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如果不是慈禧阻碍,他便杀到日本本土了

祝由师 2023-07-26 11:08:33

清朝末期,在帝国主义的逼迫下,前前后后签订了数不清的不平等条约,可以说我们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但中国从来不缺少想要改变的人,想要救中国的人。曹植曾经写过这样的一首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鸦片战争开始,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繁荣富强,为了不再让祖国受到屈辱,他们奋勇向前,不怕牺牲,最终才有了现在的新中国。一、在甲午战争时期,宋育仁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清朝末期可谓是内忧外患,内有大批的农民军攻城拔寨,外有帝国主义接连发动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总的来说清政府的国力还是略强于日本的,但因为内忧外患加上官员腐败,正面战场上,清政府节节败退。面对外部的不利情况,软弱的清政府,又准备签订不平等条约求和。

此时有一人上书清政府,指出现在虽然战况不利,但日本国力不如我们,只要坚持下去必然能取得最后胜利。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组建一批精锐部队,趁日本全部军事力量集中在正面战场时,偷袭日本本土。若本土遇袭,日本前线军队必然回援,此时正面战场的军队,就可以趁机发起反攻,甲午战争必将取得胜利。但腐朽的清政府,并没有按照他的计划执行,甲午战争最终以已签订马关条约结束。

提出这项计划的人叫做宋育仁,于1857年出生于四川,被誉为“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在上书清政府之后,宋育仁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奔走。他先是训练了两千名水军,联系了当时的几位实权大臣,随后与英国人合作,买到了军舰、快艇等装备。当时只要清政府下令,这两千水军几天之内就可以杀到日本本土。

这项计划执行了吗

没有执行,被腐朽的清政府给叫停了。

二、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甲午战争最终以失败结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宋育仁一直没有等到“东风”。当时的公使龚照瑗,在知道宋育仁的计划后,不但没有支持他的行为,反而告了他一状,说他妄为生事。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被日本给打怕了,一门心思想着求和,对于国内的主战派,一直不遗余力的打压着。随后慈禧便下令,宋育仁的计划全部作废,并召他回国。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而此时的宋育仁正在回国的路上,他的一腔热血,被腐朽的清政府给彻底击碎。宋育仁心中无比的懊悔,对清政府充满了失望。在船上的时候,宋育仁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借筹记》。

现在再来看宋育仁当初的计划。日本以举国之力发动了甲午战争,本土几乎没有军队的存在了。如果此时能有一只奇兵,直插日军后方,破坏日本的后勤线,那这场战争的结局将会被彻底改写。

可惜的是,清政府实在是过于软弱无能,一味的只图自己的享受,而不顾国家的安危。可能在清政府看来,宋育仁的计划,就是纯属多事,打不过就签个条约嘛,反正不会亡国。清政府并没有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越是软弱,日本就越要欺负你。

在那时,不管怎么样都应该对日本进行坚决的反击。

成功了就可以改变战局,就算是失败了,也能鼓舞国内的士气。

结语:1931年12月5日,宋育仁离世。在死前,他立下了一份遗嘱,将《借筹记》印刷若干份,送给每一个参加葬礼的人。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飘的三片叶子》曾纪泽晚清第一个提出“中国睡狮觉醒”的名臣



70年代末,人们的记忆几乎是灰色的,平淡的。70多年的历史,鲜有亮点,签订了太多屈辱的条约,让人难以回首。然而,正是在这种浓重的铅色中,晚清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为晚晴带来了一抹亮色,也赢得了一些尊严。也就是外交官喊:中国沉睡的狮子醒了。


这位外交官就是晚清第一大臣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曾国藩被誉为“千古绝唱”、“官场楷模”。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人。在父亲的指导下,出身名门的曾纪泽获得了父亲的真传。他牢记父亲的德、功、言,达到了“敬事、诚、德、家”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他努力追求人生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


曾纪泽,曾国藩长子,晚清外交官。30岁时,他刻苦学习英语,投身外交和国际政治,被誉为“学贯中西”。1878年8月,他成为英国和法国的部长。在中西对峙的国难中,曾纪泽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收复伊犁的谈判力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同时,他也从一个外国的角度对中国进行了反思,并发表了他第一次令人震惊的言论:“中国沉睡的狮子醒了。”


慈禧非常重视曾纪泽。


曾纪泽成为英法特使后,慈禧太后非常重视。曾纪泽出使前,曾于光绪三十四年两次召见,亲自询问他的行程和外交制度。《石海忠》年,她在慈禧太后和曾纪泽之间留下了答案:


