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明史领域,广大热(吃)心(瓜)群众一向对明成祖的朱棣的生母很感兴趣,有非常大的呼声认为他不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原配马皇后所生的嫡子。话说单是这样闹闹也就罢了,毕竟朱棣不受读书人喜欢,大家造他的谣从来就没有心理障碍。
但是随着舆论战的升级,渐渐有人指出非但朱棣不是马皇后的儿子,连大明第一位皇太子朱标都不是朱元璋的嫡子。这就已经有些过分了。但还有更过分的,马皇后从生了5个儿子、2个女儿的高产母亲,变成了根本不能生育。孝慈高皇后冤啊!怎么滴你们这帮后世的家伙,就这么把我给变成了不孕不育症患者
那么朱标到底是不是马皇后的儿子呢 如果不是,他的生母又是谁呢
横空出世的《南京太常寺志》其实之所以有朱标、朱棣非马皇后儿子的说法,究其原委,出自嘉兴人沈若霖在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所著的《南京太常寺志》。当然除了《南京太常寺志》,我们还可以找到不少人证。比如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张岱曾经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探访明孝陵享殿,证实了成祖生母乃碽妃的传闻。
近阁下一座稍前,为碽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陶庵梦忆卷一·钟山》
明孝陵享殿
而除了张岱以外,嘉靖朝大学士李春芳的后人、崇祯四年进士李清,曾经和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在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元旦那天,亲自进入孝陵享殿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和书上所记载完全一致。
予阅《南太常寺志》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均李妃生,成祖则碽妃生,讶之。时钱宗伯谦益有博物称,亦不能决。后以弘光元旦谒孝陵,予语谦益曰:"此事与实录、玉牒左,何征 但本志所载,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而西侧止碽妃,然否 曷不启寝殿验之 "及入视,果然,乃知李、碽之言有以也。—《三垣笔记》
而另一位明末著名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更进一步披露了孝陵享殿内太祖皇帝诸位妃子的神主牌位,及其对应的皇子名讳。
孝陵享殿,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南向。左淑妃李氏,生懿文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次皇某妃某氏,又次皇贵妃某氏,又次皇贵人某氏,又次皇美人某氏,……碽妃生成祖文皇帝,独西列。孝陵阉人俱云,孝慈高皇后无子,具如志中。—《枣林杂俎》
太祖朱元璋孝陵
我们当然不能说张岱、李清、钱谦益、谈迁这些史学大家在说谎,何况这么多人也没必要一起说谎。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南京太常寺志》这本书也不能称为伪书。但笔者还是坚定地认为,人和书都没问题,问题在于摆弄孝陵享殿的那些阉人。这些人连张岱在享殿内咳嗽一声,都要义正言辞地出言呵斥:"莫惊驾!"似乎他们对太祖皇帝尊敬无比!可实际上呢,享殿内"祭品极简陋",祭祀用的牛羊"已臭腐不堪闻矣"。当时就有传言孝陵的这帮阉人,借着职务之便安排一众"好奇宝宝"参观太祖陵寝,借以大肆敛财。
然而这帮阉人终究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他们为了方便业务开展,制造了太子和成祖均非马皇后之子的噱头。同时为了逼真,又在享殿内安排了其他几位妃子的牌位,并注明哪些亲王是她们所生。可惜,破绽也同时露了出来。根据阉人们的设计,太祖皇帝儿子们的生母名单如下:
碽妃生燕王,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晋王,皇妃某氏生楚、鲁、代、郢、齐、谷、唐、伊、潭王,皇贵妃某氏生湘、肃、韩、沈王,皇贵人某氏生辽王,皇美人某氏生宁、安王。
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享殿内只出现了20个。周王朱橚、赵王朱杞、蜀王朱椿、庆王朱栴、岷王朱楩、皇子朱楠不翼而飞。其中周王是朱棣公认的亲弟弟,怎么着他不是碽妃生的吗 蜀王是郭子兴的亲外孙,他老妈郭惠妃不配有牌位吗 而且韩王朱松生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五月,沈王朱模生于八月,这所谓的"皇贵妃某氏"是怎么在三个月内生出两个儿子来的 韩王母妃周氏,沈王母妃赵氏在太祖后宫中连个位分都没有,怎么到享殿内摇身一变成了皇贵妃呢
