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初四。这一天的宋王朝对于其他人来说,没有任何的不同。一样的安静祥和,一样的风和日丽。但是,对于身在京城的宋真宗和李沆来说,却是极为沉重的一天。刚刚结束早朝的真宗,马不停蹄的赶往李沆的府阁。在李府真宗见到了李沆的最后一面。已然是弥留之际的李沆,拖着疲惫的身躯还想再给自己的这位学生说些什么,但是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李沆明白,自己已经没有什么能做的了,剩下的只能交给面前这个年轻人了。
当日,真宗回宫后,李沆即病逝,享年五十八岁。真宗闻讯悲恸万分,破例为李沆辍朝五日,以示哀荣,并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邯郸)人 。北宋时期名相、诗人,被后世称之为“圣相”
从真宗被立为太子,到如今登基为帝。李沆一直以老师、臣子的身份在他身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赵宋王朝的第三位继承人。这位被后世称之为“圣相”的李沆,也力争为天下教化出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
而这项事业,李沆却只成功了一半。他活着时候,在其影响下,真宗朝着明君圣主的方向努力发展;但是就在李沆身死后仅三年的时间,一场由真宗自导自演“东封西祀”的闹剧便开始上演。在此后十余年的时间里,原本是一名“优等生”的真宗,一路下滑,最终成为一名将将“及格”的君主。而他那规模浩大的封祀运动,也耗尽了前辈积攒的家底,更是为此后的赵宋王朝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作为皇权的继承人,太宗给真宗挑选了李沆,这位门门功课几乎“满分”的老师。而一心为天下教化仁君明主的李沆,却为何到头来只是培育了一位“及格”生
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
一、满分李沆《宋史》评价李沆:“李沆为相,正大光明”。从个人私德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瑕疵的人。至少在目前仅有的史料中,关于李沆的记载,其中鲜有提到他私德有问题。我们能够想象的到,关于形容一个优秀臣子的词汇都可以用到他身上;节俭、坦诚、尊上等等。
《宋史》记载李沆府邸“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甚至还有“颓垣坏壁”的现象;
时大臣多以密进封章进事,惟独李沆不以密言进事,真宗询问其原因,李沆说:“臣备位宰相,公事当公言之。苟背同列,密有所启,此非谗即佞,臣实嫉此事,岂复自为之耶。”在其去世后,真宗评价其“沆为人忠良纯厚, 始终如一”。
优秀的个人修养,加之太宗对其的欣赏,促使其在至道元年(995年),被太宗升任为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随着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驾崩,真宗继位,李沆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成功进入新一届政府的决策层。但对于这位少年天子的教育才刚刚开始。
宋太宗赵光义,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真宗继位之初,李沆时常以“四方水旱盗贼”之事奏告皇帝,时为参知政事的王旦认为这都是一些细碎小事,只需分派相关机构解决即可,没有必要面奏皇帝。但李沆却说:“人主少年,当使知人间疾苦。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李沆非常了解自己这位学生;生于深宫、长于妇人,全然不知民间疾苦。作为少年君主,不知民间疾苦,只知声色犬马,则于政于国皆不益。倘若听之任之,则宋廷危矣。所以要时刻给君主制造“危机感”。除此以外,在《长编》中还记载:真宗曰:“朝廷命令尤宜谨重,每出一令,舆人不免谤议,或稍抑之,又塞言路。”李沆回道:“人之多言固可畏也。”告诉君王人言可畏的同时,也通过舆论来影响君主的言行。
李沆对于真宗的教育,至少在当时看来是成功的,《宋宰辅编年录》曾记载:“时天象有异,有星孛于井鬼,大如杯,色青白,光芒四尺余”,真宗曰:“朕德薄,致此谪见,大惧灾及吾民。密迩诞辰,宜罢称觞之会,以答天谴”。李沆回道:“陛下修德布政,实无所阙”,因此,“其咎乃属臣等”。在李沆的危机教育下,即使是突变的天象也让真宗颇为紧张,唯恐是自己“德薄”。而李沆这一套“连哄带吓”的教育套路,也促使在真宗即为前期,颇有一番作为,虽然政令多由宰辅执政出,但是作为君主依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李沆半身像
而真宗对于这位从太子时期就一直陪伴自己的老师,也是敬重有加。《宋史·真宗传》记载:“故事,殿庐幄次在宰相上,宫僚称臣,皆推让弗受。见宾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降阶及门”。除了对于李沆的敬重,真宗更有发自内心的信任。
时李沆与张齐贤同拜相,张齐贤为首相,李沆次之。咸平二年(999年)真宗首次亲征,选择曾是自己老师的李沆作为东京留守,而不是首相张齐贤。这其中就能够感受到李沆对于真宗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老师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自己君王之路的守卫者。有李沆在,真宗才能安心的作“形象”天子。
