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当朝太师、英国公张辅府邸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汉王朱高煦的亲信枚青。仁宗皇帝朱高炽驾崩刚满一年,这位当年夺嫡的关键人物为何突然派人找上自己,张辅不禁心下犯起嘀咕。
早在在靖难之时,汉王和张辅的父亲张玉之间就是同志加战友的关系。张玉战死之后,朱高煦和张辅之间依然革命友谊深厚。但今时不同往日,当年威名赫赫的二郡王朱高煦,已经默默无闻地在山东乐安州蛰伏了近十年。而当年的无名之辈张辅,已经是三公之首的太师,靠着收复安南的功劳获封世袭英国公。
现在枚青突然进京约张辅为内因,汉王未免过于高看他和这位英国公之间的情谊了。张辅当即将枚青关押起来,第二天就将此事汇报给了当朝皇帝朱瞻基。此时山东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及所属府州县及真定等卫告变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入大内,皇帝下决心讨伐汉王。为了撇清自己,张辅请求率兵两万去乐安州将汉王擒来。不过不想重蹈当年建文帝朱允炆覆辙的宣德皇帝,还是决意亲征。
命太师、英国公张辅曰:"今朕亲督师,一切机务,卿其相朕。" 辅对曰:"高煦徒怀不臣之心,而素怯懦,且今所拥悉非有谋能战之人。愿假臣二万卒,保为陛下擒之,不足仰烦至尊。" 上曰:"朕任卿一人,足以擒贼。但新即位,小人尚有怀二心者,亦当有以慑服之,朕行决矣。"—《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当年皇太孙朱允炆五月登基,皇叔朱棣次年七月起兵。现在朱瞻基去年六月登基,皇叔朱高煦有样学样,在今年八月起兵。都说汉王最像太宗文皇帝,朱高煦连造反也要学个十足。可是汉王当年如此骁勇善战,又将谋反一事谋划多年,为何起兵仅仅一月之间就被迅速平定了呢
皇太孙与汉王剧照
相比朱棣,朱高煦的先天不足朱棣作为燕王的履历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的时候被册为燕王,封国北平(今北京)。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开国第一武臣、魏国公徐达的长女被册为燕王妃。洪武十三年(公元1379年)三月,燕王夫妇带着不到两岁的大胖小子朱高炽启程前往北平。而他的岳父徐达,就在北平等着女婿就藩。
此后徐达只在每年的十月回南京过冬,次年正旦节过后再次返回北平。可以说朱棣的军事才能,是老岳父手把手一点一点带起来的。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二十八日,徐达去世,享年54岁。徐达死后,镇守北平的重任就交到了燕王朱棣一个人的肩上。
及今上开国北平,命达练兵镇守。达于今上为后父,恩遇甚厚。每朝见,愈恭谨谦下,应对举止,不敢毫发失礼。今上每敕谕将士,必以达为训。—《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在边境作乱,31岁燕王朱棣第一次亲率大军出征。为了保证安全,朱元璋为儿子配备了颍国公傅友德作为副手。此次北伐,明军兵锋直指迤都(迤都在元朝名为益图,为大漠南北交通要地,在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达里干嘎南),咬住、乃儿不花等束手就擒。
朱棣剧照
在此后的岁月中,除了燕王护卫燕山三护卫以外,北平属卫将校也一并受燕王节制。洪武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朱棣所属的燕山三护卫官军两次奉命对两面三刀的朵颜三卫进行讨伐。洪武二十八年,燕山护卫官军再次奉命北上搜捕女真野人,后来的燕军大将张玉也参与了本次军事行动。洪武三十年,朱棣又和三哥晋王朱棡一起统兵大举出塞。
自洪武十三年就藩,到建文元年举兵,朱棣在北平城经营近20年。燕王本人接受开国第一名将多年栽培之后,又屡次统帅大军出征,实战经验丰富。燕山三护卫官兵打过北元,打过朵颜三卫,打过辽东女真,其战斗经验之丰富,连普通边军都无法与之相比。而且作为北平明军的最高统帅,当时北平都司各卫所的将领大多曾在燕王麾下效力,朱棣在他们心中的威信极高。
朱高煦作为汉王的履历
朱高煦是朱棣次子,生于洪武十三年十二月,可谓生于北平,长于北平。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王,曾随大哥燕王世子朱高炽一起在南京学习。朱高煦在靖难战争中的功劳虽然被宣德朝史官在《明太宗实录》中大量抹除,但清朝修纂的《明史》还是给了他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汉王剧照
但是相比其父朱棣,朱高煦有着非常明显的短板。
其一:朱高煦没有接受过军中名将的系统性培养,他在靖难战争中的功劳大多来自于其天生的勇武。而燕军中的大将大都出身中下级武官,他们对朱高煦在战略上的提高是不足的。
其二:自从永乐二年重返南京被封为汉王之后,朱高煦再也没有领兵打过仗。二十年的富贵生活,不但令他战场嗅觉退化,也让他和新一代的军中势力缺乏联系。
其三:朱棣原本将大宁前卫、济州卫和天策卫作为汉府三护卫,但永乐十四年的时候以"阴蓄异志"的理由,只保留了汉王府青州中护卫。人数既少,也从未经历过实战。
其四:北平城方圆广阔,城墙高厚,利于固守。而乐安州弹丸之地,根本无法像北平那样据城坚守。