李杰墓
至于太子朱标生母乃李淑妃,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做过详细考证,这里只做一个简单驳斥。太子的生日是蒙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9月5日,如果李淑妃是他生母,那她最晚在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年底的时候就要怀上身孕。李淑妃是哪一年纳入朱元璋后宫的,史书未载,但她老爹李杰投奔老朱的时间是有明确记载的。
公讳杰,字茂实,世居寿州霍丘县之寿安乡。丙申渡江来属,上悦,使隶大将军麾下。洪武元年,诏大将军入中原,…公奋然先驱,与贼接战,而贼众大合,援不及继,公遂死焉。时冬十有二月乙亥也,享年三十有八。洪武二年八月庚午,葬于京城南聚宝山之阳。…女一人,今为皇淑妃。—《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事赠骠骑将军佥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铭》
李杰死后葬在南京聚宝山,墓地前的神道碑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从中可知,李杰即李淑妃之父,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是丙申年,即蒙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时年28岁。换句话说,在李杰26岁还不知道朱元璋是谁的时候,他的女儿李淑妃就要怀上朱标了,好可怕。言尽于此,愿意相信朱标是李淑妃儿子的请继续,语言太苍白了,是没法让你们改变想法的。
马皇后是不是没有机会生下朱标 当然李淑妃不是朱标生母,并不等于马皇后是朱标生母,这点基本的逻辑笔者还是有的。太子朱标生于太平府,这是毋庸置疑的,《明史》和《明实录》可以交叉印证。比如在吴元年(蒙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尚未称帝的吴王朱元璋让吴王世子朱标前往老家凤阳祭祖,途经太平府之时朱标还特意去拜访了他的出生地:富户陈迪之家。
世子至太平府访陈迪家,赐白金五十两,以初诞其家也。—《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年初,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去世,其部处于分崩离析、惨遭野心家孙德崖等人吞并的困境。当时郭子兴之子郭天叙、小舅子张天祐联络上亳州龙凤政权总部寻求庇护。龙凤政权将其改编,并令其出兵攻打太平路(今安徽省当涂县),而彼时的朱元璋只是这支红巾军部队中的第三号人物。
太平路在长江以南,缺乏水军的朱元璋等人无计可施。直到五月份,得到巢湖水师头目俞通海、廖永安等人相助的义军才在长江之上大败元军。六月初二日,朱元璋身先士卒,亲率大军渡江,当天即攻下太平路。元朝太平路总管靳义赴水自尽,平章完者不花弃城而逃,万户纳哈出(多年后金山战役的主角)被俘。而根据某些著名历史学家的考证,马皇后直到第二年的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才渡江来到太平。换句话说,朱标出生时,马皇后根本就不在现场,那朱标也就不可能是朱元璋的嫡子,事实真是如此吗
马皇后是朱标出生后才抵达太平吗
根据实录的记载,马皇后抵达太平的时间信息如下:
后初未有子,抚育上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数人,爱如己出。后太子、诸王生,恩无替焉。上帅师渡江,后亦率诸将士妻妾继至太平。—《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七》
从实录对本次渡江作战的记载来看,义军起初的攻击目标只是采石镇,准备到此"取财物以归"。换句话说,此时的义军并没有攻克太平路的决心,只是打算捞一票就跑。故而以马皇后为首的将士妻妾肯定没有随同行动,而是留在了长江北岸。这一点,在《明史》中也得到了印证。
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青年朱元璋与马皇后剧照
总而言之,朱元璋和马皇后并非同时抵达太平,那么这中间的时间差是多长呢 对于义军攻克太平之后的形势,明初开国第二武臣常遇春的神道碑中进行了描述。
丙申春二月,元中丞曼济哈雅(即蛮子海牙)复以兵屯采石,南北不通。上虑将士虽渡江,而其父母妻孥尚留淮西,势莫可致,命王统兵攻之。王至,设疑兵以分其势,而以正兵与之合。及战,别出奇兵捣败之,悉俘其精锐。自是元兵扼江之势衰矣。—《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常公,贈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神道碑铭》
