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承千年的历史之中,有着辉煌鼎盛的王朝,有着灿烂多元的文化,也有着无数惊才艳艳的人物,他们的出现都在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唐宋时期可以说是最为典型了,盛唐之时,万国来朝,文化多元开放,深远的影响了之后的王朝以及周边地区、国家的文化发展。宋朝时期也不落其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词凝聚了文人墨客的指挥,代表着这一时期的最高文学成就。在宋朝的历史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并不是它的繁盛,而是其与周边国家的战乱,是靖康之耻,是积贫积弱。那么宋朝真的就是这样吗
北宋汴梁模型
宋朝虽然被认为是“积贫积弱”的一个朝代,但其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极度繁荣的时代,甚至这一时期民间的富庶程度与经济的繁荣远远的超过了盛唐时期。
宋朝建国三百余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内忧外患,冗官、冗兵、冗费而造成的“积贫”,加之外部少数民族不断侵扰而带来的“积弱”。如何能够摆脱这样的局面,是宋朝历代皇帝都在思索的问题。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对北宋时期汴梁繁荣景象最直观的表现,宋朝经济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变得如此繁荣的呢
宋朝商税发达在中国千年历史中,多数王朝对于商业发展采取的措施都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便可以使得国家安定,稳定统治,且农民稳定生活更有利于他们征收赋税,充盈国家。然而宋朝却是一个意外,这一时期的工商业占比比农业高出一倍不止。
有学者推算公元960年后,中国人均GDP达到了450美元,宋末时期更是达到了600美元,而同一时期中世纪欧洲仅为422美元。
宋朝开始繁盛的商业古镇
经过隋唐两代的发展铺垫,大运河的开凿,南北经济的沟通,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都促进了宋朝的商业发展。
商业的逐步发展使得统治者对于商税格外的关注,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用以征税。宋朝的商税主要分为了两种,过税,每关值百抽二;住税值百抽三。前者针对行商,后者针对坐贾。商业的繁荣发展,使得宋朝时期所征收的商税越来越多,真宗时期还只有450万贯,而到了仁宗时期就已经达到了2200万贯了。
宋朝经济措施宋朝商税能够达到这样发达的地步,与当时的措施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商税制度,商税带来的巨大收入也使得统治者更多的关注商人群体,并且根据利益发展进行调整,寻找利益最大化。
再者是社会风气,国家对于商人不过多压制,在许多的政策上也没有歧视措施,反而还尽量保护商人利益,甚至是允许商人入仕,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人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之后,也会有更多的人想要参与进来,从而也使得交易规模扩大,种类增多,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宋朝的城市发展。
并且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宋朝所采取的措施也是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在这个王朝中所采取的户籍制度有一定的开放性,它规定一个人若是移居到一个地方超过一年以上,便可以算是当地的人,拥有了当地户口。而在以往的历朝历代,他们所希望的是人们能够固定在一个地方,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定的生活,能够让国家稳定的征收各种赋税,而商人的流动性太强,不利于社会的安稳。
宋朝的商业繁荣除却国内的商业流通,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宋朝之前,对外贸易主要的交通要道是西北方向的陆路,也就是陆上丝绸之路。而到了宋朝时期,由于战乱影响,陆路便被敌对国家封锁了,交通时断时续。
宋朝时期的海船
宋朝的对外贸易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这自然不是人们乐意看到了,于是他们寻找了新的路线,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宋朝的造船业十分发达,当时海上贸易所用的大海船可达300吨,要知道哥伦布航海所使用的船才120吨。海上贸易不仅使得宋朝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指南针、火药,印刷等发明创造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前进和发展。
宋朝的商业发展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城市发展,店铺林立, 商税发达,在开明的经济政策中,宋朝的经济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是明清时期的财政收入都不及宋朝。可当统治者在看不到这样的经济收入,这样的繁荣景象之后,后代的统治者为什么依旧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呢
重农抑商政策演变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历代王朝都遵循的一项基础国策。这一项政策可以溯源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商周时期,农业与商业并没有地位上的差异,两者是平等存在的,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说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说韩非子认为“商贾外积”为封建社会灭亡的象征,荀况也认为“工商重,则国贫”。这样的想法并不只是流连于口语之中,而是逐步落到了实处。以魏国为例,推出了“平籴”的政策,指的是,运用政府的力量征购或者抛售粮食,使得粮价能够有一个较为稳定的价格区间,保护农民的利益。
秦到隋唐的这一长段的历史中,重农抑商的政策得到了坚定的贯穿,秦朝“重本抑末”的政策和汉朝的“贱商”政策都是在打压商人,贬低其社会地位。
到了唐朝,这样的情况终于得到了缓解,唐朝之后人们对于重农抑商政策进行的反思和调整,逐渐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商业发展的打压也不似前朝那般严苛,这也才有了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的景象。
若是说前代的统治者不了解商业发展带来的好处,而采取了严苛的抑商政策,那么经历了唐宋时期的繁荣,为什么后代的统治者依旧采用了抑商的政策呢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必然性首先这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在古代社会中,评判一个国家是否繁荣富强的其中一个标准是人民有没有安居乐业。在过去人口占比最大的就是农民了,人民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那么如何使得人民安居乐业呢
安居乐业说的就是百姓安定,社会富强,由此重农抑商的政策便应运而生了,农民百姓作为人口占比最大的,要如何保持他们的安定呢
若是他们都去经商,土地就没有人耕种了,且相较于农业,工商业获利更快,如果不加以抑制,社会更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状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且若是更多的人从商的话,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会更加的频繁,在技术不够发达的古代,频繁的人口迁移会增加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对于国家人口管理,赋税统计征收等方面都带来难题。
再者中国传统观念之中有一个思想观念是“重义轻利”,在儒家传统思想中并不支持商业,儒家强调重义轻利,而商人的本性在他们看来是重义轻利,在法家的思想中这种观念体现的更加明显,坚定的认为应该重农抑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划分便是最直观的表现。后代王朝便是延续了这种观念,并且将观念与政策相结合从而出现了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重农的思想在道德层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商人这个群体让人首先会想到的一个词是财富,小商小贩倒还一般,但是大富商的存在却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他们的出现形成一种价值导向,引导人们去学习,去成为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一部分农民不再安于稳定。
再者人一旦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就会产生骄奢淫逸的可能,这对于社会风气的引导也是极为不好的,同时在财富支撑下,人的野心欲望膨胀,他们会想要寻求一定的政治地位,那么若是取得政治地位之后会怎么样呢 自然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服务,为自己所在的阶层而服务,两极分化的可能也由此出现了。
结语重农抑商政策能在中国古代传承千年自然是有它相应的道理的,这种政策在历朝历代根据其具体的经济环境有着其具体的表现,但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西欧有着很大的差异,封闭式大陆的独特环境使得古代中国更加专注于“自身”,而不太考虑向外拓展,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更专注农业,而西欧则更倾向于商业。
在历代王朝的统治中,重农抑商的政策不断延续发展,在各个朝代有其具体的表现,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这一政策的实施的重点还是在于维护国家统治,保持社会安定。就算是在前文所说那样繁荣的宋朝也是如此,只能说是抑商程度较轻罢了。
重农抑商政策有着一定的短板和缺陷,但是对于古代王朝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却也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历代统治者坚持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所在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8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语故事——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