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和珅,估计许多人都会想起相关影视剧中,那位富贵且搞笑的“和胖子”。今儿被刘墉戏耍,明儿又遭纪晓岚取笑。但实则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就算刘墉和纪晓岚联手,都不是对手。哪怕嘉庆当了皇上,都要表态:“朕方倚相公(和珅)理四海事,汝等何可轻也。”
意思就是说:兄弟们都洗洗睡吧,别天天挑和珅的毛病。我这个皇上都必须要倚重和珅,才能管好大清天下,你们算老几啊
那么和珅能混到这种地步,他是如何起家的呢 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是有两点原因,都非常值得借鉴!
01能审时度势,借助规则的力量
和珅是个苦孩子,刚9岁时便父母双亡,随后家产也被别人惦记上了,他不得不依靠家奴的保护和周济,才没被饿死!好容易长大,在他19岁时,想要通过考科改变自身命运。结果一发榜,和珅却发现,自己名落孙山!
也许有人说,和珅不是在十八岁时,就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当老婆吗 但问题是,和珅是那种吃软饭的人吗 若如此,他何必还参加科考 可如今科考落榜,和珅懵逼在人世间。
为了科考,他曾卖祖田换钱财,用于学费啥的,难道来年再考 和珅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但多年的人间冷暖,已让和珅饱尝辛酸。他早就明白了,科考无非是为了博取功名,改变人生状态。既然如此,何不另走一条路
和珅毅然放弃了科考,转而利用清朝“满人可入宫当侍卫”的规定,进宫当了侍卫。
清朝之所以有这规定,是明白论读书学习玩科考,打死自己的八旗子弟,也玩不过汉人。如此一来,以后入朝为官的满人,注定会越来越少了,这如何能成 于是便特意为八旗子弟们,开了这个“后门”。
这就是为何和珅仅用4年,便能一飞冲天的第一个原因:能审时度势,借助规则力量。
因为和珅参加科考,若真成功了会是啥反应 可以试想,一位八旗子弟,却从汉人占绝对优势的科举中脱颖而出,会不会立刻引起八旗权贵乃至皇上的关注 同时也更容易得到汉臣们的认可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和珅借助科举规则,无非是实现利益最大化。
只不过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和珅看清了此路太难走,竞争对手太强大,甚至不排除走不通后,便又审时度势进行调整。返回头来,借助 “满人可进宫当侍卫”的规则铺路——千万别小看这一改变,因为这就是和珅,能一飞冲天的第二个原因所在!
02能独辟蹊径,借助不对称竞争的优势
都清楚,高手从来都是跟牛人较量中产生的。和珅为了科考,祖田都卖,玩命读书学习,虽在科考牛人圈中,显不出他来。可若把和珅放在宫内那群侍卫中,会是啥情况
想必谁都能明白,就四个字:鹤立鸡群!因为绝大多数八旗子弟,眼中只有“入宫当侍卫”这一条路,几乎都吃喝嫖赌,不思进取。和珅处于这种环境中,就等于开始进行一场“不对称竞争”,这就注定了,如今的和珅,其实就差一个出头机会了!
果然,机会很快来临!有一次乾隆发问:“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竟无一应答,唯有和珅稍一犹豫后,壮起胆子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以上便是和珅得到乾隆赏识的最初一刻。
虽如今许多人,都觉得乾隆这个问题很高深一般。但须知在古代,以科考为主要途径的时期,乾隆的这句发问,若扔在汉人堆里,早就被一票人答出来了。哪还轮得到和珅鹤立鸡群 一切只因当时,乾隆身边都是那群八旗侍卫而已!
啥叫不对称竞争优势 这就是!
和珅完全给了乾隆一个大惊喜!这同时,也是和珅想要得到的效果!他最初玩命读书学习,虽没使他考取功名,但却依然助他一飞冲天,直接得到了乾隆赏识。所谓功不唐捐,从来就没有白费的力,白流的汗!
和珅能得到乾隆赏识,明白无疑地告知了我们:换种思路竞争,形成不对称竞争优势,往往会收到奇效!
