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中的百里奚百里奚,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春秋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北)人,虞国大夫,后入秦做大夫。相秦七年,勤理政务,平易近人,生活俭朴,使秦大治,辅佐秦穆公创建霸业,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孟子很推崇百里奚,对其评价很高,在《孟子·告子下》中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把他与舜、傅说、管仲等圣人或贤相相提并论。可以说,如果没有百里奚,就没有秦穆公的霸业。但百里奚属于大器晚成类型的人物,其成功之路非常坎坷、曲折。
战国时期的孟子
穷困潦倒,沦为乞丐百里奚出生贫寒,但志向远大。他三十多岁结婚,生下一个儿子。婚后妻子不想让他埋没才华,就支持他出去闯一闯。于是百里奚游走于诸侯国,奈何生不逢时,没人聘用他,甚至沦落到成为乞丐的地步,穷困潦倒。
得遇贵人,养牛为生当他走到宋国时,遇到了一个叫蹇叔的人。经过一番交流,蹇叔发现百里奚确实有才华,两人相见恨晚,成为好朋友。蹇叔收留了百里奚,后介绍他去帮人养牛。一日,百里奚想去见齐国国君齐襄公,想谋个一官半职,但蹇叔劝阻了他,认为齐襄公不能成大事。果然,没多久就得知齐襄公因齐国内乱而被杀。此时百里奚已经四十多岁了。过了几年,周王朝出现了一个喜欢牛的王子颓。百里奚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去见王子颓,想借养牛谋个官职。王子颓对他很满意,想让他去给自己养牛。百里奚正想去赴任,但蹇叔再次劝阻了他,认为王子颓的王位是叛军所立(周惠王即位后,边伯等五人作乱,惠王出逃,就立了王子颓为王),来路不正,不能长久。百里奚就没有去,结果没多久王子颓就因郑国、虢国讨伐而被杀。至此,百里奚的仕途还是没有着落,还得回去养牛。
身怀利器,未逢明主
后来他回到虞国探亲,被熟人引荐为大夫,终于算是走上正轨,奈何虞国君主没什么作为,不重视人才,也不虚心纳谏。百里奚虽然在朝为官,只图混口饭吃,也未提出什么好的计谋,默默无闻。当时晋国采用假道伐虢之计,向虞国国君送宝马、美玉等珍奇宝物,希望借道去攻打虢国。大臣宫之奇劝谏说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盟友关系,唇亡则齿寒,认为不可借道。但虞国国君贪图小利,就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还想继续劝谏,百里奚扯了他的衣角。退出宫来,宫之奇责怪百里奚:“你不劝谏也就算了,干嘛还要扯我的衣角 ”百里奚说:“如此昏庸的国君,苦苦劝谏有什么用呢 他又不听。”结果晋国借道灭了虢国,但回军途中顺便灭了虞国。
一夜之间由大夫变为阶下囚
晋国使用假道伐虢之计,灭了虢国和虞国。百里奚作为虞国的大夫,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此时,百里奚成为晋国的阶下囚。
不愿受陪嫁之辱,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
后来,秦国与晋国通婚修好,晋国将王室女子嫁给秦穆公,这就是成语“秦晋之好”的来源,也被后世所称道。于是,晋国用自己的囚犯百里奚做秦穆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不堪其辱,在半路上逃跑,逃到了宛,被楚国边地的居民抓获,送给楚王处置。楚王听说百里奚会养牛,就让他去给自己养牛。
堂堂大夫身价只值五张羊皮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很贤能、目前在楚国给楚王养牛,就想用重金赎回他,但又担心楚人不放,就故意派使者去与楚国交涉:“我国陪嫁奴隶百里奚现在贵国,请求用五张黑羊皮赎回他。”楚王看到秦国只出五张黑羊皮的价钱(不是很贵)来赎回百里奚,就认为百里奚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低贱奴隶,就放他回到秦国。(这就是人心,如果当时秦国出高价赎回百里奚,楚王就会马上认识到百里奚的重要性,就不会轻易放回他。所以,秦穆公反其道而行之,高明!)
