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英法火烧圆明园后,曾国藩与左宗棠反应为何不同?谁爱国一目了然

食养人 2023-07-27 00:10:01

如果要问我国近代最让人痛心的战争损失有哪些,那么圆明园遭劫掠和焚烧一定能够高位上榜。这座美轮美奂的中华皇家园林一夕之间被破坏殆尽,在整个清朝历史的发展上来看都可以称作奇耻大辱。

但是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惨祸,面对皇族被外邦人踩在脚下的颜面,当时的清朝重臣曾国藩和左宗棠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应,今天就从这段历史中看看古人的爱国情怀究竟有多深吧。咸丰十年的圆明园,是清军与英法联军对峙的牺牲品圆明园遭难不仅是财帛动人心对于火烧圆明园的过程,世人的第一反应是劫掠,似乎这场持续了十天、遭受了两次暴行的园林就是因为其中的奇珍异宝才被这些恶霸盯上了一般。可是只要稍加探究不难发现,劫掠并不是英法联军最初的动机。圆明园事件发生在咸丰十年,这一年清朝与外族进行了一场大战,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下诸位看官可能已然心中有数了,这场由英法牵头发起的、以“贸易不公”为借口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有着别样心思,而圆明园则只是这次战争中的一环,在清朝军队与英法联军的对峙中成了那个不幸的牺牲品。咸丰十年十月六日,经过休整后粮草充足的英法联军在时任俄国驻清朝领事伊格纳提耶夫的“帮助”下获得了一张精确而完整的北京城地图,又得知超过万人的清军已然从圆明园撤离。也就是说这座皇家园林里只剩下了财宝、少量军队驻扎以及沿着圆明园方向向北撤离的咸丰皇帝等人。比起劫掠财宝这种“不着急”的活计,英法联军的指挥官其实更希望歼灭那只撤离的清军,最好能够直接将咸丰帝和一众皇亲甚至大臣一并捉拿,据线报得知,这些人如今驻扎在距离圆明园不远处的村落中,这就让圆明园的遭难更加逃不掉了。因此第一次进军圆明园并非以劫掠为主,而是一场在情报明晰的情况下,英法联军对清军实施尾随攻击的军事行动的自然结果,就连恭亲王奕 也曾在奏折中承认与英法联军发生过遭遇,称:“败兵纷纷退至圆明园,夷匪亦衔尾而来”。皇家颜面扫地的圆明园事件圆明园在十日的时间内两度遭劫掠,但除了财宝的损失,这更是一场让大清朝和整个皇族颜面扫地的事件。遭受英法联军的追击无论发生在京城以外的任何地方,可能这些自欺欺人的皇族都还能够粉饰太平,然而此番被外族攻入京城,使得皇帝被迫出逃,圆明园作为从康熙时期便开始修建,历经几代帝王才最终建成的万园之园,代表的是整个皇族的尊严。可是无论是皇帝的出逃还是圆明园的遭劫,都像是将大清皇族的脸面生生踩在了脚下,对于后世来说,失去圆明园是历史的重大遗憾,是国贫家弱的过去,然而对于当时的人,则更是真切的心痛,但清朝的官员却似乎并未有志一同的对此暴行产生同仇敌忾的情感。当时,被我们后人称作“晚清四大中兴名臣”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中,张之洞仍在为做官实现抱负而奋斗,“两江总督”曾国藩应该是官位最大、最受帝王倚重的一位。而左宗棠此时好歹也有个“四品京堂候补”的身份在曾国藩身边当差,而作为幕僚的李鸿章暂时还不够看。可是曾国藩与这位让他十分赏识的下属左宗棠之间,对这件事的想法和反应却大相径庭,这里也能看出二人为何在之后关系一度分崩离析了。“肱骨之臣”曾国藩的政治考量,对内对外两幅面孔曾国藩对火烧圆明园的看法“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这是《曾国藩传》中曾国藩自己对圆明园事件看法的一段记载。在这位被称作“国人精神之典范”的人口中说出这样的话,令人既震惊又愤怒,这还是一个食君之禄,分君之忧的一国臣子应当有的态度吗 简单翻译一下这段话中曾国藩的态度就是:虽然英法联军确实毁了圆明园,但是这些只是小事,别忘了英法联军可是在上海和宁波等地帮我们打过太平天国的,毁个园子又不会伤害大清的江山社稷,所以我们不应该为这些小节而忘记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最终,曾国藩得出了英法“有德于我”的结论,将火烧圆明园这件令社会震荡的大事就这样一笔带过了,可这种所谓的大国气度却实在让人难以苟同,而圆明园又真的只是小事吗 我们已经从战争的起源和火烧圆明园的动机上知道了当时的英法联军根本不是为了财宝才向圆明园进军的,此事虽然没有达成其最终活捉皇帝和重臣的目的,然而为了进入圆明园,通过严刑拷打逼问百姓、沿途杀害抵抗的军队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在六日当天进军之后,对圆明园进行了第二次劫掠,最终以焚园作为了结局。