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名不副实的亚父范增:真实能力无法和张良相比

柳华 2023-07-26 11:15:57

楚汉之争,占有绝对优势的项羽却败在了刘邦手中。人们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除了政治军事方面,更多的集中在用人方面。应该说,从古到今,这种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刘邦当了皇帝,在和群臣议论得失天下时,高起、王陵说项羽“妒贤嫉能”,刘邦自己也说张良、萧何、韩信这三杰能为他所用是夺取天下的原因所在。刘邦特别提到了项羽手下的范增,说项羽只有这么一个人才还不能信用,所以他才会败。不过,范增仅仅在项氏集团可以算作一个人才,假如拿他的智谋和张良相比,可说是陋劣立见,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政治远见从立国执政这个大的方面来看,在立楚怀王和定都彭城问题上,范增不具有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项梁率会稽子弟兵渡江反秦,范增前往投奔,在薛地与项梁相会。他给项梁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立楚王后裔为王。他认为,陈胜失败的原因是没有立楚王之后,而是自立为王;而项梁渡江以后所以发展迅速,就是人们认为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项梁认同他的观点,于是在民间找了一个放羊的孩子,说是楚怀王孙子,叫做熊心,立为楚王。实在说,这不是一个好主意。范增所说陈胜失败的原因是自立为王,事实上恰恰相反,早期的反秦豪杰打的都是陈胜旗号,只有在确认陈胜已死的情况下,人们才打自己的旗号。项梁江东起事,人们追随他是因为反秦,当时他并没有打出复楚的旗号,陈婴、英布、蒲将军这些已经有一定实力的人还是归附了他。过江后,项梁作为薛地会议的召集人,如果这时候范增能够建议项梁做一个“假楚王”,完全能够为参加者所接受。立了这个楚王,楚国的人才没有蜂拥而至,倒是来了个宋义,时时处处掣肘项羽。要不是项羽果断杀了这个“卿子冠军”,项氏集团很快就会被边缘化。可以说,这是项氏集团政治上最大的败笔,始作俑者就是范增,因为他是项氏集团的谋士,而不是楚怀王的谋士。项羽失败有很多原因,立楚怀王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了这个楚王,项羽只能做一个霸王,一个比他人强壮一点儿的王,而不是天下的共主,“共主”是楚怀王。当项羽感觉到这个楚王已经成了他的绊脚石,将他杀了,很多人都背叛了项羽。这时候,当初立楚王智谋的陋劣立刻显现,不管是诸侯国还是群臣,人家背叛的是楚国,而不是主子和国家。定都问题,有人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项羽没有听从。那个提建议的人说“楚人沐猴而冠”,项羽将他杀了。这里的楚人包括范增。在建都问题上,范增自始至终未置一词,这不是一个谋士应有的态度。如果项羽能够建都关中,就像刘敬、张良所论述的那样,刘邦能够这么容易成功吗 再看张良。刘邦被封在巴蜀地区,张良为他讨了一块汉中之地,这就为日后兵出陈仓埋下了伏笔。劝告刘邦烧毁栈道,更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他让项羽不再把刘邦时时放在心上,直到刘邦攻陷了三秦,项羽仍然没感觉到疼痒。汉三年(前204),刘邦被围困在荥阳,有人出了一个主意,让刘邦分封六国后裔为王。刘邦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一连问了八个“你能吗 ”刘邦都回答说“不能”,于是赶紧收回了成命。范增让项梁立他人为王,张良劝刘邦自强,这种政治上的高下,不是很分明吗 在建都问题上,刘敬劝刘邦建都关中,刘邦拿不定主意。张良给他分析了关中的有利之处,力劝刘邦定都关中,他那个关中三面靠险、向东一面控制诸侯的说辞应该是打动刘邦的重要原因。后来燕、代、梁、淮等地有人谋反,京都地区毫发无伤,充分证明这个见地的正确。军事战略鸿门宴上,范增令项庄舞剑,是想借机刺死刘邦,却因为项伯从中干扰以及项羽的优柔寡断,放走了刘邦。范增非常气愤,他知道,刘邦才是项羽的主要敌人。可是,一时看得清并不代表时时想得着,张良劝刘邦烧毁了栈道,回来后对项羽说:“汉王烧毁了栈道,已经没有返回来的意思了。”作为不以计谋见长的项羽来说相信了,作为谋士的范增也应该无动于衷吗 项羽起兵北上攻打齐国,完全不把刘邦的事情放在心上。刘邦横扫三秦,项羽、范增竟然毫无动静,一心只在齐地。如果以前说刘邦有异心项羽还不能够完全相信的话,现在刘邦已经有行动了,为什么对这个主要敌人仍然是听之任之呢 既然是主要敌人,就应该把矛头始终对着刘邦,而不是齐国。齐国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解决,或者等消灭了刘邦以后再说。在这儿,并没有见范增有任何建议,我们只能说,他这种战略目标是不明确的。在范增和项羽看来,刘邦远在几千里之外,齐国就在身边,这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疥癣之疾而忘了心头之患,范增的谋略可见一斑。刘邦西行攻秦,目标直指秦都咸阳,绝不左顾右盼。被封为汉王后,挥兵东进,目标直指项羽,在魏赵等国叛离之时,刘邦也只是分兵应对,自己所率领的大军始终摆在对付项羽的正面,战略目的始终明确。张良不曾带兵作战,却始终跟随在刘邦身边,所有大事都与张良商量,从不自行决断,所以说,战略决策是刘邦的,军事思想却是张良的。说服艺术说服帝王接受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是谋士智谋和能力的体现。范增不懂得说服艺术,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他在下结论,而不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说到底,这种谋略是有缺陷的。打败了秦朝,刘邦先行入关,并派兵把守函谷关。项羽非常愤怒,打算第二天进攻刘邦。范增对项羽说:“急击勿失”。这根本不像是一个谋士说的话,完全是一副命令的口气。鸿门宴上,项羽已经决定放过刘邦,可是范增不行,好几次给项羽递眼色、举玉佩示意杀了刘邦。项羽没有表示,范增又擅自叫来项庄,要他舞剑刺杀刘邦。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谋臣该做的事情。刘邦逃走,留下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对,分别献给了项羽和范增。项羽接过白璧放在了座位上,范增接过玉斗,扔到地上还用剑砍碎。这完全是在和项羽置气,把内部分歧公开化。这样的谋士,真不知道他的智谋何在 这个时候,刘邦、项羽都在关中,如果有足够的理由说服项羽,仍然可以消灭刘邦集团。可是从此前的情况来看,范增说服项羽的理由是刘邦有天子之气!还是在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项羽看见秦始皇就说:我要取而代之。一个在位皇帝他都敢取代,他还怕那点儿“气” !这种蹩脚的说辞,怎能抵得过刘邦一个“义”字!张良说服刘邦,先问:“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 ”一下子就把刘邦的责任去掉了一半,面子留了一个全部。在应战还是上门解释的问题上,张良先问刘邦:“估计您的兵力抵得过项王吗 ”刘邦清楚地知道,肯定不行,于是决定第二天赴鸿门宴。这才是一个谋士和主公的关系,主意是我出的,决定是您做的;失败了是我这个主意不好,像前边的守关,成功了是您决策的正确。后来,韩信要当代理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张良知道这时候阻止不了韩信称王,但他不明说,而是踩刘邦的脚,刘邦马上觉悟,直接封韩信为齐王,避免了汉家集团内部一场危机。尤其是帮助吕后保住刘盈的太子地位,张良的主意是让他请来“商山四皓”。这四个人是刘邦想得到的人,但是他请不来,刘盈请来了,太子之位保住了。这件事情有后妃之争、未来的帝位之争,牵涉到夫妻关系、君臣关系、兄弟关系,此类事情闪现过多少刀光血影 到了张良这儿仅仅是一句话,该是多大的政治智慧,岂是一个范增可比 司马迁给两人的评价也是高下分明。给范增的评价只有三个字“好奇计”,大概只能出一个计策,还上升不到谋略这个层次上吧!而对于张良则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刘邦得到这个人,有可能也是天意 !《史记》没有为范增立传,并不是因为项羽集团的失败,项羽能够被列在《本纪》之中,说明司马迁没有以成败论英雄。季布、栾布能够立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只能说明,范增在谋略方面,没有留下供后人效法的事例。范增和张良相比,高下立分,陋劣立见,可以说,他和张良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项羽第一谋士范增和刘邦第一谋士张良谁更厉害?