五羖大夫,辅助秦穆公成就霸业
秦穆公赎回百里奚后,与他谈了三天三夜,发现他真的是个大才,就拜他为秦国大夫。当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曹操曾经在其诗《龟虽寿》里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以,年龄不是阻碍一个人创业成功的理由,古代大器晚成的人很多,百里奚就是其中之一。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这个决心、行动,而不是说年龄大了就没机会了,那只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是自暴自弃!)由于他是秦国用五张黑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们称之为“五羖大夫”。百里奚还向秦穆公举荐了有才能的蹇叔,于是,秦穆公用重礼请来蹇叔,封他为上大夫。
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贤臣良将的辅佐下,秦穆公独霸西戎,开创了称霸诸侯的霸业。
百里奚的仁慈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大旱,向秦国借粮食。秦穆公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劝说不要借,趁机攻打晋国。公孙支和百里奚都主张借,百里奚说:“夷吾得罪了我们的国君,但他的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呢 ”(夷吾是此时的晋国国君。之前,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派兵护送夷吾回国即位,夷吾当时承诺如果他即位,就割让晋国的河西八城给秦国。可他当上晋国国君后,就违背了承诺,不给河西八城给秦国,由此得罪了秦国。)因此,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公孙支的意见,借给晋国粮食。由此也可看出,百里奚的仁慈:对他国百姓都如此仁慈,对本国百姓就更加仁慈了。
当然,借粮给晋国,使秦国赢得了好的名声,处于道义上的有理者。十四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借粮食,晋国不借,反而率兵攻打秦国(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此时秦穆公率兵迎战,开战后秦穆公追赶晋君的时候被晋军包围,在战斗中负伤。在这危难时刻岐山下一群三百人的农民自带农具武器挺身而出,救了秦穆公。(这群农民过去曾偷吃了秦穆公的马肉,秦国官吏抓到他们,要依法杀死。秦穆公放了他们,并赐给他们酒喝,因为吃了马肉不喝酒对身体有害。这群农民就很感激秦穆公,为他死战。)
陕西岐山
结果,秦军打败晋军,抓住了晋君。这场战役的胜利,一方面是秦国处于道义上的有理方,深得人心,可谓仁至义尽,帮助晋君即位,晋国大旱时借粮给晋国,可晋国呢 晋君即位后就违背承诺,不给秦国河西八城;秦国饥荒,非但不给粮食援助,反而乘人之危,发兵攻打秦国。谁是正义一方,谁是非正义一方,立马就可显示出来。也说明当初百里奚建议借粮给晋国是有道理的,是考虑长远的。另一方面,秦穆公的仁慈,也救了他自己。此前一群三百人的农民偷吃了他的马,他没有因此杀了这些人,而是赦免了他们,而且还送给他们酒喝,这样就感动了他们,使他们感恩戴德,愿意为秦穆公牺牲、奋力战斗。
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楚庄王绝缨会,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将军酒后调戏了楚王的爱妃,结果楚王没有追究此事,此后这个将军始终铭记楚王的不杀之恩。三年后,楚国与晋国交战,这个将军老是冲锋在前,保卫庄王,结果楚国打败晋国,称霸诸侯。参见拙文《儒家思想的魅力及深远:以德服人,安定人心,获取人心,成就大业》。有没有发现 历史都是惊人的相似!这和佛家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相通的。所以,修身养性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宽恕别人,给别人一条生路,也是给自己一条生路!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赶尽杀绝!