张齐贤,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北宋名臣
然而,随着景德元年(1004年)李沆的离世,君臣之间和谐同存、存续相依的局面也宣告结束。此后的真宗虽然沿袭着李沆时期的诸多政策执政,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真宗逐渐偏离了既有的道路,渐渐走向了“神道设教”的岔路。
那么在李沆如此用心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宋真宗,为何最终还是滑向了“及格”的边缘
二、及格真宗在真宗继位的前六年里,即咸平年间,北宋一度出现了“咸平之治”(998年-1003年)。这一时期的真宗勤于政事、善用贤臣能吏,促使宋朝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其耕地面积增至5.2亿亩,并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苛捐杂税;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
如果按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真宗至少也能混个和他儿子仁宗一样的评价。但是随着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一封“天书”的降临,揭开了“东封西祀”的序幕。
位于山西省万荣县的后土祠
位于山西省万荣县的后土祠
位于山西省万荣县的后土祠
位于山西省万荣县的后土祠
位于山西省万荣县的后土祠
此后数年间,真宗在丁谓、王钦若等人的怂恿下,相继耗费国帑1600余万贯东封泰山,西祀后土;并在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耗费白银近亿两(约为北宋两年岁入),修建玉清昭应宫。玉清宫耗时八年,共有两千多区,包含长生崇寿殿及2610间房屋。奢华之程度,甚至超过了秦始皇的阿房宫,时人谓:“竭天下之才,伤生民之命”。而太祖、太宗两代所积之财富也被真宗挥霍一空,逐渐使北宋走向积贫积弱的局面。
泰山无人碑
泰安岱庙,历代君王封禅泰山的休息场所
五岳独尊
随之而来的是,举国上下“争言祥瑞”,各地伪造“天书”,致政事于不顾。而自真宗以下,各地官员借东封西祀和营建玉清昭应宫之机,大肆封官进爵。京师和地方上建成了一大批官办宫观,虚设宫观官等荣誉性的虚衔,从而加剧北宋了冗官和冗费的严重程度。
《宋史·真宗纪》评说真宗“一国君臣如病狂”。明代李贽说:“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纵观真宗前后的行为,短短几年之间,原本那个勤于政事的皇帝,没有预兆的突然变得热衷“祥瑞”粉饰太平,大肆铺张,甚至变得有些“迷狂”。而真宗这些近乎痴迷的行为绝非是一时一刻所诱发的,必然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才突然爆发。而究其原因恐怕还要回到很多年前,找到那个还只是太子的赵恒。
三、如坐针毡真宗是太宗亲立的第三任太子。第一任太子为长子元佐,因反对太宗迫害秦王廷美,焚毁宫殿,被废为庶人。第二任太子为次子元僖,失宠病死。两任太子的废立,对太宗刺激很大。直到至道元年(995年),病重的太宗才接受寇准的建议,立第三子元侃(既真宗)为太子。
赵元佐,字惟吉,东京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宋太宗赵光义长子,宋真宗赵恒同母兄,母为元德皇后李氏
由此看来,真宗并不是太宗心目中最合适的太子人选。而在目睹前两任太子的前车之鉴后,真宗在父皇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即使是谨小慎微,还是会动辄得咎,甚至大臣与真宗有私交,太宗都会认为“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
权力欲极重的太宗几乎没有给太子任何的决策权,而且还有着超乎寻常的严加管束,令他“每见必拜”且“动皆咨询”。在这种极端压制环境下成长的真宗,显然已经丧失了父辈君王果敢有为的强权开拓气质。庸弱、犹豫、惶恐这些性格注定了他很难成为一个开疆拓土的君王。即使是在继位后,仍然有李沆、吕端等旧臣的约束和压制。在这种长期压抑的环境中生活的真宗从即位之初就伴随着严重的性格缺陷,这种缺陷在普通人身上也许不会有太坏的后果,但是在一个集天下权柄于一身的君王身上,这种缺陷的隐患便会无限的放大,进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而这种极端压制的性格,一旦有了合适的突破口,便会喷涌而出。
后来的事情证明,真宗在丧失父权和相权的压制后,做出了一系列极为荒唐的行为,在排除其他因素后。真宗自太子时期便形成的性格缺陷,亦是其在策划“东封西祀”等一系列活动时的重要诱因之一。
四、皇统不正太宗对真宗除了长期的压制以外,还给他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宋朝的皇统问题!开宝九年(976年)十月 ,宋太祖赵匡胤病重,派宦官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进宫,以安排后事。然而,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找太祖的次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前去通知赵光义。赵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宋太祖的寝殿。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的寝殿以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赵光义)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宋太祖随后去世。“斧声烛影” 遂成千古之谜。次日,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 。军事家、政治家、宋朝开国皇帝
