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以为是糊涂,其实是不争

金樱子 2023-07-26 07:59:05

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曾写道:

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

你会发现:不争不是糊涂,而是一种智慧,它让我们明白不争会带来更多的收获。

- 01 -

不争:是收敛自己的光芒

记得一句话:“欲为大树,莫与草争。”

有一年,美国某地召开了作家峰会,许多作家应邀而至,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炫耀作品时,只有一个衣着朴素的女人安安静静地品尝,微笑地倾听。

她身边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喋喋不休地向她吹嘘自己的一百多部作品,最后她被问及有几部作品时,她微笑道:“我只写了一本书。”

她身边的作家立即得意起来,又问她的书名是什么 她只答了一个字:飘。

那个作家立马羞愧地不说话了。

这个女人就是玛格丽特·米切尔。

她用自己的谦逊、微笑,向世人展现了她收敛自己光芒的人格魅力。

- 02 -

不争:其实是君子风度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胡适和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双星,但是两人的性格言论却截然相反。

因为观念的差异,鲁迅几次讽刺胡适,但是胡适却从未和鲁迅直接交锋过,也没有与他进行过笔战,更没有表现出对他的人格的不恭。

1929 年 9 月 4 日,胡适给周作人写了一封长信,十分感慨地说:

“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隔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相去虽远,相期至深。此次来书情意殷厚,果符平日的愿望,欢喜之至,至于悲酸。此是真情,想能见信。”

可见对鲁迅的敬爱溢于言表。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而四处奔走,却无人愿意帮忙,不得已求助于胡适,胡适马上着手运作。

他从未计较过恩怨得失,不管是友人,还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他都尽全力帮助。

- 03 -

不争:

就是学到要教人

赚到要给人。

道德经有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991年,刘德华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天幕”,没几年就开始赔钱,后来他只能不停的出来拍戏,用挣到的钱来还债。

就在这时候,当初还名不见经传的导演陈果拿着《香港制造》的剧本找到了刘德华,即便当时他自顾不暇,却还是东拼西凑出五十万。

后来刘德华谈到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

“电影业不景气,就不做电影了吗 就是因为电影业不景气,我知道很多幕后工作人员没工开,也有很多新导演,他们没有任何机会。

既然我有能力,便来试一下为大家提供一个开工就业的机会,也给一些新导演一个发挥的机会。”

不争,其实就是在成就别人的时候成就自己,这是一种超然的气韵。

人生潮起潮落,或得意或痛苦。

与其事事争先恐后、一较高下,倒不如怀着一颗不争之心。坦然而从容,自信而达观地征服别人的心。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忘, 不是失去记忆,而是放宽心态, 忘, 不是糊里糊涂,而是学会装傻, 忘, 不是忘记美好?

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1、你只差一个好心态
作家大冰说:“心随念走,身随缘走,人不能靠心情活着,而是靠心态活着。”
的确如此,人活着,只有心态对了,才不会感觉那么累了。
人这一生,苦乐参半,肯定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没有谁会是一帆风顺的,保持一个好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将来才会过得更舒心洒脱,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痛苦时,学会把自己肩上的负担减轻,轻松前行;难过时,学会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去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压力;开心时,更要学会分享,把自己的快乐传播给他人。
正如作家白落梅所说:“人生一局棋,关于输赢,我们总是无能为力。迷惘之时,多半在局内,当你了悟的时候,人已在局外。若用平和的心态,看凡间一切,简单明了,若用复杂的心态,看万丈红尘,则为世相所迷。”
心态好的人,一辈子都会好。
2、好的心态,就是能讲究,也能将就
人生许多事,就像是花丛间的蝴蝶。你追着不放,她会害怕闪躲;你追得累,她便逃得累。
不如把心放宽,静静地流连于花间,花的香气熏醉了你,蝴蝶也会情不自禁悄悄向你靠近。
知足常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
3、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冯唐说:“实在放不下的时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容易明白,你已经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贪婪。”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放平心态,才能拥有更多。若总是在做事之前就去计较结果、患得患失,幸福也会悄悄地离你远去,想开一些,眼前的世界自然开阔。
一帆风顺的人恰恰过得最乏味,没有尝过失败的苦涩,怎么能品出成功的甘甜?
不必去追寻十全十美,因为,生命就是因缺憾而美丽。
看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你从80楼往下看,全是美景,但你从2楼往下看,全是垃圾。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
当你看淡了很多无谓的东西,才发现接下来还有更好的在等着你。人生处处有磨难,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无论发生什么,都微笑面对生活,不焦躁、不抱怨,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别想着掌控所有的事,随缘而行,最是自在,命运总是爱跟我们开玩笑,你越是执着什么人、什么事,反而越得不到它,但当你不再那么在意它,而是心无旁骛地让自己变优秀时,却发现它已悄悄来临。
就好比掌心的沙子,你把手握得越紧,它掉落得越快,最终什么也留不下。不如放开拳头,张开手掌,让沙子停留在手上,如此,便不会流失。
已拥有的,就满足,得不到的,就看开。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糊涂】1、糊涂之人容易受到欢迎。2、糊涂可以保身不争就是争。3、利令智昏诱惑面前要糊涂。4、不平面前要心平气和。5、学会守愚擅长处下之道。6、遇事糊涂做人要有肚量。7、糊涂地生活就是一种福气。8、一分糊涂就有一分洒脱。9、糊涂是一个逐渐参悟的过程。10、学聪明有人教但学糊涂要靠自己。