佛家的慈悲为怀
百里奚的远见除了上面说的秦国借粮食给晋国之外,下面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百里奚的远见卓识,有预见性:
秦穆公三十二年冬天,郑国有人向秦国告密:“我掌管郑国的国门,郑国可以偷袭。”秦穆公征求百里奚、蹇叔的意见,他们都说:“穿过好几个国家,千里迢迢去偷袭别人,很少能占到便宜。况且既然郑国有人出卖郑国,就能保证我国没有人把我国的情况告诉郑国吗 不行啊。”秦穆公不听,决意派兵攻打郑国。带兵的将领是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出征那天,百里奚、蹇叔哭送他们的儿子。秦穆公大怒,认为大军出征就哭哭啼啼,预兆不好。二人只好解释:“我们不是哭大王的军队,而是自己年已老迈,一旦儿子们回来晚了,恐怕见不到他们了,所以才哭。”秦穆公这才作罢。然后,二人私下对他们的儿子说:“如果你们的军队被打败,必定是在殽山险隘之处。”
函谷关
三十三年春,秦军终于东进,经过晋国地盘,路过周王城的北门。周王的臣属王孙满说:“秦军无礼,不败才怪呢!”秦军到达滑国地界,商人弦高正赶着十二头牛准备到周地去卖,他害怕被秦军俘获或被杀,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大国要来征伐我郑国,我国国君特派我带十二头牛来犒赏将士们。”三位将军商量认为,既然郑国已经知晓了秦军意图,那么偷袭它就来不及了,可也不能无功而返。于是他们就率军灭了就近的滑国。而滑国是晋国的属国,当时晋文公去世尚未埋葬。晋国太子大怒,认为秦国欺负他孤寡,趁他举丧来灭他的滑国。于是,晋国发兵在殽山设伏,当秦军返回经过此地的时候伏击了秦军,秦军大败,全军覆没,三个将军被俘。后经过晋文公夫人(秦国嫁过来的秦国女子)的劝说,晋襄公才放这三个将军回去。秦穆公隆重接待了三位将军的回归,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听百里奚等二人的建议。由此说明百里奚的准确判断、远见卓识,只是由于当时秦穆公执意要出兵,他虽劝谏阻止,但也无能为力。
战国竹简
死后百姓痛哭百里奚去世后,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号子。百里奚对秦国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后来秦孝公称赞百里奚辅政时期为“甚光美”时代,对他评价很高。
感悟:善待落难中的英雄人生之路是坎坷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英雄人物更是如此。我们遇到磨难、挫折、失败,不要气馁、放弃,因为这些磨难、挫折、失败都是考验、磨炼我们的,只有经过磨炼,我们才能更加强大、成功!我们遇到落难中的人,要有同情心,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不要冷眼旁观、嘲笑挖苦、讽刺谩骂,更不要落井下石!世人锦上添花很容易做到,可雪中送炭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英雄现在落难,你能保证他明天不爬起来、站起来、跳起来吗 所以,多一颗平常心、善良心,少一些势利眼、铜臭味,总是好的。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五羖大夫百里奚
晋国灭了虞国后,俘获了大量的俘虏,其中就有百里奚,有的人就把他推荐给晋献公。晋献公就派了一个大臣去说服百里奚,让他出来做官,但遭到了拒绝。
这时候,秦穆公为了向晋国求好,就向晋献公的女儿伯姬求婚,后人说的秦晋之好就来源于此。晋献公答应了这门婚事,他觉得从虞国俘虏来的百里奚不愿意归降,也就把他当做陪嫁品给了秦国。
百里奚在娶亲的路上,趁着人们不注意,就悄悄地跑了。他当时年纪已经不小,就这样翻山越岭跑到了宛城这个地方。宛城属于楚国,百里奚被楚国人抓住,以为他是个奸细,就带到楚国国都,关了起来。
秦穆公娶了伯姬当然很高兴,在查点陪嫁品的时候,发现少了一个人,这就是百里奚。秦穆公也不在意,但秦国有人知道百里奚的情况,就说:“这个陪嫁的人,是个了不起的贤才,为人讲究仁义道德,并且有治国安邦的良策。”
秦穆公一心要称霸诸侯,四方求贤,听闻百里奚是人才,就派人打听他的下落。后来知道百里奚在楚国当奴隶,秦穆公当下就让人用重金去将他赎回。有个大臣进言道:“要是用重金去赎他,可能反而失去了他。楚国把他当奴隶,是没有发现他的价值。用重金换回一个奴隶,就告诉他们百里奚是个了不起的人,楚王还会放他吗?”秦穆公觉得他说得有理,就另想了一套办法。
秦穆公派了一个大臣到楚国,对楚国人说:“我家君王派我来,是因为有一个叫百里奚的人在你们这里,他原是晋国给我们的陪嫁的人,我们愿意用五张羊皮换回他。”楚国人就答应了。
一路上,秦国人还是以奴隶的待遇对待百里奚,把他放在囚车里。一到了秦国,马上就将百里奚放出来,让他坐上大车,给他穿上大夫的衣服,秦穆公还派人专程去迎接他。
百里奚来到秦官,被作为上宾相待,秦穆公亲自接见他,拜他为大夫,而且请教他治国的道理。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有什么治国的良方。”秦穆公说:“虞国的灭亡不是你的责任,是他们不能重用你。”
秦穆公最后用诚恳的态度感动了百里奚,百里奚就答应帮助他。他们俩在一起谈了三天三夜,秦穆公高兴极了,就把国家的大事交给了百里奚,封他为“五投大夫”(也就是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大夫)来纪念得到他这件事。百里奚在后来的秦国争霸事业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秦宁公开始,秦国君主的寿命和当政时间总是过短,造成民政局不稳定,乃至重臣擅权,从而拖累了秦国国势的升高。为了能更改秦国君主幼弱的局面,秦武公迫不得已把国君继承制度改成兄终弟及,但随后的各位君主,寿命依然受困于35岁下,造成国君拆换经常。这一局势,直至秦穆公称帝后,才得到改进。