对于这场暴行,英法两军的官方解释是“焚毁圆明园只是对清王朝的责罚”,可见劫掠和焚园本就是侵略者对清朝皇室和军队的震慑、报复,最后才是求财。而侥幸逃过一劫的曾国藩却还在做着英法联军是来帮助清朝、敦亲睦邻的美梦,实在是可笑又可悲。曾国藩的“有德”之言与其政治理念曾国藩眼中的小事在大洋彼岸的欧洲也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大文豪雨果那番著名的言论就证明了在胜利者眼中,这场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性进攻都是一场抛弃文明的暴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者原来可以成为强盗。胜利者把夏宫的全部财富盗窃一空,并把抢来的东西全都瓜分掉。”就是这样一场毫无疑问的侵略,为何在曾国藩心中却被一句“有德于我”就能轻飘飘的抵消呢 纵观曾国藩的政治成长历程不难发现,此人其实并不缺乏忠诚,更不是没有勇气。但他的勇气和忠诚都是对于“自家人”的。在面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他的坚定和锱铢必较可称得上令人咋舌,在曾国藩眼中,这些本土势力才是大清朝的顽疾,那些坐着船漂洋过海的蛮子最终总是要回去的,大清朝依旧能在熬过这段黑暗后回到关上门过日子的旧生活里。因此他选择了先借助外力“安内”,再考虑是“攘外”还是“谈判”来送走这些吸血鬼。可见对于曾国藩来说,他并不是多么喜欢洋人,只是他狭隘的政治观念里将内乱放在了首位,却没想到这群人竟然真的不走了。这种攘外必先安内的观念似乎总能将本就残损的国家变得更加雪上加霜,怀抱这种想法的人也注定了没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抱负,而将国家推向了深渊。但就在曾国藩计较内战的时候,他的属下左宗棠却对此事耿耿于怀,完全没有和他统一战线的想法。同为当朝重臣,左宗棠对圆明园的态度才称得上“爱国”二字左宗棠对圆明园事件的反应圆明园事件发生时,左宗棠还是曾国藩的一位下属,领着一个“四品京堂候补”的虚职,对洋人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敌意与仇恨,乍看之下仿佛缺乏官场上的手腕和圆滑,却更能让我们共情。当时不在京城的左宗棠听闻圆明园被毁的消息后“悲愤不已,不得安眠”,甚至上书朝廷请求一个军职,想要带兵杀回英法联军重兵把守的京城,然而这份热血在当时却没能得到已经吓破胆的诸位大臣响应,曾国藩的态度也相当明确。这股气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左宗棠的为官路上与曾国藩不同,如果说前者乌眼鸡似的盯着国内这点儿事情,那么左宗棠却将自己的矛头对准了欧洲列强。左宗棠对欧洲列强的防备圆明园事件过去二十年后,左宗棠也坐上了“两江总督”的位置,和当年的曾国藩不同,他对洋人的态度和二十年前一般敌视而强硬。他掌握军事大权,不但大肆捐购水雷,甚至布置了鱼雷对东南沿海要口进行布防。在他眼中欧洲列强才是大清朝的心腹大患,这些人的野心和傲慢,以及国人日渐丢失的尊严和自信都让清朝变得越来越卑微,但统治者却仍然做着大国风度的梦,妄图以“宽容”和政治手腕、外交手段来感化侵略者,这些都让他对洋人更加忌惮。甚至说出:“自古谈边防者,不外守、战与和。而就三者言之,亦有次第,必能守而后能战,能战而后能和,斯固古今不易之局也。”这样的言论代表他也是“弱国无外交”的思想拥趸,在他为官期间,晚清难得拥有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时光,也终于在对外战争中尝到了一丝胜利的滋味。小结如果从政治眼光或者为官之道来说,曾国藩和左宗棠在历史上都是毁誉参半的人,但仅论对圆明园一事的反应来看,也不难理解为何曾国藩会被百姓称作“卖国贼”了。在他心中将国家利益全然量化的行为实在让人难以得见一丝爱国的情感,常人目睹国家利益受损的愤怒在他眼中用“小事”两字一笔带过,尤其对比当时只是个虚衔小官的左宗棠,这位国之重臣的反应未免就显得过于凉薄了。因此无论曾国藩政治手腕如何高明,若论爱国一项,只怕逊左宗棠远矣。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左宗棠和曾国藩谁对历史的贡献最大,两个人为何是死对头?