范增和张良谁更历害,这不明摆着的吗?历史不是已经给出了答案吗,张良辅佐的刘邦击败了范增辅佐的项羽,这就是答案。不用怀疑,张良比范增历害。纵观范增一生,也只发现范增出了两个计谋而已,一个是立楚怀王;另一个就是鸿门宴建议项羽杀刘邦,前一个计谋在项梁手上实施了,另一个计谋项羽压根就没用。

范增的计谋一:建议项梁立楚怀王这个计谋应该是范增一生最有效果的战略计谋,只可惜落了一个虎头蛇尾的结局。范增向项梁建议立楚怀王为楚地之王,是在陈胜、吴广起义大军失败被杀,楚地处于群龙无首,而项梁威望不足于号令整个楚地的情况下,立原来楚国后裔熊心为楚怀王,有利于团结楚地所有的反秦武装,树立正确的政治方针,对于项梁起步的事业,有着无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正因为项梁采用了这一计谋,因此在楚怀王的大旗下,杀秦嘉、逼死景驹、收陈婴,降服整个楚军反秦武装,可以说范增功不可没,但是正是由于巨大的胜利,导致项梁轻敌,被章邯偷袭而战死,这个时候,身为谋士的范增又在哪里呢?为什么不能阻止项梁的轻敌?项梁一死,本来作为反秦旗号的楚怀王居然反客为主,策划夺取权力,夺了项羽的军队,改任自已的亲信宋义为主将,差一点楚怀王就夺权成功,要不是项羽英勇,当机立断斩杀宋义,还不知道楚怀王会闹腾出多大的动静来。这难道不是范增计谋的副作用吗?任何计谋都是一把双刃剑,范增作为高级谋士为什么不想办法解决?还是他听之任之,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这个时候范增的立场还有怀疑的话,那么在项羽分封完天下十八路诸侯后,项羽居然派人杀了楚怀王,这个作法范增不会不知道吧?项羽在没有打下整个天下时,就早早杀了楚怀王,在政治上简直一无是处,而且还被其它诸侯落下把柄,比如刘邦出关讨伐项羽就有这么一条罪状:杀害楚怀王。范增身为项羽谋士,对于项羽的这个作法是支持还是反对呢?抑或是项羽根本就不理会范增,自已做的决定吧,但不管怎么样,这对范增一个高级谋士来说,主帅完全不听从你的正确意见,那么你这个谋士也是不合格的,这就是虎头蛇尾的结局。