秦穆公则好像获得了上天的佑护,当政39年,推论过世时他寿命约为70岁左右,比他的兄长翻了一番。秦穆公本身的非凡水平,有时间扶持,得到尽情的释放出来。39年的时光,保证了秦国国政的稳定性,君主信念的执行,并让秦穆公亲眼看见了自己事业的取得成功。
大家经常惋惜很多能力卓绝的人英年早逝,怨恨“壮志未酬”造成宏伟目标嘎然而止,如霍去病封狼居胥后,23岁去世;北周武帝宇文邕统一北方后,35岁放手人;后周世宗柴荣北伐中途生病,38岁丧命;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县前唐后,50岁猝死,这些。比较之下,秦穆公可以说是“天佑英才”了。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下秦穆公的主要事迹。
秦穆公称帝后,胆大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开辟了客卿制度,为秦国辉煌存款了最有造就的人力资源。秦穆公主要的几个重臣奉献如下所示。
公孙支:晋国饥荒时,公孙支认为借出去粮食作物,帮秦国在与晋国的斗争中占据了仁义堡垒。听说,百里奚都是公孙支推荐给秦穆公的。
百里奚:曾经是虞国医生,晋灭虞后,做为晋国嫁妆到秦国的奴仆,之后逃走,被楚国人把握住。秦穆公听闻他的贤良后,用五张绵羊皮从燕国换回来,用他组织国政,百里奚因而被称作“五羊医生”。
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强烈推荐,变成秦国上大夫。蹇叔和百里奚一起辅助秦穆公,确认了秦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的战略路径。
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夷吾所杀,丕豹投靠秦国变成晋国死对头,数次劝秦穆公伐晋。之后丕豹做为名将,参加了韩原之战,晋惠公夷吾被俘获。
由余:原本是晋国人,逃亡到西戎遭受器重。戎王派由余起兵秦国,被秦穆公看好,秦穆公想方设法挑拨戎王和由余,倒戈了由余。秦穆公37年,由余方案策划伐戎,帮秦国“益国十二,开地万里,遂霸西戎”。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秦国名将。在崤之战和彭衙对决,2次输给晋国。秦穆公36年,终于在王官对决惨败晋国,一雪前耻,变成秦国成就霸业的一战。
秦穆公初称帝时,带兵征讨茅津(晋山西平陆县),赢得了经崤函道(崤山-函谷关)东出中原地区的近道。这时候强大的晋国“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变成秦国争雄中原地区务必翻过的天然屏障。秦晋两国的斗争早已难以避免,而秦穆公选择放弃主动进攻。
秦穆公5年,亲讨伐晋,在河曲(今山西芮城)和晋国对战。此次战事,秦国很有可能一无所获,秦穆公借此机会了解到了晋国的富强与在战斗力里的不可战胜,只能再次积蓄力量。9年,晋国少爷夷吾要求秦穆公出兵护卫他回晋国夺位,承诺了割地河西之地,秦穆公欣然应允。夷吾回国后悔约,秦穆公万般无奈。
在12年,晋国饥荒,向秦国借粮,秦穆公掂量利与弊后,允许借粮。14年,秦国饥荒,向晋国借粮,夷吾却借机伐秦。秦穆公大怒,也起兵伐晋。15年,在韩原之战战胜晋军,俘获了夷吾。
秦穆公本来要杀了夷吾祭拜老天爷,可是迫不得已周王朝、穆公妻子(夷吾亲姐姐)的道歉和晋国依然强悍的整体实力,最终谈和,释放了夷吾。晋国割地河西之地,派太子圉[yǔ]到秦国做人质事件。到此,秦国在与晋国的抗衡中,初次获得优点。
秦穆公为了能操控太子圉,把女儿嫁给他。20年,秦灭梁国(太子圉母亲的母国)、芮国。22年,夷吾重病,太子圉认为自己如今无依无靠,如果没逃往晋国,也许就会被弟兄夺走遗产继承,因此悄悄逃往了晋国,第二年太子圉称帝为晋怀公。
秦穆公又养了一匹白羊座狼,气愤下,就需要扶立通过公子重耳(夷吾大哥),还把女儿嫁给重耳,这段频繁的秦晋联婚,还造就了秦晋之好的说法。24年,重耳入晋称帝,杀晋怀公,重耳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此后,秦穆公2次扶立晋君。
晋文公阶段,秦晋密切相关,秦国曾帮助晋国护卫周襄王归周。之后和晋文公一起伐郑,展现了秦穆公参加中原地区争雄的急切想法。可是,郑国人告知秦穆公“亡郑厚晋,对秦国没有好处”,使他如梦初醒,撤出了和晋国协同参加中原地区事务的个人行为,再次心动同晋国争锋。
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主动“数次协助晋国平定县内战,还把重耳送上了主宰的地位,如今重耳去世了,是秦国争雄的时候了”。33年,秦穆公派孟明视带兵伐郑,随手占据了晋国的滑邑。晋襄公大怒,在崤山大破秦兵,虏获秦国主帅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晋文公的老婆对晋襄公说:“这三个人弃甲曳兵,秦穆公对他们痛恨之极,比不上放她们回家,让秦穆公亲自杀了他们”。晋献公被说动,三将得到回到秦国。
这时候,秦穆公彰显了惊人的豁达,衣着素服亲自到市郊迎三位大将,愧疚说都怪自身坚持进兵,叮嘱三将知耻后勇,让他们岗位如初,工资待遇加厚型;34年,孟明视伐晋,又败,秦穆公仍然不责任追究,更为垂青;36年,孟明视第三次伐晋,“过河焚船”,背水一战,总算惨败晋军,“取王官及鄗,封肴中尸”。
秦国挫折中原霸主晋国,秦穆公变成毫无争议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驯服人心的方式,及其孟明视知耻而后勇的决心,成为历史经典名场面。
西戎和西汉纠缠不清了基本上全部西汉史,犬戎之乱也是直接导致了西汉的亡国。秦国在建国先后,也是长期和西戎为敌。直至秦穆公时,才把西戎纳入了秦国的板图。