“做洋务不容易。福建也有烧教堂的,以后就调皮了。”


“要做西化,难点在于外国人不讲道理,而中国人不懂。不言而喻,中国人应该憎恨外国人,但徐图必须努力改善自己,但这是有帮助的。如果教堂被毁,杀死一个外国人将被视为报复。现在中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有了马佳丽的例子,让太后和皇帝勤劳。”


“是的。怎样才能在一天之内忘记这种敌意,但是要慢慢的加强自己。你刚才说的很清楚了。如果你杀了一个人,或者烧了一所房子,你就会得到报复。”


“是的。”


“这些人不太明白这个。如果你为了国家这样做,将来这些人会骂你,但你一定要努力。”


“我以前读过书。当我说‘你可以把东西带在身上’的时候,我以为忠于我的人会尽力而为。这是极端的。”细看近代,可以看到中外的交涉。有时候要看到自己的命还在二楼,但是一定要争取名誉,这样才能为国家挽回大局。也就是说,就像前天津的情况一样,大臣之父曾国藩在保定出发。当他生病时,他写了一份遗嘱,告诉他的家人做出安排,放弃他的生命。到了天津,发现事情这么重要,不能死,于是妥协维持和平。当时北京很多学者骂他们。父亲担起责任,朋友来信,往往写八个字“外耻明议,罪大恶极”,可见其名声顾全大局。其实当时曾国藩做的事情,也是没有办法的。"


曾国藩是一个真正忠诚的人。'


在曾纪泽与慈禧的对话中,他不仅赢得了曾国藩的公正评价,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曾国藩这位导师对自己的影响。慈禧还询问了曾纪泽对西化和外语水平的看法。


离开多年,懂西化吗?'


“我父亲当两江总督的时候,是南洋的贸易大臣。任直隶总督期间,没有在北洋任贸易大臣,但天津教会的事情,他最后还是做了。臣与父在府时,闻其一二,不能无所不知。”


“你会说外语吗?”


“我在国内看了一本外国字典,可以通知你一点。部长写的,外国人看得懂;我不能完全理解外国人写的东西。”


“你知道英国吗?”


“我只知道英国。至于法国和德国的语言,我没学过。美国和英国也一样。”


在第二次通话中,曾纪泽强调,英语是当时的国际商业语言,而法语是欧洲外交的官方语言。在回答慈禧的问题时,曾纪泽还强调了翻译和西化的区别,并提出朝廷在选拔西化官员时不应以外语水平为标准。“如果会说外语,以后选人才就更难了。外语,外语,外语和办外事部门是两回事。西化就是熟悉条约和公务,不用翻译。”


从曾纪泽与慈禧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的曾纪泽。


当曾纪泽初到欧洲时,他以诗歌闻名。诗曰:“九万撼吹海,三千世开天;从知混沌,开始信昆仑山。”曾纪泽严厉回击了英国人的傲慢,展现了一个大国正义不屈的一面,赢得了西方外交界的尊重和朝野的赞誉。


慈禧太后高兴地称赞,“看不出曾纪泽真有这个胆子!”


让沙皇吐出吞在肚子里的领土。


同治十年,俄国乘西北边疆动荡之机,以“收复为之”为名,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光绪四年从左收复新疆,但俄国拒绝归还伊犁。清政府派遣崇厚作为特使赴俄谈判收复失地。1879年12月2日,光绪五年,在俄国利诱的威胁下,无能的崇厚与俄国签订了《里维埃拉条约》的和约。根据协议,中国虽然收复了孤立城市伊犁,但损失了大片土地,除了砍掉霍尔果斯河和特克里斯河流域以西的大片良田外,还支付了500万卢布的赔偿金。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举国哗然。迫于压力,清廷拒绝承认这一条约,解散崇厚进行调查,并要求左做好战争准备以防万一。俄罗斯恼羞成怒,派出大批军队集结边境,并调动军舰巡航远东。在此期间,由于俄国发生了一些变化,俄国同意了清廷重新谈判的要求。


光绪六年二月,清廷驻英公使曾纪泽兼任沙俄帝国特使,修改了此前崇厚订立的条约。我知道曾纪泽是一个极其贪婪和傲慢的国家。然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别无选择,义无反顾。曾纪泽决心“在探索虎口的过程中堵住消失的海浪”


