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12首巅峰唐诗,最后一句是神来之笔,惊艳千年!

溪黄草 2023-07-26 09:27:50

在戏曲中,有“压轴戏”的说法,比喻令人注目、最后出现的节目。读诗词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体验。一开始读时,不知其味,读到结尾处时,让人拍案叫绝,感慨万千。诗词君要推荐12首唯美唐诗,最后一句是神来之笔,惊艳千年。《遣悲怀》唐·元稹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和韦丛一起度过了贫困的日子,当苦尽甘来时,妻子却已经去世了。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一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道尽元稹对亡妻韦丛的无限怀念,这样的感情,怎能不让人叹息。《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友人乘舟离去,许浑唱歌送行,朋友走远后,诗人小憩了一会。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诗人被凄黯孤寂包围,无法承受,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历代学者都盛赞这两句诗,《删订唐诗解》:酒醒之后,对风雨下西楼,情之难堪,有其于别时者。《长相思》唐·李白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结句“长相思,摧心肝!”直白有力,让人动容。“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常常被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诗薮》:对结者须意尽,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着一语不得乃可。《南陵别儿童入京》唐·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沉沦多年,当他收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时,内心激动不已,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可以想见其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显示了无比自负的心理。这两句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结句以直致见风格,所谓词意俱尽,如截奔马。《贫女》唐·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广为流传,是人所共称的佳句。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载酒园诗话又编》:秦韬玉诗无足言,独《贫女》篇遂为古今口古。“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读之辄为短气,不减江州夜月、商妇琵琶也。《省试湘灵鼓瑟》唐·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令全篇为之生辉,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而庵说唐诗》:落句真是绝调,主司读至此,叹有神助。《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友人去安西赴任,临别依依,心情复杂,不知从何说起的王维吟道:让我们再饮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人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成千古传唱的名句。明代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唐人别诗,此为绝唱。《金陵晚望》唐·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对于国家衰败的无法挽回,诗人只能将这种潜在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又是丹青妙手所无法表述出来的。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之神。《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自古以来,思乡诗千千万,而这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最令人动容。宋之问被贬岭南,逃回来的他越接近家乡却越害怕,久居在外,没有家人的消息,他害怕所有不幸的设想都变成了现实,所以“近乡情更怯”,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怯’字写得真情出。”《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望岳》中的名句,亦是唐诗中广为传诵的名句。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邵子湘曰:语语奇警(末二句)。《酬乐天咏老见示》唐·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白居易感慨年老,消极感伤,刘禹锡写诗相赠,却充满豪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何焯《刘禹锡诗何焯批语考订》:四语中极起伏之势。结句气既不衰,文章必传无疑。故是刘、柳分重,与干没不已语又别。这12首超经典的唐诗,每一句的结尾都是名句,令人吟咏不绝。

古诗词鉴赏,诗意高手来

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词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古代诗词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江 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


小题1:①比喻(1分),“镜天”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1分);
②反衬(1分),“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以双鸥的成双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2分)
小题2:内容①诗人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候,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1分)。
情感: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2分)和安定生活的向往。(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小题2:
试题分析: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李白最难超越的一首诗,只是开头17字,便惊艳了世人千年,是什么诗?

李白就像一座大山,虽心向往之,却难以翻越。

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大唐。

在他留下的千首诗中,最难以超越的应该是《将进酒》,只是开头17字,便惊艳了千年,后人有人称“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全诗如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是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写的,全诗洋溢着一种哀而不伤,愤而不怒,洒脱豪迈,狂傲奔放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即使再过一千年怕是也无人能及。

诗歌开头两句便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惊涛骇浪,惊艳了世人。

黄河自古便是中华的母亲河,李白以此发端令人倍感亲切。

但他所写的又不是他肉眼所见的,滔滔江水,从天而降,这样一泻千里的场景,是他的想象,这样的幻想有些夸张,却又在情理之中,令人仿佛闭上眼,便能见到这样壮阔的景象。

但是如此势不可挡的景象,最后却是一去不返,归于平静,这一放一收间,便将黄河之水的波澜壮阔、源远流长,写到了极致,读来令人也不禁心潮澎湃。

而“高堂明镜”一句更为写实,突出了人生之短暂。

岁月易逝,就像那黄河之水,一去不返,人生短暂,朝丝暮雪,既然如此,何不及时行乐呢?