在大清朝国势衰败之际,朝廷之上却冉冉升起了两颗惊才绝艳的新星,他们就是左宗棠和曾国藩。左宗棠智略超群,兵法了得;曾国藩深识远略,公而忘私,两人皆是才情横溢,功绩卓越,名满天下的封疆卫国一把手。想必这样相像的两个人,不用说,那肯定是深交好友。



但恰恰相反的是,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那真的可谓是水火天敌,死生不容啊,简直差到了极点。这样厉害的两人,关系这么差也是很令人不解。那么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为什么怎么差呢,两个同样惊才绝艳的能人,谁又更胜一筹?今天,让我们来说说晚清名人左宗棠、曾国藩之间的是非恩怨。

水火不容究竟为何

说到左宗棠和曾国藩,大家肯定都比较熟悉。想当年,翻开历史书,一提及晚清名人,左宗棠、曾国藩必定是榜上有名无疑。二人同朝为官,又都名声在外,却不是好友,却似那死生天敌,当真是叫人好生疑惑,不禁猜测这两人之间究竟有何深仇大恨。其实,深仇大恨倒谈不上,不过是有人单方面想不开罢了。

左宗棠与曾国藩年龄相近,好巧不巧,刚刚就差一岁。左宗棠从小就非常聪明,还总是骄傲自得,觉得自己的每篇文章都是佳作,这样自得的性格也真的让别人十分无语啊。你说,本来这样骄傲聪明的人,考试的时候考中就罢了,但他偏偏几次都愣是没考中,这打击可不是一般的大;反观曾国藩,不像左宗棠聪明,但人家就是一次中的,从此官路恒通。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视甚高,还咋都考不中的左宗棠对曾国藩那是横竖都看不顺眼,他总觉得曾国藩能考中,那就是运气好,不是靠真才实学,这样莫名的想法让曾国藩也很是无奈。

不过这只是两人恩怨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话说两人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态度那叫一个差。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左宗棠与曾国藩合作抗击太平军,但是曾国藩作战经验很是不足,指挥起来难免手忙脚乱,这让左宗棠很看不上他。

再加上左宗棠每次当面指责曾国藩错处的时候,曾国藩只是虚心受教,也不说什么反驳的话。本来曾国藩只是谦虚,不想与他计较而已,偏偏左宗棠就想当然的认为曾国藩为人木讷,脑子不灵光,越发觉得自己比曾国藩更厉害,也越发打从心底里瞧不上他。说真的,这样自以为是的左宗棠真的好生让人哭笑不得。

