赏,秋惩冬刑,此乃天意。
天意不可违。谁若逆天而行,恣意妄为瞎扯淡,必会招致灾异,让滚滚天雷劈个外焦里嫩。
嘚啵嘚一通宣讲,汉武大帝还真就信了,下旨将“秋冬行刑”升格为国之律令,严格贯彻落实。
董仲舒画像
转眼来到唐朝,处决死囚时间则明确定在了十月、十一和十二月。而此规定一直为后世所采用,直至清末。
02
但说这日,唐太宗李世民再度亲自录囚。
录囚,又称虑囚制,创设于汉代,指皇帝、刺史或郡守,审录在押刑囚,检查下级机关的缉捕、审判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差错,以便及时审决案件,杜绝淹狱(久拖不办之案)和冤假错案的发生。
这一次,在大理寺呈送的案卷中,共计有390名罪囚被处大辟之刑。
在隋唐之前,枭首、车裂、弃市、腰斩、磔诛(凌迟)等等苛酷之刑,皆属大辟。
不就要个命吗,至于玩这么多花样,搞这么多名堂?
唐太宗对众臣说,太残忍了,统一改为斩首吧。
手起刀落头掉地,痛快了断,也算在通往人性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不,一步不行,唐太宗还想再迈一步。
“这几日,死囚的表现咋样啊?”
逐卷翻阅勾批着,唐太宗随口问从旁候立的的大理寺卿。
打一个勾,就等于没一条命;
一路勾到底,近400颗脑瓜子可就没了。
你说,表现能好到哪儿去?
“回圣上,死牢里的情况,有点不太妙。”大理寺卿迟疑道。
“怎么个不太妙?说说看。”
唐太宗搁了朱笔,抬了眼。
大理寺丞似早有准备,嘚嘚嘚说开了——
情知行将问斩,死囚们一个个哇哇哇,呜呜呜,日夜哭号不歇。
狱卒听得闹心,呵斥:哭啥哭?能不能有点男人样?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多大点事!
一众死囚眼泪吧嚓,争着抢着道起了原委。
张三哽咽说,我不怕死,而是心有牵挂。家中寡母年事已高,孤苦伶仃没人管呢;
李四抽噎说,自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老李家祖上三辈,一脉单传。我脑袋掉了倒没啥,香火可就断了;
王五泣不成声,我和老婆青梅竹马,感情深着呢。我要死了,她也不会独活。那可是两条命啊。我只想回去劝劝她,找个好人嫁了吧……
听着听着,唐太宗不由蹙紧了眉头。
思忖良久,突然眼前一亮,脑中闪过一个“金点子”。
03
唐太宗想到的点子,便是纵囚,放死刑犯们回家安排后事,了却心中遗憾。
次日上朝,唐太宗清清嗓子,和文武重臣说起了自己的奇思妙想。
众臣听罢,登时“哄”的一声惊了心,懵了圈。
也难怪群臣惶恐,想想看,小400名死囚,哪个不是心狠手辣、十恶不赦的主儿?
但有值得宽宥之处,也不会判处死刑。
这要把他们放出去,无异于放虎归山,遗害无穷啊。
皇上你这主意,说好听点,叫纯属扯淡;
说难听点,扯淡至极。
可唐太宗是谁?
九五之尊,金口玉牙,你敢说他扯淡?
于是乎,在有气无力的“皇上圣明,宅心仁厚”声中,纵囚之事,就这么敲定了。
于是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各位,朕要放你们回家,期限一年。该照顾寡母的好生尽孝,该传宗接代的好好干,该劝妻改嫁的好好劝。一年期满,务必归狱受刑,不得有误!
于是乎,一众死囚双膝沉落,噗通通跪倒一大片:“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回家咯——”
04
长话短说。
冬去春来,转瞬便是一年。
限期即满,390名罪大恶极的死囚,居然全被感化成了诚实守信楷模,浩浩荡荡如期归狱,无一脚底抹油,无一出奔跑路,并主动请求处死。
那场面,怎一个感人了得。
唐太宗见状,龙颜大悦朕心甚喜,当场就赦了。
全赦。
贞观纵囚,可谓惊世骇俗,秒上大唐热搜榜首。
信义、仁恕、圣明等等美名,噼里啪啦全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头上。
而这桩极具吸睛效应的纵囚事件,亦被记入了《新唐书·刑法志》和《资治通鉴》。
“太宗亲录系囚。见应死者悯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至期来诣京师。至是九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率,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据载,彼时,还由唐太宗李世民作曲,宰相魏征和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虞世南作词,专门搞了部歌舞剧《七德舞》,大江南北巡回演出。诗人白居易亦创作一首同题诗《七德舞》,为唐太宗歌功颂德: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
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05
然而,及至北宋,倡导古文运动的老大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却提出了质疑。
为此,欧阳修写过一篇《纵囚论》。
说,“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对君子,施予信义;
对小人,只能刑戮伺候。
而那些死囚皆罪行深重,是小人中的小人。他们能被唐太宗的恩德感化为诚信君子,可能吗?
