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被上级提防了20年的杨坚,凭啥实现了人生逆袭?

半枫荷 2023-07-26 17:38:34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隋文帝杨坚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代表。在西方学者眼中,开创了科举制、推动选才方式迈入新时代的他,是能与秦始皇比肩的千古一帝。但与“奋六世之余烈”、依靠家族数百年奋斗而获取成功的嬴政不同,杨坚皇帝身份的获取,是通过谋朝篡位。然而,与其他因此而名声不佳同行相比,杨坚在后世的口碑整体较为正面,这既有结果导向的原因——他结束了近300的年分裂、开皇之治创造了封建社会的新顶峰;也有过程导向的因素——他迈向帝位的过程,虽不符合传统道德,但在个人生存层面,却是个十足的儒家励志典范。从一个战战兢兢的求生者,到执掌天下的帝王,杨坚靠的不是阴谋诡计,而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智慧。这一生存之道,时至今日仍有值得借鉴汲取之处。杨坚曾经的生存状态:饱受猜疑、如履薄冰在封建政治生态中,斗争是永恒的主题,而身处关陇集团的杨坚,就曾长期位于北周政坛博弈的漩涡中心。关陇集团,是一个近代名词。依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个融合了“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的集体,是由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组成;以这二十个家族为代表的团体,长期处于西魏/北周的政坛顶端,维持了政权的稳定,左右了南北朝乃至隋唐的发展。不过这只是后世的总结,在当时而言,这些家族诚然是政治盟友,但也是竞争对手,八柱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柱国,顾名思义,是国家的支柱。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后,为了统帅军队,共给八人授予“柱国”头衔,他们分别是宇文泰本人、元欣、李弼(李密的曾祖父)、李虎(李渊祖父)、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其中,宇文泰掌控大权、元欣以皇室身份凑数,其他六人则分别领导全国府兵。这六人的麾下又各统帅两个大将军,一共12位,这就是“十二大将军”的由来。在当时三足鼎立的局面下,西魏/北周一度处于最贫弱的地位,但依托这一体系,它不仅抗住了东边的巨大压力,甚至还后来居上,成了笑到最后的一方。然而,虽然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但这些家族在合作的同时,残酷的博弈也贯穿始终。宇文泰死后,侄子宇文护掌握了大权。他执政期间,逼迫西魏皇帝退位,把宇文泰的三儿子、世子宇文觉扶上帝位,北周正式建立。但这也引起了柱国独孤信的不满,毕竟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是他的女婿之一;同时,另一位柱国赵贵也对宇文护的嚣张跋扈深感愤怒。公元557年,他俩策划袭杀宇文护,却反被对方先下手为强,赵贵被处死,声望颇高的独孤信则被逼在家自尽。到了公元563年,另一位“八柱国”之一侯莫陈崇由于开罪了宇文护,也被迫自杀于家中。宇文护由此越发霸道,后来他甚至杀掉了宇文觉、宇文毓两位皇帝,咱们戏称其为“弑君者”(另外还有西魏末代皇帝)。同族间尚且如此,其他勋贵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与独孤信家族关系密切、身居十二大将军之列的杨坚也难以独善其身。剧照—独孤信为了巩固地位、寻求盟友,关陇集团内部经常结为儿女亲家,德高望重、条件过硬(家族颜值高)的独孤信尤其受欢迎。除了长女嫁给周明帝宇文毓外,他的四女嫁给了李虎之子李昞;至于七女儿,则成了杨坚的妻子。杨坚的父亲杨忠,位居十二大将军之一,与独孤信家族向来交好,在子女还年幼时,双方就已经相约结为亲家。鉴于此,杨氏父子也成了宇文护的眼中钉。由于家族的关系,杨坚在16岁时就官封骠骑大将军。他为人“沈深严重”,沉默寡言、不怒自威,在圈子里挺受人尊敬。连一代枭雄宇文泰都感叹:“看这娃娃的风骨,不像是俗世之人啊!”周明帝宇文毓、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杨坚青云直上,逐渐官至大将军。