此类事情,多不胜数,但曾国藩都没有与左宗棠计较。但是,俗话说,事不过三,一个人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在左宗棠无数次的直言直去,明着暗着的讽刺和瞧不起之下,内敛容忍的曾国藩也真的受不了了,开始反击,此后两人的彻底失和,水火不容。

到底谁更胜一筹

既然左宗棠如此瞧不上曾国藩,那是不是曾国藩真的是很差劲呢?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样说吧,除了治兵作战以及脑袋瓜子比不上左宗棠外,曾国藩那是一点不比左宗棠差。这个从两人死后的谥号就完全可以看出来。

说到谥号,它不仅仅是死后统治者赐予的一个封号,还代表着你在统治者眼中的地位与价值,谥号等级越高,说明你越得统治者看中,在他眼中,你的功绩越高。



而曾国藩死后,被赐予的谥号是文正。作为清朝文臣谥号中等级最高的谥号,可以说,拥有"文正"谥号的文臣就等于死后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耀,它是文臣们的毕生追求。不过恰恰因为这个谥号相当的荣耀,统治者从来不会轻易地赐给大臣,而曾国藩却得到了。反观左宗棠死后只得了个排位二十三的"文襄"谥号,比曾国藩的谥号差了许多。如此大的差别,足可以说明在清朝廷的眼中,到底是谁更胜了一筹。不管左宗棠承不承认,事实确实如此,他比不上曾国藩。

清廷此意

对于同样有封疆卫国之功的左宗棠和曾国藩,为何清朝廷赐予的谥号却差了这么多呢?说白了,还不是性格惹的祸,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果真如此。

水火不容的曾国藩与左宗棠,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一个内敛,一个却张扬。但自古张扬的性子就不怎么让人喜欢,这在左宗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过于张扬,让左宗棠得罪了不少人,也让皇帝无端的心生厌恶,最后只是赐了个靠后的谥号;而内敛的天性,却让曾国藩深得皇帝信任,死后也得了最高的"文正"谥号。

这样看来,讨好皇帝,还是有点重要的。不过,小编想,皇帝也是觉得,既然左宗棠瞧不上曾国藩一辈子,或许只有看到这个谥号,左宗棠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不如曾国藩的吧。

晚清曾国藩、左宗棠强强联手,如何击败英国的图谋?

当时李鸿章和曾国藩所控制的湘军和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楚师水师人员这三方人员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由于每个人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所以让这三方人员迅速团结起来,也让当时曾国藩掌控了几乎整个清朝的军事力量。在1861年的时候,慈禧太后与朝中大臣逮捕了当时发动辛酉政变的这些官员。其实在当时慈禧太后等人就已经发现清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英国和法国海军的实力,所以就想要通过像这两支海军学习来让清朝的水师力量得到加强。出于这种向外国学习的目的恭亲王当时派地方官员与英国对如何购买英国舰队这方面的事项进行详细交流。当时清朝也有着自己的目的,而清朝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1个其实就是想要借助水师的力量对太平天国这些军队进行镇压。而第2个就是想让英国的海军帮助清军增强海上战斗力。让清朝人学会通过用自己的能力来建造轮船和使用武器。如果能够达到这种目的的话,那么就可以让清朝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如此,也可以为之后外国侵略中国做好防御工作。虽然当时清朝统治者的设想是美好的,但是英国人其实早已看透了清朝的这些小心思。当时英国人利用这些两广总督经验不足的缺点,为自己国家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也让清朝蒙受了一笔损失。当时清朝主要有两点错误。第1点错误就是清朝在购买的过程中过于迷信美国等国家是遵守诚信法则的。第2个错误就是当时清朝人并没有这种制造轮船的技术。要知道当时连清朝驾驶轮船的人都没有,就更不要提那些高科技的战舰了。当时即使清朝能购买来这些战舰却依旧不会用它。


细数左宗棠和曾国藩之间的恩怨 两人为什么是水火不容的死对手

对左宗棠和曾国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晚清名臣曾国藩和左宗棠可谓是绝代双骄,两人都才情横溢,而且功绩突出。但鲜为人知的是,两人却是水火不容的死对手。下面,就来细数一下他们之间的恩怨。