从以上几点来看,汉王和他父亲朱棣相比可谓是先天不足,他的造反之路从一开始便坎坷无比。
外援内援的差距
朱棣在建文元年七月起兵之后,龙虎卫千户陈珪、密云卫指挥佥事郑亨、济阳卫指挥佥事徐忠、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永平卫指挥佥事赵彝、济川卫指挥佥事李彬等纷纷率部投奔燕王。这些人你明知燕王和朝廷之间众寡悬殊,却依然选择义无反顾地跟着朱棣,可见这位燕王殿下在军中的威信。
此后朱棣苦于兵力不足,于建文元年十月孤注一掷,率领精锐主力北上偷袭大宁,意图将弟弟宁王朱权手下的护卫官军收为己有。而官军主将曹国公李景隆则乘机围攻北平,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燕王妃徐氏和世子朱高炽挺身而出,硬生生地在北平坚守了近一个月,为朱棣回援赢得了金子一般的时间。
而朱高煦在起兵之后,此前跟他约定举城响应的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天津卫镇守都督佥事孙胜、山西都指挥张杰、青州左卫指挥史诚、河间卫镇抚温英、德州卫指挥郑兴等人,却无一真正起兵。
朱高煦的亲弟弟,封国在河南彰德府的赵王朱高燧,其原本的常山三护卫也是狠角色。但洪熙元年的时候赵王放弃了两护卫,领着大哥给的十二万石的粮食高高兴兴就藩,汉王环顾四周,没有一位亲王有当年宁王的实力。而汉王的王妃韦氏,和将门虎女的仁孝文皇后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汉王世子朱瞻坦,显然也无法和他的伯父朱高炽相提并论。
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汉王既不能找到强大的外援,老婆儿子和自己的老妈大哥比起来又差得远,汉王的造反之路胜算早已不足五成。
可怕的"好圣孙"朱允炆和朱瞻基之间的差距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明太祖朱元璋在万般无奈之下,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朱允炆能顺利接班,朱元璋被迫剪除了原本留给太子的武将班底,包括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在内的开国勋贵几乎被一扫而空。
朱元璋为皇太孙解决了武将乱政的潜在威胁,军事上本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承担起保卫帝国的重任。但是此时围绕在皇太孙朱允炆身边的,是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团。这些人为了自己的财富,极端仇视朱元璋开疆拓土的政策。他们潜移默化地不断引导皇太孙,让他认为他的那些叔父们才是朝廷的最大敌人。朱允炆登基之后拔高文官、清洗宗室的政策,又让他走到了皇室宗亲和武将勋贵的集体对立面。
朱棣和朱瞻基剧照
和朱允炆不同,朱瞻基自出生以后就深受其祖父朱棣的重视。考虑到太子朱高炽向来身体不好,朱棣在永乐九年的时候就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从法统上确立其第三代领导人的地位。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皇太孙朱瞻基随行。这一趟五个月的征程,朱棣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军事才能向孙儿倾囊传授,这一点是朱允炆远远无法相比的。
(永乐十二年三月)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行。先是,上谓侍臣曰:"朕长孙聪明英锐,勇智过人。今肃清沙漠,令侍行,俾知用兵出奇之法。亦使躬历行阵,见将士之劳苦,知征伐之不易。"—《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北征回来之后,朱棣对孙儿极为满意,下旨设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简称皇太孙亲军。按照明朝的军卫制度,卫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而这支皇太孙亲军的规模是普通军卫的五倍,共有25个千户所,指挥使五员,指挥同知十员,指挥佥事二十员。更关键的是,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是由天下各卫所的幼军组成,这些人日后都要回本卫所袭职。他们现在效忠皇太孙,将来效忠皇帝,可谓是一脉相承,水到渠成。朱棣为了太孙,早早便已在军中为他打好了伏笔,这一点又是朱允炆难以相及的。
手段老辣的宣德帝
当年朱棣起兵靖难,打的旗号是"朝无正臣",指责皇帝变乱祖制。事实上朱允炆上台之后,先是把文官的最高品级由正二品升到正一品。再又一口气撸掉了周王、齐王、代王、岷王四位亲王,逼死了湘王。建文帝的所作所为,确确实实是变乱太祖旧制。宗室亲王人人自危,武将勋贵个个不满。在这种背景下,宗室也好,勋贵也罢,最终必然会有人起兵对抗朝廷。