秦穆公34年,戎王听闻秦穆公的大名,就派由余起兵秦国,打探信息。秦穆公在与由余的交谈中,发觉由余挺有才可以,内心就忧虑。秦穆公对里史廖说:“我们都知道周边国家可以人,是值得他国担心的事。如今由余很有能力,我很焦虑,该怎么办呢?”。
内史廖就出想法,讲的是一套精彩的弱敌之计,他说道:“戎王地处偏僻,并没有享受过中国的器乐。您可以试着送他歌姫舞娘,消弱他的理想;帮由余索取益处,挑拨他们的关系;挽回由余,耽搁他的不问归期。那样戎王觉得怪异,便会猜疑由余;朝臣拥有空隙,我们就能乘虚而入;戎王假如爱好舞乐,便会夷吾政务。”秦穆公称好,立刻大肆宣扬。戎王果真爱好舞乐,也开始猜疑由余,由余只能逃往秦国,取得成功被秦穆公倒戈。
在37年,秦国依照由余的策划,进兵伐戎,大获成功,“益国十二,开地万里,遂霸西戎。君王使召公过贺穆公以金鼓”。周王朝也感觉很爽快,专门给秦穆公送来了金鼓表明祝贺。到此,秦穆公左右开弓,西霸犬戎,东霸中原地区,把秦国发展趋势推向了新的高度,自此秦国的发展关键成为了向中原地区攻城掠地。
以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秦穆公最亮眼的成就,正是在他生命的最后4年完成的(秦穆公36年至39年)。倘若秦穆公当政35年里过世,怕是就不可能获得后来盛誉了,而秦国的称霸,更不知道需到何年何月了。秦穆公,绝对是最有资格说“天佑英才”人了。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上总有一些事情会反映出某些规律,有的小朋友就能主动地思考同类事情,试图比较、发现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例如:课上,一些小朋友不约而同地会通过一个历史人物联想到另一个历史人物。并会兴致盎然地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在学过姜子牙和百里奚后,一些小朋友自然产生联想,主动对姜子牙和百里奚进行比较,并对他们的妻子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如下(总结归纳众多小朋友的观点后才发现,不如原汁原味的个体的童言童语更直接、更有趣、更细致、更酣畅淋漓、更入木三分。以后有机会,会在童言童语中补上。):
姜子牙和百里奚比较
姜子牙和百里奚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颇具传奇的人物,在西周东周时期都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两个人某些方面很相似。但是他们的妻子却非常不同。下面,对姜子牙和百里奚及他们的妻子分别进行比较。
一、姜子牙和百里奚比较
1、二人生活的时期不同,但都取得了非凡成就。
姜子牙是商末周初的人,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建周。因为功劳巨大被封在齐地营丘,成为春秋时期齐国的第一个诸侯王。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虞国人,与宋国的蹇叔一起被秦穆公任命为宰相,辅助秦穆公称霸。
2、二人都曾经穷困潦倒、怀才不遇,但到了晚年,才智都最终绽放。
姜子牙有在渭水河边钓鱼的穷困岁月,百里奚有在楚国养马放牛的潦倒时光。他们的文韬武略、满腹经纶最终都得以展示。姜子牙在八十岁左右遇到了周文王,成为周的国师。百里奚在年近七十遇到了秦穆公,成为秦相。两人的经历各自留下一个成语“愿者上钩”和“五羖大夫”。
二、姜子牙和百里奚的妻子比较
1、两个女子都嫁给了穷困丈夫,但一个生气抱怨,一个理解支持。
姜子牙的妻子跟姜子牙生活了很多年,却白发如新,对丈夫的大才大智一点都不了解,无法忍受贫困最终离去。百里奚的妻子虽然跟百里奚相处时间并不长,但是对百里奚充满理解。支持百里奚去寻找机会,在百里奚不在身边的岁月,艰辛劳作,保障了自己和儿子的生活。
2、两个女子一个简单粗鲁,一个聪明周到。
姜子牙在富贵后,姜子牙的妻子忘记自己当初离开姜子牙时的毅然决然,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拦下姜子牙,要重归于好。姜子牙却让她明白了什么叫“覆水难收”。百里奚的妻子自己作词,配上家乡曲调,以歌者身份,为百里奚
人无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终不济事。对青少年来说,立志,得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实事求是,联络自己的实际立下实实在在的“志”。其次,立志,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没有实际的改造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同时,立志,贵在守恒。立志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自始至终。立志不易,守恒更难。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1:蕃立志
