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张之洞的怪癖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6 05:20:01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张之洞(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是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没有曾国藩那样走红,没有左宗棠那样牛气,也没有李鸿章那样位高权重。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政局动荡、国势颓废、人心背离的晚清,他竟然一生都在升官,从未被贬,甚至没有受过任何处分,并最终成为慈禧临终的托孤重臣。

在生活中,张之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说他奇特,是指他有一些奇异的怪癖。张之洞升任山西巡抚后,每天凌晨一点半起床,凌晨三点办公,早上七点接见下级官员。但在以往,他的作息时间却是另外一种怪象:每天下午两点入睡,晚上十点起床办公。幕僚或下属有事,一般都在半夜前来谒见,谒见不了的,就要等到第二天早上。

张之洞为什么这么作息呢 因为他是个十足的夜猫子,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他特别兴奋的时候,浑身上下都倍儿精神。在晚上,他要是和一个人谈得高兴,就会谈一整夜,从不在乎别人困不困。

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这样的高级属官,一般都选在上午谒见他。这个时候,别人倍儿精神,他却犯困。常常是属官一边向他汇报工作,他一边趴在办公桌上打盹,然后鼾声大作。属官无语而又无奈,只好坐在大厅里等,这一等便是好几个小时,直等到他醒来。

会见客人时,他也是这样,只要他困了,就不管客人的话有没有说完,而只顾自己呼呼大睡。客人不好打搅他,只好默然退出,改天再约。

这些人跟张之洞耗不起,个别体弱多病的人甚至被他耗没了命。清流名将黄体芳的儿子黄绍箕(1854—1908,浙江瑞安人)是张之洞的门生,也是他的侄女婿。黄绍箕后来做了张之洞的幕僚,张之洞非常器重他,最喜欢在晚上找他聊天,常常揪住他一聊就是一整夜。黄绍箕体弱多病,根本熬不了夜。熬来熬去,竟一病不起,最后眼睛一闭不睁,死时年仅54岁。

此外,在饮食习惯上,张之洞也有他独特的癖好。他最喜欢吃新鲜的水果、糕点和蜜饯等食物。他的办公桌上除了摆放文房四宝和文件档案外,还摆放了十多个盘子,这些盘子里放的都是各式各样的水果和零食。他想吃就吃,不分白天黑夜。

每次进餐之前,他都要先吃水果,然后喝点好酒,最后再进主食。喝酒的时候,他不需要下酒菜,有各类水果就够了。

张之洞吃饭的姿势也很特别,他不像我们正常人那样,屁股坐在椅子上,垂足而坐,而是喜欢蹲在椅子上,猫着腰,双手搭在桌子上进食。

他的这个姿势很有可能不是跟人学的,而是跟猫学的,因为他特别喜欢养猫,他在卧室里养了几十只猫。这个史料来自张之万(张之洞兄)写给他亲弟张之京的一封信中——

香涛饮食起居,无往不谬。性又喜畜猫,卧室中常有数十头,每亲自饲之食。猫有时遗矢(古同“屎”)于书上,辄自取手帕拭净,不以为秽,且向左右侍者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

这封信的意思是说,张之洞在卧室里养了几十只猫,而猫是特别能闹腾的动物,肯定闹翻天。因此,他的书报、文件上尽是猫屎,可他毫不介意,取出手帕擦擦也就没事了。

张之洞除了有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怪癖外,也有一些非常搞笑的传闻。比如,他个子不高,长得不帅,很多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他接任湖广总督之初,就有一个商人画家拿他开涮。这个商人画了一幅题为“三矮奇闻”的水彩画,画上的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后来的湖北布政使瞿廷韶及巡警道冯绍祝。

张之洞身材确实矮瘦,瞿廷韶也以瘦小著称,冯绍祝绰号“冯矮子”,这三个人组合在一起,真的称得上是三矮奇闻。这幅画展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一时轰动武昌。张之洞得知后,只是呵呵一笑,然后吩咐僚属将那幅画买下了事,倒是那个商人画家惊呆了。

