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孙中山当了三个月的首脑,便让给袁世凯,其实背后有太多的无奈

柳华 2023-07-26 17:16:18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时的孙中山47岁,领导民主革命已经18年,自从1895年领导发动广州起义以来,孙中山是屡败屡战,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参与领导多达十次起义。

而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严格意义上说,是首先由驻湖北武昌的新军,在受到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发动的一场武装革命,以武昌为点,革命迅速扩散到南方各省,由此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大革命。武昌起义的成功,完全出乎孙中山的预料。

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王朝统治。当年12月,孙中山结束流亡17年的生活,经香港,抵达上海。

此前,武昌起义发生后,国内缺乏威望高、强有力的革命家坐镇,南方各省都各自为政。孙中山抵达上海后,各省督军(代表)坐下来进行了投票选举,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1月1日正式就任。

然而,孙中山当时所面对的时局,却是混乱不堪,危机重重,说实话,他的日子不好过。

当时,清王朝还在北方苟延残喘,民国政府在国际上并未获得承认,强大的北洋新军虎视南方,各省税收、军队资源有限,又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政,还相互拆台。

对于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包括多数革命党人在内,都对“民主共和国”应该是什么样的,要做什么没有一点清晰认识,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只是一次重复的“改朝换代”而已,目标就是推翻大清王朝,而辛亥革命的口号,恰恰是“反清”,既然已经成功了,接下来就是要“论功行赏”了。

有些参与革命的人,因为一己私利没有得到满足,竟然重新走到革命阵营的对立面,比如参与东南革命的应夔丞,参与云南革命的武士英,后来竟成了刺杀宋教仁的凶手。

而有些人认为,革命的目的是反清,现在目的实现,革命党就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要求“革命成功,革命党消”,要求取缔领导革命的同盟会。

革命党人内部,也是兄弟阋墙,相互争斗。同盟会成员陈其美,与光复会成员李燮和,在革命胜利后,就爆发了矛盾,陈其美自称“上海都督”,李燮和干脆占据吴淞,自称“吴淞都督”,双方进行武力对抗。而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则在上海招兵买马,直接威胁到陈其美的权势,陈其美一见,怒从胆边生,指使自己手下暗杀了陶成章。

更为讽刺的是,在武昌起义中的首义者孙武、张振武、刘成禺等人,在临时政府成立后都没有得到好处,他们竟开始转而攻击孙中山,公开辱骂孙中山,还公然纠集旧官僚与立宪党人组成“民社”,推黎元洪为首领,与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分裂对抗。

孙中山的烦恼还不止这些。当了总统,他更加意识到“柴米贵”,缺钱令他倍加头疼。孙中山回国时,身无分文,还是靠陈其美送了1000银元,暂时缓解些燃眉之急。但是当时百废待兴,南北前线战事正紧,临时政府却没有收入,各省截留下税款自用,没有上缴,被西方列强把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关,根本连一分钱都不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无奈之下,孙中山想到用“加税”方式,来增加收入,但遭到黄兴等人的强烈反对:我们革命是为重建美好的社会,百姓生活本来已经很苦了,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了。

最后,孙中山想出一个办法:计划将各省的官办实业公司抵押给外国银行,以此换取借款,解决财政困难。

这个消息传出,又引发众怒,临时政府还没有什么利国利民的作为,就要将国家财产抵押给西方列强,民众指责临时政府,同盟会内部也指责孙中山此举,是“巨大的卖国行为,千古罪人诚为此举”,一些部长以辞职进行抗议。

孙中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行了自我批评,不再重提这项决议。

无钱寸步难行,个人如此,国家也如此。临时政府在财政方面,可以说是完全失败,导致其他多数政务无法推行,这样一来,临时政府的“美好蓝图”便无法实施,政府的威信急剧下降,孙中山本人的威望也受到严重损害。

痛定思痛之后,孙中山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还是由于自己领导的政府是“临时”政府,那么如何能够去掉“临时”两字呢 唯一的出路就是实现全中国的统一,而实现全中国的统一,道路只有两条:一是以武力北上推翻清王朝;二是以妥协换取北洋袁世凯的支持,逼迫清帝退位。

北伐之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孙中山从革命之初,自己就根本没有掌握武装力量,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他也是一个空架子,临时政府没有直属的军队。各省都督也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保存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只派出老弱病残的军事人员,到南京应付北伐之事。而各省的精锐军队,陆军总长黄兴调动不了,连孙中山这个大总统也调动不了。

