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中国海军借给苏联红军的两门炮,造成“日本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刻”

半枫荷 2023-07-26 11:02:06

1904年的日俄战争,两家拼了老本,打的跟血葫芦似的才分出个胜负。可谁成想,10年之后的一战日俄都加入了协约国,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战友只是面上的事,背地里两家始终不是一条心。就在一战即将结束的前一年,俄国自家后院起火,爆发了“十月革命”,列宁在革命成功第二天宣布俄国退出一战,随后俄国改名苏联,成为世界上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当时的协约国视“社会主义制度”为洪水猛兽,纷纷出兵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希望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英法两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对武装干涉这事是有心无力,于是唆使自己的盟友美国和日本出兵西伯利亚。美国听大哥话,派出一万人的远征军,日本则另有所图,想借机捞点好处,于是派出了七万多人的军队入俄。

原本这次出兵目的是帮助俄国白军打开出海口,以便直接获取协约国的军事援助。可白军不中用,被苏联红军打的狼奔豕突、溃不成军。两年后,以美国为首的干涉军见军事目的无法达成,便撤出了苏联领土,而日本却始终赖着不走。不走是因为这次出兵日本亏大了,没捞着便宜不说,还搭进去九亿日元的军费,和付出伤亡五千人的代价。(其中多数是因性病导致的)

日本赖着不走,必然会与苏联红军发生冲突,这次冲突的地点是位于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庙街,俄国称尼古拉耶夫斯克。当时庙街的形式很复杂,那里不但有日本的驻军和领事馆,还有部分残余的白军和即将进攻庙街的苏联红军,最戏剧性的是在庙街的港口还停泊着一支中国舰队。

这支中国舰队出现在庙街,原因是苏联方面为了缓和与中国北洋政府的关系,主动把当年沙俄侵占的黑龙江航道交还给中国。因此,北洋政府派海军名将陈世英率领四艘战舰前去彰显主权,并保护在庙街的两千多名华侨。

陈世英率舰队到庙街时已近初冬,为了避免舰队因江面封冻而被困,陈世英决定完成任务后,尽快返回哈尔滨。谁知,就在他率舰队返航的时候遭到了日军的无端阻挠。无奈之下,舰队只得在庙街过冬,这就为此后发生的“庙街事件”埋下了伏笔。

陈世英被困庙街,正好赶上苏联红军开始进攻庙街,与白军交上了火。红军攻势迅猛,白军眼瞅着顶住了。白军将领赶紧向陈世英求助,希望得到中国舰队的炮火支援。陈世英此时只想隔岸观火,并不想掺和老毛子的内战,更不想帮和日军穿一条裤子的白军。所以他拒绝了白军将领的请求,保持中立。

陈世英将军

没有中国舰队的火力支援,白军很快被赶出了庙街。把白军打跑了,苏联红军就开始向驻守的日军发起了进攻,日军全部龟缩在领事馆内负隅顽抗。领事馆墙高壁厚、易守难攻,红军没有重武器,一时之间无法攻克。

这时,红军将领想到了港口里的中国舰队,他清楚中日之间仇深似海,便也来向陈世英请求炮火支援。陈世英听说要借炮打日本人,二话没说便答应了下来。不过,答应归答应,中日两国现在还都是协约国成员,名义上的盟友,战舰公然向日军开炮是说不过去的。于是,陈世英让人从战舰上卸下两门舰炮,外加几十发炮弹交给了苏联红军。

苏联红军军官

苏联红军有了借来的火炮,很快攻下了日本领事馆。这一战日方共有士兵和侨民700多人被击毙,300多人被俘虏,关押在领事馆内。没过几天,便传来日军将派重兵增援庙街的消息。苏联红军自知寡不敌众,决定提前撤出庙街。就在撤退之前,也许是为了泄愤,也许是为了灭口,苏联红军将被俘的300多日本人,一把火全部烧死在了领事馆里。后来史称“庙街事件”。

消息传到日本国内,举国震惊,日本朝野称“庙街事件”为“日本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刻”。事后,日军通过遗留下来的炮弹弹壳找到了中国海军支持苏联红军的证据。日本政府恼羞成怒,以武力威胁向北洋政府施压,要求严惩陈世英。