还有一件事,也挺有意思。张之洞为官清廉是出了名的,他时常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就是再穷,未必连二三十两银子都拿不出来。”他的这句话,说得颇具讽刺意义,因为他经常有这样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令人拿皮箱到武昌维新当铺去典当。

张之洞因此成了维新当铺的常客,而维新当铺也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总督衙门的人拿皮箱来典当,每只箱子可当二百两银子,不管箱子里是什么东西,也不管箱子里有没有东西,只管按照箱子的数量付足银两就可以了。

维新当铺之所以定下这样的规矩,是因为张之洞并不是真想当他的皮箱。只要手头有了银子,他就会把皮箱赎回去。就这样,他当当赎赎,赎赎当当,乐此不疲,而又非常搞笑。这在贪污腐败日趋严重的晚清官场来说,实在是一桩奇闻。

如果您自己有原创的微信公众号,苦于没有粉丝没有阅读量,可以联系我们,有偿合作推广微信公众号。联系微信:

“民间历史故事”“鱼羊趣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唐兴亡三百年大全集(套装全7册)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解析版 批注点评24史全集红色经典正版图书籍

易中天中华史全套18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正版王安石变法魏晋风度

史记 文白对照司马迁全本全译史记故事中国通史历史故事书知识书

180包邮-正版大秦帝国全套全6部11卷

张之洞为什么是夜猫子?



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左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说到晚清中国的历史,就要说到张之洞了,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套路和一般人不一样。他每天下午两点睡觉,晚上10点起床工作。正因为如此,经常被别人弹劾!


张之洞,字萧达,向涛人,也是巡抚。人称帅,所以大家都叫他张祥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河北沧州南皮。


咸丰二年,十六岁,顺天府得元,同治二年,二十七岁,第三个探花状元,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衔。先后担任教学、读书、讲学、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务尚书等职。


张之洞早年是清派的领袖,后来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校、三江师范学校、湖北农业学校、湖北五常蒙阳学校、湖北理工学校、慈恩学校、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该行业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八国联军入侵,大沽堡沦陷。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及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互保,镇压维新派唐、林贵、秦立山等自卫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照顾他的重臣金太子太保,次年病逝。


怪癖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


张之洞在童年时就有天赋的智力。五岁时,张之洞读书刻苦,思维敏捷,受严格的儒家思想影响。他先后师从多位老师,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是丁松先和韩朝。道光十八年清光绪年间,丁进士,翰林院读书。韩去见贵州巡抚。


在13岁之前,我已经学完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也学完了历史、小学、文学、经济学,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等多部军事名著,为以后的政治和学术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基础。12岁时,我出版了一本名叫天香阁十二龄草的诗集。


十几岁的张之洞,晚上有读书打坐的习惯。他拿着灯笼品尝和思考。每天晚上,他都会得到他的解决方案。他回忆说,送达公文后,往往是由丹负责,因为年轻时熬夜学习。这个曾经被指责生活快乐没有节制的晚上工作的习惯,影响了和家人的见面。


两点钟睡觉。下午打卡,十点上班晚上的钟。如果官位不太高,也就是对你没有影响,但是当他掌权的时候,就麻烦大了。你想,半夜突然叫下属来办事,下属肯定会抱怨。


身体好是可以的,但是有些体弱多病的人坏了,有些人被他害得丢了性命。黄,著名的刘子芳的儿子,是张之洞和他的侄子的门生。黄后来成了张之洞张之洞非常器重他。他喜欢晚上和他聊天,聊通宵,粘着他。


黄嵇绍病得很重,他不能不要熬通宵。过了很久,他不能我生病不起。最后,他闭上眼睛,去世了,享年54岁。张之洞对此并不知情,他应该为所欲为。在张之洞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合理的。


世界就是这么变态无序。如果你用正常的眼光看不正常的东西,觉得不正常,那你就是不正常。正是有了这种认识,张之洞也


因此,他的书、报纸和文件上都沾满了猫屎,但他没有我一点也不介意。他拿出手帕擦了擦。而且,他对男女服务员说:猫是无知的,不能责怪。人若如此,不可原谅。这说明他对猫的偏爱和包容。