03总论分析
这就是和珅,做人方面,能审时度势,利用规则的力量。而做事方面,能独辟蹊径,借助不对称竞争的优势。故而科考过后仅用4年时间,便一飞冲天了!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和珅作为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颇具戏剧性,惋惜之余,他的身上有千百年来无视冲破困苦原生家庭的贵子们,无法冲破的人性闹剧,值得细品。
困苦的生活往往可以锻炼出贵子,是一件难得的事情,但饱经磨难的贵子,能不能在飞黄腾达之后保住本心、常盛不衰,就是一件比“跃出困苦生活”还困难的事情。
和珅,他是乾隆时期有名的大臣,他足智多谋,亦是成功突破困苦的原生家庭、成功鲤鱼跃龙门贵子,但是最后却没能逃出人性的怪圈,不得善终。究其原因,和珅犯了两个“寒门贵子”都容易犯的错:一个是将“自尊变成了自傲”,一个是将“进取心变成了贪心”。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继续往下看。
1、少年和珅:从苦难中重生的励志人物我们都在规避生活中的苦难,但是,人在面对避无可避的苦难时,往往可以变得十分强大,于此,痛苦是敌是友,倒是说不清了,而和珅就曾一度成为被苦难锻造的“励志人物”。
和珅的出生,其实还是比普通老百姓要好一些的,但是接下来的日子,却过得不如普通老百姓。
他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不幸的是,在和珅还是娃娃的时候,他的母亲生下弟弟以后难产去世,那个时候和珅才3岁。祸不单行,和珅9岁的时候,父亲也去世了。自此,没了双亲的庇佑,在那个“大宅子”,孤苦无依的小男孩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大家可以根据荧幕上的古装剧脑补一下。
好在和珅和弟弟的运气不算太差,他们在父母死后没有流落街头,源于家里的一个老家丁,以及已故父亲的一个小妾庇护。虽不至于饿死街头,但一路走来,自然是辛酸更多。
来到人间不过9年,和珅就经历了许多人要花几十年时间才能消化的苦难,或许也是因为如此,他刻苦学习,希望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虽然他精通多种语言,同时对四书五经也有一定心得,但是科举这条路还是没能走通,好在他后来以文生员的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得以获得在乾隆面前崭露头角的机会。
乾隆三十八年,因为才学出众,头脑灵活,23岁的和珅总算受到乾隆重用,加入了他的仪仗队。自此以后,他平步青云,一路从小小的侍从,做到了侍郎,最后甚至权力大到可以限制乾隆和嘉庆的人身自由,这些便是后话了。
不论后事如何,反观和珅的发迹之路,不得不说,少年的和珅,确实是在苦难中重生的励志人物。
2、励志人物从神坛跌落:和珅的傲与贪但是,朝廷,远比和珅儿时生长的“小院”要复杂得多,和珅再聪明,一旦在“傲”和“贪”上越了线,也还是规避不了自食其果、不得善终的结局。
首先举例说说和珅的贪婪。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受命去云南那边查办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的案子,案子本来没有任何头绪,但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和珅经过了解后,认为李侍尧是一道难以攻破的墙,但是他们家的管家却是一个经不起皮肉苦的人。于是,和珅抓住了李侍尧的管家,并且严刑逼供,最后得到了李侍尧贪污的证据。
然后和珅顺藤摸瓜,顺势牵出了李侍尧背后一大批官员,和珅顺利结案,并由此获得了乾隆的信任和进一步重用。
但是,和珅虽是查案人,却也有点监守自盗的意味,他借着查处李侍尧的由头,私吞了李侍尧一众人大笔财物,同时因为了结大案、获得乾隆赏识,一大批官员争相巴结他,给他送礼、与他结交。久而久之,和珅开始结党营私,形成自己的一股势力,这是他“贪”的体现。
而和珅的“傲”也在他手握大权以后,渐渐展现。
前面我们说到,和珅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全靠他的努力与机敏,而他也在二十来岁的年纪,就受到乾隆的重用,并且自此平步青云,这自然让官场上其他求而不得的人嫉妒。
于此,在和珅发迹初期,经常有官员在和珅面前展现他们的敌意,并且在和珅担任要职以后,发文弹劾。权力稳固以后,和珅开始了他的报复。
在和珅成为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官后,他开始在文字上大做文章,刻意过度解读曾与他为敌的官员的文章,给他们戴上“多含反意”等帽子,顺势按上谋反的罪名。于此,和珅在“黑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而这种“报复”背后,其实更多是和珅的“傲”。他讨厌那些因嫉妒、骄傲、不服而加害自己的人,但是最后,他终是变成了那些污蔑之言里的模样,也是唏嘘。
自从和珅“黑化”之后,他在贪与傲的路上便一去不复返。仗着乾隆的宠爱,也仗着自己在朝中如日中天的权势,他甚至在乾隆晚年时期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乾隆和嘉庆的自由。
同时,他犯了作为臣子的大忌讳。乾隆晚年上朝,和珅与嘉庆一起位列君主旁边,因为只有和珅懂乾隆的意思,和珅相当于是传话人,从当时的时局看来,朝中真正掌权的,不是嘉庆,而是和珅,这也注定了和珅日后的悲惨结局。
果然,乾隆去世以后,嘉庆行动相当迅速,不仅抄了和珅的家,还列出了和珅20条大罪,和珅本来就是“贪污大户”,嘉庆找到处理他的理由,并不困难,嘉庆等的,只是时机,没了乾隆,时机就到了。于此,在乾隆去世后不久,和珅在狱中自尽。
3、思考:终其一生,人最大的对手,其实是人们自己和珅一生大起大落,他在孩童时期就丧母丧父,生活十分艰难,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闯出一片天,甚至一度成为最接近至高无上权力的那个人。
他在最风光的时候,赢了所有人,最后,却败给了自己。
他首先败给了自己的“贪”,或许年少的匮乏让他对财富有了比一般人更强的执念,他以查处贪官污吏之名成为贪官污吏,聪明如他,如何会忽视眼前被查处的贪官就是自己日后下场这一可能性?贪婪蒙蔽了他的眼睛!