曾纪泽认为,伊犁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放弃伊犁就意味着放弃整个新疆。于是,他提出用钱换土地,哪怕多赔点钱,也要把土地收回来。钱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土地丢了就不能还了。这个外交策略在当时是相当有见地的。


光绪六年六月,曾纪泽抵达彼得堡,开始了长达半年的艰难谈判。与曾纪泽谈判的俄罗斯代表是外交部长吉勒和中国的布泽部长。他们非常专横、傲慢和强硬,坚持不改变以前的条约。


他们对曾纪泽说,“两国的全权公使都签了条约,没什么好修改的。”


曾纪泽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因为中国使者玩忽职守,违背了朝廷的意志,所以应该对这个条约进行适当的修改。”


贾尔斯和布泽尔说,“冲后是一流的


曾纪泽针锋相对地说:“既然我是俄罗斯部长,我就有权利和你谈判修改条约。”


格斯和布彻不知所措,同意和曾纪泽谈判。曾纪泽一一列出了需要修改的地方。贾尔斯看到后勃然大怒。“这不是要推翻以前所有的条约吗?俄国沙皇向清廷发出最后警告。如果我们不批准之前签署的条约,我们只能用大炮说话。”


曾纪泽毫不畏惧地回答说:“如果两国发生战争,不幸的是,中国将动用军队向俄国索取土地,那么它可以在任何地方得到土地,而且决不仅限于一个伊犁。”


几天后,贾尔斯和布泽尔傲慢地向曾纪泽建议,“我们守卫伊犁的军费开支共计1200万元,中国必须支付。”


曾纪泽冷笑道:“双方还没开战,军费从哪里来?”


格斯布泽尔说,“如果你拒绝,俄罗斯将不得不开战。”


曾纪泽既不谦虚也不傲慢,而是针锋相对:“中国不想开战。”如果不幸发生这种情况,中国人民未必不愿意与俄罗斯作战。一旦战争开始,谁赢谁输都不确定。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努力工作。虽然他们可能一战不赢,但中国是最大的地方。虽然可以持续几十年,但我认为你的国家不可能完好无损。如果周年胜利,那么俄罗斯也必须支付我们的军费。"


当时俄国全国动乱,左准备对外作战,俄国自然不敢轻举妄动。此外,曾纪泽恪守“维护国家大局”的信条。他以其非凡的毅力和坚韧,始终如一地放纵自己,不屈不挠,目中无人,“日复一日地争论和推敲”,始终如一地表现出“不愿妥协”,努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双方举行了51次正式会谈和辩论,有数千次重复辩论。最后,俄国政府被迫修改条约,不仅要把伊犁归还给中国,还要归还伊犁以南的大片领土。曾纪泽不负使命,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英勇的外交部长。


光绪七年二月二十四日下午,双方重签《中俄伊犁条约》。该条约被称为《中俄修订条约》,它以中文、俄文和法文定稿,其中有几页是曾纪泽亲自写的。


条约主要内容如下:俄国归还了被占领的中国伊犁地区,但为了安置“成为俄罗斯公民后放弃土地的人”,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的大片中国领土交由俄国管理。伊犁等九市约2万平方公里。规定“伊犁居民如果想和中国公民留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想移居俄罗斯入籍,可以为所欲为。”中方将补偿900万卢布,用于“收缴和支付守卫伊犁所需的军费”,“补偿”俄罗斯商人和俄罗斯公民。俄罗斯商人在中国新疆进行贸易,暂不纳税;在蒙古,中国的贸易仍然是免税的。准俄在苏州和吐鲁番增加了领事。


与俄罗斯和重庆签订的《里瓦迪亚条约》相比,《中俄修订条约》在边境事务和贸易上赢回了很大一部分主权,但赔偿金额增加了400万卢布。更重要的是,这一条约是从俄罗斯已经获得的利益中拯救出来的,它以老虎的胃为食。曾纪泽意识到“扭转过去的趋势,探虎口,寻食”这次谈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谈判和外交胜利。


签字后,俄罗斯代表贾尔斯握着曾纪泽的手说:“我处理外交事务已经42年了,我见过很多有才华的人。”今天和你一起工作,我知道中国不是没有人才!”称他为“世界上罕见的天才”。


光绪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由帝国特使、全权代表曾纪泽、中国驻俄公使、俄国外长贾尔斯重签的《中俄修正条约》正式公布。


条约一公布,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同一天,英国驻俄公使德福克斯将此事电告英国外交部,说:“奇迹!中国的曾纪泽逼俄国做了没有做的事,把吞并的领土吐出来了!”


