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的“品德加分项”

食养人 2023-07-26 17:00:45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与现代的高考,无论从考试的目的、内容、性质还是选拔的标准都没有可比性,但是人们还是喜欢将两者相提并论,因为二者都是国家最为重视的抡才大典。对于科举考试而言,正史记录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而在古代笔记中,却呈现出别样的记载,那就是但凡能金榜题名者,大都不仅仅因为考生的八股文做得多么好,还必然有“品德加分项”。

祖宗积德:救人一命惠及子孙

科举考试中的“品德加分项”,首先要提的是祖宗,一个人能考中功名,绝对是因为祖宗积德——而且是积大德的缘故。

万历年间在福建清流当过县令的蒋皆我,做官时“多惠政”。那时一些山民迷信蛊术,“多畜蛊毒,人至辄死”,蒋皆我不信这个邪,坚决取缔,抓捕培养和配置蛊毒的人,并找到治疗蛊毒的良方公之于众,很多人因此幸免于难。清流旧时还有一个恶俗,凡是卖给富贵人家做婢女的女孩,等同于奴隶,每天要做无数艰苦的工作,“日椎髻赤脚负汲道中”,就算成年了也不能出嫁。而家里贫穷的小伙子们又娶不起媳妇,只能打一辈子光棍……蒋皆我觉得这是伤天害理的事情,于是下令,凡是家中有婢女的,满二十岁必须出嫁,不然主家要受重罚,“能遵令者各赠以银”,结果一天就有几千个女孩找到了夫婿。清流的老百姓对蒋皆我感激不尽,等他卸任时,集资买了一石的豆子送给他,豆子能发芽,在古代寓意着“子子孙孙发科发甲”,结果蒋皆我的儿孙一大堆考中进士的,“俱以文学宦绩著名东南,至今不绝”。

相比蒋皆我,常州一位姓费的书吏更有自我牺牲精神。费某“为人肝胆有智略,状貌奇伟”。乾隆三十三年天下大旱,江阴有千余名饥民聚在一起准备抢粮吃大户,江阴县一个以阴毒刻薄著称的官吏暗中调查,搞了个黑名单,把准备滋事的饥民的名字都写在上面,准备诬告他们谋反,这可是杀头的罪名。费某听说后,找到那官吏,假意称赞他的行为,要来黑名单,“诈称失火,尽行烧毁”,然后向上级自首,“太守知其贤,置不问,从轻发落”,那千余名饥民的性命总算是保全了下来。二十年后,费书吏的儿子“中乾隆丙午副榜,今官陕西督粮道”。

救万民跟救一命,效果相同。有个名叫徐北山的天津人,以贩盐为生,后来渐渐中落。乾隆五十年的除夕,他外出躲债,在一个小巷子里突然听见“黑暗中有哭声甚惨”,他举起火把一照,见是一个穷人,一边哭泣一边往树上打绳结,一看就是准备上吊,徐北山赶紧上前问他怎么回事,那人说自己欠债实在还不起了,徐北山把自己身上最后一点钱给了他说:“我其实也是外出躲债,时日艰难,但总要想办法活下去,寻短见算怎么一回事呢 ”那人跪地磕头,起来时见徐北山已经悄然离去……十几年后,徐北山的两个儿子徐澜、徐淮分别考中进士,第三子徐汉亦考中嘉庆戊午举人。

跟徐北山有异曲同工,却比他经历更加传奇的,是吴县潘氏家族的先祖潘翁。潘翁为人仁厚,有一年除夕之夜,家人都休息了,他独自秉烛到客厅办事,见一人匍匐在黑暗中,走近一看原来是邻居家的孩子,问他这么晚了跑自己家做什么 那小伙子沉默很久才说:“我跟人赌博输了,负债累累,今天是除夕,追债人追到我家里,我万不得已翻墙到这边来躲债……”潘翁问他欠人家多少钱,回答说是十两银子,潘翁拿出二十两银子说:“这里十两你拿去还债,另外十两用来做生意吧,千万不要再赌博了。”那邻家子再三叩谢而去。十几年后,潘翁想给自己找一块墓地,进山看到一处风水绝佳的宝地,却不知主人是谁,一打听,说是某某商人的,潘翁按照指点找上门一看,正是当年那位邻家子,他戒赌后已经做生意发了大财,见到潘翁激动极了,坚决要把那块地送给他……数世之后,潘翁的后人潘世恩科举高中,后来一直做官做到武英殿