左宗棠才华横溢,据悉,很多官场大僚都对他“一见即惊”。两江总督陶澍见到20多岁的左宗棠时,一眼就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主动和他订下儿女亲家。云贵总督林则徐对他也是“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左宗棠年龄比曾国藩小1岁,但他却比曾国藩早2年考中举。然而,正当他对科举中榜信心十足时,却遭遇当头一棒——科举会仅入围“中第”,同时,当时湖南的名额已经满了,最终他名落孙山。遭遇打击,左宗棠痛定思痛后,重振精神,决定再重考科举。然而,三年后,他再次落榜了。而这时的曾国藩却被考中了。

而接连两次受挫,左宗棠失望之余,发誓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果然,之后左宗棠之回到家乡读书教书育人了。左宗棠在经历人生苦旅,但曾国藩却飞黄腾达,他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地位和权势那是一年要比一年好,仅用十年的时间就从朝中小官做到了礼部侍郎的二品高阶。

再后来,曾国藩更是趁着太平军肆虐湖南创立起湘军;并让湘军成为晚清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强力军队。自此,曾国藩就成了晚清朝廷的最牛大臣,而在他的带动下,汉族官员也开始崛起。

这期间,“大器晚成”的左宗棠也时来运转,成功进入了张亮基和骆秉章的湘军幕府,八年的幕府生涯让他声名四起,因为业绩突出,他的才能也慢慢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出人意料的是,朝廷想让他入朝为官时,他却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对当年科举屡次不中而耿耿于怀。

再后来,曾国藩极力向朝廷为左宗棠推荐,清廷破格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之后左宗棠开始发迹,渐成朝廷重臣。曾国藩除了对左宗棠有提携之恩外,还有两大恩。

一是“救命”之恩。左宗棠还在当幕僚时,嫉恶如仇的他曾经辱骂过朝廷命官,结果被人到朝中“打小报告”,这事如果闹大了,左宗棠是要掉脑袋的。幸亏曾国藩为他四处奔走请人为他到皇帝面前说情,才使得他得已平安无事。二是“帮助”之恩。左宗棠的楚军也是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才组建成功的。

按理说,左宗棠应该感谢曾国藩才对,然而左宗棠却非常瞧不起曾国藩。左宗棠总认为曾国藩只是运气逆天,才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论才华,他比曾国藩强上百倍。

也正是因为这样,左宗棠非但不感恩曾国藩,还在背后捅曾国藩的刀子。一次,曾国藩借父亲病逝,打了辞职报告,此“撂挡子”来胁迫咸丰帝给他督抚实权,结果却得了“闲职一身轻”。以此,左宗棠非但不同情安慰他,反而在他的伤口上撒盐,到处说曾国藩的坏话。

对此,曾国藩并没有计较,后来曾国藩时业运转,重新出山时,还是极力向左宗棠示好,但左宗棠依然对他下黑手。后来,曾国藩所率的湘军经过长达10余年的奋战,攻破天京城,平定了太平军后,没有擒住洪秀全的幼主。

对此,曾国藩上表朝廷之时撒了谎表示幼主已焚烧而死。结果左宗棠立马跳出来揭发他,并把幼主逃走的危害扩大化。结果朝廷对曾国藩的作为给予了“严厉”批评,并劳苦功高的他很是猜忌。曾国藩后来无奈之下,只好主动撤掉湘军,并卸任两江都督之职,才得以保全性命。

而经过这一次,曾国藩也彻底和左宗棠决裂了,两人成了朝堂的政敌。其实,曾国藩之所以会“翻脸”,并不是他的气量不够,而是他有意为之,他做戏给朝廷看,他浴室知帝王最忌讳重臣抱团。他唯有左宗棠水火不容,才能保住乌纱帽和性命。

而左宗棠真正大放异彩是晚年,公元1873年,肃州城久攻不克, 62岁的左宗棠爱国心切,他不顾身体不适,抱病从兰州启程,前往肃州督战,很快厘清了整个甘肃。之后,左宗棠又决定收复新疆。左宗棠得到了军机大臣文祥等人的支持,清 *** 最终艰难地做出了出兵新疆、收复失地的决定。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还授予他筹兵筹饷、指挥军队的大权。