这是李白所要表达之意,这样的思想前人不是没写过,但却很少像他写的这般大气磅礴,令人不服都不行。

接着的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言,将李白的那种豪放潇洒、高度自信刻画得入木三分。

“人生”一句便是及时行乐的最佳描写。

李白一生好酒,就像他自己所言“酒肆藏名三十春”,在他看来,人生得意之时,就该尽情享受欢乐,对月当饮,对酒当歌。

但其实,无论得意,失意,他总是酒不离口,他不仅是诗仙,更是酒仙。

他的嗜酒却不令人厌恶,因为就像杜甫所言“李白斗酒诗百篇”。

而“天生”一句则是突出展现了他自信狂放的一面。

他虽然诗途得意,但是仕途却一直十分坎坷。

他在年轻过的时候,曾拜访过名士李邕,却遭冷落,但他却毫不气馁,高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里也是如此,即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也坚信自己是必是有用的人才,这样大写的自信,鼓舞了古今无数仁人志士。

而接下来的“千金”一句将他骨子里的那种豪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都说“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李白便是如此。

与其说他是视金钱如粪土,不如说他自信又豪爽,他结交好友,饮酒取乐,向来是一掷千金。

因为在他眼里,钱财不过是身外物,但友谊却是无价之宝,而他坚信以他的才能,即使散尽千金,也能再次获得。

这样的豪爽自信,怎不令人着迷呢?

接下来的三句描绘的是一场盛宴,在这场盛宴中,他不断劝酒,痛饮高歌。

“烹羊宰牛”一句不仅写出了筵席之盛大,更是突出了李白的豪壮。

不是一盘、一碟菜,而是整整的一只羊,一头牛。

不是一杯、一壶酒,而是三百杯。

虽然看来有些夸张,但是这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场景,令人读了也是豪情万丈。

“岑夫子”一句是他的劝酒语,照应了标题《将进酒》。

岑勋、元丹丘都是李白的好友,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此时便是如此。

一句“与君歌一曲”便将他眼花耳热后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若非真尽兴,怎会如此痛快地高歌呢?

接着的三句算是他的酒后真言了,以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钟鼓”一句算是愤慨之语。

钟鼓馔玉象征的是富贵的生活,这种生活谁不向往呢?

李白也曾一心追逐功名利禄,但是现实却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他一直到了43岁,才得到皇帝召见,混了个翰林待诏的职位。

可是这个职位说的好听点是“御用文人”,难听点不过是为了讨好皇帝贵妃罢了。

这和他的政治抱负相去甚远,因而他佯狂放荡,最后被赐金放还。

可是他的心中到底还是意难平,所以才会希望醉生梦死,不复清醒。

而“古来”一句算是他的自我安慰。

他劝慰自己古代的那些圣明贤人都是孤独寂寞的,只有那些好酒的人才会千古留名。

他也想当圣贤,可是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因而之能寄情于酒。

为了佐证自己的这个观点,他甚至举了陈王的事例。

这里的陈王指的便是曹植,曾经在平乐观设宴摆酒,纵情欢乐。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才华横溢,却一直被兄长曹丕猜忌,也是出了名的有志难展,李白与他也算是同病相怜。

虽然这几句写的是壮志难酬的愤慨,但却悲而不伤,不失豪壮本色,这便是诗仙的独到之处了。

接下来的最后几句又回到“酒”上了,而且是越来越狂放了。

“主人何为”一句便照应了前文的“千金散尽”,诗人的豪爽可见一斑。

纵使千金散尽了,他还要拿出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这样一醉方休的豪情怎不令人敬佩呢?

结尾一句“同销万古愁”,与开头的“悲白发”相呼应,慷慨悲壮,酣畅淋漓,诗已尽而意未绝,这样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真真算是神来之笔了。

这首诗通篇都是名句,有着震古烁今的感染力,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不知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8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