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历史上最有才华的皇帝——梁武帝萧衍,半生奋斗却换来国破家亡

金樱子 2023-07-26 17:38:16

在南北朝历史上,梁武帝萧衍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皇帝。他在政绩上远不如宋武帝刘裕、北魏道武帝拓跋焘和北周武帝宇文邕等,但是他在位时间长达48年,可以说位居魏晋南北朝之冠。在这半个世纪中,梁武帝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可以大做文章的事件,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专事衣冠礼乐”,“勤于政务,孜孜无怠”是一个“英武容哲”的皇帝;也有人认为他“好佞居前而不见,大谋颠错而不知,名辱身危,覆邦绝祀,为千古所闵笑,岂不哀哉!”我认为,梁武帝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用尽半生的心血来治理国家,最终却是换来了国破家亡的结局。一,调节士族和寒门之间的矛盾502年,萧衍平定了南齐萧氏的内乱,掌握了国家大权,于是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于是开启了梁朝。梁武帝上台后,注意到刘宋和南齐灭亡的教训,十分勤勉政务,孜孜不倦。例如他每天五更就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及时在寒冬到来,双手冻裂也未停止;他虚怀纳谏,在宫门前设置谤木函和肺石函以接纳臣民的谏议,其中谤木函主要用于招纳贤才,肺石函是接受对政务的建议和批评;他重视吏治,对于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员大加提拔;他提倡节俭,其衣被很少换新的,“一冠三年,一被二年”,吃的也十分简便,因为提倡佛教的因素,他基本就喝粥吃素,甚至一天只吃一顿。梁武帝虽然如此勤政,但是依然难以解决从魏晋以来积累下来的社会弊病。魏晋以来,士族强盛,他们往往左右国家大政,甚至威胁皇权。到了南朝,寒门出身的军人掌权,他们又提拔寒门以抑制士族,使得士族和寒门的矛盾突出。而南宋的刘宋和南齐也过分加重宗族的权力,派遣宗室子弟驻扎地方,导致宗室最终互相残杀,王朝迅速崩溃。梁武帝也是在南齐的宗室残杀中乘机掌权的,他力图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梁武帝认为宋齐内乱的根本在于寒门权重,因而他逐渐恢复士族的权力,通过满足士族的利益需求来换取他们的支持。为此,他命令王僧孺编撰《百家谱》,改变士庶不分的状况,为士族正本清源。从此《百家谱》成为士族举荐的依据。梁武帝于506年下令:“凡请郡国旧族邦内无在朝位者,选官搜括,使郡有ー人”,也就是确保每个州郡士族都有人在朝廷当官。为了增加士族当官的名额,梁武帝将百官九品定为十八班,又增设镇、卫将军以下为十品,分二十四班,共有名号一百二十五个,以此扩充官员数量。在地方,梁武帝大幅度增加州县数量,巧立名目。南朝时期,士族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梁武帝花这么大的力气去提拔士族,讨好士族,算是开了历史的倒车,最终也并未得到什么好处。士族“崇尚玄虚,菲薄吏治”,对具体的政务不感兴趣,因此梁武帝也只能委任寒门掌握关键位置,如寒门朱异为中书通事舍人,“居权要三十余年”。提拔寒门,也使得士族和寒门的矛盾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为梁朝前期的稳定奠定了基石。二,从三教并行到推崇佛教南朝的帝王虽然大多数出生庶族寒门和武将,但是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梁武帝萧衍是其中的代表。萧衍在称帝之前就已经以才学出名,在南齐永明年间,许多文人学士聚集在竟陵王萧子良身边,人们将其中最杰出的称为“竟陵八友”,其中有谢脁、沈约、任眆、范云等,而萧衍也是其中之一。萧衍在诗歌创作方面颇具成就,他在称帝后又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推动了梁朝文学的繁荣。萧衍在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方面也颇有研究。音乐方面,《隋书·音乐志》说萧衍“既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他崇尚佛教,因而创造许多与佛教有关的乐曲;绘画方面,萧衍善画花鸟与走兽,重用当时的画家张僧繇;书法方面,萧衍在帝王中算是杰出的,他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他也第一个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帝王,对后世书法创作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不过萧衍在文化上的贡献,最多还是思想领域。自从魏晋以来,玄学兴起,佛教传播,过去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萧衍于是将佛学、儒学、玄学的思想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开始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萧衍从小爱读经书,曾撰《群经讲疏》二百余卷、《通史》六百卷。在继位后,他主张兴修国学,增广生员,立五经馆,置五经博士,命群臣撰吉凶军宾嘉《五礼》一千余卷,使得儒学的地位有一定的复苏迹象。