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是两宋之交的一次惨痛的历史事件。北方的金国铁骑汹涌南下,一举攻破汴梁,北宋至此灭亡。徽钦二帝以及北宋皇族成员、后宫妃嫔三千余人,还有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以及民间百姓超过十万人,还有难以计数的金银财货,都被金国裹挟而去,成为中原王朝被北方游牧部族击灭的一次典型事例。
对于“靖康之变”的定性,在很多人心目中,都会把它简单认定为金国对北宋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北宋一方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但实际上,这种印象与事实并不相符。“靖康之变”背后的历史真相是:宋徽宗背信弃义在先,挑衅了金国底线。
金国建立之初,僻处辽东一隅,与宋朝之间还隔着一个辽国,因此与宋朝之间远日无怨近日无仇,素无瓜葛。金国崛起过程中,也一直以辽国为对手,从未对中原的北宋动过什么歪心思。
金国的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对北宋的态度就十分友善。天辅二年(1118),宋徽宗遣马政使金,商议联合攻辽问题,阿骨打马上予以积极回应,双方互派使者来往多达六七次,终于达成“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的核心条款,是宋金两国联手灭辽,灭辽之后,金国把燕云十六州地区交给北宋,作为回报,宋朝把原先每年向辽国缴纳的岁币白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交给金国,此外还向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百万贯钱的燕京代税钱。
同时,“海上之盟”也相当于宋金两国缔结的一份和平协议,为日后的两国关系奠定基调。盟约中明确指出,“两界侧近入户不得交侵,盗贼逃入,彼此无令停止,亦不得密切间谍,诱扰边人。若有暴盗,或因别故,合举兵众,须得官报沿边官司。两国疆界各令防守,两朝界内地各如旧,不得遮堵道路”。
盟约中明文规定,双方在边境线上要各自保境安民,约束己方军民不得越界,不得收留对方的逃人罪犯。如果一方在边境上有军事行动,必须提前知会另一方,以免造成误会。
盟约还对双方的未来关系描绘了美好前景,“所贵久通欢好,庶保万世。”同时双方发下毒誓,“苟违此约,天地鉴察,神明速殃,子孙不绍,社稷倾危。”
金国一方,最初对盟约是非常重视的。宋金联手灭辽之战中,宋军战力低下的弱点被金国人看破,金国很多武将都建议金太祖南下攻宋,都被金太祖阿骨打阻止,如金国皇室亲王完颜宗望所说,“太祖止我伐宋,言犹在耳”。
金国大臣左起郊,也认为北宋虚弱不堪一击,金国不应把血战夺来的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北宋,并写诗劝喻:“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河山一寸金”。金太祖却不为所动,坚持执行盟约。
遗憾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金国方面虽然能做到谨守盟约,宋朝方面却没做到。1123年5月,金国平州守将张觉起兵叛乱,带领5万精兵,裹挟迁、来、润、隰四州百姓十余万人,逃归北宋。
按照宋金盟约,双方既然是友好国家,都不可接纳来自对方的叛将逃人、流民罪犯。但宋徽宗眼看张觉实力雄厚,又是主动送上门来,到手的便宜不占白不占。于是见利忘义,不仅接纳了张觉,还封他为节度使,赐银数万两。
金国金太祖此时已死,金太宗登基。金太宗对北宋的背信弃义十分恼火,一方面给北宋送去国树,严厉指责北宋的背盟之举,一方面发兵南下,逼近北宋燕京,逼迫北宋交出张觉,送还被张觉裹挟走的十余万百姓人口。此外不再追究宋朝任何责任。
宋徽宗一看捅了大篓子,迫不得已把张觉斩杀,首级送还金国,但却不打算继续让步,不想再归还十余万百姓人口。宋徽宗还在给金太宗的回信中说,“本朝幅员万里,人居散漫,若再行根究,难指有无,况事皆已往,请别计议。”
宋徽宗在回信中耍起了赖皮,一方面强调客观困难,声称宋朝国土面积太大,十余万金国百姓进入宋朝想再找回,如同大海捞针。况且此事真伪难定,事情已过去那么久,就以后再说吧。
宋徽宗的背信弃义、视盟约为儿戏之举,彻底激怒了金国人。此事成为“靖康之变”的导火索,最终引发了金国击灭北宋的历史悲剧。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经过几天的反复谈判,宋朝同意了金朝的要求,于是金军解除了对东京的包围,撤军北归,然而,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留个后世的是一个巨大的、足可以覆盖中原的问号——灭国大祸到底是如何酿成的?