而后,财富有了,权势有了,他的“傲”又开始作怪,营私结党、排斥异己,甚至对于嘉庆,他都可以拿出近乎“架空”的高姿态,这实在不理智。
千百年来,人性发展变化总是存在一些规律的,比如人最缺什么,就会最介意什么。
和珅困难的童年生活、少年时光或许在他的心里印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匮乏,所以他执着于金钱,因为丧父丧母、不被尊重,所以他报复所有不尊重他、弹劾他的人,甚至拉帮结派,享受着朝堂之上虚伪的“尊重”。
最后,他被“傲”和“贪”吞食,被嘉庆打破了“美梦”。
如梦初醒之后,不知和珅是否会觉得,他的一生或许遇到许多对手,但真正的敌人,不是他赢过的那些人,而是让他自食其果“自己”,就像道家老子说的那样:“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莽夫之勇在于短暂的胜人,真正的强者才是长远的自胜。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和珅,原名善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清史稿》等书载称,和珅“少贫无籍”,即贫穷低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与历史实际相差太远。
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额峪,与同一姓氏的清开国元勋私毅公额亦都同居一地。英额峪离清太祖努尔哈赤居住的赫图阿拉不远,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鸾及其子达古山巴颜等弟兄子侄,皆投归太祖,此后不少人担任文官武将。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纳,行伍出身,在太宗时从征,“过北京,征山东,梯攻河间府,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轻车都尉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职,相当于官阶正三品。尼雅哈纳之孙阿哈硕色袭祖世职后,又兼任佐领,并于和通泊征准阵亡,被追赠一云骑尉(官阶正五品)。尼雅哈纳的曾孙也就是噶哈察鸾的九世孙常保(和珅的父亲),袭曾祖父的三等轻车都尉和阿哈硕色的一云骑尉世职,并在八旗军内任职,当上了副都统。副都统,官阶正二品,是军界高级将领,每年俸银155两、米155石,还有养廉银500两。从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纳起,到父亲常保,皆是有世职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员副都统,怎能说他是出身低微,“家贫无籍”!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多岁后进入皇宫西华门内的咸安宫官学读书,“少小闻诗达礼”。由于与继母的关系不好,少年时期他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但是,他18岁与官阶正二品的内务府总管大臣英廉的孙女结婚,20岁时又袭了高祖父尼雅哈纳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处境就显著地好了。因为,三等轻车都尉的岁俸为白银160两,还有80石米,比巡抚、布政使的俸银还多一点。和珅有了这笔可观的固定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了。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世职给和珅带来政治上的更大好处,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万岁爷的捷径,使他于乾隆三十七年,即22岁时,当上了官阶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并随即充任粘杆处侍卫。粘杆处,即尚虞备用处。清朝制度,“选八旗大员子弟之獧(juàn)捷者为执事人”,负责皇帝巡狩之时扶舆、擎盖、罟雀之事。粘杆处三等侍卫经常随侍皇帝出巡,就有了与皇帝回奏、回答的机会,从而为和珅的飞黄腾达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史籍载称,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珅随驾出宫。“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sì)出于柙’之语”,扈从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却立即对答说:“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乾隆听后很高兴,问和珅:“读过《论语》?”和珅说,读过。“又问家世、年岁,奏对皆称旨”。乾隆“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矫捷异常”,十分赞赏,“自是恩礼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于临机应变,博得了皇上的欢心,青云直上,立即于闰十月迁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升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都统。此后,他不断升迁,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