大学士,其他后代如潘世璜、孙潘祖荫也都是有清一代的名臣。

 自己积德:资助孀妇得到泄题

不过祖先到底积德不积德,这是个很难掌控和改变的事情,所以本人的“积德”更加靠谱、可操作性更强。

清代学者许奉恩在《里乘》中写过一个很传奇的志异故事:“甲与乙偕赴秋试,袱被同车”,这天日暮时分,突然迷路,见前有茅屋数椽,上前叩门求宿,突然“闻内哭声甚哀”,俩人觉得奇怪,很久,哭声总算慢慢停了下来,一老妇持灯开门,问他们什么事 “甲乙以失路借宿告”,老妇面有难色,说家中没有男人,又很狭窄,难以住宿。甲乙二人说:有个容膝之地,得免露宿即可,别无他求。老妇只好同意了。

二人很高兴,跟着老妇人进了屋子,把袱被铺在地上,准备这么坐到天亮,因为没有其他事可做,就跟老妇聊天,问她家男人去哪儿了,刚才听到十分悲伤的哭声,所为何事 那老妇人叹息道:“我的丈夫和儿子都是本地颇具微名的读书人,赶上瘟疫,不幸双双遇难,剩下我和儿媳两个孀妇难以存活,何况丧事花费巨大,借了不少钱,而今又还不上,不得不让儿媳改嫁到债主家抵债,儿媳不愿,我又不忍,只好抱头痛哭……”说着又不禁落下泪来。

甲乙闻之恻然,问老妇人一共欠了多少钱的债,老妇回答说是四十两银子。甲乙商量了一下对她说:“我们出外赶考,带了充足的路费,索性赠你们四十两银子,帮你们婆媳二人还债好不好 ”老妇一听,跪在地上就磕头,泣谢道:“倘若能如此,恩同再造,结草莫报!”甲乙连忙将她扶起,从行囊中拿出四十两银子交给她,等到天亮便辞别而去。

恰是农历七月中旬,正所谓新秋残暑,晴雨不时。这天午后,突然暴雨如注,等到雨过天晴时,薄暮始霁,因为道路过于泥泞,车轮子陷在泥沼中走不动,眼见得天又黑了下来。甲乙二人正发愁这回该去哪里投宿呢,只见月出东山,皎若晶镜,路旁突然出现一座小草屋,门口有两个人正在徘徊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见到甲乙二人至,那俩人拱手上前道:“恭候二位已经很久了,请你们到草屋里歇息片刻吧!”甲乙二人定睛一看,只见这俩人一个是老翁,“苍髯垂胸,年可五十许”,另外一个比较年轻。甲乙二人十分高兴,连称打扰,老翁说:“二公休得谦让,蜗居狭陋,还请不要见怪才是。”

甲乙二人进屋一看,“屋止一楹,东西对设二榻,余无长物”。宾主席地环坐,老翁让年轻人拿出酒肴列于地上,笑着说:“我们父子二人都不会做饭,只好弄一些冷盘款待二位。”甲乙二人笑道:“这大热天吃一些冷盘,岂不正好 ”彼此酬酢,谈笑甚欢。

酒足饭饱,月至中天,明河横练。老翁说:“良夜逢嘉客,闷饮殊属无趣,咱们不妨寻个题目比赛制艺(八股文)如何 ”于是效仿科举考试,从《四书》里寻了三句话拟三道考题,一起撰文。“甲乙构思颇苦,见老者少者走笔风驰,顷刻三艺各就”。老翁把自己和儿子的文章拿给甲乙二人看说:“我们父子二人遁迹荒郊已久,对制艺已经忘却得差不多了,草草急就,敢求斧正。”甲乙读之,叹为杰作,自愧不及。

老翁说:“夜已经很深了,二位先生不妨早早休息,明天早晨出发去赶考吧!”说完跟那年轻人席地而眠,甲乙疲惫了一天,在东西二榻上分别躺下熟睡。

第二天早晨他们醒来,不禁大吃一惊,发现自己居然躺在坟地里,无论床榻、餐具都消失不见,只有昨夜游戏所做的“考卷”,骇愕良久,再看眼前两座坟墓的墓碑上姓名,正是那老妇的丈夫和儿子!他们知道昨夜二鬼乃是报恩,赶忙把老翁和其子的“考卷”背牢。“入闱,果此三题,录之,果同中式;春闱,复联捷成进士。”