我们先分析一下,金朝为什么执意攻宋?
金朝崛起之后,宋金两国由于共同敌人辽朝的存在而走在一起,通过“海上之盟”确立了盟约,联合出兵攻灭辽朝。1123年三四月份,在辽朝灭亡的废墟上,宋、金两国互换了誓约的条文,宋朝通过将原先支付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为条件,换回了“燕云十六州”当中的六个,宋、金之间没有发生军事上的大规模冲突,保持了相对和平的态势。
然而,金、宋之间由于是首次面临接壤的局面,尽管签订了盟约,但是由于双方并没有确保对方能够认真履行盟约条款的有效手段,需要时间来建立战略上的互信,可惜的是,随后发生的两件事情,完全打破了脆弱的互信:1,金朝归还六州之时,将财物、人口劫掠一空,宋朝花大价钱买下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穴处”残破不堪的空城,宋廷内部自然极其不满;2,原辽朝兴军节度副使张觉,金兵攻辽时,投降完颜宗翰,拜为临海军节度使、南京留守,暗中联络北宋燕山宣抚使王安中,归降北宋,拜泰宁军节度使,最终被金军击败,南逃入宋。宋廷迫于金国压力,将其处死并送首级给金国。
对于金国来说,对宋廷没有了信任,而宋军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又让其军事指挥官们极度轻蔑,再度开动战争机器,南下征服宋朝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分析完金国挑起战端的动机,我们再来看看宋朝为何抵挡不住金军的入寇。
首先,宋朝在“联金灭辽”的最后阶段,征集了十万大军北上,结果被辽军击败,损兵折将,唯一的胜绩还是降将郭药师率部达成的,换句话说,北部与金朝接壤之处,只有郭药师所部还堪一战。可惜的是,白河一战,郭药师与金军鏖战不休,打得有声有色,可是负责侧翼的宋将张令徽却临阵脱逃,导致郭部溃败,郭药师率部投降,至此,宋朝在边境线上已经完全没有了御敌之兵。
其次,国境线以内的宋军,野战能力原本就远逊于辽军,比起新锐的金军自然差的更多,据城坚守还勉强,主动出击阻敌前进,完全是痴人说梦。
第三,京师东京汴梁,是个规模巨大的都市,人口近百万。
如此人口规模的城市,别说打防御战,单纯是维持日常的物资消耗都是个极其艰难的任务,再加上地势平易,无险可守,一旦优势敌军兵临城下,自然是岌岌可危。以史为鉴,这也是大唐朝廷屡屡放弃京师长安,暂避敌军锋芒的关键考量之一。
最后,宋廷内部的党争和内耗,浪费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1125年,金兵首次兵临东京城下之前,宋廷内部乱做一团,主张逃跑和主张坚守的互不相让,最终靠李纲的死缠烂打软磨硬泡才最终决定防御。金军孤军深入,对京师附近的宋军底细还摸不清,于是在迫使宋廷接受了漫天要价之后撤军,北上接收割让的三镇(太原、中山和河间)。
好了伤疤忘了疼,金兵远去,党争再起,主和派占了上风,立刻将主战的李纲和种师道等人排挤出京师,等于是自废武功,加强防御的种种举措便无人理会。可没想到人家金兵不按套路出牌,不但再次南下,并且兵力倍增,于是乎轻松的包围汴梁,宋徽宗父子随即城破被俘,靖康之耻最终酿成了。
平心而论,从金军从大同出兵的1126年9月初,到最终兵临汴梁城下的12月初,足足三个月之久,彼时的北宋朝廷无论是决意据城死守,还是弃城南逃,都还是有足够时间做准备的。但是在这一阶段当中,宋徽宗父子和满朝文武官员,却表现出一种迷之自信,完全看不到即将来临的悲惨命运,只知道在歌舞升平的同时一味求和,直到完全错失了时间窗口。
综上所述,靖康之耻的酿成,最根本原因乃是宋徽宗父子为代表的朝廷昏庸无能所致,可谓不作不死,金国不过是及时把握住机会顺势而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1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成语故事——明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