某著名历史学家如获至宝,称既然在丙申年(即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所部将士父母妻孥仍未渡江,那么无论是《实录》还是《明史》中大书特书的"后率将士妻妾渡江",证明马皇后于朱标出生之时并不在太平。但是以马皇后为代表的高级将领妻妾,和普通将士的父母妻孥能否混为一谈,相提并论呢 普通军士的家属在至正十六年二月之前没有渡江,就能证明马皇后也在大半年的时间内长期逗留江北吗 这时候又有学者跳出来说元军对长江实施了封锁,义军没有办法渡江,事实是这样吗
封锁与反封锁
我们先来看《实录》的记载,义军攻克太平之后,元军迅速做出反应。6月7日,元军统帅阿鲁灰、蛮子海牙就出动巨舰封锁江面,截断义军归路。集庆路(今江苏南京)方山寨民兵元帅陈野先则率军数万从陆路攻城。元军的计划是趁义军立足未稳夺回太平,同时封锁江面,意图将朱元璋所部一举歼灭。
辛酉,元右丞阿鲁灰,副枢绊住马,中丞蛮子海牙等以巨舟截采石江,闭姑孰口,绝我归路。方山寨民兵元帅陈野先,以众数万来攻城,其锋甚锐。—《明太祖实录卷三》
采石矶古战场
结果陈野先所部在徐达、邓愈和汤和的攻击下迅速崩溃,其本人还被抓了俘虏。阿鲁灰等人眼看计划失败,立刻率军退回峪溪口(即裕溪口,今隶属于芜湖市鸠江区,地处长江北岸)。也就说义军攻克太平之后的生存危机,最多只维持了5天。到了七月份,义军第二把手张天祐甚至敢于出征集庆路,证明当时的太平非常安全。而到了九月份,由于陈野先的叛变,义军一把手郭天叙和二把手张天祐在二度攻打集庆路的战役中阵亡。留守太平的朱元璋一举成为本支义军的一把手,再加上长子朱标出生,可谓双喜临门。十二月,不甘失败的蛮子海牙再度出兵封锁长江。这次元军兵力雄厚,双方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对峙。
壬子朔,元中丞蛮子海牙复率舟师进扼采石江,以阻绝南北,欲伺间攻太平。上知之,乃命治石礟,载以巨舰,选精兵守要害以待之。—《明太祖实录卷三》
一直到次年二月底,常遇春率部击溃元军,蛮子海牙才退还集庆路。至此以后,元军再也没有能力对太平义军发动大规模封锁江面行动。我们可以用常遇春的神道碑和《实录》互相印证其真实性,那些说《实录》夹杂私货的言论可以休矣。也就是说,从至正十五年6月7日以后,到9月5日朱标出生之前,长江之上并没有元朝舰队的威胁,马皇后随时可以渡江。而且说实话,说马皇后是次年二月后渡江的,真的以为朱元璋心那么大么 普通将士的妻儿老小难以大规模渡江也就算了,自己和高级将领的妻妾有必要一直留在江北么 义军主力都在太平,不让她们渡江的目的是什么 留着让元军给包饺子吗
马皇后具体渡江时间考
《胜朝彤史拾遗记》,是由明末清初文学家毛奇龄所著的传记类笔记。毛奇龄在康熙朝的时候,曾担任明史馆纂修官,其所能接触到的明史资料,远非常人可比。而在这本《胜朝彤史拾遗记》中,毛奇龄为我们记述了马皇后比较具体的渡江时间。
至太祖渡江,后多智,恐元兵蹑其后,必相隔。不俟太祖命,急率诸校妻过太平,止繁昌陈迪家。而元兵果扼渡如后虑,后遂于迪家生皇长子焉。—《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一》
繁昌古称春谷,位于今芜湖市西南部,西汉时已建县,元时属太平路。从毛奇龄的记述来看,马皇后在朱元璋渡江之后,便冒着风险带领义军高级将领的妻妾果断过江。而朱元璋在打下太平之后,考虑到城内并不安全,让马皇后继续待在繁昌的富商陈迪家。上文说过繁昌属于太平路,称朱标生于太平也并无问题。结合元军迅速封锁江面的举动来看,马皇后此举异常果敢,避免了自身留在江北成为累赘的可能性,非常符合她太祖"贤内助"的人设。
行文至此,马皇后的活动轨迹,朱元璋与元军对抗的时间节点都已经非常清楚。从任何一条证据链来看,都不能证明马皇后是在至正十六年二月以后才渡江。而且朱标出生于太平府,在朱元璋集团中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如果他真的不是马皇后所生,那么为了维护其嫡长子的身份,朱元璋一定会千方百计抹去所有的证据痕迹。为何又会在在建国称帝前夕,高调派世子去太平陈迪家中叙旧呢 这是打算自己打脸吗 有没有靠谱的专家能出来解释一下朱元璋此举的动机呢
结语:无论是在《明实录》还是《明史》中,朱标、朱棣的生母都非常的明确,就是孝慈高皇后。可是偏偏有“历史学家”不相信正史,硬要去相信野史。当然他们的逻辑也很感人,他们认为朱棣是篡位反贼,所以他组织编写的《太祖实录》就不能相信。朱棣说自己是嫡子,那他一定是庶出。既然如此,那清朝编撰的《明史》为何不揭穿朱棣的谎言呢 可能是清朝明史馆的那些专家不会"独立思考"吧。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显然它的故事非常扣人心弦。虽然明朝之后的清朝继续延续了中国几百年的封建制度,也多用汉法,但是认同感却不如之前的朝代。这大约是一种格局的限制,但是或许还有其他原因。