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乱又脏,却从来不收拾。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你怎么不打扫一下房间,客人来了看到这么脏乱多不好啊!”陈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这个呢?”薛勤当即反问:“你连一间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陈蕃顿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启迪】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一切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业。这就启示年轻人要注重细节的积累,今天的一点变化,明天的一点努力,后天的一点学习,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你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与其他的人拉开差距,这种差距,就是你经过努力达到一个临界点所取得的成果。当细节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发生了突变,突变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个不知不觉就是量的积累。
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事业,我们都应该从小事去做起,从“扫一屋”开始,将来才能有机会“扫天下”。
:2:陶侃励志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故事启迪】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为。年轻人不应该放弃理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这些就是生活的动力。但是,愿望的实现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需要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因此,青少年都应该珍惜时间,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它:拥有它。
:3:从小立志的徐霞客
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
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故事启迪】徐霞客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他的人生航船指明了方向。同样,年轻人在人生经历中,要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情绪,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
:4:好男儿志在四方,大器晚成的百里奚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到外面闯荡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本应该趁年轻时去外面闯荡,你这样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百里奚听妻子这样说,感觉很惭愧,于是下决心出去闯荡。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为他送行。可是柴房里却没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门闩拆下来烧了。百里奚告别了妻儿,开始闯荡。他到过很多地方,虽然他很有才学,但是由于没有人举荐,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很快,10年过去了,百里奚还是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此时,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谈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确实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便封他为相,此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
百里奚尽心辅佐秦穆公,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故事启迪】人无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终不济事。对青少年来说,立志,得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实事求是,联络自己的实际立下实实在在的“志”。其次,立志,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没有实际的改造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同时,立志,贵在守恒。立志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自始至终。立志不易,守恒更难。
:5:崔铉胸怀大志,前程万里
“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
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著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韩滉读后,连连称奇,称赞道:“好诗!好诗!这孩子将来前程万里,不可 *** 啊!”
