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沙俄趁中国爆发辛亥革命之机,策动外蒙古独立,将外蒙古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正所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仅仅6年后,沙俄自己内部也爆发十月革命,此后新生的苏俄与白俄守旧势力又进行了长时间的内战,无暇顾及外蒙古。
1919年11月7日,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看准时机,派遣皖系军阀徐树铮率兵进入外蒙古,10天后外蒙古上书徐世昌,呈请废除俄蒙一切条约,北洋政府顺势而为,发布《中国大总统公告》,“俯如所请,以顺蒙情”,宣布取消外蒙古自治,正式收回外蒙古成为中国领土。
徐树铮外蒙古的失而复得,让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少有的和谐画面,比如远在南方成立护法军政府、与北洋政府对峙的孙中山,在看到外蒙古回归的消息后激动不已,还向徐世昌致电表示祝贺。
可谁能想到,仅仅2年以后,外蒙古又在苏俄的帮助下宣布独立,而这一次独立,也成了它与中央王朝的永别。为何短短两年时间外蒙古会得而复失呢
一、外部原因:俄国的心病时间回到十九世纪末,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晚清政府腐朽不堪、软弱无能,而北方的邻居沙俄却是一个扩张野心极强、吃别人家领土不吐骨头主儿,这一软一硬碰到一起,那必然是一出巧取豪夺的惨剧,于是处在中俄交界的外蒙古,就成为这出惨剧的焦点。宣统三年(1911年),外蒙僧俗封建主密谋独立,并前往圣彼得堡寻求沙俄军事支援,而沙俄政府则表示将“接纳喀尔喀于俄国的保护之下”。
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政府成了北洋政府,沙俄成了苏俄,但俄国对于外蒙古的野心却一直没有变过。1919年7月,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发表声明,声称外蒙古是一个独立国家,要求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两年后红军出兵外蒙古,在这里扶植起了一个独立政权。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沙俄以及后来的苏俄之所以千方百计的要将外蒙古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弥补其相对于南方大国的地缘劣势。
这一点很好理解,我们就以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例,沙俄要在远东与大清或者日本进行角逐,这条连接沙俄东西部的铁路势必成为其穿越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向远东进行兵力投送和物资补给的生命线。但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路线来看,它非常靠近外蒙,重要站点城市伊尔库茨克和外蒙近在咫尺,如此一来,外蒙古就像抵在沙俄这条生命线上的一把尖刀,随时可以将其斩断,让沙俄的远东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会让将远东摆脱沙俄的控制。
西伯利亚大铁路
外蒙古对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威胁,是俄国的心病,为了加强对远东的控制和力量投射能力,实现其扩张野心,俄国无论如何也要将其收入囊中,这是外蒙古得而复失的重要原因。
二、内部原因:自作孽不可活从根源上讲,外蒙古独立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内部的分裂和斗争严重影响了中国对于外蒙古的治理和经营,给了外部干涉势力和内部分裂分子以可乘之机。
其实这种内部动乱导致丢失领土的例子在中国的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在历史领域出镜率极高的燕云十六州,就是因为五代十国时期各大军阀们勾心斗角、各自为战,让北方的大辽借机占有了这块“宝地”,也让此后的大宋在三百年里无险可守、无马可用、受制于人,如果视角放的再广一点,英国为何能征服诺大的南亚次大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了印度各个公国之间的内部矛盾,合纵连横,各个击破,所以“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这话一点不假。
具体到个人,谁该为外蒙古的丢失负责 实事求是的讲,张作霖是要负一部分责任。
张作霖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刚收复外蒙古没多久的徐树铮率军返回内地参战。在中国国内激战正酣的同时,苏俄国内红军与白俄的战争却已进行到了尾声,白俄领袖恩琴率残兵逃至外蒙古,在日本关东军的支持下击退寥寥无几的中国守军,在此落脚。
此时北洋政府任命张作霖为蒙疆经略使,想借其强大的奉军力量稳定外蒙局势,但张作霖只关心入关争夺地盘,根本无意做第二个“徐树铮”,果不其然,此后不久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与北洋政府大打出手。
张作霖的这次袖手旁观危害极大,因为任由恩琴留在外蒙古,给苏俄红军出兵留下了口实,1921年5月苏俄红军以抓捕恩琴为由进入外蒙古,但在抓获恩琴后却长期留在外蒙不肯撤兵,三年后亲苏的蒙古人民党建立了独立政权并签订条约允许苏俄长期驻军。
对于外蒙古的再次独立和苏俄的干涉,北洋政府口头上表达了抗议并不予承认,但却无能为力,因为此后中国一直处在无休无止的军阀混战之中,各大军阀对于外蒙这块贫瘠的边疆之地根本不感兴趣,直到1945年常凯申承认外蒙独立地位,这块广阔的土地从此永远脱离了中央政府。