《南史》评价到:“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而北方的高欢也说“江东有一吴儿老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他用儒家的礼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用道家的“无”来劝诫人们清净自然,有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来消磨人们的抑制。萧衍的政策,对后来隋朝的“三教合一”、唐朝的“三教并行”以及宋明理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梁武帝后期,尤其崇尚佛教,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推行佛教信仰的帝王。《梁书》记载梁武帝在527年、529年、546年共三次“舍身同泰寺”,也就是到同泰寺出家。每一次出家,群臣都集资了一亿钱才将他“赎回”,这其实是梁武帝想方设法为寺庙积攒钱财。在梁武帝的推崇下,梁朝佛教快速发展,寺庙林立、僧侣众多,仅仅建康城有“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史书记载梁朝的有大量的百姓成为僧侣,“天下户口几亡其半”。梁武帝后期也是身体力行地遵守佛教的教义。晚年的他每天吃一顿饭,饭菜也是“膳无鲜腴,豆羹粝饭而已”“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不饮酒,不听音声”。但是他过分推崇佛教,最终消耗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加剧了社会矛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佛教的盛行,也反映了大量的自耕农破产,他们只能“假慕沙门,实避调役”。萧衍未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社会矛盾,而是借助佛教来消磨人们的意志,这是无法长期维持稳定的。由于过分推崇佛教,社会上也产生了空谈的风气。如昭明太子“招引名僧,谈论不绝”;晋安王萧纲“善言玄理”;州迎主簿江紑“好老庄玄言,尤善佛义”,当时的情况可谓“普天信向,家家斋戒,人人忏礼,不务农桑,空谈彼岸”,甚至他们空谈玄理而不习武事,著名的隐士陶弘景曾经预言萧梁将步魏晋空谈亡国的后尘,后来的历史证明果不其然。佛教思想传播也破坏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后来梁朝出现了侯景之乱,而官员们竟然无所畏惧、望风而逃,萧氏宗室更是骨肉相残。三,好大喜功,最终国破家亡梁朝后期,北魏因为六镇起义陷入内乱,这给南朝的北伐提供了天赐良机。但此时的梁朝已经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给拖住了。梁武帝前期的政治总体比较清明,后期就比较昏庸,主要的表现有佛教泛滥、朝政腐败、农民起义兴起。在朝政方面,朱异独揽大权,贿赂公行,胡三省说:“专任朱异,梁殆矣”。而梁武帝对于大臣宗室的腐败是纵容的,但他得知六弟萧宏的府库中藏的是钱财而不是兵器的时候,大悦,说:“阿六,汝生活大可”。由于梁武帝时期州郡数量和官僚机构膨胀,因而百姓的负担也不断加重,可谓“刑役荐起,民力凋流”。梁武帝对宗室、官僚等十分宽容,但是对平民却是十分残忍,施用严刑峻法,史称他“收缚无罪,逼迫善人,民尽流离,邑皆荒毁,由是劫抄蜂起,盗窃群行”。在梁朝后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流民,甚至出现了农民起义。面对如此的局面,梁武帝不仅不听劝诫,反而想乘北魏大乱之机北伐,建立功业。505年,梁武帝大举北伐,“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之所未有”。可是梁武帝舍弃名将韦叡不用,而以儒怯无能的六弟萧宏为主帅,结果还未交战,萧宏就仓皇难逃,随后大军纷纷散归,损失了5万人。随后北魏大军进攻准南,幸亏昌义之、韦叡等率死战才扭转大败的局面。528年,北魏内战,梁武帝企图将元颢送回北魏,以遥控之,于是派遣陈庆之率众七千北伐。陈庆之攻下了洛阳,不久又经47次战役,攻下了三十二城,战无不胜。但是陈庆之毕竟孤军深入,而梁武帝却没有派遣大军去支援,结果尔朱荣反攻,陈庆之全军覆没,梁武帝的北伐事业宣告结束。535年,北魏正式分裂为了西魏和东魏,分别是宇文泰和高欢控制。北魏六镇起义后,羯族将领侯景投靠高欢。高欢去世后,高澄试图夺侯景的兵权,于是侯景投向于宇文泰。但是宇文泰直接派遣大军接收侯景占有七州十三镇,侯景走投无路,只好投奔梁朝。梁武帝于是认为北伐的机会又来了,于是配合侯景出兵,结果还是惨败而归。之后,东魏方面和梁武帝谈判,提出只要梁武帝消灭侯景,东魏就可以释放战俘。梁武帝在谈判过程中并未限制侯景,于是侯景决定起兵,这一起兵不得了,导致了整个梁王朝的崩溃。侯景的军队虽然不多,但他一路上宣布释放奴婢,得到了大量的依附民支持,军队迅速扩大。548年,侯景攻破了建康城,萧衍被饿死,梁朝也就是名存实亡了。此后,萧氏宗室开始大规模的自相残杀,荆州、益州、梁州等大片土地被西魏占据。侯景之乱,大大改变了南北朝的历史格局。首先在阶级上来说,南朝的士族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士族开始退出最高的政治舞台。从南北政局来说,南朝的土地面积从260万平方公里缩小到了130万平方公里,经济又遭到破坏,国力衰微,失去了与北朝并立的实力,最终被北朝消灭。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梁武帝萧衍简介: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文武双全”帝王