自古至今,人皆习惯于趋生避死。
哪怕有一丝机会,也要全力一试。
所以,欧阳修猜测,一准儿是唐太宗与死囚达成了默契:朕释放你们,你们履约归狱;只要不溜,朕全赦。
最终,上唱下和,共同演了一出真人秀。
一方赚了美名,一方得了自由,最终实现了双方共赢的理想终局。
要知道,唐太宗是在血溅玄武门、杀尽自家亲兄弟后登上皇位的,名声亟需修复和公关。
而这也便是《纵囚论》的主旨论点: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清代大儒王夫之(公元1619年~1692年),则直戳要害:死囚能一个不少地归狱,并非啥感化,而是根本上逃无可逃。
事实也是,贞观之治,法令严密,乡民之间,什伍连坐相保,宗族亲戚比邻而处,北不可走胡,南不可走粤,囚犯能往哪里逃?
因而,王夫之断言太宗纵囚,“必其诈也。”
说不定,在放人之初,李世民就遣派出一大批金吾卫暗中盯着呢。
胆敢开溜,逾期不归,就地嘁哩喀喳,甭客气。
啧啧,纵囚背后,杀机四伏,满满的都是厚黑深的帝王套路。
06
其实,在历史上,除唐太宗外,还曾发生过不少“纵囚归狱”的案例。
如光武帝时期的会稽郡督邮钟离意,便两次纵囚;
西晋曹摅、梁朝何胤与王志、北齐张华原、北周萧撝等,也都干过这等事。
而令人感慨唏嘘的一桩,则发生于明万历年间。
彼时,广东增城县狱内,有一名唤亚孻(音nái)的狱卒。
是年,大年三十前夕,县狱中有五十多名重囚,因不能与家人团聚而号哭不歇。
亚孻闻之,恻隐心生:我放尔等回家与亲人团聚,但尔等务必保证正月初二归狱!
转眼间,初二到了,一众囚犯感恩戴德,如约回牢,同样一个不少。
亚孻清点完人数,禁不住哈哈大笑。
只可惜,亚孻少了一颗超级大心脏,竟乐极生悲,笑死了。
不过,因纵囚之举,亚孻名声大振,获封“狱神”。
能封神,估计应该没像唐太宗那般玩心机套路。
对了,在古装剧里,于牢房过道尽头,正对大门坐着的那位身穿红袍、面色发青,长着雷公嘴的雕塑老者,便是狱神亚孻爷。
07
实际上,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29人,而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纵囚的时候,死囚是多少人呢?
390人,是贞观四年的十三四倍。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中间的631年,唐太宗因为意气用事,错杀了张蕴古。
张蕴古刚好是个法官,杀他的理由是他判案时说犯人是神经病,应该轻判~
这一杀,底下的法官个个收紧判案准绳,能死刑尽量死刑。
反正判重了没事,轻了可是要自己掉脑袋的。
李世民看到直线攀升的数据,很后悔。
但直接和法官说:以后判轻点,不但没面子,而且没人敢听——谁知道皇上是不是耍猴?
放囚犯就是个不错的方案:皇上都做给天下人看了,就是明确态度。
以后咱们就使劲放水吧,而且这390人里,只有29个人是真坏人。
这操作多赢,输的只有含冤而死的张蕴古。
男人出家为“僧”,通俗叫法为“和尚”。女人出家为“尼”,通俗叫法为“尼姑”。只要是出家,不论是和尚,还是尼姑,都需要断红尘,绝六欲。特别是男女之事,必须杜绝。为此,古代的寺庙,太阳一落山山门就要关闭,不允许香客再进入,与世隔绝。但是生理需求不会因为做了和尚而消失,于是,避免不了尼姑“思凡”,和尚偷食禁果,难忍寂寞之下,暗渡陈仓,弄出《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月下私会那类的故事来。和尚清心寡欲,有生理需求了怎么办?看看开放的唐朝就能明白。
相比之下,这位和尚通奸只是被流放,好歹保住了命。唐朝的辩机和尚是何等牛人,玄奘大师的高徒,还帮助玄奘翻译经文,佛法造诣可以说很高了,可是终究没有过得了情关,他与高阳公主产生了感情。高阳公主赠给他的金宝神枕失窃,在审失窃案时牵出了他们的私情,然后上报给了唐太宗。唐太宗觉得这是天大的侮辱,一个和尚跟公主私通,简直是皇家的奇耻大辱,怒而腰斩辩机和尚。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后,便将亡弟李元吉之妻霸为己有,让弟媳妇成为自己的杨妃。之后,李渊从父兄子、卢江王李瑗谋反,李世民将其诛杀后,又将其妻纳入后宫陪侍左右。唐高中李治则在当太子时便与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即武则天)关系暧昧,继大位后便让自己的庶母出任“第一夫人”。唐玄宗李隆基则夺儿媳妇杨玉环为自己的贵妃,宫中礼数实同皇后,可谓“公媳恩爱”。
在开放的唐朝,和尚与尼姑,与香客,尼姑与达官贵人,甚至是皇帝存有私情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唐朝武媚娘,原来是李治身边的宠妃,后被李治贬为尼姑,媚娘虽在尼姑庵,但是心里却有万千波澜,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一下子要清心寡欲,难免会受不了寂寞之苦。
能成大事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关于这个问题,各种成功学的书籍里会给你丢出许多个答案,细节详实,描述生动,但是往往都是又大又空,读者读罢,只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点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明白。