 双重积德:不附和珅名震天下

当然,还有一种特别罕见的,就是祖先也积德,自己也给力的,等于在“品德加分项”上再加一道保险,想不考中功名都难。

清代学者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写道光时期官至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的汤金钊事。汤金钊是萧山人,他的父亲乃是做小生意的,除夕收了账,揣着三十两银子,冒着风雪回家,忽然见街边的小巷子里,有夫妻俩在抱头大哭,“声甚哀”。汤父上前问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在这里哭泣 丈夫说:“欠了一屁股的债,年三十实在躲不过去了,债主让我把妻子改嫁给他还债,但我们夫妻俩感情甚好,实在不忍分离。”汤父想了想问:“你们欠债主多少钱 ”答曰三十两银子,汤父点点头:“这倒正好。”于是倾囊所出说:“我这里正好有三十两银子,你们赶紧拿去还给债主,好好回家过年吧!”夫妻俩感动极了,一个劲儿问他姓名,汤父只说自己姓汤就离开了,夫妻俩一路打听,知道他有个儿子名金钊,尚年幼,已经上学堂,正在读书,夫妻俩“谨记之,以图厚报”。

这夫妻俩有一个女儿,十三四岁,相貌非常美丽,浙江巡抚“欲进美女以媚和珅”,满处寻找美女,结果看上了他们的女儿,重金买下送到京城给和珅做妾。和珅非常宠爱她,没过几年她给和珅生下一个儿子,在家中地位更高,和珅对她“惟其言是听”。而女子的父母每次来京城看她,都不忘了提醒她有位姓汤的人对其家有再生之德,切不可忘,这女子“思报汤德”,没事儿就给和珅吹枕边风,和珅听得耳朵都长茧子了。

这一年乡试,和珅专门给浙江主考官下了一道密令,如果有个叫“汤金钊”的人参加考试,务必照应。和中堂的话,主考官岂敢不听,“榜发,(汤金钊)巍然解首”——解首就是解元,乡试第一名。汤金钊哪儿知道这些事,按照规矩入京准备参加下一步的礼部会试和殿试,没过两天,“和珅使人持名片,送银三百两至”,恰好汤金钊外出,送东西的人只好先回和府,并叮嘱旅店老板,让他转告汤金钊,明天去和府一趟拜见和大人——只要汤金钊去了,接下来的礼部会试和殿试,汤金钊都是十拿九稳的第一名!

等晚上汤金钊回到旅店,听店老板转达了和珅的话,长叹道:“我凭真才实学做官,绝不做趋炎附势之人。”当即雇车出京回萧山,“不入闱”。

不久和珅败亡,汤金钊才重新参加礼部会试,这时他已经名满天下,大家都拿他比作两次谢绝张居正延揽的明代大才子汤显祖,而嘉庆皇帝也认为他不肯依附和珅,十分难能可贵,这对他后来仕途之路的一帆风顺,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积德”和金榜题名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于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我们而言,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不过,不应将古人的这种观点简单视之为“愚昧迷信”,而是应该体会到个中深意:他们希望每一位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管理者的生员,都能牢记自己的成功来自先祖的“道德基因”,也希望他们能继续行善政做好事,给自己的后代积德……封建专制时代的老百姓,这点儿小心思既可笑又可怜,对手中握有权力而为非作歹的官吏,畏之,惧之,无奈之,最后只能谄之,哄之,叹息之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这些虽都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这一回写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到广州上任,先考两场生员,考完两场以后,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来进行考试。童生里就有范进,范进考完这场考试后就进了学,取得了第一名,人们称他为“相公”。范进进了学以后想进一步考举人,考上举人后人们就会称他为“老爷”。
中举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过程,在我们讲评这个故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请详细说明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内容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影响。

科举考试一共是有四个等级,分别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这四个等级对于古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性以及各自的特点。

院试:

院试也称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由各地方官员主持,考察读书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品德修养,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进行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乡试:

乡试也称省试或解元科,是在省一级举行的考试,由礼部派出监察御史主持,考察读书人的经义知识和文章写作能力,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


会试:

会试也称京都大比或贡士科,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由礼部主持,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贡士进入下一级考试,在明清两朝,会试大多在京城的礼部试场举行。


殿试:

殿试也称金榜或状元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在明清两朝多在紫禁城内举行。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并按照成绩排名为状元、榜眼、探花等。


科举考试内容:

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

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比如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总的来讲,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和培养人才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等方面。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和局限性,如考试内容单一、选才标准偏颇、应试教育泛滥、腐败贿赂猖獗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回顾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沧桑,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崇拜或否定它,也不能简单地复制或抛弃它。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现代社会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