手中无兵,缺乏统一指挥军队的威望,孙中山的军令,连南京城都出不了。这种情形之下,孙中山要实现南北统一,唯有一条路可走:妥协,换取袁世凯的支持。

孙中山是大公无私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对于“大总统”的职位,他并不贪恋,对于权势与私利,他也毫不看重,为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他选择与袁世凯谈判,并于1912年3月15日正式去职。

他希望以自己的妥协,来换得国家变得美好起来,然而,“无利不起早”的袁世凯,与孙中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袁世凯是个野心家,内心充斥着私欲,他的上台,又将中国带向了动荡的深渊。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袁世凯的故事:当临时大总统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展现了共和政体的雏形,引发了全国各省的响应。起义刚过去20天,1911年11月1日,叛乱势力的清廷无法平息,于是忍痛宣布解散皇家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哭丧着脸。11月13日,袁世凯带着他的妃子和儿女来到了久违三年的北京。以他以往的果断和迅捷,仅仅过了三天,11月16日,新内阁组建完毕。成员有:外交部长梁敦彦、民政部长赵炳均、教育部长严修、教务部长唐景崇、陆军部长王世贞、海军部长萨振兵、司法部长沈家本、农工商部长张健、邮政部长杨士奇、将军部长弗朗西斯科达寿。此外,胡、吴镇、陈锦涛、杨度、田文烈、谭、梁启超、梁如浩、荣勋等还被任命为各部副部长。看来这支军队还是那支军队,尤其是冯、袁世凯他原是尹畅手下的得力助手。到1911年11月1日,圣旨消息传到前线:袁世凯现为内阁总理大臣,所有派往湖北的军队和长江水师仍归袁世凯控制。同一天,奕_、那桐、徐世昌等总会大臣,以及宰泽、宰勋、傅伦、山简等亲贵大臣,全部辞职。当控制国家大事和指挥军队的权力再次回到袁世凯手中时,北洋军阀突然变得很有战斗力。好在此时的袁世凯对党员和清王朝的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冷静考虑后,袁世凯对他的顾问杨度和王希同说:总结过去的经验,这一次,我可以不要辱骂革命党,我不能不能完全追随清廷的战略一味打压。首相想做什么?压抑和爱抚同时进行。面对谋士们的困惑,袁世凯做出了必要的解释:我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改良。所以革命党提出的一些主张是对的,是必须要做的。它只不过清朝延续了几百年,它这不容易。它可以不能说被淘汰了。我们要让清朝生存下去,但权力还得由我们掌控。这能做到吗!大家都很担心。袁世凯自信地笑了:只要善用两种力量,并得到外人的帮助,就可以做到。接着,袁世凯为自己的做法辩护:其实,我不我不想控制担心它的力量。主要是现在的皇帝太无能了,我们国家必须在政治上有所提高。我,袁某,唐控制不了军事力量。它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能否则,国家将永远落后,革命党将永远造反,世界将继续混乱。这对清朝,对革命党,对全体中国人民都没有好处。袁世凯他的想法很快赢得了顾问们的一致赞同。但当所有人都同意爱抚革命军时,袁世凯又摇了摇头。他认为,在这个时候,革命军美国士气旺盛,如果提出和平,缺乏筹码,就会被拒之门外。这样一来,以后的事情就更难办了。为了今天看在上帝的份上,只要打几个漂亮仗,最好能攻下汉阳,消磨革命军的锐气,就一定能迫使李来到谈判桌前。同时,通过重创革命军,我对清朝和北洋军的主力战士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交代。袁世凯想通了这一切,下令冯攻打汉阳。革命军开始输掉战斗,然后撤退。武汉三镇很快被袁世凯攻陷北洋军。原本势如破竹的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革命军处于势不可挡的边缘。但就在这时候,袁世凯命令江北在冯取得了大胜,准备乘胜渡江,取武昌之姿,并下令
这时,虽然形势发生了变化,但李和暂时还是没有转危为安t回复。袁世凯了解情况后,笑着亲自给李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时,无论是李还是武昌起义的主战派中的主战派,心里已经很清楚,革命军可以打不赢袁世凯北洋军。如果继续苦战,只会失去武昌,失去独立省领袖的地位。因此,在与袁世凯和谈的问题上,革命党逐渐走向统一。一致决定由李通过英国驻汉口总领事与袁世凯联系,接受袁世凯提出的停战条款。1911年11月30日,袁世凯再次派使者刘承恩、蔡廷堪渡江与李谈判。这一天,各省市的起义代表从上海来到武汉。武昌被袁世凯围困当时,代表们只能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举行第一次会议。结果他们一致同意与袁世凯媾和。开会前,我对英国驻韩总领事袁世凯说,李必须能代表各省义军,会议才能召开。基于这样的前提,各省代表在会前决定:一致同意以李的湖北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让李以大都督的名义与袁世凯谈判,执行中央政务。这时,虽然袁世凯南方革命军在与清军的斗争中屡遭挫折,但就全国而言,革命浪潮犹如决堤的河流,迅猛向前。独立省份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清海军的叛逃和陆军的士气也受到了冲击。此外,原立宪派的强烈要求和停止战斗的权力,也使得袁世凯有所顾及。袁世凯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面对未知太多的动荡局势,他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话到话。