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你经常读什么书?最近在读什么书?

柳华 2023-07-27 01:02:00

“以前做招聘面试时,常会问求职者这个问题。后来就不问了,因为大多数人不太读书。”

近些年,每年岁末我都煞有介事地做“个人年度计划”,每年都会出现的一条是“每个月至少读一本书”。

这个数量公布出来有些惭愧,所以今年的计划改成了“一个月至少读两本书”。有个朋友留言说刚看了一则新闻报道,某图书馆公布借书者名单,有位女士荣登榜首,一年借阅图书四百多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人家平均一天读书不止一本。

羡慕嫉妒没有恨。私下里猜想:她不工作,她的职业就是看书写作……等等。

还曾看过一篇文章,有个台湾达人,每天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且各地旅游,在某个职业领域非常有成就。

今年春节前,我参加了刘主编的“天才少年计划”。这名字好奇怪吧 开始我也以为是少年儿童参加的活动,“成人不宜”呢。

这是个付费参加的读书写作训练营,499块钱,10周时间,每周读一本书写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每周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文章,主编会点评作业。10周结束,坚持下来的学费返还;期间有一项延期或完不成,499元归老师。

计划期间,我每周都能在周日晚24点前交上作业——5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1500字作文。在那期间,发现一周读一本书是很简单的事,无非是少刷微信朋友圈,多些时间读书。到第三周,我甚至一周读了三本书。

都说“养成一个习惯城需要21天”。我在“天才儿童计划”里坚持了8周(报名比别人晚),56天,却在拿回学费后,又懈怠了起来(此处省略NN个惭愧的表情)!离开“天才儿童计划”一个多月了,我本应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到目前只读了两本。

所以有一天就跟刘主编建议——把读书会再搞起来吧!

如果我们足够热爱读书,完全不需要外力的约束。我有个前同事、朋友的女儿现在还是个学龄前儿童,嗜书如命!6岁的女孩,居然在读《孙子兵法》,而且讲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我外甥也爱读书,幼儿园背完《论语》、《大学》、《中庸》之类,小学读完了《山海经》等,临近中考还不忘读《李太白全集》。JASON同志侄女刚上初一,学霸一枚,也爱读书,上周拿了爷爷的《史记》,我家小孩还质疑“她看得懂吗 ”我相信她是看得懂的,就象同事6岁的女儿读《孙子兵法》,并且能够领悟和解读。

读书改变命运吗 很多人质疑这一点。我常常想起一个场景。有一次出差在车上等红绿灯,一个乞丐过来伸手要钱。同事给了人家十块钱,同行的人说“给这么多干嘛,给他一块钱就行了!”同事大尾巴狼般深沉道“我有时就想啊,如果我不是比他多读了几年书,说不定还不如他呢!”每当都人说读书有什么用时,就会想起那个场景,同事的这段话。

我算不了热爱读书的人。说起来很惭愧。但每天不管多晚,我都会在睡前读上几页,可能看不了几页就困意袭来眼皮打架,好像在用书给自己催眠。并不是作者写得不好,而是下班回到家,又做饭又收拾家务,又要运动有时还要准备第二天的早餐烤个蛋糕饼干啥的,又想着要写点东西……看书时往往就十一、二点了。

我的个人体验是,手机阅读和“听书”都不如手捧一卷书在读有愉悦感。比如“微信读书”等APP,有次出差,我微信读书上读完了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和沈从文的《边城》;下载了喜马拉雅,把罗辑思维或想读的小说下载下来,不知算不算“读书”的一种 我常在做家务或开车或步行时听广播,陆续听完了《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看理想》等节目。

从前上学时候看书快。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吧,那时的书大都是借来的。曾用一个课外活动和晚自习时间读完一套《射雕英雄传》,一个周日读完《云海玉弓缘》,也曾在四立书社办过借书证,几乎一天看一本亦舒,还有琼瑶……书有厚薄,文有长短,有的可一读再读,有的翻翻即可,知是不可一概用读书时间长短衡量,但平均下来,平均一周读一本书的节奏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今天看到开智学堂出口人阳志平先生的一段话。

最便宜的自我修炼是阅读,最容易产生心流体验的娱乐是写作。

读一本书最好的方法是开始读一本书;写一本书的最好方法是开始写一本书。

最近成为简书及几个公号的签约作者,我在自己的简介上写下了“2016年践行每周读一本书、每天快乐一点点”。

我经常读别人推荐的书。比如梁文道讲《烛烬》,我就买了一本;讲《干校六记》,就买了杨绛的三本书。《干校六记》读完,最近在读的是《走在人生边上》,此书应该是对钱钟书先生所作《走在人生边上》的回应吧 读起来,内心充满仰慕和敬意。

嘿,你经常读什么书 最近在读什么书 后台留言交流一下呗。

人在职场,某连锁企业职业经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爱生活,爱烘焙;写原创文章、坚持美文分享、偶尔在深夜厨房;2016年践行每周读一本书,每天快乐一点点!

更多文章查阅历史消息

今天回复“读书”,可阅读一篇读书笔记

你最近看过的一本好书是什么?

最近看过的一本好书是《活着》,作者是余华。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从父母的死亡到儿子的离开,书中描写了每个人的思想、行为和经历,表达了人们在悲剧中的挣扎和生活的本质,以及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活挑战。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挣扎,以及他们在社会上的艰难处境。这本书不仅深刻揭示了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更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悲剧中的挣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11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