这也引起了宇文护的忌惮,多次想找理由置其于死地;甚至宇文毓本人,也对杨坚疑虑重重,还专门找来相面大师替自己判断杨坚的前景。而宇文邕的太子妃,则是杨坚的长女,两人的关系较为亲密。但所谓伴君如伴虎,兄弟间尚且同室操戈,姻亲关系当然更不靠谱。宇文护被除掉后,杨坚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宇文邕的堂弟宇文宪在当时位高权重,他认为杨坚绝非甘愿久居人下之辈,建议早日除之而后快;内史王轨也说杨坚“貌有反相”,不可久留......公元578年,宇文邕驾崩、太子宇文赟即位。自己的亲女婿当了皇帝,杨坚的日子会不会好过一点 反而越来越危急。周宣帝宇文赟对勋贵重臣及其忌惮,他继位没多久,就杀掉了功名卓著的齐王宇文宪,甚至还连带除掉了与其关系密切的大将军王兴、独孤熊、豆卢绍等人。由于后面三位几乎没有任何罪名,人们私下戏称他们是“伴死”,即纯粹陪宇文宪而死。后来,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也纷纷被处死,打击面压根不估计血缘的亲疏远近。宇文赟还以荒唐好色闻名,他同时拥有五位皇后,除了杨坚之女外,还有朱、元、陈、司马四位,打破了前赵皇帝刘聪“三后并立”的记录。杨皇后性格温婉,但也不刻意奉承,多次遭到日益暴虐的宇文赟的责备;杨皇后对此不卑不亢,却让对方越发愤怒,甚至声称要逼她自杀。杨母独孤氏闻讯赶到宫里,在宇文赟面前磕头求情,以至于血流满面,才让他改变了主意。而对于自己的老丈人(之一)杨坚,宇文赟也许是贯彻了家族遗传的猜忌。有一天,他怒骂杨皇后:“我一定要将你家灭族。”其后召杨坚进宫,并且对左右侍从说:“待会儿假如他脸色有变,你们就动手杀了他。”那么,面对历任权臣、帝王的猜疑,杨坚是怎么逃过劫难、并最终执掌大权的呢 最关键的一招,看起来貌似很简单。剧照—宇文赟杨坚的安身保命之道:广交朋友、与人为善掌权者对自己已经如此忌惮,如果再有其他同僚添油加醋,自己必定凶多吉少。为此,杨坚自从进入官场后,一直刻意结交朋友。他的好友圈,来自各个渠道,涵盖各个范围。首先,借用家族多年来形成的庞大关系网交友,父亲杨忠的同僚、好友、下属,都成了他结交的对象;其次,在妻子独孤氏的帮助下,结交独孤信留下的人脉圈子。比如后来对他篡权、创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名相高颎,就是独孤信的老部下;独孤信的另一个姻亲李渊家族,私下也是杨坚的支持者;再次,充分利用求学时的同窗关系。宇文赟的亲信、时任内史上大夫的郑译,就是杨坚的老同学,俩人关系一直非常要好,甚至是无话不谈的密友。除了渠道多样外,杨坚的交友对象不分圈子、不看身份,任何人他都加以善待。当时朝野的名门望族,如陇西李氏、安定梁氏、京兆韦氏、安定皇甫氏、河东柳氏等大姓中,都有杨坚的好友;朝廷勋贵,柱国大将军窦炽、八柱国于谨、大将军贺楼子干、大将军长孙平都跟杨坚关系密切;皇族宇文氏中也有他的密友,比如宇文神举的弟弟宇文庆,俩人亲密到可以在私下议论宇文赟命不久矣;一些在那时被人鄙视的奸臣、小人,同样在杨坚的朋友圈之内,比如上文提到的郑译,还有“性轻狡,有奸数”的刘昉,他们都是宇文赟身前的红人,也是替其打压忠良的“佞臣”;出身贫寒的草根人才,比如善于看相的来和,性格忠直、才华出众的陈茂等。在《隋书》等史料中的不同章节,我们时常能看到诸如“高祖微时,深自纳结”的字眼,即杨坚没当皇帝时,主动与某某结交。常言道,少一个朋友,就少一层保护;多一个敌人,就多一份危险。尽量减少敌人、增加朋友的杨坚,得以多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比如在当初,面对宇文护的不满,多亏大将军侯万寿等人的开脱,杨坚才得以幸免;相面大师来和(《北史》中的记载,《隋书》称是赵昭)受周明帝宇文毓之托,专门查看杨坚的为人。看过之后,他一边对宇文毓打哈哈:“杨坚顶多只能当个上柱国”;私下里却对杨坚说:“你以后定能成为人君,届时一定要大行杀戮才能稳定局面,切记。”敢于冒着欺君之罪相助,俩人的交情可见一斑;后来当宇文宪、王轨先后建议除掉杨坚时,周武帝宇文邕一方面珍惜杨坚的才华,另一方面也许是受了来和结论的影响,坚信他“止可为将而已”,即只能当个将领;在宇文赟的猜忌下,杨坚倍感煎熬,于是请郑译帮忙把自己调出朝廷;这位老同学一口答应,很快在宇文赟面前极力推荐他作为讨伐南陈的统帅。剧照—郑译而在宇文赟死后,备受猜疑的杨坚之所以能入朝辅政,正是得益于郑译、刘昉等“小人”。公元580年,由于过度沉迷酒色,年仅22岁的宇文赟暴毙,留下了8岁的宇文阐。临终前,待在身边的是“素以狡谄得幸”的亲信刘昉、颜之仪。在郑译的推动下,刘昉自作主张,决定引入德高望重的杨坚辅政。一开始,杨坚还装作推辞,但刘昉单刀直入、但却推心置腹的一句话,让他立即没有丝毫犹豫:“您如果愿意干,那就别磨蹭;如果真的不想干,那我可就自己上了。”