之后,左宗棠移驻肃州,开始西征之旅。到了1878年时,左宗棠已经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整个新疆。公元1880年,已是古稀之龄的左宗棠带领卫队,抬着一口黑漆的棺材前往新疆,抱定决心,不惜要与沙俄打一仗。就在他抵达新疆哈密,就地设立行营时,左宗棠在哈密忽然接到圣旨,2个字:回京。

年至七十,抬棺西征,却不得一战,左宗棠只能含泪而归。但左宗棠一直对曾国藩不服气的,因此,晚年他作的《铜官感旧图》的画序就表明了他心中所想,他认为当初曾国藩在靖港因大败投江自尽成功了,天下离了他还是会有救的;因为还有他左宗棠在。言外之意就是若曾国藩挡了他的道,若是他命陨这天下第一的功名就是他的了。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3岁。左宗棠病逝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然而,清朝文官最高等级的谥号,便是“文正”。清朝近300年时间,只有8名文官获得了“文正”的谥号,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一个。而左宗棠的“文襄”谥号排在清朝文官的第二十三位,单从此来看,曾国藩和左宗棠已由此分出了胜负。

左宗棠和曾国藩不和?

左宗棠、曾国藩是晚清咸同时期一代豪杰,都为同治中兴立下不朽功勋,此二人与彭玉麟并称大清三杰,又与胡林翼、彭玉麟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还与李鸿章共称为“曾左李”。左宗棠、曾国藩二人共事十余年,交情甚厚,曾国藩对左宗棠还多有提携与相助之恩。然而自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天京后,二人割袍断义,再无书信往来,令世人为之惋惜