“庙街事件”

北洋政府迫于压力,下令解除陈世英的职务,送交军事法庭。但海军部却对陈世英的行为大加赞赏,非但没有理会政府的决定,还授予他“文虎”勋章,继续在海军担任要职,只不过为了蒙蔽日本人,将其改名“陈季良”。

江阴海战

1937年,已是海军第一战队司令的陈季良,亲自率领当时中国海军的全部家当,在江阴与日本海军进行殊死一战。这就是为被称为“一战之后最惨烈的海空战”江阴海战,也是中国海军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战。

: “民间历史故事”“鱼羊趣史”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简述中国人民海军建立和发展的历程

中国人民海军建立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海军实力非常薄弱,只有一些自卫力量。随着国家的逐步发展,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海洋权益的重要性。192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南昌赤卫队的协助下建立了第一支红色海军部队,其主要任务是消灭敌人的海上据点,掩护苏区的船只运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海军正式建立。此后,海军逐渐发展壮大,先后成立了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等多个舰队,实现了从毫无实力到逐渐赶上甚至领先于其他海军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海军也随之改革,注重技术创新和现代化建设。1990年代,中国海军开始出海任务,积极参与国际维和和人道救援行动,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21世纪以来,中国海军继续加强现代化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海上防卫能力和作战能力,成为一支走向深蓝的强大海军。

诺门坎战役后,真正让日本不再北上苏联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就是无利可图



日本攻打苏联,主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获取资源。因为日本的经济发展严重依靠出口或进口,也就是依赖型的经济,要摆脱这个就要获取大量的资源,煤炭石油是当时的日本迫切需要的,可以发展经济,也可以用来发展军事。西伯利亚是由煤炭,开采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开采出来以后,运输更加困难。当时发现的石油出产地,一个是东南亚,一个是里海。东南亚就要南下,里海是可以北上,但是,也是要经过苏联全境,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上这个诺门坎战役的失利,北上的计划就搁浅了。


第二个是认识到苏联的强大



苏联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是超过日军的,但是,苏联的军事工业还是比较发达的,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可以每天生产7万支步枪和卡宾枪,还有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主要负责战车的制造。一天可以生产上百辆战车,这个是日本无法比拟的,而二战时期的日本采取的所谓?大东亚共荣?策略就是以战养战的策略,在诺门坎之战里日军也看到了苏联军工的厉害,因此,这个北上计划让高层觉得还是有待商榷的。



第三个就是海军的反对



在北上和南下的计划同时提出来的时候,最高层在研究着如何选择,这个时候日军的第23师团的正规战力外加几个联队,一共九2万多人,而且还不是甲级师团,指挥官也是一个不出名的小松原道太郎,日军只是进行了一个试探性的进攻,结果被朱可夫元帅指挥着十万大军狠揍,导致了陆军在最高层的说话份量就降低了,海军大将们就开始反对北上计划,积极推销南进计划,因为这个诺门坎战役是没有获得高层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战役失败以后,陆军的植田谦吉大将被撤职了,南下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在诺门坎战役后,日本开始了南下的计划,偷袭珍珠港以后,惹怒了美国,日本真正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泥潭中。要是当年的日本,集中甲级师团,利用优秀指挥官实施这个北上的计划,说不定二战的历史会发生变化,也未可知!

在中国近代,哪个国家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最大?

回顾中国近代史,除了日本还有一个国家对中国伤害也很大,这个国家就是苏联。日本两次在中国复兴之关键历史节点发动入侵,直接杀害中国同胞最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多。

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满洲(东北地区)以及北朝鲜,展开粉碎日本关东军的军事行动,同时也在中国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朝鲜部分地区犯下严重罪行。苏联红军不仅仅对日本人,还对中国人抢掠强奸和杀戮。占领沈阳城半年之后,苏军洗劫了972座工厂,他们甚至还破坏了沈阳的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供暖系统。抢空了这座城市后他们开始放火焚烧,苏联红军留给中国人的仅仅是市中心的一座头顶坦克的苏军烈士纪念碑。临撤退时,他们连铁路上的枕木都没有放过,导致他们过处铁路瘫痪。