见对方如此“坦诚”,杨坚也不好意思再装模作样。随后,刘昉、郑译以雷厉风行之势,草拟圣旨,宣布任命杨坚为“总知中外兵马事”,即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权;不久后,这些人进一步以周静帝宇文阐的名义,加封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并且“百官总己以听于左丞相。”从这一天开始,北周的大权已经逐渐落入杨坚的鼓掌之中。随后,他果然如当初来和(赵昭)建议的那样,对宇文氏皇族大行屠戮,迅速除掉了朝廷内的威胁。在这个过程中,杨坚一度险些被藩王暗杀,好在他平时交好的都督李圆通竭力保护,最终才化险为夷。而当周皇室的利益相关者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等势力反叛时,一众北周名将、勋贵都坚定地站在杨坚一边,并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出师平叛,比如韦孝宽、梁士彦、元谐、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杨素、李询、贺楼子干、王谊、梁睿等。其中,武乡公崔弘度甚至是尉迟迥的亲家;然而,最后亲手割掉尉迟迥脑袋的,正是这位亲家的弟弟崔弘升。而其他的望族、世家,对杨坚赤裸裸的篡权举动基本默不作声。这其中固然有不愿意激发动乱的因素,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考虑;但在他们眼里,杨坚平日里与人为善、极少树敌,而且为人极有才能,即使他真的称帝,也不会向当初宇文赟那样胡作非为,何不乐见其成呢 更何况,在过去200多年的乱世中,谋朝篡位早已屡见不鲜。在平定尉迟迥等势力后的下一年,杨坚正式建立隋朝。其后他对内勤政爱民、厉行节约、推动改革、休养生息,并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雏形;对外恩威并施,北定突厥、南平陈朝,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这一期间,中原王朝一扫十六国及南北朝以来的混乱局面,政治稳固、官场清明、社会安定、民生富庶、人口暴增、文化繁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顶峰,史称“开皇之治”。杨坚之所以能在险象环生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固然有他能力出众、善于韬光养晦的因素,但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务实态度,客观上为自己提供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正是这种迫不得已的生存方式,为他提供了强大的朋友圈,也造就了扎实的应对能力、雄厚的政治势力。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这种处事方式仍有可取之处。当然,这不是鼓励人腹黑,更不是教人生事,只是鉴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形形色色的利害纠葛不可能杜绝;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面对纷繁的利益纷争、复杂人际关系,如果过于锋芒毕露、爱憎分明,心头的一时之气或许可以发泄,但带来的惨痛后果必定深远。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都理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不违背法规、道德准则的前提下,尽量与人为善、少树敌。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隋文帝杨坚,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杨坚之所以能够夺取北周政权,建立大隋王朝,和杨家的士族地位有着分不开的联系,杨坚的人生历程也正是士族门阀政治活动的一个缩影。杨坚的父亲杨忠,其祖上是汉代以来的命门望族,在前燕、北魏诸朝不是将军就是郡守。一直到北魏末年,由于追随宇文泰起兵并立下赫赫战功,在宇文氏的北周王朝建立之后,杨忠就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