梁武帝萧衍: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梁武帝萧衍是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人。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梁武帝萧衍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

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梁武帝萧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梁武帝萧衍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梁武帝萧衍葬于修陵,谥为武帝,梁武帝萧衍庙号高祖。

从史料上看,梁武帝萧衍精通武术,又是文学大家,梁武帝萧衍确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文武双全”帝王。

梁武帝萧衍小名“练儿”、“阿练”。梁武帝萧衍生于公元464年,死于公元549年,终年86岁,与乾隆皇帝一样,系中国古代仅有的几位高寿皇帝之一。梁武帝萧衍作为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中梁的开国皇帝,萧衍的智慧和才能非同一般。史书称梁武帝萧衍“生而有奇异,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

据说,当年20刚出头的梁武帝萧衍在权臣王俭手下谋事,王俭懂点相面之术,看了梁武帝萧衍的面相后说,“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

果然,梁武帝萧衍“三十内”的最后一年,即39岁那年(公元502年),齐帝萧宝融禅位于他,都城仍设在建康(今南京市)。实际上萧宝融哪是什么禅让啊,完全是让梁武帝萧衍逼的。

在包围台城后,梁武帝萧衍策划斩杀了东昏侯萧宝卷,把齐明帝萧鸾的7个儿子杀掉5个。未杀的一个化装逃到北魏了,另一个是哑巴,废人。被临时扶上来的萧宝融能不怕吗,但禅位后很快还是被杀了。

梁武帝萧衍禁欲,“不与女人同屋”,后宫那些女人都弄哪了?史载,除贵嫔丁令光留在京城外,其他嫔妃都让萧衍撵走了,跟各自分封在外的儿子去一起住了。

古代的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除未能成年而夭折者,多为荒淫男人。不少人因此认为,梁武帝萧衍是一个好皇帝,难能可贵。

实际上,梁武帝萧衍被神化了,或者说现代有学者在为他“翻案”,其实梁武帝萧衍也是一个荒唐的皇帝。时处中国南北分裂状态,在南强北弱的背景下,梁武帝萧衍曾多次“北伐”,也终没有打败北魏,“收复失地”。

当时北方势力曾一度四分五裂、群龙无首,如果梁武帝萧衍是如乾隆那样的圣明君主,凭南朝的实力,统一中国是没有问题的,不需要等到50年后隋文帝杨坚的出现。萧衍不只自己没有做好皇帝,搞出了”出家秀“等多重闹剧,家风也让他治理得一塌糊涂。

梁武帝萧衍当了皇帝后, *** 后宫显得迫不及待,虽然没有宋度宗赵禥刚当皇帝那样,一夜召幸30女的记录,但也很厉害,可以说与东昏侯萧宝卷一样地“昏”,整日花天酒地。

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一个皇帝是谁

LZ这个“才华”很难界定。作为皇帝来说。。。
政治(治国):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玄烨。。。
权术阴谋:汉高祖刘邦,魏开国帝(追封)曹操,隋炀帝杨广,明成祖朱棣。。。
武略将才(军事):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刘备、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成吉思汗,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玄烨。。。
【个人】文才:千古词中一帝南唐后主李煜【第一】;中主李璟(后主老爹,也是著名词人),南朝梁武帝萧衍。。。
武功:商纣王(确实,请大家百度一下,不要有偏见);李世民武功也不错
书画:宋徽宗赵佶
。。。。累啊,请采纳。。。

半壁残山剩水,一生戎马倥偬:陈霸先为何被评为南朝的第一英主?