明朝的有趣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也因为从朱元璋开始的朱家子孙,共计16位皇帝,个个都很精彩。但是我特别对第三位皇帝朱棣感兴趣,因为唯有他和自己的老爹朱元璋被列为明朝万世不祧(tiāo)之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是个奇特的皇帝,我总觉得他是个文化修养不够的,当然不代表他社会能力差,他应该跟刘邦一样,流氓会权术,神仙都挡不住,要不然怎么会打出个大明江山呢?不过在寻找接班人这块,实在不够精明。他并没有直接传位给他这个儿子朱棣,当然也因为他从朱元璋儿子排序来说,确实轮不到他,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他曾经细心培养,其实按照史书上说,这个朱太子还是满争气的,不过他身体不争气,38岁的时候终于还是拖不住了,撒手人寰。这件事对老朱同志打击非常大,别看他那么多儿子,老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个也看不上,但是他也不得不考虑他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朱,居然28天没有上朝。
这种情况即便再郁闷,他依然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但是朱元璋的脑回路跟常人是不一样的。
在他看来自己的其他儿子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但是仁厚德行不够,对于治理国家恐怕不匹配,不知道这个时候他怎么变得如此儒雅了。而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
不仅如此他觉得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 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总之朱元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子的离去,让他对自己所有儿子都失去了信心。
为了安慰自己的怀念之苦,他决定把大儿子的儿子朱允炆拿来做太子。这个绝对给明朝埋了巨大的隐患。他估计也没有搞清楚嫡子和庶子的概念。当然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把朱允炆当嫡长孙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
但是这个长孙的爸爸可是已经早就故去了,并且并没有当皇帝,他的那些叔叔能服气?只有朱元璋恐怕才认为可能。
懿文太子朱标
虽然朱元璋的心里,早已经默认太子朱标就是皇帝了,儿子是皇帝,那他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自然也应该成为皇帝。而且,到朱元璋死之前,马皇后生的包括朱标在内的三个儿子都死了。那么,这样看来,朱元璋生前把皇位传给太孙朱允炆是再合理不过了。因为朱允炆是嫡孙啊,而其它的活着的儿子都是庶子。但是,皇位没传给儿子,却传给孙子,这个合理性很受质疑,朱元璋又不是没儿子了。
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建文帝朱允炆
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不过皇权不相信眼泪,更不是慈悲为怀就可以坐稳的,朱元璋在生的时候他或者可以保全,而他驾鹤西去以后,朱允炆就不得不面对他那些凶残的叔叔了。其中燕王就是最强大的敌人。明朝的谜案里,不是朱棣如何夺取皇位,而是他到底杀没有杀这个后人称为建文帝的朱允炆。
历史有谜团,但是民间的传说却有很多关于朱允炆逃离以后,出家云游的故事,沽酒客家乡泸州就有很多,还有人说朱棣允许郑和下西洋,并不是单纯的宣告大明德威,而是想找寻这个失散的侄子。当然这些已经不重要。
至少历史告诉我们朱棣登基以后,大明的盛世才得以开启。如同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抛开朱棣残暴的一面,我们依然能看到他在位期间的丰功伟绩,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在望海埚击杀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派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万国来朝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明朝在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万世不祧之祖:指万代都将供奉在祖庙中受人尊崇的人。