该糊涂时就糊涂讲的是什么?

假装糊涂是要你不糊涂装糊涂。在平常处世交往中有些事情收缩性大,变通性强,问题的真相也不甚明了,这时你就应该用装糊涂的办法缓解矛盾,摆脱被动局面。

假装糊涂的情况大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闪烁其词,也叫闪避法;一个就是答非所问。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言辞交往时,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对此,又不好不予理睬,拒而不答。这时,只有想方设法地闪避一下,才是上策。一般说来,当你对别人的问题采取闪避回旋的策略后,别人就不会不知趣地穷追不舍了(真要有那种人,那就得采用另外的策略了)。

闪避是言语交际中从礼貌的角度出发的,它的要求是:对别人所问,应当回答,但要答得巧妙,迂回地达到躲闪、回避别人问话的目的。既要让别人不致难堪下不了台,又要维护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则。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用手拍球”的镜头。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说:“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如此”,那么对裁判的有效裁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亦具有了善待权威的君子风度。

假装糊涂的妙处在于真则假之,假则真之,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先是迷惑对方,然后才能体面地从困窘中“拔”出来。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特殊场景中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智的应变,也是处世的一种技巧。

另外,与人交往中,往往由于对方提出的问题比较敏感,或者涉及某种“隐私”不好回答,而面对客人又不能不答,这时也需用假装糊涂来给以回答。不过这种假装糊涂与前面的假装糊涂有所不同,前面的假装糊涂是故意让对方知道自己在为对方掩盖错误,以便讨得对方的信任或增加友谊的一种主动行为。而这种假装糊涂是在对方首先提出问题、自己本不想答但又不得不答的情况下,或“移花接木”或“引入歧途”,从而使对方既不尴尬,自己又能反客为主的应变技巧。两者虽归于一类,但却有质的不同。下面这个例子颇能说明这种技巧: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题:“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题:“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题:“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生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

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因为皇上发问,不回答不行;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中生智,趣对皇上。这就是所问非所答。

确实,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什么样的怪问题都可能碰到,而对付这些怪问的最佳方案,就是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做出迅速灵巧的变通,切不可被提问困死陷于被动。自然,这种灵活的变通也将会使你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但也有一些问题属于故意刁难。因此,面对故意刁难者,就要靠现场即兴发挥了。但即兴发挥不是胡说八道,而要靠日积月累的广博知识。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当然也不少运用,只不过在品位和技巧方面,有高低优劣之分罢了。如玩笑中有人说:“我是你老子。”意思是我是你爸爸。而回答者则说:“你是我老‘子’呀。”他把“子”字的语音加重了。意思是你是我的小儿子。因为在北方,小儿子、小姑娘有被称为“老姑娘、老儿子”的习惯,就像第一个儿子称为大儿子一样。所以不同语音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截然相反的概念。另外,还有一种用打岔的形式来灵活变通,如一个人说:“你好像个猪。”另一个回答:“什么,我像你叔?”

其实不管闪烁其词也好,答非所问或打岔串音也好,其目的都一样,就是避重就轻。但这几种方法的共性就一个,那就是假装糊涂。因为只有假装糊涂才能闪烁其词,只有假装糊涂才能所答非所问,同样也只有假装糊涂用心计才能打岔,才能圆满地回答问题,圆通地处理事情,从而显现出你的处世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6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