陈朝(557年—589年),是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存在的时间只有短短的30多年,是南朝三氏中最短暂的。从疆域上来说,陈朝只有东南1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只有刘宋、齐梁的一半,可以说南朝到了陈朝这时候,已经是穷途末路。不过,陈朝出现本来就是一个奇迹,是一代雄主陈霸先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保住南朝的残山剩水。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陈霸先的事业。

548年,侯景之乱爆发,这场原本可以很快就被消灭的兵变在萧氏的自相残杀之下演变成为了江南的大屠杀。叛变的结果,就是一代佛教皇帝梁武帝被饿死,江南涂炭,萧氏内战,荆州益州沦入北朝宇文泰之手,而淮南之地尽被北齐占据。此时南方几百年的财富消耗一空,千里锦绣江山只也成残山剩水,北朝的宇文氏和高氏正磨刀霍霍,南朝离灭亡不久也。

可偏偏在这时候,南朝又出现了一个雄主,挽救了南朝,他就是陈霸先。和刘裕、萧道成一样,陈霸先也是寒门出身,地位并不高贵。他幼时家境贫寒,但却胸怀大志 。他喜欢涉猎史籍,钻研兵法,通纬候、孤虚、遁甲之术。 成年后,在乡担任里司,后来到首都建邺,做了油库吏。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幸运的是陈霸先很快得到伯乐的赏识,这位伯乐就是新喻侯萧暎。540年,萧暎任广州刺史,他将陈霸先带走,从此陈霸先就开始了军旅生涯。

541年,交州(越南)土著李贲独立,自称越帝。梁武帝命令李贲新州刺史卢子雄、高州刺史孙冏讨伐,但是出师不利。梁武帝误以为卢孙二将有二心,于是敕令赐死。随后,卢子雄旧将杜天合、杜僧明等发动兵变,围攻番禺(广州)。陈霸先听闻后,带领三千精兵救援,一战解重围。梁武帝此时也被陈霸先刮目相看,授为直阁将军,并派遣画工将陈霸先的样貌画下来观看。

544年,萧暎病亡,之后梁武帝任命陈霸先为交州司马,和新任交州刺史杨蒨共讨李贲。大军于西江汇合,当地萧氏宗室退缩害怕,企图以钱财买通杨蒨。陈霸先则不顾宗室,领兵进击。545年,陈霸先抵达交州,大破李贲。547年,李贲之兄李天宝逃入九真,继续叛乱。梁武帝于是封陈霸先振远将军、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督七郡诸军事,镇守交州。

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此时陈霸先准备率兵赴援,而广州刺史元景仲暗则心怀异志。于是陈霸先则召集兵马,诛杀元景仲,迎宗室萧勃到广州镇守。随后,陈霸先在广州举义旗,附近的侯安都、张偲等率千余人归附。但萧勃只想固守岭南,不想出师北伐。550年,陈霸先遣使江陵,投萧绎帐下,开始调兵北上。萧勃派遣大军拦截,被陈霸先击败于大庾岭,随后陈霸被萧绎授为交州刺史。之后,陈霸先继续派兵北上,击败高州刺史李迁仕。551年,陈霸先沿着赣江北进,开始向建康城进发。

在侯景叛变期间,萧氏内部的斗争也随之兴起。首先是萧正德勾结侯景,导致侯景轻而易举攻入建康,困死梁武帝。随后又是地方的萧氏集团为了争夺帝位,互相残杀。如荆州的萧绎领兵30万,但是他坐观虎斗,想借侯景之手杀梁武帝和自己的兄长。随后,萧绎又杀萧纶以及镇守益州的萧纪。为了得到宇文泰的支持,萧绎将汉江上游之地以及益州、梁州都拱手相送,从此南朝江山就只剩下了东南半壁。