苏联红军的暴行除遍及中国东北之外,他们还在河北平泉县城欠下血债。中共对苏联红军的严重罪行向苏联提出了抗议。中共东北局在给联共(布)领导人的信中指出:“红军的行为绝非无产阶级军队之作为,其中包括强奸和掠夺农民的余粮。”信中还敦促苏联:“建立军人纪律委员会,以此预防红军违反军纪和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以便还信任于中国人民,他们现在确实对苏联士兵感到恐惧。”

十月革命后,沙俄政权被推翻,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虽说抗战期间苏联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但是二战后苏联采取了各种非常的手段,导致我们大量国土流失海外。从国土流失的角度来考虑,其实苏联对我们的伤害远远超过了日本。同时,苏联也是近代史上对中国伤害最狠的国家。

谁能提供苏联对日本的宣战书

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在雅尔塔召开,出席会议的有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会议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问题。早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就对罗斯福和丘吉尔说过:“一旦德国最后垮台,那时就有可能把必要的支援部队调到西伯利亚,然后我们就能联合起来打击日本。”这是斯大林第一次明确表示在对德国战争结束后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当时,三方还就苏联出兵东北的政治条件进行了试探性的会谈。

当年在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时,一位英国人曾这样说:“在亚洲获得一个不冻港作为铁路的终点站,可能是俄国合理的愿望……拥有一个不冻港就意味着,这条铁路直达那个港口穿过的那整个地区都将成为俄国的了。”

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也说了同样的话:“像俄国这样一个巨大的陆地应当有一个不冻港。”毫无疑问,这句话正中斯大林的下怀,所以他问丘吉尔:“在远东能够为俄国做些什么?”丘吉尔回答说,他对苏联关于远东不冻港的看法感兴趣。罗斯福则明确告诉斯大林,自由港的主张可以适用于远东地区,他还举例说,大连就有这种可能性。斯大林对此表示赞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将是不坏的。”

在雅尔塔,2月8日,斯大林同罗斯福秘密讨论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问题。斯大林提出了苏联出兵的条件,他说:“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我们将难以向苏联人民解释,为什么我国要参加对日作战。”

2月10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将斯大林关于苏联出兵的条件协定草案递交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当天,斯大林同罗斯福再次会晤,对草案作了修改,成为正式文本。但是,斯大林向罗斯福表示,大连不能成为国际港口,苏联需要得到旅顺港周围的海军基地。

英国没有参与协定草案的制定,美、苏两国也没有同英国商量。但是,2月11日,斯大林和罗斯福却邀请丘吉尔在协定书上签字。直到这时,丘吉尔才看到了协定的文本。于是,这个协定就成了《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雅尔塔协定)》。

《雅尔塔协定》主要内容如下: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

1、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2、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的权益须予恢复,即:

a)萨哈林岛南部及邻近一些岛屿须交还苏联;

b)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

C)对沟通大连与外界联系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英国外长艾登批评罗斯福,说他热衷于同斯大林搞“秘密谈判”,达成有关远东问题的协定,“既不通知他的英国同事,也不通知他的中国盟友”。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苏美双方约定,对协定要严格保密。以致罗斯福在一段时间里甚至对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也否认这个协定的存在。

1945年8月14日,对斯大林来说,又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这天,中国国民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此刻,用“十分得意”来形容斯大林一点也不过分。他兴致勃勃地走到地球仪旁,用手指推动地球仪,向莫洛托夫描绘了苏联的边界线,他的眼光随同他的手指在苏联东部版图停住了:“这边怎么样呢?千岛群岛如今是我们的了,库页岛全是我们的了,您看,多棒呀!就连旅顺口、大连都是我们的了。”说到这,斯大林吸了一口烟,缕缕烟雾渐渐地飘散开来。斯大林意犹未尽,又用烟斗沿着中国东北划了一条线,激动地说:“就连中长铁路也是我们的了。中国、蒙古——一切正常……您瞧,对我们的边界我还能不满意!”

