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姥姥80多岁了,是个小脚的农村老太太,连“识字班”也没上过,用她的话说是:白瞎,大字不识一个。
其实,她是识几个字的,不会写而已。
有次我在报纸上练毛笔字,姥姥站在一边看,跟我说着话。过了一会儿,她指着一个字,用不敢肯定的语气、小声地问:这个字是“春”吧 我说:是啊,你怎么知道
姥姥一脸皱纹就笑开了,说:年年过年贴对子(指对联),还能不认得 !
于是我觉得姥姥也不能算她自己说的“大字不识一个”,再问她还认得什么字,她就走开了,不好意思似的。
姥姥认得的另一些字,就是家里人的名字了。我妈说那时候每到年底生产队里分东西,姥姥去领,在会计的花名册上一找就能找到姥爷的名字,人家都奇怪她怎么认字,她就不屑地说“整天见,还能不认得 !”
姥爷去逝后,花名册上换上了姥姥的名字,她居然也认识,这使得村里很多老太太佩服不已。据说姥姥的名字是“土改”时工作组的人给起的,不然,她也会顺理成章般地叫了一听就是从万恶的旧社会过来的“张赵氏”了。
据说,刚解放时,我们那一溜界脉头(村庄的名字)也找不出几个识字的人。姥姥的两个弟弟,我妈的两个舅舅在外地当兵和工作,常有信寄来,姥姥要给他们回信,就得称上两斤点心走好几里路,去乡里的小学找先生读信并回信。
我小时候,我们老家称“老师”都还是尊称“先生”。
姥姥和我们在一起/1982
当年,姥姥还年轻。去乡里的路、信封上的人名她都认识,知道是哪个亲人写来的。当年,姥姥还年轻,她那时一定觉得“识字真好!”
所以在我妈妈14岁的时候,姥姥做主让她和大舅都上了小学,而我妈那一代出生在农村的同龄人,大多还是不识字的一代。后来我妈在老家还当过一段时间“识字班”老师,教几个村子里的“小识字班儿”认识“钗把扫帚扬场锨”之类的文字。我大舅后来也当了大队的会计。说起来都是因为识字的缘故。
后来,三姨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她读了几天书,觉得不如干农活来得轻松快活,说什么也不去了,据说为此还挨了姥姥的揍。姥姥说话掷地有声:你不识字,以后吃亏可别怨别人!
三姨长大一点就后悔不听老人言了,赶紧去补夜校,当了名真正的“识字班儿”。我还是个学龄前儿童的时候,跟着三姨去村里的夜校上过“扫盲班”的课,也开始认几个字了。
可见在识字问题上,姥姥有先见之明。
她也是老家里走得最远的女人。70年代的一天,“大字不识一个”的她,独自一人从山东老家去东北的二女儿家(我二姨)、弟弟(我舅姥爷)家探亲。很多人都说:你姥姥了不起。
每每看到“春”,就会想起这是我姥姥也识得的字,想象她满是皱纹的脸曾经是怎样的青春洋溢;每每想起姥姥认得所有亲人的名字,就会想到,是因为爱心所以用心吧。
注:“识字班”是解放后沂蒙山一带扫盲班的称谓,因扫盲的对象大多是农村未婚女子,称呼当地女孩为“识字班儿”沿袭到现在。
这是篇十几年前写的旧文。忽然想起冯唐博客的标签“用文字打败时间”。喜欢写点文字,就是在记录时间吧。
姥姥 :北方指母亲的母亲,南方指父亲的母亲。
姥,本意母亲或男性对爱人的尊称,引申义,值得尊敬的女人的尊称。
又指,从母(姨妈),母之母(姥姥),母之从母(姨姥姥)。
引申义,德高望重的老年女性的尊称,后来成为女性的尊称。
尊称女子便可称呼姥姥。
扩展资料
姥姥的女儿:母亲/妈妈。对称:女亲(息女)/男亲(息男)。
姥姥的儿婿:父亲/爸爸。对称:女亲(息女)/男亲(息男)。
姥姥的女儿:姨母/茙母/姨妈。对称:甥女/甥男。
姥姥的儿婿:姨父/茙父/姨爸。对称:姨女/姨男。(大姨子/小茙子之子)
姥姥的男儿:舅父/舅爸。对称:甥女/甥男。
姥姥的儿妇:舅母/舅妈。对称:姑女/姑男。(大姑子/小姑子之子)
-姥姥 (称谓)
在我们的记忆中,从小父母就首先交给我们认识身边的人,并且会一遍遍地交给我们如何称呼她们,而有趣的是,对外祖母的称呼,有的地方叫外婆,有的地方叫姥姥。这是因为南北方的差异。
其实在很久以前,我们中国人无论南北,称呼妈妈的妈妈应该是外婆居多。因为“外”这个词历史非常悠久,比如我们东汉时期有个词叫“外戚专权”,那么这个外就是娘家的亲戚。所以,当时我们称妈妈的妈妈是外祖母,这个外祖母是书面用语,外婆应该是口头用语。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的语言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到了后面,中原文化南下,“外婆”这个词就进入南方,所以南方这块很多的称妈妈的妈妈叫“外婆”。但是姥姥的“姥”字,历史也是很悠久,但是在以前的这个“姥”是年老的妇人。到了元朝之后,这两个字才融合在一起,称妈妈的妈妈为“姥姥”。
而说到“姥姥”这个词,多半是北京地区的方言。北京是明清两朝的首都,它对北京的语言影响力很大。所以渐渐地,北方就把妈妈的妈妈成为是姥姥了。
由于文化的融合和和历史的发展,人们的语言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而“外婆”和“姥姥”都是其实都是对长辈的称呼,由于南北方的差异,和历史的因素,一般北方用“姥姥”来称呼的比较多,而南方大多都是用“外婆”来称呼,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的思想和语言都在不停的变化,但是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即便是称呼不一样,但是我们依旧爱我们的家人,这是文化差异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在不断进行文化融合的产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3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柏邦妮:饥饿是很好的锻炼美文分享
下一篇: 非常素,非常美&茭白炒青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