既然共和既是革命党的原则立场,也是举国上下的一致意志,君主立宪之路难行,如果我还死抱着清朝不放,无疑是自取灭亡。自古以来,我就应该认真考虑如何接受共和国。袁世凯就是这么想的,准备放弃清朝,接受共和。11月底,他派儿子袁和老朋友朱到武昌,表示可以约见南北方要求清帝退位,条件是大家推举他袁世凯为共和国总统。为了漂亮,12月17日,袁世凯将在前线的冯调回北京,改派段接任冯第一军团团长一职。因为袁世凯知道,段在战争方面不如冯,而冯在参与如此复杂的谈判方面又远不如段。果然如袁世凯所料,段接任冯后,对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反叛,并在鄂军部任职时,与使者进行了沟通。段率领的第一军,从上到下,一致号召共和,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12月20日,在袁廖绍友父子代表北方,与黄兴委派的南方代表正式签订了秘密和谈协议。主要内容有: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廷皇族,立袁为大总统。心思缜密的袁世凯在与革命党谈判的同时,不断派人与前立宪派的张謇、赵凤昌接触。因为他很清楚这些前立宪派对政局的影响很大,所以他一点也不冷落他们,而是尽可能地尊重他们,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就在这时,孙中山从海外归来。12月29日,
此外,袁世凯还指示冯等北洋将领召集内阁,主张维护宪法,极端反对共和.如果少数意见采纳了这个政权,它将战斗到死。袁世凯突然这样,南方政府一片哗然,纷纷指责袁世凯背信弃义,强调再打起来就只有袁世凯一个人负责了!指责声中,濒于死亡的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革命军目前的实力根本无力抵御袁世凯领导下的北洋军阀的进攻的命令。因此,孙中山下令积极准备北伐;同时,他诚恳地向袁世凯解释,说自己只是暂时缺乏,什么都不等。袁世凯只要逼清皇帝退位,结束两千多年的天皇制,就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南方对共和国问题的反应很激烈,离共和国很远,还不如去死。与此同时,南方一致向总统承诺,甚至包括一直担任临时总统的孙中山,也做出了庄严的承诺。面对这样的局面,袁世凯还是犹豫了。但就在这个时候,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在回家的路上,车子刚到东华门丁字街,突然“砰”的一声爆炸了。幸好袁世凯临行前换了车,只杀了他的十个警卫和队长。经过这次危险,袁世凯明白了革命党他决心成为一个共和国,所以他加快了迫使他入宫的步伐。1月25日,袁世凯和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在全国和袁世凯一致反对的威胁下在美国的软硬兼施下,太后玉龙不得不接受袁世凯开出的优惠条件,宣布皇帝退位。清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从此结束。随即,袁世凯向全国公开宣布,共和国是最好的国家,为世人所公认。今天,皇帝美国政府已跃居首位,这是所有王子的辛勤工作和中华民国的无限幸福.从此努力做到了满意的位置,再也不允许帝君在中国旅游了!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举行正式会议,选举临时总统。南方革命党没有食言。结果,在南北一致推荐下,袁世凯接任孙中山,成为中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把天下让给了谁

你问的比较笼统,我就简单粗略回答吧
孙中山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天下,大总统也是临时的,本来就在袁世凯上来前的过度。袁世凯本身没有受到孙中山什么影响

根据你的补充,说是让给了蒋介石也没错,因为思想上孙中山影响蒋介石颇深,而且提携不少。

清王朝倒了后,真正掌控全国的按顺序也就是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而真正的实权还掌握在封建余孽的手中?

辛亥革命后,并没有完全扫清封建余孽,真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首先南方孙中山闹革命,北方清政府派袁世凯来镇压。形成了南北对峙。后来南北谈判,只要袁世凯让宣统帝退位,孙中山就把临时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而后袁世凯公然称帝,恢复清朝封建统治那一套,过起了皇帝一样的生活。
袁世凯退位后,出现的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所谓的总统,都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权,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甚至中间还出现过张勋复辟,张勋带着辫子军入京,搞的完全是清朝那一套,还把溥仪抬出来。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清朝表面上虽然灭亡了,但封建余孽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当时社会起到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一度死灰复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