法国驻俄大使尚Xi由衷地称赞道:“无论如何,中国的曾纪泽创造了一个奇迹!”法国军官里格评论道,“我没看错。曾纪泽的确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外交官!”


英、法、美等国各大权威报纸纷纷发表文章,评论说:“曾纪泽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外交家,创造了外交史上的奇迹,迫使大俄罗斯帝国吐出了被吞并的土地。”这是俄罗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


晚清学者俞樾用十六个字评价曾纪泽的外交成就:“过了公仆,就是十一比八十九,这是一记耳光。”


伊犁谈判的成功提高了清朝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改变了近代中国“奴隶外交”的懦弱形象。


中国的睡前理论


法国对越南垂涎已久。光绪九年,法军挑起陆海空大战,威胁清廷投降,中法战争爆发。曾纪泽再次与法国展开外交斗争。曾纪泽主张“坚持不让”和“打不赢就打”。如果不能再被打败,就要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人们认为中国应该采取“刚性严明”的态度,做好战争准备,以战促和。由于曾纪泽的强硬态度,法国向清政府提出以取代曾纪泽作为谈判条件。在法方的压力下,清廷解除了曾纪泽的驻法大使职务,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签订了新的中法盟约,彻底放弃了中国在越南的一切权益。听到这个消息,曾纪泽无比愤慨,斥责李鸿章“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在军事上花钱”,完全是目光短浅。


曾纪泽卸任法国公使后,仍任英俄公使。光绪十年三月,几经波折,与英国谈判签订了《外国烟草税合并条约》号,争取清政府每年增加烟草税200多万银元。


在曾纪泽出使英俄期间,他感到清朝已经适应了世界潮流。清朝这头沉睡的狮子醒了,“中国真的醒了”,“复苏后没有睡觉的意思”。他用英文写了《觉醒前的中国》,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文章斩钉截铁地驳斥了列强对中国的蔑视,指出外来侵略足以“在幸福的梦中唤醒中国”,中国“准备充分,稳扎稳打,随时准备留下来”。曾纪泽对振兴国家充满信心。


光绪十二年,曾纪泽敕令回归中国。他虽然在海军部、宰相部、兵部工作,但没有实权,什么也不做。他曾写过一首诗,感叹道:“这些年来,我想我的名字淡了,我的好梦总在故乡。”在衰落的晚清,曾纪泽的政治理想永远无法实现,这是他一生的遗憾。


光绪十六年,曾纪泽病逝,享年51岁。朝廷定期发放抚恤金,减少诸侯保险,诋毁惠民。在这个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的时候,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一代外交大师去世了,令人惋惜。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曾纪泽的逝世是中国外交界的一大损失。


没有曾纪泽的晚清,外交进入磕头时代。

如果清朝没有慈禧,是否会更快灭亡呢?

没有慈禧,清廷要么很快分崩离析,要么通过一场大换血式的改革或君主立宪延续几十年。

慈禧可以说是在清末腐朽的封建框架下最大限度的延续了清廷的统治,虽然慈禧在后世留下无尽骂名,本人也的确大肆挥霍,目光短浅,但是慈禧也是有魄力之人,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如洋务运动是慈禧支持的,平定太平天国后汉人势力正式兴起,慈禧为了稳固统治不顾内部满族守旧派反对,重用汉人,在清末最后几十年,省一级的巡抚及其更上的总督基本上都是汉人,甲午战争失败后,主战的是慈禧,之前主战的光绪马上改变立场,要求主和,戊戌变法慈禧也是支持的,最后康有为等人妄图?围园杀后?,慈禧才大开杀戒,而且仔细看看戊戌变法内容,多是不切实际的改革,甚至有人提议买掉新疆西藏之地以换取收入,太过儿戏。

慈禧是在腐朽清末中不愿睁眼看世界,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改革,封建框架下最大范围的延续了清朝国祚,当然她的守旧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错过了很多机会也是不可原谅的。

如果没有慈禧,换上弱势光绪都不足于稳固当时的乱世,慈禧的强势在于,该打压汉人时就打压,打压不了就大胆提拔忠心之人重用,用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如洋务运动的地方支持者实干家都是汉人大臣,如代表清廷与列强斡旋的是汉人李鸿章,光绪面对这些功高震主汉臣和咄咄逼人的西方列强稍有错误就可能分崩离析,清廷亡国。