其实答案很简单,从已有的各种事实出发,能成大事之人,就看一个字:狠。
当然,这里所说的“狠”,不是玩横耍狠的那个“狠”,这里的“狠”不是针对他人而言的,而是对自己的“狠”。
换句话说,也就是自律。
不要小看这两个字,能做到自律的人,少之又少。
人的欲望有很多,放纵总是容易的,约束却很难,而自律,就是将自身的诸多欲望压制到最低,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提升自我上。
人在欲望的驱使下,会无意识的为自己的松懈找许多借口,然后心安理得的放纵自己,其结果就是止步不前,甚至自甘堕落。
这样一来,成功就显然成为了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什么轻轻松松就能得到的成功,一个人,要想达成自己的梦想,站在成功之巅,就一定要付出常人想象不到的努力。
爬上成功之巅的路途,艰难又遥远,途中充满了想象不到的诱惑和重重困难,不对自己狠一点,怎么可能走得下去。
自律之人,不会放任自己的欲望占领理智的高地,他们在面对自己时,能够狠下心来,用最苛刻的方式磨炼自身,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
正因为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所以很少有人能对自己狠下心来,比起“虐待”自己,普通人更愿意甘于现状,即时享乐,而不是辛苦前半生,幸福后半辈子。
当事情不顺利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抱怨,推卸责任,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都是环境不好、伙伴不给力或者上天不公平,说一千道一万,都不怪自己。
而那些能成大事的“狠角色”却恰恰相反,他们在遇事不利时,首先做的就是反省自己,严肃认真地剖析自己的问题,并牢记于心,直到彻底改正。
当然,他们的狠也会体现在除自己之外的其他方面,毕竟要做成大事,只靠个人卓越的能力是不行的,还需要一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
作为团队的核心,心肠就必须要够“狠”,要能公私分明、明辨是非。
要知道,烂好人是永远当不了大任的,不是说不能当好人,只是身居领导之位,就不能心慈手软。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就是这个道理。脾气太好、心肠太软的人,会很容易受他人影响,从而犹豫不决或者判断失误,更适合执行辅助性的任务。
正如《三体》中的两位执剑者罗辑和程心。
他们都同样处在争议的中心,肩负着全人类的存亡使命,但做出的决定却截然不同。
罗辑被全人类认为是一个“魔鬼”,因为他敢于用自己和地球去作为豪赌的筹码,因为他理智而冷静。
但正是这个极端的反人类“魔鬼”,拯救人类于一次又一次危难之间。
反观程心,她在所有人的眼中宛如散发神性的圣母,带着人性的光辉,所以被所有人选为新的执剑者,但是她的善良,却成了推动世界走向灭亡的导火索。
心慈手软本身不是错,心狠手辣也不是时时受到赞扬,只是说在不同的情况下,二者所体现出的结果完全不同。
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任何一方,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面对前进路上的种种困境时,果决狠辣之人,往往更容易渡过难关。
因为他们不仅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不容半点纰漏,这样的人,即使跌入谷底,也没理由一蹶不振。
事物发展前进的过程本身就是曲折难测的,你如果没有一颗坚韧的心,是无法承受住所有磨难的。
仔细想一想,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在面对他们时,你是不是既感到敬仰又感到畏惧?
这种敬畏心其实就来源于他们散发出的“狠人”气场,只需一个眼神,就能让旁人知道他绝对不好惹。
这就是强者的气质,或许不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但绝对能让一起的同伴感到可靠和安心。
有这样一位“狠人”坐镇,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使大家惊慌失措,这种团队的凝聚力和自信心,都来自于核心人物的强大。
所以说,能成大事者,都不是什么软柿子,他们必然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气度,有着卓越的能力和见识,是一等一的“狠角色”。
其实,这也提醒了我们,要想成大事,就必须对自己狠一点。
常言道: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事实也确实如此,有的时候,狠狠的逼自己一把,过程虽然很难,但最后得到的结果,确实最好的。
如果此刻的你,正有放弃的想法,觉得前路漫漫,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请不要轻易妥协,对自己狠一点,或许成功就在彼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5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