为什么和珅会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宠信和委以大权,成为主持朝政的宰相?是因为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文武双全,诸葛孔明再生吗?不是。不错,和珅确实精明能干,敏捷异常,善于临机应变,文化水平也相当高,记忆力特别好,还精通满文汉文,会蒙文和藏文,有处理政务的一定能力,但离真正的善理国政的名相和指挥三军克敌制胜的名帅,还相距甚远。论才学,和珅仅系一个名落孙山的小小文生,谈不上才华横溢,一代才子。谈治政,不管是破除旧的陈规积弊,建立新的重要制度,还是除大奸,荐大贤,他都没有大的建树。讲武略,他的水平更是低下。和珅与阿桂奉旨统军征剿甘肃苏四十三起义,阿桂正在督办河工,和珅先到军前,欲于阿桂到来之前扑灭起义,建立殊功,分兵四路进击,却失败了,勇将总兵图钦保阵亡。和珅不仅没有奏报自已指挥不当以致失利的过错,还隐瞒了图钦保捐躯之事,并颠倒是非,弹劾勇将海兰察、额森特的先战取胜是导致清军受挫的原因,遭乾隆帝严厉斥责,将其降三级留任。阿桂赶到军营后,问失利之因,和珅诿过于“将帅傲慢”,不听调度。阿桂“令将帅于次日晨集辕前”。“每呼一将入,辄命和坐其侧”,阿桂“有所调拨,及命屯戍处,其人辄应如响,如是者数,和坐上甚恚(huì)愤”。阿桂“问和云,诸将初不见其慢,尚方剑不知诛谁之头耶”。和珅“战栗无人色”。阿桂即命和珅离开军营,回到京师。
和珅既在文治方面无甚建树,也无武功,资历又浅,还不是科举出身,威望自然不高,且在大学士、军机大臣中,相当长时间仅只名列第三位第四位,同僚阿桂、嵇璜、王杰、福康安等,皆系多年军国重臣,论军功、政绩、资历、门第、威望、才干和人品,哪一位都比和珅强。尤其是阿桂,文武双全,军功政绩皆有,是当时众所公认的超出任何大臣的名帅名相,乾隆四十一年起任军机大臣,四十二年任大学士,在四十六年至嘉庆二年去世之前,连任16年首席大学士和领班军机大臣。可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后,特别是五十一年以后,在宠任和委以大权上,这四位大学士没有一位比得上和珅。出现这种特殊局面,完完全全是因为乾隆中了和珅的圈套,错爱了和珅。
和珅虽不会治国统军,无甚功业,但却特别擅长于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故能博取皇上欢心。这在乾隆四十六年废除“名粮”,增补绿营兵额,给武职养廉银上,表现得非常清楚。这时,乾隆乾隆八十大寿时以国库充盈,下诏要取消武将“名粮”,改为给与养廉银,增补绿营兵,每年要增加军费白银300万两。乾隆帝询问阿桂有何意见,阿桂奏称,费银太多,不应增补。乾隆不听其言,下谕说,现在国家“财赋充足”,“户部库银尚存七千余万两”,支付这新增的300万两,绰绰有余。著大学士会同九卿科道详议。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实行此法,故极力赞成。乾隆遂下谕批准大学士九卿等的复议,每年增支军费银300万两。
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别宠信,成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宠信和庇护,和珅身兼多职,位极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财、施刑、“抚夷”等方面大权,他便肆无忌惮地揽权索贿,乱政祸国。
和珅聚敛财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员索取贿银。内而九卿,外而督抚司道,不向和珅纳银献宝,不是和珅亲友,是很难当上官的,从而形成了“和相专权,补者皆以赀进”,“政以贿成”,祸国殃民的严重局面。以乾隆最关心的河工而言,就败坏得不像个样子。史称:“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后,河防日见疏懈。其任河帅者,皆出其私门,先以巨万纳其帑库,然后许之任视事,故皆利水患充斥,借以侵蚀国帑”,“至竭天下府库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楼诸决口,其患尤倍于昔,良可嗟叹”。
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当首屈一指,他的确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关于和珅究竟有多少财产,确实数目是难以知晓了,但从他被嘉庆帝亲政后勒令自尽和抄没家产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逝世,初八日嘉庆帝下谕宣布,革和珅职,下狱问罪,抄没家产。正月十一日,嘉庆下谕,定了和珅20条大罪,其中讲道和珅的财产有:夹墙私库有金32000余两,地窖内埋藏银300余万两。另外,档案记载,和珅还有取租之地1260余顷、取租之房1000余间,以及大量珠宝玉器衣服书籍等等,数量之巨大,前所未有。至于私人的笔记和野史,更把抄没和珅的家产说得多得不得了。有的说,抄没清单所列106号中的25号,即折算成银2?2亿余两。有的说,赤金元宝100个,每个重1000两,估银150万两,赤金580万两,估银8700万两,元宝银940万两,白银583万两,苏元银315万两,当铺75座,本银3000万两,玉器库两间,估银7000万两,地亩8000余顷,估银800万两。和珅确实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