而朱瞻基在继位之后,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维护宗室元老和文臣武将之间的关系平衡。因此汉王虽然也学着朱棣称朝廷变乱洪武、永乐祖制,但对宗室和群臣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和朱棣当年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是月丁卯,高煦遣百户陈刚赍奏言仁宗皇帝不当违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诰敕、封赠。谓上不当修理南巡席殿等事,为朝廷过。遂斥二、三大臣为奸臣,而指夏原吉为首,并索诛之。末为危语,以撼朝廷。—《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朱瞻基剧照
同时朱瞻基八月初一日在收到汉王谋反的消息之后,立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了一系列及时的应对,将朱高煦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镇守大同的武安侯郑亨、镇守永平的遂安伯陈英被调回北京留守。
指挥黄让、内官谭顺被紧急派往淮安,协助平江伯陈瑄镇守两淮,防备汉王奔袭南京。
京师各卫扈从并留守官军当年八月至十二月工资,全额预支。
留定国公徐景昌(仁孝文皇后之侄,朱瞻基表舅)、彭城伯张昹(皇太后之兄,朱瞻基舅父)专守皇城。安乡伯张安、广宁伯刘湍、忻城伯赵荣、建平伯高远分守京城门。广平侯袁容(朱棣女婿,朱瞻基姑父)负责夜巡京城各门。
八月十日大军从京城出发,十天后即抵达乐安,此时的朱高煦尚未做好迎战准备,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汉王是"被迫营业"
从朱瞻基收到消息之后十天之内就安排好京城防务,又过十天其亲自率领的大军就到了乐安城下来看,基本可以认定他对汉王谋反早就做足了充分的预案。反倒是汉王,他再怎么久疏战阵,当年朱棣起兵后是怎么打的,朱高煦不应该忘个一干二净吧
朱棣占领北平之后,立刻对北平附近的官军主力主动出击并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消灭,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困境。而朱高煦至始至终困守乐安,坐视济南、青州、德州等地和自己早有勾结的军事主官纷纷落马而不为所动。
从当时的局势分析,把战局搅得越乱,叛乱时间拖得越长,对朱高煦越有利。他老爹朱棣敢于北上大宁,将北平几乎一座空城扔给李景隆。汉王的勇气去了哪里 他为何不敢让世子守乐安,自己率军向西进入河南境内,找弟弟赵王以及堂弟汝南王相助呢 一旦河南局面一乱,相信坐拥三护卫,镇守太原的晋王绝不会坐视不理。山西、河南、山东要是战火连成一片,御驾亲征的朱瞻基可就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了。
但是朱高煦什么都没做,在大侄子到了乐安之后竟然直接就投降了。如果汉王真心想谋反,那他的所作所为愧对他靖难名将的荣耀。如果汉王其实并不想谋反呢 他所谓的"指斥乘舆"只是后世史官强加的罪名呢
汉王剧照
结语:汉王的这次作乱,充满了戏剧性和荒诞感。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汉王本人的军事素养、手下军队的人数质量、在军中的威信人望都和其父朱棣相差甚远。外部力量上,有希望给予外力援助的亲弟弟赵王,又和当年的宁王不可同日而语。内部挖潜上,要说王妃韦氏、世子朱瞻坦比当年的燕王妃和燕王世子强,汉王自己都不会相信。
而他的对手朱瞻基,无论是执政经验、政治手腕、军事能力、军中实力,都远非当年的朱允炆可比。此消彼长之下,我相信汉王本人也是深知谋反无望的。笔者只能怀疑朱高煦的这次所谓谋反,根本就是朱瞻基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目的就是将二叔这个不稳定因素彻底消灭。只是苦了汉王如此多的子嗣,跟着自己父亲一起灰飞烟灭。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相信很多观众都看过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在看完之后也对明朝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部电视剧中,相信很多人都会对朱棣次子朱高煦的印象十分深刻。不仅在电视剧中,他在历史上也多次造反,很多人都会对他这种行为感到疑惑。就纳闷他怎么那么想当皇帝,甚至连命都不要了,那么接下来随着小编了解一下朱高煦造反的原因。
第1个原因就是他本身的野心和不甘心,其实历史上的朱高煦和朱棣是非常像的,能力也非常强,朱棣也非常宠爱他。朱棣每次在打仗的时候,朱高煦都跟在他后面。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丝毫不畏惧。甚至有好几次朱棣陷入了险境之中,都是他的这个二儿子拼死把他救了出来。朱高煦不论是在军事才能还是身材长相上,都和朱棣非常相像,所以朱棣也非常喜欢他。但是朱棣居然没有把皇位传给他,相信朱高煦是非常不甘心的。再加上他有很强大的野心,所以非常看不惯自己的大哥当皇帝,觉得父亲偏心。
第2个原因就是朱高煦的大哥朱高炽更加适合当皇帝,历史上的朱高炽和朱高煦显然是两种人,他的性格十分温和。而朱棣在历史上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征战能手,为大明打下了大片的江山。在打完江山之后,最重要的应该就是休养生息。但是朱棣十分清楚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如果把皇位传给他,他肯定会继续征战,最终只会导致民不聊生。而朱高炽就不一样了,他的处事态度和治国方式都非常符合当时国家的需求,也得到朱元璋的认可。
