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成语故事——贪得无厌

七里香 2023-07-27 06:07:55

智伯,是春秋时代的人,他的野心很大,有一次他还联合了韩、赵、魏三国,把中行氏给灭掉,侵占了中行氏的领土。过了几年,他又派人向韩国要求割地,韩国惧怕,就给了他一块有万户人家的土地。智伯这回知道了食髓知味,又向魏国要求割地,魏国本来不想给,但是也怕围攻,只好和韩国一样,也给了他一块土地。智伯心中更高兴了,向赵国索取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但是赵襄王拒绝了,智伯便结合韩国和魏国要攻打赵国。赵襄王采用谋士的计策,迁都晋阳,准备了充足的粮食来抵抗智伯。这样经过了三年,智伯始终没有办法攻下晋阳。但是,赵国的粮食快要用完了,派人去游说魏和韩,教他们联合起来,倒戈攻打智伯。因为智伯的野心太大了,魏国、韩国就答应了。于是,赵国连夜出兵,韩、魏两国跟着响应,把智伯击败,并瓜分他的土地;当时,天下的人不但不同情智伯,反而讥笑他“贪得无厌”,得到报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后人将它引申成“贪得无厌”这句成语,用来训诫人不要贪求多得,以免引起别人的反感,而落得身败名裂。

..........................................................................................................................................................................................................................................................................................................................................................................................................................................................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适合幼儿看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幼儿版篇一:举一反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孔圣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学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那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类似的`东西上。

举一反三,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以此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比喻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推论,能触类旁通,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就比如从我们的生活说,如果我们看到枯叶从树上落下,从而类推得出秋天到了,天气会转凉,早晚要加衣服之类的一个过程就算是举一反三。

成语故事幼儿版篇二:贪得无厌

贪得无厌,汉语词语,原意:贪婪得到从不厌烦。今意:贪图名利或金钱之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分崩离析,各诸侯纷纷独立,割据一方。晋国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诸侯国。

晋国有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范氏、智伯、中行氏六个上卿。

其中,智伯野心勃勃,千方百计地想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先联合韩、赵、魏三家攻打中行氏,强占了中行氏的土地。

过了几年,他又强迫韩康子割让了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接着,他又威逼魏桓子。魏桓子迫不得已,也只好割地求和。

获得这三位上卿的土地后,智伯得意忘形,以为天下所有人都害怕自己,便又要求赵襄子割让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

赵襄子坚决不肯答应。智伯恼羞成怒,胁迫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讨伐赵襄子,双方在晋阳对峙了三年。

赵襄子采纳谋士张孟谈的计策,说服韩康子和魏桓子与自己联合起来,乘夜出兵偷袭智伯,将他杀死。

智伯因为十分贪心,永远得不到满足,终于落了个亡命的下场。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后人将它引申成“贪得无厌”这句成语,用来训诫人不要贪求多得,以免引起别人的反感,而落得身败名裂。这故事说明,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利益和性命都没有了.

成语故事幼儿版篇三:画地为牢

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

商纣期间,打柴的武吉是一个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来卖柴。在南门,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由于市井道路狭窄,将柴担换肩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军士打了一下,当即就打死了,武吉被抓起来见文王。

文王说:“武吉打死了军士,理当抵命。”于是下令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了起来。

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悲声痛哭,问他:“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你为什么要哭呢?”

武吉说:“小人母亲七十岁了,她只有我一个孩子,小人也没有妻子,母老孤身,就怕要饿死了!”

散宜生入城进殿来见文王,说:“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就来抵偿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让武吉回家去了。

“画地为牢”意思是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或做指定范围内的事,不得逾越。

杀鸡取卵的意思是

比喻贪图眼前微小的好处而损害长久的利益。亦作“杀鸡取蛋”。

希腊《伊索寓言·生金蛋的鸡》:“ 有个人养有一只鸡,鸡生下美丽的金蛋。那人以为鸡肚里一定有金块,便把鸡杀了,结果发现鸡与别的鸡完全一样。”

成语故事:

有一个贪得无厌、好逸恶劳的农夫,家里喂着几只母鸡。每周农夫都拿鸡蛋到集市上卖钱,卖鸡蛋的钱毕竟有限,不够他花销。他整天围着那几只鸡转来转去,苦思冥想,妄想有一天能发笔横财。?

它不仅天天给他懒惰的主人下一个蛋,而且每次它下的蛋都是最大的。终于有一天,农夫想出了主意,开始特殊照顾起花母鸡来了,喂料时选最精的给它吃,希望它能下出前所未有的鸡蛋,好卖个大价钱。

一天清晨,他照例去鸡窝摸蛋。他摸了一个又一个,“怎么这么小?如果这样的话,我可要减少你们的饲料了!”农夫心里有点愤愤不平。最后,他摸到了花母鸡下的蛋,托在手上一看,这蛋与众不同,大白天也发出耀眼的金光。

他把蛋小心地捧在手里细看,忽然放声大笑:“哈哈,这是金蛋蛋呐!我时来运转了!我发财了!”然而,农夫并不满足。他端详着金蛋,心里犯起了嘀咕:“这鸡肚子里一定还有很多金蛋,哪怕小一点也好,我何不取出来,卖更多更多的钱呢?

他为自己这种想法兴奋不已。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屋,掉起尖刀,拎起花母鸡,一刀把它的脑袋刹了下来。然后,农夫小心翼翼地剖开它的肚子,又小心翼翼地切开鸡胃、鸡肠,甚至把鸡血管也翻腾一个遍,却什么宝贵的东西也没找到,别说金蛋,就是皮蛋也没有一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8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