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祧 : 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家庙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不祧之祖:不迁入祧庙的祖先。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其实从永乐到嘉靖这一百多年朱棣的庙号一直都是太宗(压根就不是什么成祖),不过就在嘉靖十七年,朱厚熜正式把朱棣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于是乎朱棣的庙号就由“太宗”变成了“成祖”,从此以后朱棣和朱元璋成为了“二祖”。
他们老朱家的事,其实当时就是自己人说了算,不过嘉靖皇帝也算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自己和祖宗朱棣又一次在历史上被涂厚了一笔,留给我们后人评说了。
朱棣的生母是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中国古代正妻生的儿子称嫡子,非正妻生的儿子称庶子。正妻被称为嫡母,其它的妾被称为庶母。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别。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长子继承。即使嫡长子死得早,如果嫡长子有儿子,也要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其他庶子则不得觊觎。
马皇后所生
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是嫡子。依据是《燕王令旨》说:“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明太宗实录》也说:“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王?,次上,次周定王橚。”《明史。成祖本纪》因之,云:“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其实,经历代学者考证,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明成祖的生母问题,不只是关系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他一生的行为。
碽妃所生
有野史记载碽妃就是朱棣生母,并且正史之中也能找到应对此项推测的证据。?[75]??明末何乔远之《闽书》、谈迁之《国榷》、《国史异考》、李清之《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根据是明汪宗元撰《南京太常寺志》。《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母亲是碽妃,而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根据史料,李淑妃不可能是太子朱标生母),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近人傅斯年、朱希祖、吴晗等也皆主此说。
元妃说、高丽妃说
另外的说法有元妃说、高丽妃说。明王世懋著《窥天外乘》记:“成祖皇帝为高皇后第四子甚明,而野史尚谓是元主妃所生。”清萨囊彻辰撰《蒙古源流》则说成祖是元主妃洪吉喇氏所生。“先是蒙古托兖特穆尔乌哈噶图汗(元顺帝)岁次戊申,汉人朱葛诺延年25岁,袭取大都城,即汗位,称为大明朱洪武汗。其乌哈噶呼图汗之第三福晋系洪吉喇特托克托太女,名格呼勒德哈屯,怀孕七月,洪武汗纳之。越三月,是岁戊申生一男。……”说得神乎其神,似乎确有其事。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说:“明成祖非马后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以其为元顺帝之妃,故隐其事,宫中别有庙,藏神主,世世祀之,不关宗伯。有司礼太监为彭恭庵言之。余少每闻燕主故老为此说,今始信焉。“近人傅斯年所见的明人笔记,则以成祖为元顺帝高丽妃所遗之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8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备的故事告诉大家草根创业有多艰难
下一篇: 中国最恐怖一支军队,没一个国家敢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