551年,还未等萧绎出征,侯景的大军就已经打到了荆州。于是萧绎派遣王僧辩应战,决战之后,侯景大败,退守建康。之后,陈霸先的军队和王僧辩会师于长江之上,两军汇合,顺流直下,声势浩大。可是王僧辩对陈霸先心怀戒备。就在此时,西路大军正好缺粮,情势不妙,陈霸先则迅速馈送三十万石给西路大军,也获得了西部军的信任,双方登坛设誓,缔结盟约。552年,大军正式向建康城挺进,侯景惨败被杀,这场叛乱终于被平定。

建康城破后,萧绎暗示王僧辩进行大屠杀,以清除城内的萧氏。当时城内的百姓都来欢迎“王师”,然而王师进城后的屠杀让百姓彻底失望,史书记载 “王师之酷,甚于侯景”“号叫之声,震响京邑” 。荆州大军抢劫一空,直接少了建康,使得“ 都下户口,百遗一二; 大航 南岸,极目无烟 ”。在这个过程中,陈霸先则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得百姓爱戴。建康残破,萧绎只好定都江陵,王僧辩驻扎建康。而陈霸先则镇守江东要塞京口。

王僧辩和陈霸先在镇守江东期间的表现也是天壤之别。有一次,北齐聚集水师2万准备偷袭建康,陈霸先听到消息就飞报萧绎,萧绎赶紧命令王僧辩和陈霸先出击,结果“齐师大败,溺死者万计”。此时的南梁危如累卵,而北齐也昏庸至极,淮南百姓聚众起义,想重归南梁,结果遭到了王僧辩的拒绝。于是,义军又联系陈霸先,陈霸先果断进军广陵(扬州),收复失地,被萧绎提拔为扬州刺史。

萧绎称帝后,想从宇文泰手中收回失地,导致两国交恶。554年,宇文泰直接出兵荆州,萧绎被杀。于是王僧辩和陈霸先在建康拥立萧方智。此时,北齐传信江南,要求立萧渊明为帝。此时的萧渊明在北齐为虏,如果立萧渊明,那就成为了北齐之傀儡。为达目的,北齐大军南下攻城,兵临江北。于是,王僧辩动摇了,全盘答应了北齐要求。

不久,北齐大军“护送”萧渊明进入建康,萧渊明表示对北齐称臣。对于这一切,陈霸先是表面同意,暗中磨刀。555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陈霸先突然起兵,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此后,南朝大权就掌握于陈霸先之手。但是王僧辩的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而交州萧勃、湘郢王琳也不服陈霸先。于是陈霸先开始南征北伐,两年之后,反对力量基本肃清,东南半壁总算安定。 557年,陈霸先称帝,改国号为“陈”,于是南朝最后一个王朝正式建立起来。

陈霸先的崛起也和刘裕、萧道成一样,在前朝内斗中寻得机会,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逐步登顶。在建国后,他也像刘裕、萧道成一样休 养生 息,励精图治。当时江南经济破坏严重,已经经不起折腾。为了减少开支,陈霸先提倡节俭,史称“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为虚费。初平侯景,及立绍泰,子女玉帛,皆颁将士。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哥钟女乐,不列于前。及乎践祚,弥厉恭俭 ”。如陈霸先这样自律之人,在 历史 上也是稀少。


但是上天总是给南朝开了玩笑,刘裕在位两年就去世了,萧道成三年就去世,而陈霸先也仅仅在位三年就去世了。短短的三年,难以留下什么丰功伟绩,因此也无法带领南朝走向强盛。 历史 上对陈霸先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卞孝萱说:“ 陈霸先是南朝难得的英主。他从一个村官成长为将军,又由将军黄袍加身,承担下了一片支离破碎的江山。可以说他和他所建立起来的陈朝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而陈霸先本人堪称南朝的第一英主。 ”吕思勉说“从来人君得国者,无如陈武帝之正者”。 历史 也是公平的,陈朝虽然短暂,但没有发生宗室残杀的事情,陈氏子孙们在亡国后依然生根发芽、繁衍万世,出现了一大批的名人,如的陈化成、陈天华、陈其美、陈果夫、陈立夫、陈独秀、陈云、陈毅等。

开 历史 的倒车:刘裕推行分封制,引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族互杀

历史 上最有才华的皇帝——梁武帝萧衍,半生奋斗却换来国破家亡

侯景之乱:将偏安的南朝搞得山河破碎,成为南北对峙的转折点

南朝士族和寒门:斗争暗流涌动,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六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1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