崔铉长大后果然很有作为。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
【故事启迪】纵观古今,确实是“人无志不立”。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二十年如一日,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秦朝末年,农民领袖陈涉一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穿越几千年的时空,至今仍是许多年轻人立志奋发的座右铭。年纪轻轻的唐朝诗人杜甫在学习“四书五经”时,就立志要“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至临终,他仍惦记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报国之心,永远那么执著。因此,立志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中有许多人也是胸怀大志,虽然现在壮志未酬,但不等于身陷逆境就泯灭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反而因此拥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筹备力量和智慧。那么,从现在开始,为实现你的远大理想努力奋斗吧!
:6:项羽心存大志,取而代之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小小年纪就已非常勇敢。其叔父项梁觉得这个孩子是个可造之材,就培养他。项梁为他请来名师教读书,但是项羽学过一阵之后就厌倦了,天天跑出去跟人舞刀弄剑。项梁又给他请来剑术老师,但不久他又觉得舞刀弄剑也没意思了。项梁看侄子学无所成,就把他找来训斥一番。可是项羽一点儿也不服气,说:“读书不过是记个名姓罢了,剑术学得再好,也只能对抗一个人。我不愿学习这些,我要学习领兵打仗的本领!”项梁听了,觉得这个孩子有大志,心里很高兴,就教他学兵法。
那时,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到全国各地巡游。
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地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人们都在大路两旁驻足观看,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就在这时,项羽忽然指著秦始皇对他的叔父说:“我可以夺取他的地位取代他!”
项梁听了,吓得变了色,急忙捂住项羽的嘴,责备道:“这话可不能乱说,你难道不怕咱们全族上上下下都被杀头吗?”可是在心里,项梁却也赞赏他这小侄子的胆识。其实项梁看到秦始皇滥用民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觉得秦朝的气数将尽,早在心里盘算著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只不过他从没有流露罢了。自从这件事情之后,项梁就更加用心栽培项羽了。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梁和项羽也在会稽杀死当地太守,举旗响应。他们带领义 *** 战南北,把秦军打得大败,最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直捣秦朝都城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就这样灭亡了。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真的取代了秦始皇的地位。
【故事启迪】西楚霸王项羽为名门之后,将门无犬子,他自小就勇猛过人,心存大志。最终,项羽与刘邦率领义军攻破秦朝国都咸阳,俘虏秦王子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实现了自己最初取而代之的理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典故,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不值得我们刻意效仿。因为,古人的巨集伟大志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的。而青少年立志,要结合自身实际去立志,为自己的志向去努力奋斗。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陈胜是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的一个农民。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陈胜低着头,不言不语,同伴们就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忽然抬起头,说:“将来咱们要是富贵了,可千万不能忘了穷哥们儿啊!”
大家听了,都笑道:“你我现在穷成这样,还说什么富贵不富贵?”陈胜叹口气说:“燕雀怎么能够明白鸿鹄的志向!”
后来,秦二世征兵戍守边疆,陈胜也在被征之列。他同另一个农民吴广因为身高体壮,被派为领队的头目,奉命开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附近,并限期到达。
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著同行,恰逢连日大雨,道路难行,走了好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陈胜和吴广暗中商量:“看来我们不可能如期赶到渔阳了,与其因为误期而死,还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这里起义,大不了也是一个死。”原来,按当时军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处死。
两人商量定了,就趁著军官喝醉时把他们杀了。随即召集大家起义反秦。陈胜:吴广发出命令,定国号为“张楚”,并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为标记。他们首先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讯息后纷纷响应。
陈胜:吴广编练部队,整肃军容,而后攻下附近各县,收集兵力,继续扩充套件,接着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这时陈胜的部队已拥有战国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于是他们就以陈县为根据地,拥立陈胜为“张楚王”。
这个风声一传开,各地饱受秦朝欺压的人民纷纷响应,他们杀掉当地的官吏,举起了义旗,反秦风暴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故事启迪】陈胜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向高远。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陈胜还被拥立为“张楚王”。可见,贫穷并不可怕,贫而无志才是最可怕的。“苟富贵,勿相忘”是陈胜与穷苦出身的同伴们的约定。后来,陈胜果然富贵了,但是,当以前跟他一块干活的有些同伴来找他时,陈胜并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这便为日后起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境中沉沦。年轻人只有有从坎坷和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不断的成长,通过历练,矫正自己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努力学习文化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仍然会有美好的明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1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