张之洞吃饭姿势也很特别。他喜欢蹲在椅子上,猫在腰上,手放在桌子上吃东西。


民间有一种说法,一个经常养猫的人的行为也会受到猫的影响和感染,比如伸懒腰、睡懒觉、蹲在某个地方猫腰等。张之洞的古怪行为真的和猫没什么区别。

张之洞一生忠于大清 为何有人说他是没政见的骑墙派?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极具争议的一名大臣,其争议不亚于前辈曾国藩和李鸿章。张之洞少年科第,以言官出身,后外放督抚,历任封疆,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晚年重回枢府,其时精力已衰,目见大清气运日薄西山,却无力挽回。宣统元年(1909年)张之洞去世,三年之后,清王朝轰然倒塌。

我们平常说,人死后方能盖棺定论。但对张之洞,却很难对他的一生功过进行定论。肯定者谓其赞画中兴有功,批评者说他铺张浪费,虚掷国帑。有人说张之洞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有人说他爱慕虚名,把自己名声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

其中对张之洞最尖锐的批评,莫过于说他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没有政见的骑墙派。张之洞身后,《大公报》刊文悼念,文中提到了一种对张之洞的批评声音,谓:“张相国一毫无宗旨,毫无政见,随波逐流,媚主以求荣之人也。”

这种批评的声音,听起来似乎有些过分,但考察事实,也并非全诬。张之洞的政治生涯,就有着随波逐流的特点。

张之洞职业生涯的起步,为翰林院编修,早期依附以李鸿藻为首的清流派,反对改弦更张的洋务运动,经常上奏弹劾洋务派,是著名的“翰林四谏”之一。

清流党最初为慈禧太后扶植,以牵制恭亲王的一股势力。后来恭亲王被逐出军机,清流失去利用价值而地位下降。此时张之洞外放封疆,便摇身一变成了洋务健将,对自己过去对洋务派的批评闭口不提。

对张之洞的这种行为,老同事李鸿章非常看不起他,评价说:

“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

说张之洞媚主求荣,虽然有些太过,但也不完全是虚言。尤其是在一些国家重大问题上,张之洞为了讨其主慈禧太后欢心,经常犹豫不决,反复无常。

比如在清末戊戌政变后,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打算废黜光绪皇帝。当时有见识的大臣为稳定政局起见,同时为了防止慈禧权力过度膨胀,均反对废帝一事。当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找张之洞联名上奏,表示反对废黜光绪。张之洞一开始表示同意,但思来想去,又怕得罪慈禧,最后找人追回已经上报的奏折,把自己署名删去,对此事不发表任何意见,免得得罪人。

又比如庚子之变中,慈禧太后不自量力向十一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进犯京师,两宫逃亡。当时东南各省纷纷宣布不遵朝廷诏令,实行东南互保,不擅自与洋人开战。张之洞对是否加入东南互保一直下不定决心,知道后来盛宣怀伪造慈禧懿旨,电告张之洞,张之洞才放心地加入了东南互保,稳住了大局。刘坤一谓其“见小事勇,见大事怯”,亦可谓一语中的。

由于严重缺乏自己的政见,与其他许多名臣相比,张之洞并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而是一个 *** 决定脑袋的技术官僚。无论是对待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其他许多事情,张之洞对此一无成见,随波逐流。若在盛世充当文学侍从之臣,张之洞的成就或许较纪晓岚不遑多让。而赋予疆臣宰相之职,张之洞却只能做出技术上的贡献,而难得政治上的成就。

故有人评张之洞曰:“张之洞之得名也,以其先人而新,后人而旧。……以一人而得新旧之名,不可谓非中国之人望矣。然亦骑墙之见,贻误毕世,所谓新者不敢新,所谓旧者不敢旧,一生知遇虽隆,而卒至碌碌以殁,惜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1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