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三眼花翎有多贵重?整个清朝仅有7人获得,连和珅都不够资格

望月砂 2023-07-27 05:38:32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三皇五帝开始,华夏大地的先民们就注重“垂衣裳而治天下”。至周灭商后,周公定礼分华夷,无论是秦汉、隋唐还是宋明,历朝历代的礼仪服饰都是一脉相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所穿戴的正式服装衮冕,自光武帝刘秀开始从皇帝到藩王,衮服的图案、冕旒的规格都有明确的礼仪制度。甚至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华夏大地后,统治者依旧会在特殊场合使用衮冕。直到清朝入关后,衮冕这一中国古代王朝的重要标志之一才被弃之不用。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在颁布“剃发令”之后又推出了“易服令”,明确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于是包括官服在内的汉人的传统服饰,也和帝王的衮冕一样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清朝创造了一套自己的服饰制度,这一点在许多影视剧中都有体现。清朝的各级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每个级别的官服在用图案加以区分的同时,还辅之以相对应的顶戴和花翎。所谓“顶戴”,顾名思义就是官员们所戴的帽顶,只要是官员就会有。而插在帽子上起装饰作用的“花翎”则大有学问,一般是皇帝特赐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的。“花翎”可以细分为“蓝翎”和“花翎”两种,其中“蓝翎”是用鹖鸟翎制作而成,是六品以下官员才会用的。“花翎”是用孔雀翎制作的,并且按照孔雀翎上圆形的图案再次细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之分,“眼”数越多则地位越高。其中三眼花翎在整个清朝都非常罕见,有清一代二百多年也只有7人获得,连大名鼎鼎的和珅都不够资格。清朝对于各级花翎的控制都非常严格,仅仅是其中等级最低的“单眼花翎”,也必须是出身于“上三旗”且在皇帝身边的五品以上官员。清朝初期对花翎的赏赐则更加严格,“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到,只有在京的高级官员才具备获赐资格。后来随着清朝的发展,作为激励工具的花翎的受赏范围才有所扩大。以康熙朝为清朝收台湾的施琅为例,他在立下大功后被康熙皇帝封为“靖海侯”。然而这位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将军却不想要这个封赏,反而恳请康熙帝“照前此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注意,这还不是三眼花翎。清中期获赐三眼花翎且颇具知名度的大臣,是乾隆帝的小舅子傅恒,此人曾官至领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等职,并且多次率兵出征战功累累。在整个乾隆朝,傅恒都是数一数二的武将,乾隆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先后三次赐花翎,其中两次是双眼、一次是三眼。但即便是傅恒这样的身份,也对此诚惶诚恐,多次推辞三眼花翎,表示自己受不起。虽然得此殊荣,傅恒也不敢轻易佩戴三眼花翎,更多的时候只用双眼。连傅恒这样出将入相的外戚能臣,也才勉强得了一次三眼花翎,和珅这位知名度最高的宠臣不够资格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随着后来清朝的衰败,曾经无数中下级文臣武将可望不可求的花翎,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值钱”。在官位可以明码标价之后,各类花翎也纷纷有了购买渠道:蓝翎5000两、花翎10000两。之后在供需杠杆的作用下,花翎的身价只值区区200两了,至于蓝翎,送人都不要。原本用来“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到最后竟然也沦为了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200多年中,仅有7人获得三眼花翎,其到底有多贵重呢?

花翎是清朝权贵官帽上的一种饰品,即在蓝孔雀羽毛上镶上珠子。

但它的意义非凡,花翎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佩戴的,它是军功、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花翎又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花翎,三眼花翎就是在蓝孔雀羽毛上镶三颗珠子,它品级最高。

如果你的级别不够,想戴三眼花翎就必须请皇上恩赏,整个清朝就只有7个人被赏戴三眼花翎。

大家想一想,清朝有将近300年的历史,在这300年中仅有7人被皇上赏戴,由此可见其尊贵程度。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呢?

在清初,只有亲王、郡王、贝勒才有资格戴三眼花翎,这无可厚非,谁让人家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呢。

到了乾隆年间,大臣们纷纷请赏戴三眼花翎,这时候有所放宽,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驸也可以戴三眼花翎。

(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被称为?固伦额驸?;嫔妃所生的公主叫做?和硕额驸?,后者只能戴双眼花翎)

也就是说除了以上这些硬性规定之外,其他的大臣要想戴三眼花翎,必须有功劳才能被皇上赏戴。

那么被皇上赏戴的人数多吗?可以说极少。

从乾隆年间到清朝灭亡,被赏戴的仅有七人:1.傅恒(乾隆的小舅子)、2.福康安(傅恒的儿子)、3.和琳(和珅的弟弟)、4.长龄(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之乱)、5.禧恩(拥立道光有功)、6.李鸿章(慈禧当政时的名臣)、7.徐桐(慈禧的忠实走狗)。

从上面可以看出,赏戴三眼花翎还是有严格规定的,像张之洞、左宗棠等汉臣没有资格戴。

晚清四大名臣,只有李鸿章享有这种殊荣。

这也难怪李鸿章为慈禧背了一辈子黑锅,所有的卖国条约都是李鸿章代签的,慈禧为了补偿赏戴李鸿章三眼花翎也就不足为奇了。

清朝官员的顶戴花翎有什么讲究?