军阀割据
自助者天助之,而自作孽不可活,一旦自己开始瞎折腾,老天爷都会跟着看笑话,这就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的真实写照。
三、结语又是外部原因又是内部原因,哪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呢 显然内部的因素才是关键。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本来就是国际社会的生存法则,从古至今,世界各国都是在这种生存法则之下如履薄冰,谨小慎微的应对着来自外部的威胁,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使如今强大的美国,当年也差点被英国肢解,但为何美国能够保持领土完整,而有些国家却不能呢 关键还在于国家内部的团结。
所以要想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就必须让自己变得强大,这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而让自己变强首先就得保持内部的团结和稳定,这就是为何大汉在与匈奴决战之前,要先解决割据的诸侯王,大清在统一台湾前要先解决三藩。
只要内部保持团结和稳定,扶植反对派或者“以华制华”那套老把戏就玩不转,我们就可以集中精力一致对外,保护自己的利益,成为国际棋局的棋手,而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
: “民间历史故事”“鱼羊趣史”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外蒙古在唐代的时候就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辖区包括现在的外蒙古国全部,外蒙古曾经是属于我国的领土,占地的总面积达到了18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几个省的面积之和,是相当大的。
辛亥革命后,1921年的时候,受到苏俄支持的蒙古选择脱离我国中华民国。1945年我国与苏联签订条约承认外蒙古独立,46年之后的1992年,外蒙古正式改名为蒙古国。
1911年的12月28日,外蒙古就宣布对外独立,并且当时的沙俄以保护者进行自居。在袁世凯担任总统期间,北洋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一个较为让人满意的《中俄声明》。在《中俄声明》中,沙俄政府承认中国宗主权,而且还明确规定外蒙古为中国的一部分,而且双方同时承认外蒙古自治性地区管理制度。中国不得在外蒙古派驻官员和军队,以及不得移民。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没有成功的拿到我国该有的权利。
1915年6月7日,外蒙古签订了《中俄蒙协约》,签订之后的北洋政府将设立蒙古这个地方,采取自治性地区管理。但这次独立没有政府承认,包括当时的清政府和后来的北洋政府。紧接着外蒙古的叛军做出了更过激的行为,他们竟然想要出兵攻打内蒙,而当时的元帅袁世凯看到这种情形肯定不乐意,立马发兵收复了内蒙所在的地方,但是外蒙依然还处于独立的形式中。
徐树铮出生于1880年,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成功考中了秀才,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他在他21岁的时候离开徐州来到山东,打算参加军队生活,于是他找到了袁世凯。徐树铮在1905年的时候,被当时推荐到日本进行军事方面的学习,1910年回到祖国的他已经对当时的局势看的非常明朗,徐树铮转战西北筹边,坐镇外蒙,并且在当地形成一股军队力量。
1919年,我国参加了对德世界大战,处在西北国防筹备部的徐树铮当上了部长。而后在德国战败之后,他便成为了镇守西北部的司令员,而且他主要负责的内容就是收复外蒙。1919年10月份,徐树铮抽调边防军四千人,穿越国界线到达内蒙,沿途扫平了一些俄国的军队和外蒙的敌对势力,并且到了内蒙的关键地区——库伦。
等到徐树铮到达库伦的时候,见到了等候多时的陈毅,陈毅拿出了自己在先前已经起草好的协约,但是直接被徐树铮否认了,他认为这个协议应该是取消自治解决方案,但是这个条约表达的是北洋政府以后不能再控制外蒙,所以他拒绝了这份条约。正当陈毅犹豫的时候,徐树铮就派兵把蒙古国的势力兵力都看守了起来,甚至是霸占了整个外蒙。在控制了一段时间之后,外蒙的总理也没有了办法,面对随时有可能做出大动作的徐树铮,他被迫撤销了自治条款。仅仅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徐树铮就把这件事情办的干净利落。
1919年11月份,外蒙宣布无条件撤回自治,并且重新回归我国的管辖范围之内。1919年的11月17日,外蒙古国向当时中华民国的总统提交取消自治的申请,而且计划废除一切条约,无条件的回到中国。
蒙古在清朝以前是中国的领土 但由于那地方老起大风沙在民国时期蒋介石看那地太穷 一起风沙当地没钱治理 就得跟他要钱 蒋介石比较抠门 有一天就宣布你们从今以后我就不管啦 爱水管谁管这样蒙古就像一个小鸭子 可怜巴巴的被T出中国版图啦》
具体不详,不过应该是解决台湾之后。蒙古早在清朝末年就脱离我国,民国时期蒋介石亲电承认蒙古独立。所以蒙古回归很渺茫,但是如果有什么证据就好了(考古发掘),或者等我们成为超级大国,他自己就会回来【求采纳】
很简单的一个小比喻 老大管小弟要的东西小弟真的好随便往回要么
往前看历史外蒙古并不是我们固有疆域的 清朝的时候就分了两派了
当时需要苏联援助还是很多的不会因为外蒙影响两国之间的合作的
外蒙也就变成了战略缓冲带 从中苏到中俄本就不是朋友的只是互相利用
这个缓冲也就成了必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0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