总之,朱高煦不一定是想当皇帝才非要造反,也有可能是自身的不甘心导致的。
朱高煦觊觎皇位已久,自恃功高盖世,两次受封都不去上任。早在明成祖时,就私自挑选卫士,又招募精兵3000人,不隶属兵部管辖,纵使他们四处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将他们擒获惩处。朱高煦知道后大怒,手持铁勺,击杀徐野驴,众人都不敢说。朱高煦于是僭用御用车马器物。明成祖知道后十分生气。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成祖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对其予以深切痛斥,剥夺其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并准备削去王位降为庶人,朱高炽念其兄弟情意,痛哭流涕,请求成祖放过朱高煦,明成祖乃削去其两个护卫,杀了其左右帮凶,于公元永乐十五年三月徙封其到乐安州(今山东省惠民县),命其即日起程。
明成祖把朱高煦封到乐安有两个考虑,一是高煦长期图谋不轨,对其要有所防备,二是乐安离北京不太远,如朱高煦再次作恶,可当日就能擒获,不致发生大的事端。
朱高煦到乐安后,心中怨恨日盛,预谋夺取皇位的心理十分急迫。永乐二十一年八月,成祖御驾北征,死于回师途中,朱高炽即位。朱高煦便加紧了谋取皇位的行动。一方面由其子朱瞻圻在北京窥探朝廷的一举一动,派信使迅速向父亲报告。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心腹潜到北京,伺机叛乱。仁宗知道后,反而更加厚待他,写信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每年的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仍命其返回乐安。封其长子蟾坦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不久,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匆匆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得知消息后,策划牛路截杀朱瞻基,派心腹在路上伏击。但由于行动仓猝,没有成功。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更加赏赐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对这两位皇叔的待遇明显高于其他王府,朱高煦每每向皇上提出请求,多次敷陈利国安民之事,宣宗都一一照办,命令各部实行,然后再付书信向朱高煦致谢。宣宗对群臣说:“皇祖曾嘱咐先皇说皇叔有二心,应当加以防备。而今皇叔所言,全是出于一片诚心,说明他已洗心革面,皇祖的话可以不顺从照办。”此后,不管皇叔提出任何要求,宣宗都按朱高煦的意见一一照办,而朱高煦日益肆无忌惮。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乐安起兵谋反,派遣亲信枚青等潜到北京,联合朱高煦的旧部作为内应,英国公张辅获知后将他们逮捕,并上奏皇上。当时,朱高煦已与山东都指挥靳荣等约定一起谋反,又联络了天津、青州、沧州、山西等地的都督、指挥作为策应。公开发放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马匹。设立五军,即前后左右中五路军,由指挥王斌统领前军,韦达统领左军,千户盛坚统领右军,知州朱恒统领后军,朱高煦的儿子们各监督一路军,朱高煦亲自统领中军。世子朱瞻坦居守乐安,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带领四哨兵马,部署已定,朱高煦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官职等,成立了另一个中央政府,一场叛乱即将爆发。
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深得朱棣的喜爱,也因此很多人认为他爹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做皇帝,完全是看他的面子。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就因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朱瞻基随后安全抵达京城,继位为帝,也就是明宣宗。
他的皇叔朱高煦并不甘心,没多久就起兵谋反。但是朱高煦显然跟他的父亲朱棣差太远了,最终被明宣宗平乱,不过他并没有被杀,只是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
然而,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这让他再也受不了了,直接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叔叔造反都能忍,不加杀戮反而厚养,明宣宗为何因为一点小事就受不了呢?