顶戴花翎分为“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顶戴就是指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顶戴花翎是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是奖惩的表现,映射了古代封建的等级制度。

清代顶戴的前身就是明朝曵撒冠.是明朝就有的东西.花翎缘于明朝武官笠帽上的羽翎.朝鲜武官也有花翎.也是学明朝.顶戴花翎明清两代一体相承的服饰体系

一品朝冠顶戴,亲王以下,直到子爵和一品的官员都是红宝石,是色美、透明的宝石级刚玉。以其晶莹剔透的美丽颜色,被古代人们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被视为吉祥之物。

扩展资料: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

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的三眼花翎到底有多贵重?为何连和珅都没资格拥有?

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花翎",再去看加上"三眼"这个定语后它又变成了什么。在《说文解字》中,翎被解释为羽毛,而花翎顾名思义就是比较美观的禽类羽毛。按照清代关于冠服的规定,大臣们在正式场合要戴礼帽,而礼帽的顶珠之下就有一个专门用来安插花翎的"翎管"。 ?作为帽上的一种饰品,花翎常常被拿来和同为帽饰的顶戴并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顶戴花翎"。

作为官员、贵族们身份的象征,花翎很有讲究,并非谁都能随意佩戴。 被外派担任提督、巡抚等职者可能得到一支孔雀翎作为花翎,但这样的花翎等到任期结束就需要归还。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有可能得到花翎,且因功受赏者不用将其归还。贵族当中一些子弟成员也有时会得到赐戴花翎的恩泽。

花翎因为采用的就是孔雀翎,所以花翎上有几个形似眼睛的圆圈,就将其叫作几眼。在花翎这一门类中,共有一眼、二眼、三眼三种规格,其珍稀度、尊贵度也随之递增。一般来说,五品以上的正黄、镶黄、正白官员能佩戴一眼花翎,不过这些佩戴者从小还要接受骑射考试,成绩优秀的长大才有机会。至于二眼花翎,要求就更为严格,它需要是被封为镇国公、辅国公的宗室亲贵,或是"和硕额附",也就是驸马才能佩戴。至于传说中的三眼花翎,在清朝初期只有贝子、固伦额附这样和皇室关系很亲近的人才可以佩戴,到了清中后期更是成为了朝廷重臣的代名词,只有那些贡献巨大者才能够获得这一人们眼中无上的荣誉。

最初,花翎只在满清贵族间被佩戴,后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立下大功,请求康熙帝赐其花翎,这才有了功臣获得花翎的例子。到乾隆年间,皇帝下旨立下军功者也能够获得花翎的荣誉,但即使被赏赐出去的花翎数量大大增多,三眼花翎仍然是非常稀少。根据统计,从乾隆一直到清朝灭亡,获得过三眼花翎的一共也不过七人,他们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

从受皇帝恩宠的程度来说,和珅似乎也是可以配得上三眼花翎的。但跟以上这七位有功之臣相比,和珅立下的功劳并不足以服众,与他的哥哥和琳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和珅没有三眼花翎,也是意料之中。

三眼花翎为何那么重要,权臣和珅都没有,只有7个人获得?

清朝时期,官服选择用礼帽代替之前的冠制。而礼帽后面会缀一根孔雀翎,那个孔雀翎即被称为花翎,这个我们在清朝的电视剧里应该也会经常看到。
在花翎上会有一个眼状的圈,一个圈代表一个眼,有单眼的、双眼的,还有三眼的。这三种眼分别又是三种等级,其中单眼级别较低,双眼其次,三眼是最为贵重。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花翎不是如有些电视剧那般每个官员都可佩戴。在早期(在这里我只代指乾隆之前)能戴它的绝对是非一般的官员,大多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与内臣亲贵,在外任的文臣几乎没有被赐花翎的。

花翎都这么难,三眼花翎就更难了,在早期只有皇室成员中爵位只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的人才有资格戴三眼花翎。而且有资格也不代表一定能戴上,要想戴上还要得到皇帝的允许,而皇帝赐予三眼也是十分谨慎。

所以在早期能够得到三眼花翎很困难,也没有看到过史书中有记载哪些人戴上了三眼花翎,只知道连雍正时期的大佬年羹尧也仅仅只是获得过两眼花翎。所以个人猜测在早期很有可能没有人被授予过三眼花翎。

不过到了乾隆时期,标准似乎放低了些,花翎被授予的人多了起来,而被授予三眼花翎的人也有了记载,但人数依旧不多。自乾隆到清末,一共只有七位,即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这七人。

而要想知道和珅为何没得,那就要知道乾隆皇帝授予三眼花翎的标准。乾隆时期授予了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四人三眼花翎,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乾隆时期的名将,都立下了很显赫的战功。

比如傅恒赢过准噶尔、大金川、缅甸等战役;他的儿子福康安了平定了回民起事、苗疆起事与指挥了廓尔喀之战;和琳镇压了苗民起义;长龄平定了张格尔叛乱。

和珅虽然是权臣,也很受乾隆宠爱,但他始终不是将领,没有战功,不符合乾隆授予三眼花翎的标准,因此他没得到也不足为奇了。不过他虽然没得到,但他的弟弟和琳却得到了,所以他的家族还是有的,也算是辉煌了。

对于授予的标准最终决定权还是当时皇帝的个人意愿,每个皇帝标准都有所不同,乾隆的标准就是军功,而其他皇帝不是。所以之后的禧恩、李鸿章、徐桐三人能够获得三眼花翎不是因为军功,而是其他原因。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117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