范增的计谋二:建议项羽杀刘邦原来鸿门宴是一个极好的杀刘邦的机会,可惜范增错过了,与其说错过了,还不如说范增没有多少办法。刘邦已经算是孤军深入项羽的军营了,完全可以找一百个理由不让刘邦走。项羽不是决定不杀吗?范增找个机会派人封锁所有出口,不让刘邦走行不行?软禁刘邦行不行?然后造成事实,再报告项羽,项羽能怎么办?杀了范增,不会的。项羽连刘邦也不杀,更不会杀自已人范增,项羽只是理亏了,缺少杀刘邦的理由,范增不是谋士吗?多编几个理由出来不就行了。

可是呢,我们只看到范增除了找项庄舞剑,其它的什么出没做,这就是顶级谋士吗?当然范增是个不合格的谋士。再看张良的几个著名谋略,你会发现范增与张良的差别不是一点半点。张良的谋略一:峣关受贿守将乘机夺关

峣关是刘邦西进咸阳的最后一道关口,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由于地势险要,强攻一时半会是攻不下来的,张良献计,让刘邦派人用钱财受贿峣关守将,然后乘峣关守将疏忽之际,发动大军攻打,一举攻破峣关,正是因为张良的计谋,刘邦夺取峣关基本上没费多大的事。这是张良提出某一个小战役的具体谋略,张良不仅长于战略,还长于战术。张良的谋略二:破解项羽杀机,破解鸿门宴刘邦危局

鸿门宴前后,张良两次救了刘邦。本来项羽在间谍曹无伤的告密下,想在第二天发兵灭掉刘邦,结果这事被项伯告诉了张良,张良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已逃跑,而是设法救了刘邦,先稳定项伯,与其拉好关系,再让项伯告诉项羽,第二天会登门谢罪,在项伯的劝说下,缓解了项羽的杀机。接下来就是鸿门宴了,在鸿门宴上张良看破了范增的计谋,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急忙去找樊哙进帐化解了危机,转移了注意力,救了刘邦一命,之后在刘邦设法离开后,又是张良断后,解决了刘邦的后顾之忧。

张良的谋略三:明烧栈道,破解项羽对刘邦的敌意项羽分封天下完毕后,各诸侯就会归国,刘邦被封在巴蜀,因此必须沿着栈道向南走,在刘邦回封地的时候,项羽派出大军监视刘邦,这个时候张良就向刘邦建议,边回封地边烧毁栈道,以向项羽表明无北上争夺关中的意图,张良这个计谋很快让项羽打消了对刘邦的顾忌,同时项羽就放心的回到封地去了。

张良的计谋四: 下邑之谋彭城之败后,刘邦陷入低谷,56万大军被项羽3万人轻松灭掉。张良为刘邦设定了之后的战略规划,让刘备用好英布、彭越、韩信三个人,并从战略上一步一步打压项羽,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正是因为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因此派人策反了英布,让项羽的楚国失去南边的屏障,然后刘邦让韩信单独带兵开拓北方战绩,同时联络彭越在后方打游击骚扰项羽,正是刘邦采用张良的这个正确计谋,才最终在垓下击败项羽,而击败项羽的主力就是这三路人马。

张良的计谋五:封赏仇人定天下刘邦得到天下后,还没有一个对功臣进行封赏的方案,而手下的功臣也都在议论纷纷,自已说自已功劳大,有一天刘邦看到有不少大臣聚在一起议论,便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说:他们在议论谋反。把刘邦吓了一跳,之后刘邦就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封了一个自已的仇人雍齿为候,众臣一看刘邦连自已的仇人都封赏了,因此都安心了,因为道理很简单:刘邦连自已的仇人也封了候,那我们这些功臣还会不封吗?张良的这一建议,为刘邦平息了功臣的疑惑。

当然了,张良的计谋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跟只提出二个计谋还得不到实施的范增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下,一个地下,所以不要再拿范增和张良比,不是一个档次的,张良远强于范增,比范增历害多了。

楚汉时期,范增跟张良哪个厉害

范增身为项羽帐下第一谋士,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l两人各有各自的优点,都是很厉害的人物,就看你自己喜欢那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0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