左宗棠个性刚直果断,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恶如仇。虽然才华横溢,恃才傲物,然而多次进京赶考,却又始终铩羽而还,长期的郁郁不得志和寄人篱下,使他又具有特别敏感的禀性,稍被人怠慢或过分谦让,都可引起左宗棠激烈的反应,而且言词辛辣,令人不快。曾国藩曾因此说左宗棠措辞过峻,不无令人难堪之处。有一次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札中出于谦让用了“右仰”字样客套,左宗棠很是不快,说道:“他写了‘右仰’难道要我‘左俯’不成!”左宗棠的此言传到曾国藩耳里,曾国藩自然心生不快。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首次闹掰,缘于曾国藩“夺情事”。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父亲过世,按封建丁忧制度,曾国藩当应回家奔丧,然而此时战事吃紧,按照清政府对丁忧制度的“补充规定”:督、抚、司、道等军务在身的要员,如钦命不准离职,则不得擅离职守。曾国藩此时在江西战场,朝廷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既要曾国藩到全国各地去打仗,又不给他调动全国各地的权力,弄得他左支右绌,狼狈不堪,正是满肚子怨气,早想甩担子了,替父奔丧,是个最好不过的机会,所以,他一方面上书朝廷,请丧假;另一方面,不待朝廷回复,他先斩后奏回到了湖南老家。
曾国藩觉得有义务也有必要向朋友们介绍这次拒绝夺情的情况。于是,回去不久,他写了一封信给左宗棠,说,所以要拒绝夺情,有三个理由,第一,当然是父子情深,身为人子,必须尽孝,必须尽礼,所以我回来了,这叫人子之道。第二,我出山以来,功劳少,错误多,我的能力不足以改变江西的局面;这就有点牢骚了,表面上说自己不行,其实是说各方的支援不力。第三,目前大局,比我在江西的时候要好,即算我不回江西,各位朋友同事也能把事情办成功。
左宗棠毫不体恤曾国藩的用心与苦衷,回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谴责曾国藩:“忠臣之于君也,不以事不可为而奉身以退,其任事也,不以己之不能而他诿之……但谓匆遽奔丧;不俟朝命,似非礼非义。”说曾国藩这种临阵脱逃是不忠之举,是不礼之举,是不义之举,将曾国藩骂了个狗血喷头。在此信中,左宗棠还说:“老兄之出与不出,非我所知也”;意思是,你最终是听我的话再回江西,还是不听我的话赖在湖南,我不知道,我也不关心。我也没指望你真能听我的,但是,这个道理我的告诉你。接下来,又说:“出之有济与否,亦非我所敢知”。意思是你若真听了我的话,再回江西,那是件好事,但是,回去之后,事情能不能办好,局面会不会有转机,这我不知道。“非所敢知”比“非我所知”的语气更强,更具否定性。曾国藩看信后自然是气坏了,于是对左宗棠置之不理,以无言来强烈抗议。一年之后,两人才又“交欢如初,不念旧恶”。
此时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虽然关系上有裂痕,但还只表现在个性的差异上,在大敌当前之时,都可以包容,这些不和谐的插曲并未真正影响他们的深厚友谊。然而,彻底决裂的一天还是到来了:克复天京后,两人就洪秀全的继承者幼主洪福填是否已死的问题,向朝廷打起了笔墨官司。
湘军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向朝廷奏报克复金陵,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火自焚。这就突显了曾国藩对太平军有攻克全功。不料想几乎在同时,左宗棠也向朝廷上了一个奏折,称据金陵逃出难民供出伪幼主洪福填于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一日由东坝逃至广德,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伪幼主名号,召集太平军余众。朝廷看到左宗棠奏报后,对曾国藩大为不满,认为曾国藩奏洪福填积薪自焚茫无实据,而且天京的太平军已被斩杀净尽的说法也不可靠,清廷让曾国藩从重参办防范不力的湘军将士。
左宗棠的这一唱对台戏的奏折,无疑是刺向曾国藩的一把利剑。曾国藩平生自诩以诚信为本,假如按左宗棠所言,则无异于欺君罔上,这是曾国藩万万不能容忍的。于是曾国藩上折反驳左宗棠,称洪福填可能已死,而黄文金为纠合太平军余众伪称尚存这是古来常有之事。左宗棠所称天京城破后,洪福填率三千人逃出,不足为据。而且声言当初左宗棠攻克杭州,有太平军十万之众全数逃出,尚且不被查办,这次逃出几百人也应暂缓参办。言外之意指左宗棠虚张声势,不过是邀功请赏。
左宗棠看到此奏后,怎肯善罢甘休,于是又上书数万言为自己辩解,对曾国藩言词激烈,口诛笔伐。至此曾左二人的关系已不可挽回,虽然左宗棠口口声声称此后公事仍与曾国藩和衷商办,不敢稍存意见,但二人的私交已恩断义绝,从此再无往来,两人十几年的交情因各自之名利而烟消云散了。
此后左宗棠在出任陕甘总督过湖北遇见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时,曾谈到他和曾国藩绝交的原因,说到过错在曾文正者七八,而己亦居其二三。这话不无道理,曾国藩太看重自己的名声,而左宗棠一贯语无遮拦,这是他们关系破裂的根由。但同为一代名臣,终不会因恩怨而在公务上掣肘对方。左宗棠督陕甘建功西域时,对友人说:“我和曾国藩不和,如今他总督两江,恐他在饷源上卡我脖子,坏了我的功业。”然而曾国藩为左宗棠西征筹饷,始终不遗余力,而且推荐自己最得力的湘军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左宗棠在陕甘新疆建功立业皆赖此军。因此后人评论说:文襄之功,文正实助成也。说得不无道理。而左宗棠始终不承认这一点。他每每和部下聊起来,必骂曾国藩。而诸将多为曾国藩旧部,听了自然不舒服,出来后都愤愤地说:“你个人和老曾不睦,跟我们罗嗦这些干什么,耳朵都被磨出茧子了!听了半天,也没觉得你有什么理,根本不能自圆其说。
晚年的左宗棠逢人便讲西征、骂曾国藩,群僚皆以为苦,颇有怨言。这也是左宗棠被人广为诟病之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9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