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宴会遇到个莒南老乡,便敬了杯酒。然后说起作为一个地名,“莒”字,出了临沂、出了山东可能就有很多人不认识了。
我有个同学,多年前第一次看到我家信上的地址栏,直接读作了“营”。莒(Ju,三声),可算是生僻字。
旁边有位客人听到我们在“认老乡”,插话说在台湾常会看到“勿忘在莒”,不知什么意思。
我只知“望文生义”,就告诉那位客人“大概就是不要忘记在莒国的(岁月)”,却不知其典故,只能这样打哈哈。
随想起台湾的孙博士有次问起我的老家,告诉他“莒南”这个地名,他居然说知道,“‘毋忘在莒’的莒”。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成语,听的一楞,不知哪几个字,直接感觉自己才疏学浅。
我有个习惯,就是看到不认识的字、遇到不懂的名词,会马上查查字典,算是个好习惯吧。所以再次与“勿忘在莒”相遇却不知其意,很有点“枉为莒地人”(莒南从前归莒县, 古称莒国)的惭愧。
回来问了度娘,又看了一段“毋忘在莒”的视频片。总算了解了这一典故。《吕氏春秋·直谏》记载:
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 ” 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於鲁也,使甯戚毋忘其饭牛而居於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则齐国之社稷幸於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我只知“望文生义”,就告诉那位客人“大概就是不要忘记在莒国的(岁月)”,却不知其典故,只能这样打哈哈。
“毋忘在莒”这一成语,对我们来说比较生僻,连我这个莒南人都非常陌生。很多生活在台湾的人耳熟能详,是因为蒋介石退败台湾以后,便以此为座右铭,并给金门守军题词,刻在石碑之上。
据资料介绍,1964年12月,蒋介石视察金门时又发起“毋忘在莒”的学习运动,他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借着这个历史典故,鼓励“国军”励精图治,卧薪尝胆。
我恍然大悟,“毋忘在莒”就是“千万不要忘记”呀!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上映过一部同名电影,我小学四年级时写过人生第一篇电影的《观后感》,就是观《千万不要忘记。还有,“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应该也是如出一辙。
作为地名的一个生僻字,“毋忘在莒”大概是含有“莒”字的唯一成语吧 !
后来曾给孙博士写过一个邮件,关于这个成语,他告诉我“毋忘在莒”而非“勿忘在莒”,觉其严谨。
注:这是篇旧文。发在 ,略有修改。
:
ID:
个人微信:dzy555555
1. 关于齐桓公诗句(称赞齐桓公的诗句)
关于齐桓公诗句(称赞齐桓公的诗句) 1.称赞齐桓公的诗句
1、满庭芳 齐桓公激荡春秋,群雄逐鹿,桓公志在八方。
礼贤下士,德政赖明良。山海渔田在握,国力振、民富兵强。
葵丘会,一匡天下,霸气世无双。惜哉,贤相逝,耽于享乐,宵小猖狂。
晚年困深宫,病饿身亡。一代英雄落幕,谁承想、孤影凄凉!诸公子,纷争夺位,祸乱起萧墙。
2、咏史上·齐桓公二首关睢泽竭自师陉,直到瓜丘炉六经。户外流虫争掩鼻,当年已作鲍鱼腥。
3、《临江仙?齐桓公》兄纠争位成于智,大度相管任能。尊王攘夷整朝政。
桓管五杰用,中原霸主功。易牙开方竖刁佞,杀子倍亲自宫。
三臣专权晚昏庸。内乱宫饿死,尸虫出户庭。
2.赞扬齐桓公的古诗
答:①《满庭芳 》——齐桓公
激荡春秋,群雄逐鹿,桓公志在八方。礼贤下士,德政赖明良。山海渔田在握,国力振、民富兵强。葵丘会,一匡天下,霸气世无双。惜哉,贤相逝,耽于享乐,宵小猖狂。晚年困深宫,病饿身亡。一代英雄落幕,谁承想、孤影凄凉!诸公子,纷争夺位,祸乱起萧墙。
②《咏史上·齐桓公》二首
关睢泽竭自师陉,直到瓜丘炉六经。
户外流虫争掩鼻,当年已作鲍鱼腥。
③《临江仙?齐桓公》
兄纠争位成于智,大度相管任能。尊王攘夷整朝政。桓管五杰用,中原霸主功。易牙开方竖刁佞,杀子倍亲自宫。三臣专权晚昏庸。内乱宫饿死,尸虫出户庭。(摘自网络)
3.赞扬齐桓公的古诗
答:①《满庭芳 》——齐桓公激荡春秋,群雄逐鹿,桓公志在八方。
礼贤下士,德政赖明良。山海渔田在握,国力振、民富兵强。
葵丘会,一匡天下,霸气世无双。惜哉,贤相逝,耽于享乐,宵小猖狂。
晚年困深宫,病饿身亡。一代英雄落幕,谁承想、孤影凄凉!诸公子,纷争夺位,祸乱起萧墙。
②《咏史上·齐桓公》二首关睢泽竭自师陉,直到瓜丘炉六经。户外流虫争掩鼻,当年已作鲍鱼腥。
③《临江仙?齐桓公》兄纠争位成于智,大度相管任能。尊王攘夷整朝政。
桓管五杰用,中原霸主功。易牙开方竖刁佞,杀子倍亲自宫。
三臣专权晚昏庸。内乱宫饿死,尸虫出户庭。
(摘自网络)。
4.关于齐桓公的成语
有关齐桓公的成语——
1、老马识途
2、毋忘在莒
3、一鼓作气
4、风马牛不相及、
5、庭燎招士
6、牛交之歌
7、管鲍之交
老马识途:【基本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拼音读法】:lǎo mǎ shí tú
【近义词组】: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反义词组】:不知所以
【使用方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5.关于评论晋文公的名言(名言或诗句)
退避三舍: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贪天之功:语出《左传·僖二十四年》。
竭泽而渔:语出《吕氏春秋·义赏》。
师直为壮: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人莫予毒: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危如累卵:语出《韩非子·十过》。
兵不厌诈:语出《韩非子·难一》。
艰难险阻: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行将就木: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语出《左传》:子有四方之志。
渭阳之情:语出《诗经·秦风·渭阳》。
楚成王: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叔詹谏: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左传》: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
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司马迁:晋文公,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
