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臣娄师德曾两度担任宰相。在他任宰相期间,他的弟弟曾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弟弟临出发前,娄师德对他进行了一番训导:“我已经做了宰相,而你如今也成为州牧,我们家太过显耀,难免遭人嫉妒,背后算计中伤。你觉得应该如何避免灾祸呢 ”
弟弟认真地答道:“如果将来有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一把将口水擦掉,绝不会对人还口,不让你担心。”
娄师德笑了,“这才是我担心的地方。人家有了怒气,才会向你吐口水。你把口水擦掉,说明你心中还是不甘的,别人只会更怒,又怎么会平息怒火呢 你应该微笑着接受这一切,让口水自然干掉啊。”
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由来。这个成语用到现在,基本上其意涵都是贬义,故事中娄师德的观念过于圆滑世故,也的确不合现代人三观,显得太极端了。
但在古代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很推崇宽容大度的精神,认为谦和避退是美德。这个故事本身为人传颂,大多数其实都含着赞赏之意,用来表示娄师德的宽容大度,隐忍退让。
历史上,娄师德跟狄仁杰两人,曾经一起在军中一起共事过。他们有过一段故事,为后世所称道。
他向武则天举荐狄仁杰做了宰相,狄仁杰对此却毫不知情,拜相后多次打压排挤娄师德,最终导致娄师德被外放。娄师德对此却一直安然处之,不以为意,并没有因此怨怪狄仁杰,也从来没对外说起过。后来,武则天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有一次,两人奏对,武则天问狄仁杰:“你觉得娄师德这个人贤明吗 ”
狄仁杰一脸淡定,“理中客”地表示:“他担任将领,中规中矩,谨慎守职。至于算不算贤明,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此时大概心中在努力忍着笑:“那么娄师德善于知人吗 ”
狄仁杰:“我曾和他同僚,从来没听说过他善于知人。”
武则天只好放出大招:“嗯,你升为宰相就是娄师德所举荐的,看来他也算是善于知人了。”(武则天内心潜台词:若不知人岂不代表你不称职 )
武则天还特意拿出当时娄师德的荐表给狄仁杰看。
狄仁杰看了荐表,既惭且愧,叹道:“娄公盛德啊。他一直对我宽容相待,我却什么都不知道。我远远不如娄公啊。”
娄师德有他世故的一面,但他的确称得上宽容大度。
娄师德曾任监察御史。当时武则天下达过严苛的禁屠令,禁止宰杀禽畜。师德外出巡查地方,到了陕西,厨子给他上的饭菜中有一盘羊肉。
他惊讶问道:圣上不是禁止屠宰家畜吗 你这怎么会有羊肉 ”厨子连忙否认:“不是我宰的,这是被豺狼咬死的。”娄师德笑道:“这只豺狼倒是懂事。”于是淡定地吃着羊肉。接着厨子又端上一盘鱼肉,他再次问道:“这鱼又是怎么回事 ”厨子只好强行解释:“这鱼也是豺狼咬死的。”娄师德笑骂:“笨蛋,鱼生在水里,豺狼怎么咬得到 你应该说是水獭咬死的。”
并且不仅仅对同僚如此,对那些身份地位远不如自己的人,娄师德也一样平等视之。他巡视州郡,与下属一起下榻驿馆。驿丞给他上的饭用精细的白米,给下属的却是粗米。娄师德看了不悦,叫来驿丞问道,“为什么给我们用的米不一样 ”驿丞擦了把汗,慌张道:“匆忙来不及准备,精米不够了,只好给下属用粗米。”
娄师德摆摆手:“是我们来得突然,让你不及准备,这却不怪你。”不过还是坚持也换了粗米。
有一次将要外出察看屯田,其他随行官员已经先出发了,娄师德由于脚疾,行程慢,所以在城门口,坐在马车的横栏上,等着下属去牵马。一个县令路过附近,他不认得娄师德,上前来打了个招呼,自我介绍了一番,便顺势和娄师德一起坐在了横栏上。
县令的下属大惊,慌忙上来告诉县令,“这是宰相!”