虽然后来太宗又传出“今匮之盟”的说法,即:太祖传位于弟弟光义(太宗),太宗传位于弟弟廷美,廷美传位于太祖长子德昭。但“今匮之盟”的说法本身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即皇位最终还是要回到太祖一脉。
随着太宗皇权的逐渐稳固,先后迫害太祖之子德昭、德芳;四弟廷美致死,使皇位稳定在太宗一脉。虽然在太宗一朝始终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扬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但是其皇位的非正常继承始终是太宗的心结,而这心结也延续到儿子真宗身上。
昭宪太后,杜氏,宋宣祖赵弘殷的妻子,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之母,金匮之盟的参与者
所以真宗即位后也是想尽一切办法证实自己就是“天命所归”,保证皇统不会旁落。而那封真宗直接参与炮制的“天书”,其中那句“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更是最为直接的显示了真宗急于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对于真宗皇权的威胁不仅存在于皇统的问题,同样也存在于宗室之中。太宗长子元佐虽然被贬为庶人,但是围绕在其身边的李皇后、王继恩等仍不死心,多有攻击太子,谋立元佐之举。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太宗弥留之际,李皇后欲趁乱拥立元佐,派王继恩联络吕端。大事面前不糊涂的吕端及时扣押王继恩,并面驳李皇后,终使真宗顺利登基。这一惊险过程,给真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皇统问题和宗室矛盾的双重威胁下,真宗寄希望于通过“封禅”的形式,达到宣扬自己政治正确的目的。
赵廷美,本名赵匡美,字文化,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四弟
对于封建时期的君王,特别是真宗这样一个弱势皇帝而言,保证皇位的稳定和皇统的合法性,要比握有多少权利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真宗朝我们可以看到,君主通过与宰辅合作,放弃手中的大量权利,作一个安静的“橡皮图章”,以期获得宰辅们的支持。而真宗朝包括民事、政事、军事在内的所有政令全部出自宰辅执政者,甚至于在封禅泰山的前夕,真宗通过行贿的方式,阻止大臣反对封禅。而真宗的这一行为也直接影响了此后宋代的政治格局,从此走向了“宰辅专政”的道路。
对于一个连权利都可以放弃的君王来说,要想保证自家皇统的合法与正确,最为有效且权威的方法就是“天道”。现代人经常吐槽古人迷信神佛,但是笔者认为,在一个能够造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时代,所有的“迷信”活动都不过是一场场精心设计的戏码。没有人会寄希望于祈祷神明来获取利益。而从小饱受正规皇室教育的真宗显然不会相信“天授君权”这个说法,而他所设计的“东封西祀”也不过是借助神道设教,向世人昭示其皇统的正确。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
虽然在后来的史册中,多次分析东封西祀的原因,其中包括“封禅涤耻”的说法。但是这些原因都只是最为浅显的。究其深层原因,只是君王在长期压制的环境中逐渐异化的性格和对于自身皇统的怀疑和不安,两者结合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看似“如病狂”的事件。但是作为肇始者的真宗是最为清醒的。
真宗这人其实挺可怜的,被亲爹硬生生推上皇位,原本寄希望大展宏图的他最终还是在父权的打压下丧失了原始的动力。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往往带着对当事人的同情和无情。
像真宗这样的人,其性格的形成往往是一个时代,或是一个时期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即使是最为优秀的教育,也无法完全改变成长环境所导致的性格缺陷。时代给予了他最好,但是同样也有他的局限性。对于既往过去,他只能做到缝缝补补,对于未来,更谈不上可期。即使贵为君王,终究还是要面对既往的历史和眼下的局面,无论向前还是向后都逃不脱走不掉。真宗在位使用最长的年号,是“大中祥符”。也许他也期望祥符降世,至少能给自己一个交待,毕竟这终究是一场“闹剧”。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7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蒙古人是如何征服缅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