还有一种可能,没有慈禧,光绪变法改革,但是不切实际,得不到支持而失败,最后可能为了国家放弃权利,让清朝步入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再延续几十年。

慈禧奢侈挥霍无度,即便国难当头,她依旧还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做事,给自己过生日,给自己办庆典。如今对慈禧这个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权倾朝野的女人,几乎是没什么好形容词的。

然而,没有慈禧,那清朝可能更快灭亡。毕竟咸丰帝只有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为他生下的一个儿子,没有别的继承人可以选择。而咸丰帝奕詝与恭亲王奕欣虽然自幼一起长大,但因当年储位之争感情已然疏远,咸丰断然不会?兄终弟及?,将皇位让出。

慈禧太后虽然牝鸡司晨,祸国殃民,但对于清王朝来说,她是有功的。首先,她为荒淫而稀嗣的咸丰帝留下了血脉,让爱新觉罗氏能够安然传承。

后来的同治帝、光绪帝虽然都绝嗣,但经过多年的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已经大权在握,无论皇帝是谁,清朝的权利核心始终是稳定的。

清朝毕竟是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要想像单一或者主体民族英格兰、日本、普鲁士那样建立君主立宪制,可能性微乎其微,清朝的命运,注定只有灭亡这一条道路,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慈禧太后的作用,就是通过不断的斡旋与屈辱周旋,即便大量割地赔款,依旧保持着风雨飘摇的清朝的国祚不至于断绝。

为什么慈禧从最开始看不起日本,到最怕的只有日本?

人都有思维惯性,没有外界刺激不会改变,外界刺激轻也不会改变,受到外界强刺激才会改变,慈禧思想变化就是甲午海战强刺激的结果。

1

日本是亚洲小国,是东亚文化圈的一部分,而东亚文化的中心在中国。日本像中国周围的其他小国家一样,历来被称为夷狄,更准确的说叫倭寇,对于天朝上国来说,历来都瞧不上眼。

日本一弹丸岛国,历史上虽然也常常到大陆捣乱,但对大陆整体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日本明治维新前基本是默默无闻的。

再看看大清,通过洋务运动,中国海军建立起来。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完全盖过日本。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日本比,就如大象和老鼠,看起来两国战争能力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实际上,内忧外患把大清折腾够呛,慈禧是不想打仗的,因为即便是打胜仗也是要花钱的,大清朝没钱,慈禧不想花。之所以慈禧同意对日本开战,是因为她看不起日本,觉得打败小日本应该轻松平常。

2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大增。即便如此,论战争潜力,日本仍然不是中国的对手。慈禧的判断没错。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日本动员全国力量开动战争机器,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省下来的钱用于战争,皇后把自己的金银珠宝都捐了出来,百姓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日本东拼西凑的钱,一场海战就消耗差不多了。要是搞起持久战,日本必败无疑。

但是,持久战的前提,必须是长时间的勒紧裤腰带。慈禧要享受,要修园子,要过超豪华奢靡生活,让老佛爷一天只吃一顿饭,一顿饭只是四菜一汤,老佛爷会说,臣妾做不到哎。一顿饭没有几百道菜,一天不吃三顿四顿,臣妾肚子会饿坏的,臣妾饿坏了怎么领导大清开展割地赔款运动?割地赔款运动做不好,大清亡国了谁来负责?

3

甲午海战失败,中日签定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是少不了的,对慈禧来说,这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事她干多了。慈禧曾自豪地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但是这次不同了,它在慈禧脑子里留下的阴影面积太大了。

一是连一个小小的日本都打不过,大清朝天朝上国的面子丢尽了。

二是甲午海战打败了,不光是败了的问题,出现了连锁反应,列强看到大清的懦弱好欺,纷纷前来瓜分中国。

三是西方列强入侵主要是来搜刮财富的,日本实实在在要占中国的土地,而且是大清的龙兴之地??东北。

四是日本从一个弱小岛国,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它是中国的邻国,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了,中国很多仁人志士都要求学习日本,走君主立宪制道路,这条道路走通了,大清将失去皇权,这对嗜权如命的慈禧来说,就和要杀她没有区别。慈禧最怕的就是日本人参合进来,搞君主立宪制。

列强中,慈禧最怕的是日本,最恨的也是日本,对大清朝威胁最大的也是日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0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