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本来是沙皇出于侵略中国的需要。几十年后,这条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成了苏联向中国东北运兵的大动脉。七十多万苏联红军的调动,全靠这一条西伯利亚单轨铁路。苏联把如此多的兵力、武器及其它作战物资从9,000至12,000公里外的欧洲战场迅速调到远东,而且没有让日军觉察,这确实是一个让世人惊叹的奇迹。

日本关东军毕竟是日军的一支劲旅,所以在对日作战的指挥官人选上,斯大林非常慎重。他几乎把苏军优秀的高级将领都派往远东,其中包括华西列夫斯基、麦列茨科夫和马利诺夫斯基三位元帅。为了保密起见,三位元帅到远东时都用了化名。

日本对《波茨坦公告》说“不”

波茨坦位于德国首都柏林西南30公里处,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在这里举行了代号为“终点”的秘密会议。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国首脑的最后一次会晤。美国助理国务卿格鲁早在5月5日就将敦促日本投降的公告初稿起草完毕。7月24日,杜鲁门同丘吉尔就草案的内容进行磋商,双方同意邀请中国参加。随后,杜鲁门将公告的文本发给蒋介石,征求他的意见并在公告上签字。

7月26日晚9时20分,美、中、英三国向日本发出由杜鲁门、蒋介石和丘吉尔签署的《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苏联当时没有在《波茨坦公告》上签字,事先美国也没有征求苏联的意见,只是在公告发布的当天,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才派人急匆匆地将一份副本送给莫洛托夫。苏联要求把公告发布的时间再推迟3天,但美国没有同意。实际上,苏联接到副本时,公告已经发布了。不过,在波茨坦会议召开之前,美国在起草公告时曾将苏联列入了签字国。但在公告发布前夕,杜鲁门总统将这一条删除了。

7月27日,东京时间早晨6时,日本广播电台收听了《波茨坦公告》的全文。公告的发表,引起日本统治集体内部的混乱。当天,日本首相铃木主持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用一整天时间讨论日本政府对《波茨坦公告》的立场问题。军方坚持认为,为了不影响日本军队决战的士气,主张不要公布《波茨坦公告》,如果真要公布,也应附上一项声明,表示坚决反对。争论的结果,铃木屈服了军方的压力。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向外界公布一份经过删改的公告文本,日本政府对此不作评论。

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的结果,一是招致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二是招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百万大军越过边境

莫斯科时间8月7日下午4时30分,斯大林签署命令,要求苏联远东红军做好准备,于9日零时开始进攻。

8月8日下午5时,莫洛托夫约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当面向佐藤宣读了苏联对日本的宣战书。对于苏军的进攻,关东军一点准备也没有。仗打起来的时候,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竟然还在大连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日本的歌舞演出。

经过近一周的激战,8月14日,苏军各集团军已经成功地越过了原始森林、高山大漠,正在茫茫的平原上迅速向东北腹地推进。1945年8月15日中午12时,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

8月18日下午,关东军司令部向所属部队下达了投降命令,并通知了苏联远东军司令部。

从8月19日这天起,关东军开始有组织地向苏军投降。当天拂晓,后贝加尔方面军的全权代表阿尔乔缅科飞抵长春关东军司令部。在苏军代表面前,山田乙三摘下佩刀,递给苏军代表,然后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8月19日下午,苏军进入沈阳。随即,五万多名日军缴械投降。另外,苏军还在这里俘虏了末代皇帝博仪。8月20日,关东军第五军司令官清水带着5名将军来到牡丹江苏军红旗第一集团军指挥部,向苏军投降。8月22日,哈尔滨日军第四军43,000人向苏军投降。同一天,苏军进入大连。1945年9月,八路军挺进东北,积极配合苏军作战,并从苏军那里得到大批武器弹药。苏军撤退前,将70万关东军的装备交给了中共军队。仅第一、第二两个方面军移交中共军队的武器就有:3700门火炮、迫击炮和掷弹筒、600辆坦克、861架飞机、1200挺机枪、680座各种军用仓库、松花江舰队的船只。另据原八路军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回忆,沈阳苏军曾将日本关东军最大的武器仓库——苏家屯仓库交给他们垂堋?

他们打开仓库,发现里面的武器可以装备几十万人,他们“先后拉了三天三夜,拉出步枪两万多支、轻重机枪一千挺、还有一百五十门各种口径的迫击炮、野炮和山炮”。

不仅装备了自己和到达东北的其他部队,而且还向山东运送了一批武器弹药,仅子弹和炮弹就有五百多万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0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