县令吓出一身冷汗,连忙起身让道一边,一边行礼一边口称“死罪死罪”。娄师德只是笑笑:“你因为不认识我才跟我同坐,国法也没规定这是死罪啊。”
可见娄师德的为人,大度忍让,而且不论身份贵贱,都能用平和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人。但这并不表示他是个软弱的人。他曾多次担任边关职务,身在战场,依然兢兢业业,尽忠职守。
唐高宗时,为了征讨吐蕃,曾下令在河南河北两地征召士兵。娄师德一介文臣,却毅然带上红色头巾跑去应召。高宗大喜,让他随军出征。后来唐军战败,娄师德接受高宗任命,毅然前往收拾溃散的散兵游勇,又重新将唐军组织了起来。
再后来出使吐蕃,面对咄咄逼人的吐蕃将领,发挥外交辩论之才,最终恩威并施,慑服了吐蕃将领。吐蕃入侵河源军,娄师德率军迎战,八战八捷。可见娄师德文武兼备,不仅后勤做得好,前线迎战也一样出色。
在朝廷攻打契丹时候,曾出任边关,主持边疆屯田事务。甚至晚年,突厥入侵,娄师德都依然前往战场,去世时,都是在边关任上。
可见他也并不是一味地圆滑世故,“唾面自干”,可以说只是娄师德为人处世的态度,与人宽容退让,本是古人价值观中的美德。而娄师德对于公事,却并不如此。在面对自己的职责,国家的责任时,却并不推卸逃避,而是勇于任事,尽忠职守。
这也是过去华夏文化所倡导的美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使得理也要让三分。但这只是对个人利益或者家庭利益而言,在面对到国家利益,天下人的利益,退让就不是美德了。这时候要爆发勇猛的一面,敢于维护公家的利益。这其中并不矛盾。
而娄师德,正是按照这个标准来严格规范自己。他对人对事宽容平和,能退则退。但公事上却敢于承担,并不推卸自己的责任。既要有圆滑的一面,也要有刚直的一面。平衡有道,所谓刚柔并济,张弛有度,不外如是。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狄仁杰一生为官,两次做宰相,终身清廉,为民请命,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辅助武则天建立起盛唐大业。他为治理国家和许多地方立下过汗马功劳,却命运多舛,屡屡遭受别有用心的朝廷官员或同僚的陷害与打击,几起几落,甚至于数次危及到人身安全;但他为了大局利益,敢于在朝廷上犯颜直谏,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
狄仁杰刚到大理寺,积压的案件已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
狄仁杰能够被当作“神探”得归功于一个荷兰人,他叫高罗佩。他将自己写的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故事集在一起,统称《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这些作品引起了轰动,狄仁杰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狄仁杰,生于隋大业三年,即607年(一说生于唐贞观四年,即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编辑本段]【狄仁杰生平】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其杀死。狄仁杰奏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狄仁杰神色不变,据法说理:“犯言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通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终于迫使唐高宗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任命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淫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狄仁杰,因此,上疏武则天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其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弼,将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弼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他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弼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如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
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编辑本段]【墓和祠堂碑】
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白马寺附近。
现在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大名县孔庄村北。
[编辑本段]【相关评价】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编辑本段]【狄仁杰的传说】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如《狄公案》。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开始接触中国通俗小说,偶获一本《狄公案》,被深深吸引,于是将其翻译为英文,于1949年在东京出版。高罗佩只翻译了这本书的前30回“三大奇案”即古本《狄公案》部分,后34回疑是另一作者参考《武则天外史》或《则天外史》在古本《狄公案》后续加的(未写一案,主要情节可谓“秽乱春宫”,格调低下,所以他没有翻译)。
译本出版后,许多读者要求高罗佩搜寻同类的中国小说翻译出版,高罗佩深感此举殊为不易,因为“要找到一本同时适合现代中国人和西方人口味的此类小说相当困难”(引自《大唐狄公案》作者自序),于是他着手重新创作狄仁杰断案的故事,共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在西方风靡一时,不断再版。《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由陈来元等人译为中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出版,2006年3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再版时更名为《大唐狄公案》。
虽说这只是个正三品的官职,但狄仁杰每到一地,当地的长官都是毕恭毕敬。像第一部中的幽州刺史方谦,第二部中的柳州刺史温开,在得知狄仁杰的真实身份后都是赶紧下跪行礼,还得再尊称一声?阁老?。
还有在第二部中的右威卫大将军王孝杰,即便他一开始很不喜欢狄仁杰,但表面上也得对狄仁杰客客气气的。而这一切,除了狄仁杰是皇帝的心腹重臣外,狄仁杰的官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呢?
武则天登基后,便将国号改成了?周?,也废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的许多政策,中书省便因此改名,变成了凤阁。
中书省作为唐朝的最高管理机构,改名之后凤阁也成为武则天时期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武则天的诏令,掌握着中央政令的最高权力。
而门下省呢,被改名为鸾台,作为审议机构,负责国家政令的审批和审核。
至于平章事,字面意思是可以处理国家大事。
而把这三者合并在一起,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意思便是,狄仁杰既要负责中书省(风阁)的工作,还得负责门下省(鸾台)的工作,一下子掌管两大部门,还得协助武则天处理国家大事。
这个职位等同于宰相,按照唐朝的官职,就算级别再低,那也得是五品。不仅仅要负责日常的工作,狄仁杰还可以监督下属的不法行为,还可以和武则天商议国家机密大事,可谓是位高权重。
狄仁杰的个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再加上身手武则天厚爱,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们都会尊称狄仁杰一声?阁老?。
这也是为什么狄仁杰到地方上后,即便是各州的刺史,都得恭恭敬敬地对待狄仁杰。要知道,地方官员的调动、升迁,尤其是到州刺史这一级别,是需要中书省的颁发命令,门下省的审核通过,要是惹恼了狄仁杰,中书省那不给颁发命令,门下省那不给审核通过,别说还能不能升官了,还能不能保住头顶的乌纱帽都不好说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1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器晚成百里奚,辅助秦穆公称霸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