因为父亲的关系,十四岁时,杨坚就被当时的京兆尹薛善辟为功曹。此后年年升迁,到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做到了骠骑大将军的高位。当然,他并非完全承袭父辈的爵位却无所作为的纨绔子弟,这其中一方面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自己的刻苦实践。当朝的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看这位年轻人前程远大,就把十四岁大的女儿许配给了杨坚,及后来有名的独孤皇后。

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杨坚废除胡人残酷混乱的法律,恢复并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杨坚修订的法律基本都被唐太宗继承。

杨坚废除胡人的官僚体制,恢复并改革了汉朝的体制,后来又被唐太宗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古代官僚体制自隋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杨坚开创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存长达一千三百多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在经过一系列的强硬手腕排除异己、掌控中央大权之后,杨坚再次以假诏书的方法将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这五位在地方上非常有权势的北周王爷们诳到京城,收缴其兵权和印信。觉察到杨坚阴谋的五王准备起兵,并设下鸿门宴意图行刺杨坚,却被杨坚侥幸逃脱。找到借口的杨坚,遂以谋反罪诛杀了五王,北周的王室反抗就此瓦解。杨坚通过半年的时间,用打拉双管齐下的方法,使河南、四川、湖北等地反对自己的将领纷纷都败下阵来,此时的杨坚称帝,便仅仅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罢了。

史载杨坚出自关中高门弘农杨氏,是东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其四世祖杨元寿被北魏任命为武川镇司马,其父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死后追赠太保,谥号桓。不过据陈寅恪的考证,杨坚家族可能是山东寒族,其弘农杨氏的身份应出于伪托;而所谓杨元寿留镇武川亦是宇文泰为笼络部下感情而虚构之事。

天和三年(568年)杨忠死后,杨坚承袭父爵。他有“身在帝王边,如同伴虎眠”之感。齐王宇文宪曾对武帝宇文邕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本来宇文邕对杨坚早存疑心,听宇文宪说后,疑心更重。

但是否立即剪除杨坚还犹豫不定,于是便问计于钱伯下大夫来和,来和也说杨坚不凡,但暗中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便谎称:"杨坚这人是可靠的,如果皇上让他做将军,带兵攻打陈国,那就没有攻不下的城防。"为杨坚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宇文阐(周静帝)即位,任命杨坚为丞相。周静帝即位时才7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所以杨坚就在郑译和刘?P的帮助下以外戚身份就控制了北周的朝政。杨坚当上丞相以后就开始了篡夺北周大权的计划,先是骗北周宗室五王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到长安,雍州牧毕王宇文贤及赵、陈等五王一起被杨坚杀掉,杨坚又任用韦孝宽出兵打败了尉迟迥,消灭了对自己有威胁的政敌。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

杨坚平定叛乱之后,统一天下的对手只剩下南方的陈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开皇七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开皇八年(588年),杨坚以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带领水军出永安,共五十一万八千大军,三路大军伐陈。八年十二月杨素沿长江击破陈的沿江守军,顺流而东。但因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书,导致陈朝无法把大军从建康调出。

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此外,杨坚安定政治,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汉人如郑译、刘?P、高?等名臣有助推动国策。杨坚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响民生,故命苏威等人编纂《开皇律》,修订刑律,订立国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减省刑罚,死刑只设绞、斩二等,以示隋朝对民之宽大。

在澄清吏治方面,杨坚得国以来,励精图治,兼且天资刻薄,自不容贪污枉法之行为存在。杨坚命柳盛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吏治之整肃,不仅上裕国库,下纾民困,隋高祖在位时之隆盛,此亦为要因。

杨坚开了科举制度之先河,他即位后,废除了以前选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延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杨坚好猜忌苛察,容易听信谗言,到了晚年更是滥杀大臣,虞庆则、史万岁等功臣故旧先后被杀,此外,法制逐渐遭到破坏,用法“不复依准科律”,颁布诸如“盗一钱以上皆弃市”、“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死”之类的苛刻刑法,百姓惶恐。杨坚还热衷廷杖,“每于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同时,杨坚晚年颇受诸子的困扰。先是软禁三子秦王杨俊;接着在开皇二十年(600年),将长子太子杨勇贬为庶人,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又于仁寿二年(602年),将四子蜀王杨秀贬为庶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1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