很多人都在想,三番五次的造反都能忍,却忍不了一件小事,这到底是什么路数。表面上看造反和绊倒明宣宗,一定是造反更加严重。
即使没有后面的事,只是造反就已经是大逆不道,小命肯定是完了。更何况还三番几次的造反,早就死了八百回了。
但我们并不能单纯地拿这两件事做对比。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朱瞻基是就明代整个皇帝的素质而言他算是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帝了。但凡是都有个度,谁都是有脾气的。
朱高煦其实和他这个侄子的矛盾,恐怕就要从朱棣时期说起了。
朱棣造反,朱高煦跟着他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大功,反而朱高炽胖胖的,行动不便,只能留守北京。
从性格上讲,朱高煦也和朱棣有些相像,但可惜的是他排行老二,太子之位让朱高炽得了。这让朱高煦非常不满,不仅不肯就藩,反而胡作非为。
不过朱棣也不忍心,对这个儿子下场。
至于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他不会不知道自己这个弟弟的所作所为,可是他也没有什么动作,还对他增加俸禄。
明宣宗同样如此,对于他叔叔当初截杀他不会不了解,可就算这样,对他也是赏赐有加。然而做完这一切,不仅没有让朱高煦放弃野心,反而认为朱高炽父子软弱无能。
可以说朱高煦的所作所为,早已给自己断了后路,虽然明宣宗没有杀他,不代表不记恨他,关键不在于朱高煦是否绊他一跤,而是他的态度。
三番几次造反,都饶了他,明宣宗也顶着很大的压力。毕竟从任何时候看,造反的结果都没有好下场,朱高煦只是被废为庶人而已,这已经是多大的恩情了,可到了这个时候他竟然还不知悔改,这让明宣宗认为留着他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大明风华》开篇出现了一位神秘人物,靖难遗孤都称他为皇爷,很好奇这位皇爷是谁?从背影和声音判断,他应该是汉王朱高煦,都知道靖难遗孤是个专门刺杀朱棣,为家族报仇雪恨的一群人,如果其幕后主谋是朱高煦,真的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要造反呢?
皇爷的真实身份是汉王朱高煦,这在前几集已经揭秘,不过孙若微等一众靖难遗孤并不知道皇爷真面目,还以为皇爷跟他们是同病相怜,事实上,朱高煦收拢靖难遗孤是为了争夺太子之位。
朱高煦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朱棣曾允诺朱高煦太子之位,可是他登基后就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令朱高煦心里非常不满,这才有了后面朱高煦多次谋反的事情。
朱高煦跟朱棣在外带兵打仗时,都是由朱高炽监国,他善良仁德,勤劳孝顺,除了比朱高煦身体弱点,武功差点,其他方面做得都比朱高煦优秀,最重要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受朱棣的喜爱,朱棣有意让朱瞻基继位,所以他就传位给了朱高炽。
汉王朱高煦觉得朱棣偏心,于是化身皇爷,利用靖难遗孤刺杀朱棣和朱瞻基,但是次次失败,之后朱高煦就对这些关进天牢的靖难遗孤不管不问,这也是在为孙若微和朱瞻基的感情做铺垫,孙若微请求朱瞻基帮忙救靖难遗孤,两个人这样一来二去互生好感。
历史上朱高煦在朱瞻基执政期间起兵造反,兵败后被贬为庶人,圈禁在皇城西安门内,后来有次朱瞻基去探望朱高煦,被朱高煦绊倒,他一气之下就将朱高煦烧死在铜缸里,没想到朱高煦最后竟然死在自己侄子手里,这是他自作自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1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