荀彧: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
司马贞:重耳致霸,朝周河阳。
林同: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雠。披直寺人耳,钥麑信有谋。
顾颉刚:“晋文公的主要功绩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国,使他们不得向北发展。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国,使他们不得向东发展。有了他们父子,春秋时的中原诸国才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渐渐孕育了后来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6.《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国语》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齐桓公求管仲全文翻译: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
”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
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齐桓公求管仲对照翻译: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
莒县是块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莒文化经过历代莒人的发展和沉淀成为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境内浮来山上座落着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故居定林寺,寺中有刘勰校经楼,有树龄近四千年的天下银杏第一树。
莒县旅游主题口号:
1、文评古今,莒韵春秋,山秀天下。
2、走遍神州,难忘莒州。
3、一山一文化,一莒一春秋。
4、东方福地,毋忘在莒。
5、一城莒韵春秋,千年浮来领秀。
6、好客山东,莒世无双。
7、遍游齐鲁,毋忘在莒。
8、莒国故地,刘勰故里,千年银杏之乡。
9、一日莒县客,千年齐鲁情。
10、人文古莒州,生态新莒县。
莒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给这方土地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境内浮来山清雅灵秀,古迹众多,是山东省六条旅游线之一。其境内马亓山、屋楼崮石奇、洞幽,风光秀丽,名胜众多。另外境内还有齐长城、状元林、乐毅垒等名胜古迹,既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又是访古寻幽之胜地。
莒地,指山东省鲁东南以莒县为中心的区域,涵盖沂蒙山区和日照市的沿海一带。夏之前即为“莒部落”,为东夷文化的中心,这里的民众因讲仁义、诚信,重礼仪,多“好让不争”,人们喜“衣冠带剑”,皆有君子之风,所以又号称“君子之国”,具有较高的文明水平,文化、经济等都领先于华夏。商时为“姑幕国”,对巩固商王朝起到很大作用。周代建“莒国”,傲立东方,甚为强大,史称为“东方之雄强”。具有底蕴丰厚的莒地历史文化,曾培养出姜子牙,助周灭商,建立起齐国,并将莒文化在齐国传播开来,齐国得以大治。后齐国多乱,莒国还多次保护其王公避难者,齐桓公即是一例,回国后奋发图强,“毋忘在莒”,为春秋五霸之首。鲁国也积极学习莒文化,从而得以强大,并与莒国多次结盟,共扶周王朝。后孔子对“莒文化”非常重视,多次提出“学在四夷”,并常来莒地周游,传曾师项橐,日照至今还有“圣公山”,遗迹尚存。孔子在“莒文化”“仁”的影响下,创立起儒家文化,成为中华的重要文化,流行于世界,至今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莒国在众大国之间,纵横捭阖,和合万邦,为安定四方,重生保民都起到一些作用,列国无不重视,万民仰止,具有良好的声誉。后因莒国国君无道,为楚所灭,继归齐国。周代之后,莒文化一直得到不断的长久发展,英才辈出,如诸葛亮、刘勰等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为了进一步挖掘、搜集、研究、发展莒文化,于2003年以中国作家于文瑞和王冰为首成立起“莒文化艺术研究院”,对莒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编辑出版了经典之作《莒文化大典》,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赞誉,为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5000年前,莒地先民在陶器上刻上图象文字——陶文,被认为是一种古老文明伊始的标志。莒文化经过数千年磨砺积淀而辉煌一时,许多学者将它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何为“莒”?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解释说:“齐谓芋为莒。”莒人多食芋,这大概是春秋“莒国”名称的来历。春秋末期,孔子的得意门徒曾子和子夏在莒国为官,他俩秉承孔子传道授业的儒雅风习,在莒国子城南垣设立书院,收徒讲课。岁月沧桑,如今这处书院仅存零星遗址,但千年文化流风不断,每当晨风夜露之际,犹闻琅琅书声从书院方向隐隐传来,后人有感“书院夜诵”,以诗为赞:“千秋道脉传薪火,竟夜书声彻讲帷。幻景相承真异迹,斯文余韵至今遗。”
莒县名人有赵庆元、卞子策、于成全、张笃生、徐盛等。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莒(jǔ)县,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日照市西部,面积1821平方千米。
莒县历史悠久,是千年古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县城曾是春秋时期莒国都城所在地,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古城,“毋忘在莒”的典故就出在这里。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原始陶文,早甲骨文1500多年,是中国文字的始祖,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2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新年了,还是许些心愿吧
下一篇: 当霾和雾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